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

合集下载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温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湿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应用临床路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应用临床路径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曼 ※ 妻 曼
2 星 ; ! o 篓 1 ; t 鍪  ̄l o  ̄ 1 l t a
惠 芬
; : ; ;i i : j i j ; 塞叁 j ;i ;i ;i i
应 用 临 床 路 径 对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进 行 健 康 教 育
册 ,0 1 2 ( 2 5 7 2 0 , 0 1 ): 4
作者 单位 : 1 0 7 江苏 省 苏州市 第 五人 民医 院 2 50
2 结 果

3O1

慢 性 乙型肝 炎是 我 国的 一种 常 见 病 , 统计 我 国大 约 共有 乙肝 患 者 据 14亿 , . 而这类 患者 一个 共 同的 特 点 是病 程 长 、 复 发 , 健 康 教 育 方 面 易 对 的需求 教高 。同 时健 康教 育是 整 体 护 理的 一 个重 要 环 节 , 何 对 这 类 患 如 者进 行全 面 而有效 的健 康教 育 , 他们 获得相 应 的健 康 知识 , 摆在 我 们 使 是 面 前一个 亟需 解决 的 问题 。鉴此 , 2 0 从 0 9年 1 2月始 , 我们 应 用 临床 护 理
路 径对住 院 的 慢 性 乙 肝 患 者 实 施 健 资料与 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 我们将 2 0 0 9年 9月 一 ¨ 月如 住 我 院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7 5例作 为对 照组 , 2 0 年 1 将 09 2月 一2 1 0 0年 2 入住 的慢 性 乙肝 患 者 月 7 例 作为 实验 组 , 2 z组 性 别 比例 均 衡 , 符 合 如 下 标 准 : 诊 断 均 符 合 并 ① 20 0 5年< 慢性 乙 型肝炎 诊断 标准 > ; ②年 龄在 1 岁 一 6 5 8岁 , 病人 能 独 ③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 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2016版临床路径

2016版临床路径

2016版临床路径2016版临床路径是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疾病治疗模式。

它是一种通过整合多学科的医疗资源和专业知识,对特定疾病或症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临床路径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并实现医患双方的满意度。

2016版临床路径在全国范围内主要应用于常见疾病和高发病种,如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疾病诊断的标准、治疗方案的选择、用药和手术的规定等,以及相关的护理、康复和离院指导等。

通过明确的流程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避免医疗纠纷。

临床路径的实施需要全面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药师、医技人员等,他们共同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

对于病人来说,临床路径能够提供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治疗服务,确保疾病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和费用。

此外,临床路径还强调病人的参与和积极性,倡导患者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提高治疗效果。

2016版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修订和动态更新临床路径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临床路径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需要积极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和理解,并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

此外,还需要建立信息技术系统,实现对临床路径的监测和评估,以及对病人治疗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2016版临床路径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临床路径的应用,医疗质量得到了提升,疾病治愈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

同时,治疗费用得到了控制,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对医疗机构和社会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

而对于病人来说,临床路径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然而,2016版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更新需要充分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并且需要与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2)免疫调节:(3)抗肝纤维化:(4)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肝病科临床路径

肝病科临床路径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 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

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wa y i n t r e a t me n t of c hr o ni c he p a t i t i s B p a t i e nt s .M e t ho ds : A t o t a l of 1 0 0 p a t i e n t s wi t h c hr o ni c he pa t i t i s B p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o ml y d i v i de d i nt o c o n— t r ol g r ou p a nd o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u p, 5 O c a s e s i n e a c h, pa t i e nt s i n c o nt r o l g r o up r e c e i v e d c on ve nt i ona l r ou t i n e c a r e。 pa t i e n t s i n o bs e r va t i o n g r o up r e c e i v e d c l i ni c a l nu r s i n g pa t h f o r nu r s i n g. Re s u l t s: ho s pi t a l s t a y a nd ho s pi t a l c os t s o f
ch r o n i c h ep a t i t i s B pa t i en t s
庄春柳 , 李 慈妹 , 李洁 容 , 许文 凝 , 陈 纯娇
Z h u a n g Ch u n l i u , Li Ci me i , Li J i e r o n g , e t a l ( Th e S e c o n d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Me d i c a l Co l l e g e o f S h a n t 0 u Un i v e r s i t y , Gu a n g d o n g 5 1 5 0 4 1 Ch i n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
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5)中医中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慢性乙型肝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肝炎病毒指标(HAV-IgM、乙肝二对半、抗HCV、抗HDV、抗HEV-IgM等); HBV DNA定量、AFP、肝纤维化全套、肌酸激酶(CPK)、抗HIV、RPR。

(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肝弹性(Fibroscan)测定。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CMV、EBV、血氨、血型、HBVDNA耐药基因测定;
(2)肝组织活检;
(3)自身免疫指标:ANA、ENA、dsDNA、ANCA、AMA、SMA等、甲状腺功能;
(4)其他:腹部增强CT或MRI,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的选择。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保肝药: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酸胆碱等。

3.降酶药: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4.退黄药: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5.对症治疗:维生素K1、白蛋白、新鲜血浆、18-氨基酸等,用药时间视情况定。

6.抗病毒治疗:视情况定。

(1)抗病毒用药指证:① HBV DNA ≥105拷贝/m l (HBeAg 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② 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 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应<2×ULN;
③如ALT <2 ×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炎症坏死。

具有①并有②或③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者,应监测病情变化,如持续HBV DNA 阳性且ALT 异常,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2)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

初始抗病毒治疗应用核苷(酸)类似物用药时应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

7.中医中药:有需求和/或适宜者。

(八)出院标准。

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者。

肝功:ALT≤2倍ULN,T-BiL≤2倍ULN。

或肝功能不正常但不影响出院。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肝功能恶化,有重症倾向者,应转入肝功能衰竭诊治路径。

2.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诊治者,应转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