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1-第3章

合集下载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作者:sq63 回复日期:2010-02-27 08:21:26说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吧:我是从网上发现的,下载后用心研究了一些时日。

虽说没怎么弄懂,但毕竟能感觉到一种与经方的渊源,对于理解伤寒论的方剂也是很有帮助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主要内容有:辩五脏之病并按虚实处以补泻之方,方有大小之分,药按五味使用,其理论基础直接引自内经。

另外有外感天行病方,其中就有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方子可以对应,但名称不同。

还列有二十五味中药,乃“诸药之精”,可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

书中有一图,称为《汤液经法图》,陶氏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贴图于下,大家可对图讨论)另外,本人对五脏补泻之方等与上图进行了整理,列为表格,可供参考。

说说《辅行诀》中的几个问题吧,可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一、《汤液经法图》五角处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和“除?”。

“除?”中的“?”是缺失的字。

有人补之为“逆”。

《辅行诀》的最初收藏者张大昌先生曾补之为“挛”,挛急之意。

但我同意现在的“逆”。

或者补为“悸”。

原因是,上述五除是可以从五脏泻方中找到对应的。

如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

取其中之“滞”字。

“除滞”正在土格的右方。

其余可以类推。

“逆”或“悸”来自于泻肾方:救误用火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

二、图中“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和“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

”是补泻之法,但每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

本人的理解已经在上面的表格中说明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用味为阳,体味为阴。

则阳顺时针为进,如从本位始,以大补肝汤为例,本位用味为辛,顺时针分别取七次用味,则为辛咸甘酸苦辛咸,二辛二咸一酸一苦一甘,共七味。

见上表格中,同样是这样的七味。

二层是,直接从本位取体用两味,再顺时针取两格半即可。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目录章名太陽病證論第一陽明病證論第二少陽病證論第三太陰病證論第四少陰病證論第五厥陰病證論第六病不可發汗證第七不可發汗上篇上不可發汗上篇下不可發汗中篇上不可發汗中篇下不可發汗下篇上不可發汗下篇下病可發汗證第八可發汗上篇可發汗中篇可發汗下篇發汗以後證第九發汗後上篇發汗後中篇發汗後下篇病不可吐可吐吐後證第十病不可下證第十一不可下上篇不可下中篇不可下下篇上不可下下篇下病可下證第十二可下上篇可下下篇發吐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汗吐下後證第十三發汗吐下後上篇上發汗吐下後上篇下發汗吐下後中篇上發汗吐下後中篇下發汗吐下後下篇上發汗吐下後下篇下結胸痞第十四結胸痞上篇上結胸痞上篇下結胸痞下篇上結胸痞下篇下腹痛第十五嘔吐噦第十六嘔吐噦上篇嘔吐噦下篇上嘔吐噦下篇下吐利第十七吐利上篇吐利下篇下利第十八下利上篇下利中篇上下利中篇下下利下篇下利便膿血第十九火邪清血第二十氣上撞第二十一心下悸第二十二心下悸上篇心下悸下篇消渴第二十三衄第二十四如瘧第二十五熱入血室第二十六發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發黃第二十八發黃上篇發黃中篇發黃下篇中濕第二十九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風水皮水篇黃汗篇肺脹篇中暍第三十一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剛痙柔痙篇項背強篇咽痛第三十三咽痛上篇咽病下篇辨脈法平脈法上平脈法下考次《湯液經》序第一次校字:2007-02-01第二次校字:2007-02-02第三次校字:2007-02-04醫家典籍,向推仲景書為湯液家鼻祖。

仲景之前,未有傳書。

惟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1]之才,撰用神農《本草》[2]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伊聖[3]創作之《湯液經》。

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

《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云『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或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原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原书写于帛卷之上,全文虽仅8000字上下,但保存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1918年由张广荣(偓南)氏购得,后由其嫡孙张大昌先生献出公之于世。

《〈辅行诀〉二旦四神方述义》衣之镖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二旦四神方述义》大会演讲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河北威县中医院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署名作者是梁代陶弘景。

书中载有“汤液经法用药图”(下简称“图”),该图是陶弘景择录《汤液经法》方剂,分析其药物组成,总结出经方按味取药的法则和要点,它是全书的理论制高点,可以用来指导五脏虚实辨证用药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用药的诊治法则。

故陶氏谓“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本书是继汉代阴阳五行合流学说创建以来,对《内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是把汉末兴起的重玄学说,引入医学中的理论体系。

这不仅是方剂药物学的一种进步,更是脏象、病理、诊断等各个医学环节上的进步。

它与《内经》理论的差异之处,在于突出了汉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讫午到戌亥”的季节体用观和“一故神”、“二固化”、“穷神以知化”的理念,同时又有所改进。

陶氏是把重玄学说的体用概念,作为一对阴阳不着痕迹的植入五行学说,达到合而为一,但图中五脏虚实辨证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的形式略有不同。

对五脏辨证的表述比较直白,六合辨证则较隐晦,有待思考和发掘。

五脏虚实辨证是把体用配属五脏,即五脏各分体用。

把长夏从夏季中分离出来,迎合内经的脾不主四时说,即脾主长夏说。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得五行颠倒颠,便是大罗仙”也。

帮助理解《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所用中草药,可以对照二十五味药精表,药精之说源自《桐君采药录》,你会发现经方家治病都会来来去去这么几位药,这就是经方家自己的药精表,仲景必然也有。

二十五味药精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原表如下:此表有些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文中诸多补泻方来校正原文,但是补泻方也是张大昌追忆而成,其草药排列顺序不一定就符合君臣佐使补泻规则,因此还得多方综合得出来,目前下面这个表比较符合辅行诀方规则。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

二十五味药精如同五脏之井荣俞经合-五五二十五输穴,总辖三百六十五味药,诸病通用。

犹如武林高手,只用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一方,小泻肝汤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这是经方的基本法则,然如何选合适药物,必合于病脉证为是。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胁下痛,是枳实证。

腹痛,是芍药证。

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

枳实味酸,芍药味酸。

二味酸以泻肝。

补注:可以治疗胁下痛,腹痛的有多种药,但是遵循五味法则,必须选用酸味草药,因此需要知道草药的五味属性,这步浩大工程我们的先祖神农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要用就行了。

酸乃金,肝欲实,以酸金泻之,此乃《难经》“木欲实,金当平之”,即乙庚之意也。

二味药中,根据“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那么显然枳实是君药,同分量的芍药是臣。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

这是生姜证。

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干呕”是用干姜。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给出的疾病诊疗思路。

什么思路呢?就是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通过补泻治疗疾病。

再准确一点说,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

有人说,这只是内伤病的辨治大纲吧,外感病也适用吗?我们认为,无处不阴阳,无病不阴阳,外感内伤都是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其道一,其治一。

实际上,外感和内伤只是我们锚定单个人体这个维度的观察结果,随着我们观察维度的变化,外感即内伤,内伤即外感,并无本质差异。

所以,南阳张机秉承一套理论体系,撰写出《伤寒杂病论》,而后人不能融会贯通,才拆分为外感为主的《伤寒论》和内伤为主的《金匮要略》,这就已经是后学不解前学的表现。

南阳张仲景(图源网络)所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不仅仅治疗风寒感冒表虚证,还能治疗内伤杂病,应用广泛。

根据上节课的分析,桂枝汤是一个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

为了让大家更亲切地理解这个配伍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个地方美食,岐山臊子面。

(一)大家吃过岐山臊子面吗?吃过的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组成这个面的食材都有什么。

我们在网上搜到一个食材表,包括:•面•五花肉•臊子(木耳、豆腐、鸡蛋或鸡蛋皮、胡萝卜、黄花菜、蒜苗等)•佐料(葱、姜、盐、酱油、辣椒、醋、花椒等)岐山臊子面(图源网络)那么,采用这些食材做好以后,岐山臊子面是什么味道的呢?有人说酸,有人说辣,有人说咸,都没错。

百度上有8个字的介绍:“汤味酸辣,筋韧爽口”,所以,酸辣是重点。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酸辣,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需要配上岐山当地的岐山醋。

岐山香醋(图源网络)正是这样一个酸辣口感的面条汤,我们说,其实也是补肝的配伍方式。

其中辣椒味辛,葱姜花椒助辛,醋味酸,辛酸化甘,面条味甘,同时煮开的汤水作为载体,刚好形成了辛-酸-甘的配伍。

所以,岐山臊子面与桂枝汤,从五味配伍角度看,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辛-酸-甘的配伍。

也许你会说,臊子汤里有盐,也有咸味啊。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破解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卷首语 (2)卷一 绪论 (3)卷二 破解《汤液经法图》 (4)一、肝之虚实为病 (6)1、大泻肝汤2、大补肝汤二、心之虚实为病 (8)1、大泻心汤22、大补心汤2三、脾之虚实为病 (9)1、大泻脾汤2、大补脾汤四、肺之虚实为病 (10)1、大泻肺汤2、大补肺汤五、肾之虚实为病 (11)1、大泻肾汤2、大补肾汤卷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组方法则 (15)五(六)脏虚实病症补泻方证图解第一 (17)一、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17)1、小泻肝汤2、大泻肝汤3、小补肝汤4、大补肝汤二、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24)10、大泻心汤212、大补心汤2三、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27)14、大泻脾汤16、大补脾汤四、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30)18、大泻肺汤20、大补肺汤五、辨肾脏病证文并方 (33)22、大泻肾汤24、大补肾汤六、五脏泻方 (36)26、泻心汤七、救五脏诸劳损病方 (38)31.调中补心汤外感天行方证图解第二 (39)一、大小阴阳二旦汤 (40)1、小阳旦汤二、大小六神汤 (41)5、小青龙汤16、大螣蛇汤救五脏中恶卒死方证图解第三 (45)古今医案方证图解第四 (47)卷四 《汤液经法元始图》与变体图 (51)卷五 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分析 (55)药物五行属性归类法分析第一 (55)《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之五行属性归类第二 (57)卷六 从《汤液经法图》管窥《伊尹汤液经法》之辨证论治原则 (60)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医药辨证论治之大法第一 (60)卷七 总结《汤液经法图》 (63)卷八 怎样解读《汤液经法图》--以方解图,以图读方 (64)一、清⊙王孟英《归砚录⊙卷三》医案: (64)1、以方解图:2、以图读方:二、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医案: (66)1、以方解图:2、以图读方:卷后附言 (69)附录一 一些讨论 (72)附录二 一些杂论 (78)附录三 张机《伤寒杂病论》之汤液经法方证考 (79)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1《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 ................................................................... (1)澄空序...................................................................... .........................................................................2辨脉法...................................................................... .........................................................................3平脉法上...................................................................... . (4)平脉法下...................................................................... . (6)太阳病证论第一 ..................................................................... . (8)阳明病证论第二 ..................................................................... . (9)少阳病证论第三 ..................................................................... .. (10)太阴病证论第四 ..................................................................... .. (10)少阴病证论第五 ..................................................................... .. (10)厥阴病证论第六 ..................................................................... .. (12)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不可发汗上篇上 (12)不可发汗上篇下 ..................................................................... (13)不可发汗中篇上 ..................................................................... (13)不可发汗中篇下 ..................................................................... (14)不可发汗下篇上 ..................................................................... (14)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破解《经法图》(2)三、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木中水](一枚,炮)干姜[木中土](三两)黄芩[水中木]大黄[火中木]枳实[金中木]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

《说文》曰:“滞,凝也,从水,带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

“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

《辅行诀》曰:“脾德在缓。

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

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土中土]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干姜[木中土](三两)术[水中土]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为病曰“燥”,必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苦干渴。

《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左转(阳进)为补。

“脾虚,则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

“大补脾汤”方中人参为土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干姜为木中土,白术为水中土,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

《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土、木、金补扶“土(本)体”之土、木、金;《辅行诀》曰:“以辛泻之”,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水;以“水体”之土反侮转化制约“土体”之土、木;《难经》曰:“子能令母实,虚者补其母”,以“土体”之子“金体”之金、“土体”之母“火体”之火扶助“土体”之金、火。

脾虚“‘土体’之土、木虚,金、火亦弱,而水却旺,强克肾水五行之水、土、火、木”是病则用“大补脾汤”是方,人参为君药,炙甘草、麦门冬为臣药,白术、五味子、旋覆花为佐,干姜为使,化苦除燥,治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口中苦干渴。

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四、肺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1、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欲得气利者方:葶苈子(熬)[火中金]味辛寒。

大黄[火中木]芍药[金中土](各二两)甘草(炙)[土中木]黄芩[水中木]干姜[木中土](各一两)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解析:肺实则喘咳,凭胸仰息为病曰“燥”,必痰涎喘咳不得卧,便闭身面肿。

《说文》曰:“燥,乾也,从火,喿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右转(阴退)为泻。

“肺实,则胸中有痰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迫满”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

“大泻肺汤”方中葶苈子为火中金,大黄为火中木,芍药为金中土,炙甘草为土中木,黄芩为水中木,干姜为木中土。

《辅行诀》曰:“肺德在收。

味酸皆属金,以咸泻之”,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金、木(木体之土生火体之金、木体之水生火体之木),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木、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金体”之母“土体”之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木泻“土体”之木;《辅行诀》曰:“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防克制肺金之土太过,以“金体”中之土补扶“金(本)体”之土。

肺实“‘金体’之木亢太过,土亦亢,克肝木五行中之土、水”是病则用“大泻肺汤”是方,葶苈子为君药,大黄、芍药为臣药,炙甘草、黄芩为佐,干姜为使,化辛除燥,治便闭身面肿,痰涎喘咳不得卧。

是方一君二臣二佐一使。

2、大补肺汤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木中金](一两)地黄[水中水]竹叶[水中金]甘草[土中木](各一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析:肺虚则鼻息不利,胸中痛为病曰“痉”,必少气不足息,耳聋咽干。

《说文》曰:“痉,强急也,从疒,坙声”。

肺为金,按《经法图》图示,用金体,左转(阳进)为补。

“肺虚,则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是病。

肺病用金体,是病为肺金五行中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

“大补肺汤”方中麦门冬为土中金,五味子为金中金,旋覆花为火中火,细辛为木中金,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

《辅行诀》曰:“肺德在收。

味酸皆属金,以酸补之”,以“金体”中之金补扶“金(本)体”之金;《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金体”之母“土体”之金、木,以“金体”之子“水体”之金、水补扶“金体”之金、木、水;以肝木“木体”之子“火体”中之火(木体之木生火体之火),承而制(化解酸金克辛木)之“金体”中之金;以“木体”之金反侮转化“金体”之金所克。

肺虚“‘金体’之金大虚,木、水亦弱,强克肝木五行中之木”是病则用“大补肺汤”是方,五味子为君药,麦门冬、旋覆花为臣药,地黄、竹叶、甘草为佐,细辛为使,化辛除痉,治烦热汗出,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

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五、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胻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不得。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

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1、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茯苓[土中水]甘草[土中木]大黄[火中木]黄芩[水中木](各三两)芍药[金中土]干姜[木中土](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解析:肾实则腹满,泾溲不利,面色正黑为病曰“痉”,必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

《说文》曰:“痉,强急也,从疒,坙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右转(阴退)为泻。

“肾实,则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

“大泻肾汤”方中茯苓为土中水,甘草为土中木,大黄为火中木,黄芩为水中木,芍药为金中土,干姜为木中土。

《辅行诀》曰:“肾德在坚。

味苦皆属水,以甘泻之”,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水、木(火体之金生土体之水、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火、土;《难经》曰:“母能令子虚,实者泻其子”,以“水体”之母“金体”之土,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泻“水体”之土;以“火体”之木反侮转化“水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苦皆属水,以苦补之”;以“水体”中之木补扶“水(本)体”之木。

肾实“‘水体’之火亢太过,土亦亢,而木则虚,克心火五行中之金、水”是病则用“大泻肾汤”是方,茯苓、甘草为君药,大黄、黄芩为臣药,芍药为佐,干姜为使,化咸除痉,治小便赤少,时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

是方二君二臣一佐一使。

2、大补肾汤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地黄[水中水]竹叶[水中金]甘草[土中木](各三两)泽泻[火中土]桂枝[木中木]干姜[木中土]五味子[金中金](各一两)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解析:肾虚则厥逆,腰腹、胻足痛,股膝挛为病曰“烦”,必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

《说文》曰:“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焚省声”。

肾为水,按《经法图》图示,用水体,左转(阳进)为补。

“肾虚,则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是病。

肾病用水体,是病为肾水五行中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

“大补肾汤”方中地黄为水中水,竹叶为水中金,甘草为土中木,泽泻为火中土,桂枝为木中木,干姜为木中土,五味子为金中金。

以“水体”中之水、金补扶“水(本)体”之水、金;以“水体”之母“金体”之金,以“水体”之子“木体”之土、木补扶“水体”之金、土、木;以心火“火体”之子“土体”中之木(火体之水生土体之木),承而制(化解苦水克咸火)之“水体”中之土;以“火体”之土反侮转化“水体”之水、金等所克。

肾虚“‘水体’之土虚,而水、金、木亦弱,强克心火五行中之水”是病则用“大补肾汤”是方,甘草为君药,地黄、竹叶为臣药,桂枝、干姜、五味子为佐,泽泻为使,化咸除烦,治精气虚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

是方一君二臣三佐一使。

根据以上“五脏虚实为病”的十个大补大泻药方之解析,笔者认为《经法图》中圈外所缺的为“痉”字,补入该字为正确,并按此方法解析《赋行诀》中的所有方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