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例解

《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例解
梁永林;刘稼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11(22)2
【摘要】通过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的五脏大小补泻方对《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体味泻、用味补、体用合化味、不合化味的以味成方法则,及阳进为补、阴退为泻理论进行"让《辅行诀》自己诠解自己"的系统研究,认为深入研究以味成方法则,对于真正正确理解和解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对于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研究方剂学的源流和发展,对于方剂学理论在新的高度上更进一步发展与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455-457)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体味;用味
【作者】梁永林;刘稼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图》看五行传变规律 [J], 许继宗;乔宪春;石玉君
2.《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初探 [J], 潘小凤;储全根;
3.《辅行诀》“汤液经法图”初识 [J], 李博灵;黄韵婷;刘洋;屈伸
4.《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汤液经法》图试读 [J], 李具双
5.《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图》药味组方法则初探 [J], 潘小凤;储全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理解经方必须明晓内经五味功效:以此功效归纳入术数模型,得出五味补泻图诀,此图乃道家秘传,陶弘景据此化出汤液经法五角图:赤脚民医称此五味补泻为“五行颠倒诀”,古人云“明得五行颠倒颠,便是大罗仙”也。
帮助理解《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所用中草药,可以对照二十五味药精表,药精之说源自《桐君采药录》,你会发现经方家治病都会来来去去这么几位药,这就是经方家自己的药精表,仲景必然也有。
二十五味药精现代版本系张大昌追忆而成,原表如下:此表有些错误,原文处涂改有十处,很多学者认为可以文中诸多补泻方来校正原文,但是补泻方也是张大昌追忆而成,其草药排列顺序不一定就符合君臣佐使补泻规则,因此还得多方综合得出来,目前下面这个表比较符合辅行诀方规则。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
二十五味药精如同五脏之井荣俞经合-五五二十五输穴,总辖三百六十五味药,诸病通用。
犹如武林高手,只用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一方,小泻肝汤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以清浆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不差,更作服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这是经方的基本法则,然如何选合适药物,必合于病脉证为是。
“实则泄之,虚则补之”胁下痛,是枳实证。
腹痛,是芍药证。
胁下痛引少腹,是枳实与芍药合证。
枳实味酸,芍药味酸。
二味酸以泻肝。
补注:可以治疗胁下痛,腹痛的有多种药,但是遵循五味法则,必须选用酸味草药,因此需要知道草药的五味属性,这步浩大工程我们的先祖神农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我们只要用就行了。
酸乃金,肝欲实,以酸金泻之,此乃《难经》“木欲实,金当平之”,即乙庚之意也。
二味药中,根据“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那么显然枳实是君药,同分量的芍药是臣。
方中省略了一个证候,就是干呕。
这是生姜证。
一般标准的用语是“呕”用生姜,“干呕”是用干姜。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给出的疾病诊疗思路。
什么思路呢?就是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通过补泻治疗疾病。
再准确一点说,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
有人说,这只是内伤病的辨治大纲吧,外感病也适用吗?我们认为,无处不阴阳,无病不阴阳,外感内伤都是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其道一,其治一。
实际上,外感和内伤只是我们锚定单个人体这个维度的观察结果,随着我们观察维度的变化,外感即内伤,内伤即外感,并无本质差异。
所以,南阳张机秉承一套理论体系,撰写出《伤寒杂病论》,而后人不能融会贯通,才拆分为外感为主的《伤寒论》和内伤为主的《金匮要略》,这就已经是后学不解前学的表现。
南阳张仲景(图源网络)所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不仅仅治疗风寒感冒表虚证,还能治疗内伤杂病,应用广泛。
根据上节课的分析,桂枝汤是一个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
为了让大家更亲切地理解这个配伍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个地方美食,岐山臊子面。
(一)大家吃过岐山臊子面吗?吃过的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组成这个面的食材都有什么。
我们在网上搜到一个食材表,包括:•面•五花肉•臊子(木耳、豆腐、鸡蛋或鸡蛋皮、胡萝卜、黄花菜、蒜苗等)•佐料(葱、姜、盐、酱油、辣椒、醋、花椒等)岐山臊子面(图源网络)那么,采用这些食材做好以后,岐山臊子面是什么味道的呢?有人说酸,有人说辣,有人说咸,都没错。
百度上有8个字的介绍:“汤味酸辣,筋韧爽口”,所以,酸辣是重点。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酸辣,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需要配上岐山当地的岐山醋。
岐山香醋(图源网络)正是这样一个酸辣口感的面条汤,我们说,其实也是补肝的配伍方式。
其中辣椒味辛,葱姜花椒助辛,醋味酸,辛酸化甘,面条味甘,同时煮开的汤水作为载体,刚好形成了辛-酸-甘的配伍。
所以,岐山臊子面与桂枝汤,从五味配伍角度看,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辛-酸-甘的配伍。
也许你会说,臊子汤里有盐,也有咸味啊。
(7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

(7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辅行诀·伊尹汤液经法图破解: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破解后的组方更新版)20230207

“天人合一大中医”阶梯课程第一系列:《自学中医核心课》一、《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第一阶课程:《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第二阶课程:《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辩证运用》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的方药讲解伊尹古经方带你步入中医殿堂课程目标:1、带你初步认识“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证及五脏(六脏)补泻方”的原文内容;2、给你披露多年没被硬解的伊尹“25味药精表”;3、披露并讲解五脏补泻方的组方规律。
课程说明:1、本文已根据王雪苔校注版著作而校对过文字。
2、本文中所有经方都给出参考的现代剂量。
关于伊尹五脏(六脏)虚实补泻方辩证运用的几个说明一、关于伊尹经方与陶弘景《辅行诀》的来源问题1、学术考证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课程上不想细讲,有兴趣或有疑问的朋友可参看我的其它著作和视频。
2、本文的文字已经根据王雪苔先生的著作而做过校对,有差异的地方多数会标出来。
3、本文各经方的组成,根据吴越破解伊尹经方组方规律后的订正做出修改。
本文经方中“吴越建议”的剂量,见于我编订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经方简集(现代用量)》。
二、为什么中医的核心是五脏?人体生命的结构是这样的——心统领五脏,五脏统领全身,因此可以说五脏是决定健康与疾病的核心。
中医是“身心合一”的医学,五脏藏五神,五神生五情,五脏藏精气,精气主全身,因此,“五脏虚实”决定了整个生理功能、心理功能与病理过程,以及治疗过程。
三、在疾病的分类中,五脏病是最根本的疾病所有疾病可分为三大类:内伤病(内因病,即五脏、五神七情内伤病)、外感病(六淫病)和其它病。
据陶弘景说,伊尹《汤液经》包括365首经方,构成一个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调理五脏虚实病的补泻方。
陶弘景所抄录的五脏(六脏)补泻的小方、大方共24首,可以说是五脏(六脏)内伤病的基本方。
因此,学习中医,就从这里开始学起。
“25味药精”揭秘——全部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精华吴越注:按此表,则五脏大小补泻方的规律俨然。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汤液经法图系列(10):不可不说的小柴胡汤

汤液经法图系列(10):不可不说的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经方中出镜率最高的名方之一,说到经方,就不能不说小柴胡汤。
在《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体系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用于少阳病。
那么,在“汤液经法图”中,小柴胡汤的五脏补泻特点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说说小柴胡汤。
千古名方小柴胡汤(图源网络)(一)小柴胡汤的组方,包括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和大枣。
这其中,各个中药的主导药味,黄芩味苦,人参、甘草和大枣味甘,半夏和生姜味辛,这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柴胡的主导药味是什么,还不太明确,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首先,柴胡不在二十五味药精中,所以不能直接确定主导药味。
其次,从《中国药典》的记载来看,柴胡为“辛、苦,微寒”,是一个兼具辛味和苦味的中药。
从真实滋味上看,柴胡也确实具有微苦的味道。
从功效上看,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这应该是属于辛味药的功效,辛补肝升阳。
从药材基源上看,柴胡是伞形科的植物,而伞形科的其他中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芷、羌活、藁本、防风等,都是辛味药。
所以,柴胡的辛味应该是没问题。
但是呢,柴胡不仅仅是一个辛味药,前面说了柴胡具有苦味,也具有微寒之性,所以,按理说应该具有一定的清热能力。
但实际上,与黄连、黄芩、白术、地黄这样的苦味药相比,柴胡的功效显然是不同的,既不清心火,也不燥脾湿,也不补肾水,所以,苦味可能不是柴胡的兼味。
除了苦味之外,柴胡还可能兼有酸味。
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柴胡的最常见炮制品,往往都是醋制的,既然是醋制,肯定有酸味喽。
《中国药典》说得很明确,醋柴胡“微有醋香气”。
当然,这点证据还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来源于《辅行诀》。
在《辅行诀》中,陶弘景对于阳旦阴旦汤,有过这样一段表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液经法图
作者:sq63 回复日期:2010-02-27 08:21:26
说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吧:
我是从网上发现的,下载后用心研究了一些时日。
虽说没怎么弄懂,但毕竟能感觉到一种与经方的渊源,对于理解伤寒论的方剂也是很有帮助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主要内容有:辩五脏之病并按虚实处以补泻之方,方有大小之分,药按五味使用,其理论基础直接引自内经。
另外有外感天行病方,其中就有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方子可以对应,但名称不同。
还列有二十五味中药,乃“诸药之精”,可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
书中有一图,称为《汤液经法图》,陶氏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贴图于下,大家可对图讨论)
另外,本人对五脏补泻之方等与上图进行了整理,列为表格,可供参考。
说说《辅行诀》中的几个问题吧,可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一、《汤液经法图》五角处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和“除?”。
“除?”中的“?”是缺失的字。
有人补之为“逆”。
《辅行诀》的最初收藏者张大昌先生曾补之为“挛”,挛急之意。
但我同意现在的“逆”。
或者补为“悸”。
原因是,上述五除是可以从五脏泻方中找到对应的。
如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
取其中之“滞”字。
“除滞”正在土格的右方。
其余可以类推。
“逆”或“悸”来自于泻肾方:救误用火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
二、图中“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和“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
”是补泻之法,但每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
本人的理解已经在上面的表格中说明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用味为阳,体味为阴。
则阳顺时针为进,如从本位始,以大补肝汤为例,本位用味为辛,顺时针分别取七次用味,则为辛咸甘酸苦辛咸,二辛二咸一酸一苦一甘,共七味。
见上表格中,同样是这样的七味。
二层是,直接从本位取体用两味,再顺时针取两格半即可。
如大泻肝汤,本位一辛一酸,左旋火位一苦一咸,再土位一辛一甘,再金位一咸。
合成七味,二辛二咸一酸一苦一甘。
泻法相反,取六味即可。
研究此图只求好用,本人曾多费周折,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愿意将自己的体会贴出来,供大家参考,可避免再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