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合集下载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作者:sq63 回复日期:2010-02-27 08:21:26说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吧:我是从网上发现的,下载后用心研究了一些时日。

虽说没怎么弄懂,但毕竟能感觉到一种与经方的渊源,对于理解伤寒论的方剂也是很有帮助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主要内容有:辩五脏之病并按虚实处以补泻之方,方有大小之分,药按五味使用,其理论基础直接引自内经。

另外有外感天行病方,其中就有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方子可以对应,但名称不同。

还列有二十五味中药,乃“诸药之精”,可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

书中有一图,称为《汤液经法图》,陶氏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贴图于下,大家可对图讨论)另外,本人对五脏补泻之方等与上图进行了整理,列为表格,可供参考。

说说《辅行诀》中的几个问题吧,可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一、《汤液经法图》五角处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和“除?”。

“除?”中的“?”是缺失的字。

有人补之为“逆”。

《辅行诀》的最初收藏者张大昌先生曾补之为“挛”,挛急之意。

但我同意现在的“逆”。

或者补为“悸”。

原因是,上述五除是可以从五脏泻方中找到对应的。

如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

取其中之“滞”字。

“除滞”正在土格的右方。

其余可以类推。

“逆”或“悸”来自于泻肾方:救误用火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

二、图中“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和“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

”是补泻之法,但每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

本人的理解已经在上面的表格中说明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用味为阳,体味为阴。

则阳顺时针为进,如从本位始,以大补肝汤为例,本位用味为辛,顺时针分别取七次用味,则为辛咸甘酸苦辛咸,二辛二咸一酸一苦一甘,共七味。

见上表格中,同样是这样的七味。

二层是,直接从本位取体用两味,再顺时针取两格半即可。

古方新用——桂枝汤

古方新用——桂枝汤

古方新用——桂枝汤标签:桂枝汤桂枝汤又名阳旦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

由桂枝9 g、芍药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12枚组成。

其功能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鼻塞,干呕。

舌苔薄白,脉浮缓。

传统方义:桂枝辛温,发汗解肌祛风;芍药苦酸微寒,敛阴和营止痛。

二药调和营卫为方中主药。

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表,并和胃降逆止呕;大枣味甘,助白芍和营,并补脾胃,养气津;炙甘草调和诸药,伍桂枝、生姜则辛甘化阳,伍芍药、大枣则酸甘化阴。

现代研究认为: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除治表虚证外,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

从传统观点概括为:有表证则解肌调营卫,无表证则补虚调阴阳,既治表又治里,既祛邪又扶正。

从现代观点概括为:对机体体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体温降低,又可使体温增高。

对汗腺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汗腺分泌亢进,又可使汗腺分泌减退。

对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肠蠕动亢进,又能恢复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肠蠕动抑制。

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使感受流感病毒的小鼠被抑制的免疫功能恢复,又能使服左旋咪唑的小鼠增强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清热、抗感染、镇静、镇痛作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抗过敏,可改善消化系统,增强机体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抑制流感病毒。

桂枝汤广泛应用于内科病。

呼吸系统常见病如感冒,特别是年老体弱感冒;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动过缓;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神经系统疾病如顽固性发热、汗出、半身凉、半身热、半身汗;骨、关节系统疾病如风湿、骨折、肩周炎;妇科病如妊娠恶阻、产后微寒汗出;儿科病如病毒性肺炎、小儿消化不良;五官科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听力下降;皮肤病如荨麻疹、皮肤瘙痒、冻疮、湿疹。

现将新用案例报道如下:1 冠心病患者李某,女,57岁,患高血压病10年,心肌梗死、心房纤颤2年。

汤液经法图-1-第3章

汤液经法图-1-第3章

第3章破解《经法图》(2)三、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木中水](一枚,炮)干姜[木中土](三两)黄芩[水中木]大黄[火中木]枳实[金中木]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

《说文》曰:“滞,凝也,从水,带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

“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

《辅行诀》曰:“脾德在缓。

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

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土中土]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干姜[木中土](三两)术[水中土]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汤液经法十二神方《汤液经法十二神方》东方卯:小青龙汤:麻黄50克、杏仁3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

大青龙:麻黄桂枝干姜各50克、五味子半夏各62。

5克、细辛甘草各30克芍药15克。

西方酉小白虎:石膏250克、知母甘草各30克、粳米150克。

大白虎:石膏麦门冬各250克、甘草生姜人参各30克、竹叶15克、半夏125克。

属鸡人易得热病,应防热极生风,会要命的。

因命病与运病合在一起了北方子小玄武:茯苓62。

5克、桂心白术各50克、甘草30克。

大玄武:茯苓62。

5克桂心50克白术芍药甘草干姜各30克附子一、大枣12枚。

南方午小朱雀:黄连30克、黄芩15克、栀子20枚、阿胶5克。

大朱雀:伏龙肝125克黄芩15克阿胶5克芍药干姜生地甘草各30克栀子12枚。

东北寅小阳旦:桂心生姜各30克、大枣12枚、饴糖125克。

大阳旦:桂心30克、大枣12枚生姜芍药黄芪人参甘草50克饴糖250克。

西南申小阴旦:黄芩柴胡各50克、芍药甘草生姜各30克、半夏125克、苦酒125克、大枣12枚。

东南辰小天阿:生姜75克、粳米250克、厚朴50克、茯苓30克。

大天阿:生姜75克、半夏125克、厚朴50克、茯芩橘皮苏叶枳实甘草各30克。

西北戍小紫宫:桂枝50克、甘草龙骨烧牡蛎各30克。

大紫宫:茯芩桂心各15克、麦门冬龙骨各30克、牡蛎甘草各50克、半夏15克、生姜50克。

南东巳小滕蛇:大黄60克、厚朴125克、枳实5枚、芒硝75克。

大腾蛇:厚朴125克、甘草50克、大黄50克、大枣12枚、枳实5枚、桂枝30克生姜75克芒硝75克。

北东丑小咸池:生姜50克、茯芩125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

大咸池:茯芩125克、桂心30克、桂枝炙甘草白术猪苓各30克、泽泻62。

5克、小麦250克。

南西末小神后:赤石脂粳米125克、干姜白术各30克。

大神后:赤石脂粳米125克、干姜50克、白术人参各30克、禹粮石50克、附子1枚。

北西亥小勾陈:人参干姜炙甘草各50克、大枣30枚。

《黄帝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十三方

《黄帝内经》十三方《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医中药秘方网作者:发布时间:2010-01-18《黄帝内经》中称方剂为汤液,言有十三方,似已成定论。

近代医家张骥撰《内经方集释》认为,除醪醴、豕膏为单味药物外,加上《素问·刺法论》遗篇中“小金丹”,实际只有11方,其中《素问》7方,《灵枢》4方。

现根据文献归纳于后。

1.鸡矢醴(《素问·腹中论》岐伯方)组成:鸡矢白干者8合,无灰好酒3碗。

用法:将鸡矢白炒香,加无灰好酒,共煎至一半许,用布滤出其汁。

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2~3次,皆黑水;次日觉足部渐有皱纹,又饮1次,则渐皱至膝上而收效。

主治:臌胀,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之证。

方义:方中鸡矢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无灰酒通畅血脉、御寒行药。

两药配合,有利尿通便、消除胀满作用,其无灰酒当为甜醴,才符合方名。

2.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素问·腹中论》岐伯方)组成:乌鲗骨4分,藘茹1分,雀卵适量。

用法:两药共研细末,和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每次5丸,食前用鲍鱼汁送服,日3次。

主治:血虚精亏气伤而致血枯经闭、胸胁胀满、不思饮食、发病可闻腥臊气味、鼻流清涕、四肢清冷、视物眩晕、便溺唾血之证。

方义:方中乌鲗骨又名乌贼骨、海螵蛸,收敛止血、除湿制酸;藘茹即茜草根,行血止血、通经活络;雀卵为麻雀蛋,暖肾益精;鲍鱼汁滋阴清热。

全方集药疗与食疗于一体,对于血枯经闭有补精益气、行血通经作用。

3.生铁落饮(《素问·病能论》岐伯方)组成:生铁落适量。

用法:取煅生铁时锤落于地上之铁屑,去其杂质,煅后醋淬,加水煎服,日2~3次。

主治:郁怒伤肝而致之癫狂证。

方义:方中只用一味生铁落,平肝镇惊,对于癫狂惊悸者必有疗效。

4.泽术麋衔散(《素问·病能论》岐伯方)组成:泽泻、白术各10分,麋衔5分。

用法:以上三药共研细末,每服三指撮(约5~10g),食前用水冲服,日2~3次。

主治:酒风而致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浴,恶风少气之证。

张师《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张师《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张师《汤液经法十二神方》四正方北方壬癸水,“渗可祛湿”方玄武;东方甲乙木,“轻可祛实”方青龙;南方丙丁火,“滋可祛枯”方朱鸟;西方庚辛金,“收可已耗”方白虎。

八维方北东位丑,“滑可袪著”,方咸池;东北位寅,“温可袪寒”,方阳旦;东南位辰,“宣可袪郁”,方天阿;南东位已,“泄可祛实”,方螣蛇;南西位未,“涩可固脱”,方神后;西南位申,“清可祛热”,方阴旦;西北位戌,“重可祛怯”,方紫宫;北西位亥,“补可扶弱”,方勾陈。

张师《汤液经法十二神方》(一)四正方东方卯其气散。

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合75度。

应于春。

其神勾芒。

其兽青龙。

小青龙汤治一身尽疼痛,无汗而喘。

麻黄100克桂枝60克杏仁70枚甘草60克大青龙汤治伤寒发汗已。

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其人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利,少腹满而喘头痛者。

麻黄100克桂枝100克五味子125克干姜100克半夏125克细辛60克甘草60克芍药30克。

西方酉其气收。

其宿奎娄胃昴毕嘴参。

合80度。

应于秋。

其神蓐收。

其兽白虎。

小白虎汤治伤寒发热汗自出,口渴。

口舌干燥欲饮水者。

石膏500克知母60克甘草60克粳米300克大白虎汤治伤寒表解后。

虚弱少气自汗出,气逆欲吐,凡病虚弱自汗。

少气而咳,口舌干渴者。

石膏500克麦门冬500克甘草60克粳米250克竹叶30克半夏250克人参60克生姜60克。

北方子其气渗。

其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合98度。

应于冬。

其神玄冥。

其兽玄武。

小玄武汤治短气小便不利,此积饮也。

其人腹动悸。

目眩身重。

茯苓125克桂心100克白术100克甘草60克大玄武汤病者脉微身倦,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疼。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茯苓125克桂心100克白术60克附子1枚炮干姜60克芍药60克甘草60克大枣12枚南方午其气滋。

其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凡120度。

应于夏。

其神祝融。

其兽朱雀。

小朱鸟汤治精血虚少,脉微细,其人烦热不得卧,或吐血下血者。

黄连60克黄芩30克栀子20枚阿胶10克大朱鸟汤治吐衄下血,烦热不安,或腹中痛方。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1《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 ................................................................... (1)澄空序...................................................................... .........................................................................2辨脉法...................................................................... .........................................................................3平脉法上...................................................................... . (4)平脉法下...................................................................... . (6)太阳病证论第一 ..................................................................... . (8)阳明病证论第二 ..................................................................... . (9)少阳病证论第三 ..................................................................... .. (10)太阴病证论第四 ..................................................................... .. (10)少阴病证论第五 ..................................................................... .. (10)厥阴病证论第六 ..................................................................... .. (12)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不可发汗上篇上 (12)不可发汗上篇下 ..................................................................... (13)不可发汗中篇上 ..................................................................... (13)不可发汗中篇下 ..................................................................... (14)不可发汗下篇上 ..................................................................... (14)不可发汗下篇下: 此一篇共八条。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液经法图系列(3):桂枝汤与岐山臊子面的神交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给出的疾病诊疗思路。

什么思路呢?就是通过虚实认识疾病,通过补泻治疗疾病。

再准确一点说,通过五脏虚实认识疾病,通过五味补泻治疗疾病。

有人说,这只是内伤病的辨治大纲吧,外感病也适用吗?我们认为,无处不阴阳,无病不阴阳,外感内伤都是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其道一,其治一。

实际上,外感和内伤只是我们锚定单个人体这个维度的观察结果,随着我们观察维度的变化,外感即内伤,内伤即外感,并无本质差异。

所以,南阳张机秉承一套理论体系,撰写出《伤寒杂病论》,而后人不能融会贯通,才拆分为外感为主的《伤寒论》和内伤为主的《金匮要略》,这就已经是后学不解前学的表现。

南阳张仲景(图源网络)
所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不仅仅治疗风寒感冒表虚证,还能治疗内伤杂病,应用广泛。

根据上节课的分析,桂枝汤是一个经典的补肝之方,药用辛-酸-甘。

为了让大家更亲切地理解这个配伍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个地方美食,岐山臊子面。

(一)
大家吃过岐山臊子面吗?吃过的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组成这个面的食材都有什么。

我们在网上搜到一个食材表,包括:
•面
•五花肉
•臊子(木耳、豆腐、鸡蛋或鸡蛋皮、胡萝卜、黄花菜、蒜苗等)•佐料(葱、姜、盐、酱油、辣椒、醋、花椒等)
岐山臊子面(图源网络)
那么,采用这些食材做好以后,岐山臊子面是什么味道的呢?
有人说酸,有人说辣,有人说咸,都没错。

百度上有8个字的介绍:“汤味酸辣,筋韧爽口”,所以,酸辣是重点。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酸辣,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需要配上岐山当地的岐山醋。

岐山香醋(图源网络)
正是这样一个酸辣口感的面条汤,我们说,其实也是补肝的配伍方式。

其中辣椒味辛,葱姜花椒助辛,醋味酸,辛酸化甘,面条味甘,同时煮开的汤水作为载体,刚好形成了辛-酸-甘的配伍。

所以,岐山臊子面与桂枝汤,从五味配伍角度看,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辛-酸-甘的配伍。

也许你会说,臊子汤里有盐,也有咸味啊。

没错!咸味是心火的补味,辛味是肝木的补味,根据“子能令母实”的配伍原理,火乃木之子,补火就是补木。

所以,咸味也可以助辛补肝。

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讲到。

明白了这个五味配伍的本质,其实还可以继续延伸。

不止是岐山臊子面,凡是以酸辣口味为主、同时又含有甘味主食的热汤水类食物,其实都是食疗版的桂枝汤。

例如,酸辣粉、酸辣疙瘩汤等。

当然,不含有甘味主食的、没有汤水的,神似上就要差一些。

例如,酸菜鱼、酸辣土豆丝、酸辣白菜、酸辣藕什么的。

如果还有一定要试试孜然辣椒羊肉串加酸奶烤馍的,或者麻辣香锅加酸菜饺子的,呃,好吧,别吃坏了就行。

(三)
既然岐山臊子面与桂枝汤有如此的神交,那么,也就是说,岐山臊子面会具有一些类似桂枝汤的治疗作用,比如说,针对风寒感冒。

桂枝汤能够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表虚证,主要表现为怕风、鼻塞、发热等,但没有嗓子剧烈疼痛等风热感冒的表现。

桂枝汤开发的中成药叫做桂枝颗粒/桂枝合剂,适应症为“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就是这种感冒的主要表现。

所以,这种感冒初起时,或者出现了这种感冒轻症时,可以吃岐山臊子面或酸辣粉试试。

不过,请记得放辣椒、放醋、趁热吃、把面吃完喝些汤,吃完微微汗出但不可大汗,这样就达到效果了。

其他的诸如过敏性鼻炎、寒性荨麻疹、晨起关节拘挛不利等,也会有一定效果。

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食疗和食补。

很多人觉得,一提起食补,得吃鲍鱼、燕窝、海参、冬虫夏草吧。

其实呢,根本不必,食补的关键,其实和治病一样,在于搞清楚自己的五脏虚实,然后采用当地最常见的食材,搭配成相应的五味补泻即可。

为什么食疗和药疗如此相似呢?
原因很简单,饮食和汤药的源头是一样的。

想想看,《汤液经法》是身为中华厨祖的伊尹写的,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黄帝内经》说:“辛未辛丑岁……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孙思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毛泽东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

由此可见,食与药的密切关系,一目了然,而其中的桥梁,就是
汤液经法图。

桂枝汤和岐山臊子面的补肝配伍方式(小金药师制图)
当然,这是好的一方面。

不好的一方面呢?那就是说,如果每天吃饭吃不明白,那是要吃出问题的,也就是“以偏致偏”,过食辛咸甘酸苦,不食辛咸甘酸苦,都要出问题。

如果我们能搞清楚每一种食材的五行属性,我们就能像分析药物处方一样,精准分析饮食搭配的致病和治病问题。

这就是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的原因,它不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它是把治病救人与万事万物联系起来的学问。

想想看,只有这种级别的整体观,才是大道。

另外,如果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非常喜欢吃某一个食物,那么与此对应,身体也会存在相应脏腑功能的虚实情况。

正因为存在或虚或实的缺陷,所以身体才会本能的对有益于调整虚实的食物和味道给予正反馈,简单来说就是爱吃某个食物。

根据五味补泻关系,可以分析找到这其中的本质原因。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试着自己分析分析。

好,这次课就讲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