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

合集下载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伤寒例白话文注解桂林古本4《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伤寒杂病论白话文翻译

伤寒例白话文注解桂林古本4《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伤寒杂病论白话文翻译

伤寒例白话文注解桂林古本4《伤寒杂病论》白话注解伤寒杂病论白话文翻译日期:2021-06-14 13:47:18 来源:资料下载编辑:zadmin伤寒例第四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译文]以上几段不译。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

冬季严寒,自然界各种生物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的人能顺应自然之性而防护固密,所以不能被寒邪所伤。

如果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

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为害最烈。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感邪后立即发病的,名叫伤寒。

感邪后不立即发病,寒毒邪气藏于肌肤之内,到了春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病。

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伤寒杂病论宋本pk桂林古本辨(转贴)

伤寒杂病论宋本pk桂林古本辨(转贴)

伤寒杂病论宋本pk桂林古本辨(转贴)辨太阳病脉症并治(8条)【桂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宋本】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原文14【郑论】按此条乃太阳风伤卫证。

【阐释】太阳风伤卫证,应用桂枝汤解肌。

今增项背强几几一证,是风邪入于经输之故。

太阳经输在背,邪入其间,致使经气不舒,阴滞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则项背强几几。

故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输之邪。

【桂本】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宋本】若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原文21、22【郑论】按太阳果属可下,下之,俾邪从下解之法也,何致脉促胸满?必是下伤胸中之阳,以致阴气上逆而为胸满脉促,亦气机之常,理应扶中降逆,原文以桂枝去芍药者,是取姜、桂之辛散,草、枣之补中,而虑芍药阴邪之品以助邪,故去之,立法颇佳。

若微恶寒,于汤中去芍加附子,亦是步步留神之意,煞费苦心。

【阐释】太阳病误下,脉促与胸满并见,此阳气被遏而欲伸,病邪仍有外出之势。

郑注谓:“必是下伤胸中之阳,以致阴气上逆而为胸满脉促,亦气机之常,理应扶中降逆”。

笔者认为桂枝去芍药汤不可用,扶中降逆可选用理中汤加半夏、砂仁为宜,若微恶寒者,是卫阳虚的确据,故宜前方加附子治之。

【桂本】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宋本】桂枝麻黄各半汤(校补)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方解及其应用范围】桂枝汤为协和营卫之剂,用治太阳病伤风;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用治太阳病伤寒。

风寒同时并伤营卫,则合二方治之,肌表两解。

因剂小量轻,如此既得小汗祛邪之功,又无过汗伤正之弊。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

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目录】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目录】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目录】《伤寒杂病论》 [1]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又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称《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为仲景46代玄孙张绍祖秘藏之珍本,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传于其徒左盛德。

据左盛德序云:“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

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稿,与吾所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

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该版本争议较大,多有认为其为伪作者。

如郝万山先生,认为此本多半为后人伪托。

但视之为真本者,亦有如蔡德元先生、黄维翰先生、周禹锡先生、黄竹斋先生等,均对该本较为推崇。

蔡德元先生说:“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且卷符十六者,主要是内容全面、章节合理、句无语病、载方无轶”且对通行版本种种疑问,“读罢古本,皆瓦解冰释矣。

”,此外,台湾学者对该版本较为推崇。

该本流行于世的,主要为1939年刊印的白云阁本(1980年重印并补刻三页勘误表)。

广西人民出版社本(1960年出版竖排半简体版,1980年重版简体横板)。

台湾中医药整合研究小组本(此本以广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为底本,繁体化、竖排)此外还有黄竹斋会通本(《伤寒杂病论会通》)存世。

《伤寒杂病论》在线阅读

《伤寒杂病论》在线阅读

《伤寒杂病论》在线阅读目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序
•├─ 张机序
•├─ 桂林左德序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六气主客第三
•├─ 伤寒例第四
•├─ 杂病例第五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

桂林古本和宋本伤寒论区别《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

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12.1】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12.2】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

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

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

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12.3】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

霍乱自吐下。

今恶寒、身疼,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12.4】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

理中汤方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12.5】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涩者,此宿食也。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一升枳实一两半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2.6】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赤小豆一分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匙,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

【12.7】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2.8】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方白术三两石膏半斤(棉裹)半夏半升(洗)干姜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渴者加人参二两,黄连一两。

【12.9】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弦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方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人参二两吴茱萸半升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伤寒论》白话版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12、太阳中风证,卫阳抗邪而浮盛于外,营阴不能内守而弱于内,卫阳浮盛于外就发热,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病人畏缩怕冷,瑟瑟畏风,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的,应当用桂枝汤主治。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捣碎前三味药,与后两药混合,加水七升,用微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待药汁冷热适当时,服药一升,一日服三次。

服药后一会儿,喝热稀粥一大碗,以助药力,并复盖棉被约二个小时,取暖保温来帮助发汗。

发汗程度最好是遍身微微出汗,不要让汗出如流水一样淋漓不断,否则伤阳耗阴,疾病就一定不能解除。

如果服了第一次药后汗出疾病痊愈,就停止服第二次、第三次药,不需要把一剂药都服尽。

如果服第一次药汗不出,可以依照以上服药方法服第二次药。

如果服第二次药还无汗出,那么,第三次药可适当提前服,可在半天左右将一剂服完。

如果病情重的,可以白天夜晚服药,一天24小时进行严密观察。

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继续服药,倘若服药后仍不出汗,那么,就可一直服药二三剂。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滞滑腻、油腻、大蒜、小蒜、芸苔、胡荽、动物乳类及其制品,腐败变质及不良气味的食品。

13、太阳病,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的,就可以用桂枝汤主治。

14、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本应当无汗,反而出现汗出、怕风等太阳中风证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桂枝二两(去皮),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复盖棉被取暖保温以助发汗,使病人遍身微微汗出为度。

除服药后不需喝热粥外,其余的调养护理方法及服药禁忌均同桂枝汤。

15、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

如果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16、太阳病第三天,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或者用了吐法,或者用了攻下法,或者用了温针的方法,病情仍然不解除的,这就是坏病,桂枝汤已不再适用。

对于坏病,应该详细诊察其脉象、症状,了解使用了何种错误治法及演变为何种病症,因证立法,随证治疗。

桂枝汤本来是解肌和营的方剂,适用于太阳中风证。

如果病人脉象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属太阳伤寒证,不可用桂枝汤治疗。

医者务须经常记住这一点,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17、平素嗜酒的人,如果患了太阳中风证,不当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18、宿有喘疾的病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引动喘疾发作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疗最好。

19、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如果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证。

20、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小、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如果头痛、发热等表证仍然存在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的方法同前。

21、太阳病,误用攻下之后,出现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2、如果误下后出现胸部满闷、脉微、畏风寒较重的,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剖开),附子一枚(炮制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芍药加入附子,其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3、太阳病,已经得了八九天,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好象疟疾一样,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这是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

此时,如果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症象,疾病将要痊愈。

如果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阳气均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

如果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搔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剖开),杏仁二十四枚,用水浸泡,去掉皮尖及双仁的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煎煮,待煮一、二沸,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各药,煎煮成一升八合,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六合。

旧本说:取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合为六合,一次服完。

调养护理方法同前。

24、太阳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证不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这是邪气郁滞太甚所致。

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25、服桂枝汤发汗,汗不遵法,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而发热,畏寒,头痛等表证仍然存在的,为病仍在表,仍应给予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前。

如果病人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好象发疟疾一样,一天发作二次的,用小发汗法就能治愈,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剖开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二次。

旧本说:取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混合成二升,分二次服。

调养护理方法同前26、太阳中风证,服了桂枝汤后,汗出得很多,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的,这是邪传阳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用布包),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以上五味药,加水一斗煎煮,待粳米煮熟,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27、太阳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二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证,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如果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阳气虚弱,不能用发汗法治疗。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剖开生姜一两二铢,切片石膏二十四铢(打碎,用布包),以上七味药,用水五升,先加入麻黄,煮开一二滚,除去浮在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旧本说:应当是将越婢汤、桂枝汤的煎剂混合,每次温服一升。

现将二方混合成一方,取桂枝汤二份药量,越婢汤一份药量。

28、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病人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象皮毛复盖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小便通畅的就可痊愈。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去掉桂枝,加入茯苓、白术。

29、伤寒病,症见脉浮、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的,是太阳中风兼阳虚阴亏证,治当扶阳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

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状,是误治导致阴阳两虚。

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来复阳气,如果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阳气已复。

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阴,阴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

假如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出现谵言妄语等见症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

如果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阳,导致少阴阳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以上二味药,用水三升,煎至一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以上二味药,加水三升煎煮,煮至一升五合,去操药渣,分二次温服。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