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版古本伤寒论方剂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桂林罗哲初手抄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目录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伤寒杂病论卷第一平脉法第一伤寒杂病论卷第二平脉法第二伤寒杂病论卷第三六气主客第三伤寒例第四杂病例第五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伤寒杂病论卷第五伤暑脉证并治第七热病脉证并治第八湿病脉证并治第九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杂病论卷第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伤寒杂病论卷第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杂病论卷第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三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辨疟病脉证并治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辨胸痹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伤寒论》白话版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方

五苓散:猪茯泽桂术
鼻塞方:蒲灰麻辛荚
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
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
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
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
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
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
六.伤燥病脉证并治
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
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
四逆汤:甘附姜参(平姜)
四逆散:参甘附姜(轻姜)
猪苓汤:猪茯泽胶滑
大承气汤:枳厚硝大黄
十四。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乌梅丸:参归辛连柏姜附椒梅桂
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
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
白虎汤:知膏甘粳
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
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
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
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
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
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
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
大陷胸丸:葶杏硝黄和蜜遂
大陷胸汤:遂硝大黄
五苓散:猪茯泽桂术
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大黄姜枣
小陷胸汤:连蒌夏
文蛤散:文蛤麻膏杏甘姜枣
白散:桔巴贝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
柴胡桂枝汤方:桂芍柴夏芩参甘枣姜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萎芩桂甘姜蛎
半夏泻心汤方:连夏芩姜参甘枣
桂茯甘枣汤:桂茯甘枣
奔豚汤:芎归葛夏芩桂芍甘姜
生姜甘参厚夏汤:生姜甘参厚夏
桂茯术甘汤:桂茯术甘
桂林古本伤寒论注解

桂林古本伤寒论注解
桂林古本《伤寒论》注解如下:
春温之病,邪气在上部,头痛,咽喉干燥,发热,头晕眼花,甚至说胡话,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治。
其方剂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栝蒌根四两、黄连三两、牡丹皮四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秋温之病,邪气在中焦,发热,口渴,腹中热痛,腹泄大便带有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治;如果大便不带脓血的,白虎汤主治。
以上注解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中医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原文又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书籍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以下是对该书几个重要章节的原文摘录:
1. 伤寒论其一
夫病有时一日发者,有时两日发者,有时三日发者。
发热而病渴,此为太阳也。
发汗,自汗出者,此为汗出,不发热也。
未欲解也,而嗜卧者,此病初起也。
2. 伤寒论其二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解者,名为发汗。
发汗后,身凉而下利者,此为亡阳,故利也。
3. 伤寒论其三
太阳病,自发汗已,身灼热而渴者,此为恶寒也。
服汤药已,微利者,身灼热而渴者,此为重发汗也。
以上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原文摘录,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伤寒等病症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古代医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康治本伤寒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康治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一、太阳病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嗇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7. 太阳病,发X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9. 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枝加白术茯苓汤主之。
10. 服桂枝汤,不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服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若厥愈者,与芍药甘草汤以其脚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与调胃乘气汤;若重发汗者,四逆汤主之。
12.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13.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4.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6.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17.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8. 发汗,若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19.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汤主之。
20.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1. 发汗若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则头眩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版古本伤寒论方剂原文展开全文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桂枝汤:桂芍甘姜枣桂枝加葛根汤:葛桂芍甘姜枣桂枝加厚杏汤:桂芍甘姜枣厚杏桂枝加附子汤:桂芍甘姜枣附子桂枝去芍药汤:(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甘姜枣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汤见后卷)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汤:知膏甘粳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参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甘姜枣麻膏甘姜枣桂枝去桂加茯术汤:术芍茯甘姜枣甘草干姜汤:甘姜二两芍药甘草汤:甘芍四两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四逆汤方:参甘附姜地黄半夏蛎枣汤:夏枣蛎地芩夏膏甘泽竹汤:芩夏膏甘泽竹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
葛根汤:葛麻桂芍甘姜枣葛根加半夏汤:葛麻桂芍甘姜枣夏芩连葛甘汤:芩连葛甘麻黄汤:麻桂杏甘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青龙汤:麻桂杏甘姜枣膏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桂枝加厚杏汤:桂芍甘姜枣厚杏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桂枝去芍加姜参汤:桂参甘姜枣麻杏膏甘汤:麻杏膏甘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桂茯甘枣汤:桂茯甘枣奔豚汤:芎归葛夏芩桂芍甘姜生姜甘参厚夏汤:生姜甘参厚夏桂茯术甘汤:桂茯术甘芍甘附汤:芍甘附茯苓四逆汤:参附甘姜茯五苓散:猪茯泽桂术茯苓甘草汤:桂姜茯甘栀子干姜汤:栀姜栀子甘草豉汤:栀甘豉栀子生姜豉汤:栀姜豉栀子豉汤:栀豉栀厚枳汤:栀枳厚真武汤:茯芍术附姜禹余粮丸:禹味茯参附姜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小建中汤:桂芍甘姜枣胶饴大柴胡汤:柴夏芩芍枳黄姜枣柴胡加芒消汤:柴夏芩参甘姜枣硝桃仁承气汤:桂甘桃黄芒柴胡加龙蛎汤:柴夏芩参桂姜枣黄铅茯龙蛎参地茯龙蛎汤:龙蛎参地茯桂枝去芍加龙蛎救逆汤:桂甘姜枣龙蛎桂枝加桂汤:桂芍甘姜枣桂甘龙蛎汤:桂甘龙蛎抵当汤:虻蛭桃大黄抵当丸:虻蛭桃大黄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
何脏结,无阳证不可攻。
肝脏结吴茱萸汤:吴萸参姜枣桂枝当归桃枳丹汤:桂归桃枳丹心脏结翘夏豆胶汤:翘夏胶小豆连夏桃茯胶汤:连夏桃茯胶肺脏结百合贝母茯桔汤:合桔茯贝萎苈丹桔汤:萎苈丹桔脾脏结术枳桃姜汤:术枳桃姜厚枳大黄夏甘汤:厚枳夏甘大黄肾脏结桂茯枣甘汤:桂茯枣甘桂茯枳芍甘汤:桂茯枳芍甘结胸病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大陷胸丸:葶杏硝黄和蜜遂大陷胸汤:遂硝大黄五苓散:猪茯泽桂术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大黄姜枣小陷胸汤:连蒌夏文蛤散:文蛤麻膏杏甘姜枣白散:桔巴贝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胡桂枝汤方:桂芍柴夏芩参甘枣姜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萎芩桂甘姜蛎半夏泻心汤方:连夏芩姜参甘枣小青龙汤方:麻桂芍甘姜夏辛味十枣汤方:遂芫戟十枣芩连黄泻心汤:芩连大黄附子泻心汤:芩连黄附生姜泻心汤:生姜连夏芩参甘姜枣甘草泻心汤:甘草连夏芩参甘姜枣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太乙禹余粮旋覆代赭汤方:旋覆夏赭参甘姜枣桂枝人参汤方:参术桂甘姜瓜蒂散:瓜蒂赤小豆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黄芩汤:芩芍甘枣黄芩加姜夏汤:芩芍甘姜枣夏黄连汤:连桂参夏甘姜枣白虎汤:知膏甘粳炙甘草汤:桂冬甘姜枣地胶参麻仁十.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方:厚枳大黄白虎汤:知膏甘粳连芩葛甘汤:连芩葛甘栀子豉汤:栀子香豉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汤:猪茯泽胶滑四逆汤:参附姜甘小柴胡汤方:柴夏芩参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白蜜煎:参地蜜麻仁蜜煎导:食蜜七合猪胆汁:大猪胆一枚桂枝汤:桂芍甘姜枣茵陈蒿汤:茵栀大黄抵当汤:蛭虻桃大黄吴茱萸汤:吴萸参姜枣小半夏汤:半夏生姜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麻子仁丸:麻仁杏厚枳芍大黄栀子柏皮汤:栀柏甘麻黄连轺赤子豆汤:麻杏甘姜枣轺豆梓白皮栀子大黄汤:栀豉枳大黄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大黄硝石汤:栀柏硝大黄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大黄姜枣桂枝加黄芪汤:芪桂芍甘姜枣小建中汤:桂芍甘姜枣饴糖理中汤:参术姜甘厚朴七物汤:厚枳桂黄甘姜枣附子粳米汤:夏枣甘粳附大建中汤:参姜椒饴大黄附子细辛汤:辛附大黄瓜蒂散:瓜蒂赤小豆十一。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胡枳芍甘草汤:柴枳芍甘十二。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桂枝汤:桂芍甘姜枣桂枝加芍药汤:桂芍甘姜枣桂枝加大黄汤:桂芍甘姜枣大黄枳术蜜姜汤:枳术蜜姜黄芪五物加姜夏汤:芪桂芍姜枣姜夏半夏茯苓汤:茯夏泽姜参术芍甘汤:参术芍甘厚朴四物汤:厚夏枳橘理中加黄芪汤:参术姜甘芪桂枝去芍加茯术汤:桂茯甘姜枣术小柴胡加茯术汤:柴夏芩参甘姜枣茯术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十三。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附辛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附甘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附子汤:参术茯芍附当归四逆汤:桂芍甘枣辛归通桃花汤方:赤石脂姜粳吴茱萸汤:吴萸参姜枣猪肤汤:猪肤一斤甘草汤:甘草桔梗汤:桔甘苦酒汤:苦酒夏鸡子(去黄入壳煮)半夏散:夏桂甘炙白通汤:姜附葱白白通加猪胆汁汤:姜附葱白人尿猪胆汁真武汤:茯芍术附姜通脉四逆汤:参甘附姜(重姜)四逆汤:甘附姜参(平姜)四逆散:参甘附姜(轻姜)猪苓汤:猪茯泽胶滑大承气汤:枳厚硝大黄十四。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乌梅丸:参归辛连柏姜附椒梅桂白虎汤:知膏甘粳当归四逆加参附汤:桂芍甘枣辛归通参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桂芍甘姜枣辛归通附吴萸四逆汤:参甘附姜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茯苓甘草汤:桂姜茯甘人参附子汤:参附姜夏胶柏人参干姜汤:参甘附姜桂麻黄升麻汤:麻桂术甘芩知升芩连姜参汤:芩连参干姜柏叶阿胶汤:柏叶胶姜丹通脉四逆汤:参甘附姜白头翁汤:连柏秦皮白头翁白头翁加胶甘汤:甘胶秦皮连柏白头翁桂枝汤:桂芍甘姜枣小承气汤:厚枳大黄栀子豉汤:栀子香豉紫参汤:紫参甘草诃黎勒散:诃黎勒吴茱萸汤:吴萸参姜枣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半夏干姜散:夏干姜(等分)生姜半夏汤:夏生姜(姜倍)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夏倍)橘皮汤:橘皮生姜橘皮竹茹汤:橘茹参甘姜枣黄连茯苓汤:连夏芩芍茯胶甘草粉蜜汤:蜜甘铅粉大乌头煎:乌头五枚去皮蜜熬当归生姜羊肉汤:归姜羊肉乌头桂枝汤:乌头桂枝服醉吐蜘蛛散:蜘蛛桂枝末蜜丸肾气丸:茱丹茯地泽药桂附五苓散:猪茯泽桂术茯苓泽泻汤:茯甘姜泽桂术文蛤汤:文蛤麻膏杏甘姜枣小柴胡加茯苓汤:柴夏芩参甘姜枣茯十五。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
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
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有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理中汤:参术甘姜枳术茯夏汤:枳术茯夏瓜蒂散:瓜蒂赤小豆四逆汤:参甘附姜姜夏术膏汤:姜夏术膏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参甘附姜连吴萸理中加人参括蒌根汤:参术姜甘蒌理中加附子汤:参术姜甘附芩连葛甘汤:芩连葛甘五苓散:猪茯泽桂术理中丸:参术姜甘四逆加人参汤:参甘附姜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参甘附姜猪胆汁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