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朗读、背诵名言警句,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理解,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明确“理”的重要性,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积累关于“道理”的名言警句。
【课件出示丹.韦伯斯特的名言】齐读,指生说理解。
1.读准“道理”:借助拼音自读与“讲道理”有关的名言警句【课件出示名言警句】多种形式检查朗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2.读懂“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句子的理解,集体交流分享。
3.运用“道理”:出示语境【课件出示】将这三则名言对号入座。
4.背诵“道理”:多形式练习背诵。
3.头脑中想着“口”的意思,再仔细观察每一组汉字,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提示:从每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进行思考,比较三组汉字之间的异同点。
集体交流,课件相机出示每组汉字的特点。
4.结合课件小结:没错,这三组汉字都用“口”作偏旁,但表示的意义不同,可分为三类:有表示嘴巴的动作,如(指读第一组汉字),有表示嘴巴发出声音时的状态与强度,如(指读第二组汉字),有直接表示声音,也就是拟声词,如(指读第三组汉字)。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童话世界,结合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身心特点,本节课采取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跟随学习伙伴啄木鸟开启语文园地之旅,在“汉字家族”“句子乐园”“智慧屋”中学习“偏旁表义”、修改符号、名言警句,让课堂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情智共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究与小组合作,感知汉字偏旁部首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掌握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语文园地三》的第二课时,内容包括《乌鸦喝水》、《大象的鼻子》和《小蜗牛》三个小故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乌鸦喝水》、《大象的鼻子》和《小蜗牛》的故事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黑板、粉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的课题,引导学生齐读。
2. 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乌鸦喝水》1. 学生自读《乌鸦喝水》,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三、学习《大象的鼻子》1. 学生自读《大象的鼻子》,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四、学习《小蜗牛》1. 学生自读《小蜗牛》,理解故事内容。
2.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4. 分析故事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五、总结与拓展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2020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课稿及反思 共三篇 第三单元

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的《语文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认识几个古代文人,学习生字。
了解描写颜色的短语,学会仿写新诗,积累理解关于诗歌的名人名言。
重点是练习写诗歌片段,理解并积累关于诗歌的名人名言。
二、说教学目标1.与同学交流学习现代诗歌的感受。
2.能在了解古代文人的过程中,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描写颜色的句子,感悟写法。
4.诵读诗句,了解特点,并尝试仿写。
5.积累名言。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朗读并与同学交流描写颜色的句子,感悟写法;教学重点:诵读诗句,了解特点,并尝试仿写。
四、说教法学法1.教学“交流平台”时,结合本单元诗歌,交流学习诗歌时的感受,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2.“识字加油站”列举了8位古代文人,主要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古代文人的同时会认10个字。
3.对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让学生与同学交流,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作用。
第二题指导学生在读熟诗句的基础上,注意诗句中加点部分的语言特点,再尝试仿写。
4.“日积月累”中,让学生读熟有关诗歌的名言,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五、说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与同学交流学习现代诗的感受。
2.能在了解古代文人的过程中,认识“屈、渊”等10个字。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导入新课。
(1)师导入:我们为什么要学诗?因为“人本来就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栏目看看吧!(2)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引导生读对话,适时提问。
(1)生自由、轻声地读教材中几位小朋友的对话。
(2)交流第一句。
①师引导:第一位小朋友告诉我们诗歌有什么特点呢?②预设: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优秀PPT课件

2022/1/12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 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 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政治家。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 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等。
识字加油站
2022/1/12
你了解下面这些古代文人吗?和同学交流。
qū yuān mèng
fǔ
屈原 陶渊明 孟浩然 杜甫
hán yù yǔ xī zhòng gōng 韩愈 刘禹锡 范仲淹 龚自珍
2022/1/12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
2022/1/12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022/1/12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 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 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 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 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 “三吏”“三别”等名作。
2022/1/12
主要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 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 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识字加油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 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 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 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 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 ”,有《陶 渊明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短篇文章,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词、短语理解不够到位,影响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词和短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词和短语;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3.表演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文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3.表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表演道具,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与图片相关的故事或成语,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讲解生词和短语,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阅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二)》课件

外貌 环境 语言
姑娘听完牛郎的话后,又同情他,又爱惜他,于是说道: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 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 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扩写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对, 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只要 我们两个勤劳点儿,你去种田,我 在家织布,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 越好。”温暖的东风吹在牛郎的脸 上,他感到幸福极了。老牛哞哞地 叫着,好像在说:“牛郎、织女别 聊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Hale Waihona Puke 日积月累乞巧[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诗拓展
七夕
[唐] 韦应物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 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 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古诗拓展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课堂总结: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扩写 《乞巧》
读 找 想 改
乞智巧
追幸福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找出增加了哪些内容,用横线画出来。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 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 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 “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 “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 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 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 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优质课件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请说一说。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细致观察
多样表达
连续观察
准确表达
多种感官观察
指初春和初秋时人们穿衣有厚有薄的情况。农历的 二月和八月正是季节交替的时候,昼夜温差较大,所以 人们穿衣比较乱。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雨水少的话,秋天结霜就会比较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 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天气就会变冷一点,十场秋雨之 后基本上就是冬天了,就要穿棉袄了。这就提醒我们, 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秋天,大雁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你能说说这些谚语的意思吗?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以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 来,夏天的扇子就可以收起来了。
◎二八月,乱穿衣。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 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连续观察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 在这平台上弹琴。
调动多种器官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小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做到细致 准确,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长久的耐心。除了用 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这样才能将观 察到的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三》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之一,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拼音与字》、《词》、《句子》、《作文》、《阅读》和《修辞》。
二、教学目标1.认识和掌握一些常见字的拼音和字形。
2.学习和应用一些常用的词语。
3.理解和分析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结构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5.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6.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常见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拼音与字•教学内容:认读生字、掌握拼音和字形。
•教学方法: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拼音的发音规则和字形的书写规律。
2. 词•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分析和词语运用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一些常用词语。
3. 句子•教学内容:理解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结构和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例句解析、练习和模仿,让学生掌握简单句和复合句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
4. 作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写作指导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并提高写作水平。
5. 阅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课文、阅读理解题和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6. 修辞•教学内容: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和常见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通过解读修辞手法的例句和练习,让学生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几个生动有趣的字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3.学习新课:引导学生认读本课的生字,讲解拼音发音规则和字形的书写规律。
4.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读音配对练习和识字练习。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重点和基本规则。
第二课时:1.导入:通过学生自己编写的词语猜谜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诗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大 作用,是诗美的一种本质,诗美在历史车轮前进的滚动中闪 现出来,在新的事物与旧的事物的搏斗中闪现出来。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 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及最大成就者,他认为 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描述 朴实中的自然,并赋予其新奇性,同时在这一描述中表达了深 沉浓烈的情感。
1.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 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用“银霜”写出了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
2.白雾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这句话从颜色上写出了天空 的洁净、幽远、壮阔。
3.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 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这句话从“绿”“黄” “蓝”三种颜色写出了不同 事物色彩上的特点。
1.张老师(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一直坚持给我们上课。 2.(只有)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才 )不会出交通事故。 3.(如果)天下雨,运动会( 就 )不开了。 4.这件衣服( 既 )漂亮( 又 )显得很大方。
二、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讨论会上,大家发言很猛烈。(修改病句) __讨___论__会__上__,___大__家__发__言___很__激__烈__。______________ 2.那个小姑娘的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缩写句子) __眼___睛__里__闪__着___光__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鸣叫。(改写拟人句) __当___四__周__很__安___静__的__时__候___,__蟋__蟀__就___在__这__平__台___上__弹__琴__。_
这三句话的红字部分都是通过对事物颜色 的描写,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了事物的 特征。
例句
1.看这朵小花:两片天蓝色的花瓣舒展,两根细细的花蕊 高高地翘起,淡黄色的蕊头微微晃动,多像翩翩起舞的小 蝴蝶。 2.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眺望着远方。
例句
3.那圆圆的橘子像千万盏小灯笼,金灿灿,红彤彤,在墨绿的 树叶里灼灼闪光。 4.有的菊花全开了,露出鹅黄的花蕊;有的菊花半开着,像位 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在绿叶的衬托下, 显得格外娇美。
这两段话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形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仿写句子
这些事——
这些事——
这些景——
是永存脑海的记忆: 是永远不忘的画面: 是永不漫灭的思念:
月下的田野,
阳光下的花园,
晴朗的湖边,
地上的西瓜,
树荫下,
冷冰的石头,
逮猹的你我。
奶奶的故事。
微凉的风中。
蒙古的草原, 怎样的美丽呢! 蓝蓝的天空, 洁白的羊群, 碧绿的草地。
读一读,注意红字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第一段话中红字的部分,具体写出了这些事发生 的地点,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小时候的一些事情。 第二段话中红字的部分,通过对风、衣袖、心情 的具体描写,突出了早晨的可爱。
语文园地三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和运用一些描绘景物的词句。 (重点) 2.学习总分式的构段形式,并会仿写段落。(难点) 3.积累关于诗歌的名言。(重点)
蓝天、碧草、青山绿水、绿树红花……绘成了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要想描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就离不开对好的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和积累一些描绘景物的词句。
主要知识点
1.积累和运用一些描绘景物的词句。 2.先总后分的形式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积累关于诗歌的名言。
关于颜色的词语
五彩斑斓 青黄不接 阳春白雪 万紫千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白山黑水 红飞翠舞
五颜六色 绿肥红瘦 青出于蓝 五彩缤纷
姹紫嫣红 红装素裹 黑白分明 绚丽多彩
一、用关联词语填空。
语文园地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注意红字的部分。你还知道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 吗?和同学交流。
1.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2.白雾与远天晴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3.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 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句子赏析
钱塘江的大潮, 怎样的壮观呢! 翻滚的浪潮, 奔腾的江水, 怒吼的声音。
大山的树林, 怎样的美丽呢! 碧绿的树木, 芬芳的野花, 自由的鸟儿。
日积月累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 译家。诗歌的音乐性,其物质基础源于语音,以及语音组合 搭配与,其配合语义、意象、诗情形成的诗歌节奏的诗歌声 学表现。音乐性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