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之中国陶瓷简介

合集下载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馆内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以展示中国古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的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等珍贵文物。

以下是馆内部分文物的介绍:
1.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丰富,包括各种礼器、乐器、兵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克鼎,这是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

它的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上方有双耳,底部三足呈现兽蹄形状,显示出沉稳坚实的特点。

鼎腹内壁铸有290字的铭文,分为两段,一段是对祖师华父的称颂,另一段详细记录了周王克的仪式和赏赐的内容。

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2. 陶瓷:上海博物馆的陶瓷收藏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民国各个历史时期、各个著名窑口的典型产品。

其中重点文物包括青釉弦纹尊(商)、彩色釉陶骑马女俑(唐)、哥窑五足洗(南宋)、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八角烛台(明宣德)、珐琅彩竹菊鹌鹑图瓶(清乾隆)等。

3. 玉器:上海博物馆的玉器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礼器、饰品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春秋早期的子仲姜盘,这件文物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代表了当时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4. 书画:上海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包括古代名家的墨宝、古籍善本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描绘了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之外,上海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其他珍贵文物,如金银器、钱币、家具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风俗和文化现象。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

上博十大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以收藏中国历代艺术精品而著称,被称为中国文物界的"半壁江山"。

馆内文物收藏共31个门类,藏品数量达102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万件/套,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

上海博物馆十大文物,上榜的有大克鼎、晋侯苏钟、《高逸图》、《楞严经旨要》、《苦笋帖》、商鞅方升、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淳化阁帖》等,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一、西周大克鼎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海内青铜器三宝之一。

西周大克鼎,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于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二、晋侯苏钟国宝级文物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西周时期编钟。

西周晋侯苏钟,旧称晋侯稣钟,1992年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后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

西周晋侯苏钟铭文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周厉王亲征东国、南国。

西周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对研究西周历史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此外铭文中多种记时历日对西周的断代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三、《高逸图》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馆藏书画中的第一名作。

四、楞严经旨要卷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王安石传世真迹之一。

五、苦笋帖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怀素传世唯一真迹《苦笋帖》是唐代杰出书法家"草圣"怀素创作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上海博物馆必看藏品,也是国宝级文物,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六、商鞅方升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世存最早的标准量器。

七、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国宝级文物传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绝世宝瓶八、《淳化阁帖》国宝级文物中国法帖之冠“丛帖始祖”。

九、曹全碑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全球仅两件。

十、《上虞帖》国宝级文物王羲之行草代表作唐代摹本珍品。

上海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简介

上海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简介

上海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简介上海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这些文物背后,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大多出土于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母戊鼎”,它是中国考古学界发现的最早、最完整、保存最好的商代青铜鼎之一。

据说这个鼎曾经被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鼎”。

除了青铜器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瓷器。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代御窑瓷器。

这些瓷器曾经是明朝皇室专门制作供自己使用的陶瓷器皿。

在这些御窑瓷器中,最著名的就是“永乐宝盖碗”。

这个碗口径仅有8.2厘米,但是却以其精美绝伦、造型优美而闻名于世。

除了青铜器和瓷器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书画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代画家郎世宁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京城东京(今天的开封)的生活场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幅绘画作品。

这些文物背后,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比如说,“司母戊鼎”曾经被埋在地下数百年,直到20世纪初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而“永乐宝盖碗”则曾经被误认为是普通的陶瓷碗,直到20世纪初才被发现其真正价值。

此外,在文物保护方面,上海博物馆也做出了很大努力。

他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并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和维护。

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够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那些珍贵而又精美的文物。

总之,在上海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珍贵的文物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它们独特而又精美的艺术价值,更能够感受到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

上海博物馆重要馆藏解说词第一节历史文物一、青铜器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前。

爵是古代饮酒器。

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鋬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

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

器壁很薄。

青铜爵的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

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

现藏上海博物馆。

[夏细腰爵]2.商兽面纹斝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

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鋬,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斝还有温酒的作用。

斝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

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

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兽面纹斝]3.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

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

足有龙形和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

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

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广场南侧,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彩,包括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各个方面,如青铜器、陶瓷、书画、玉器、金银器、石刻、民间工艺品等。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是其特色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海青铜器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商代晚期的“虎鎣”、春秋时期的“鸟尊”和战国时期的“鸟兽纹铜爵”。

这三件青铜器不仅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珍品,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上海博物馆的陶瓷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器,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代的黑陶、汉代的绿釉陶、唐代的三彩瓷、宋代的青瓷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的“万历青花罐”,这是一件高1.7米、重约1吨的青花瓷罐,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品之一。

除了青铜器和陶瓷,上海博物馆的书画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书画作品,如唐代的王羲之、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等。

这些书画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上海博物馆的重要文物之一。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和独特魅力。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
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

上海博物馆文物介绍上海博物馆是一座集中展示各种珍贵文物的地方,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展品。

这些文物通过展示,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物,如青铜器、陶瓷、绘画、书法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青铜器。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它们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在古代被视为贵族的象征。

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中,既有商代的青铜器,也有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除了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陶瓷器。

中国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博物馆里展出的陶瓷器中,有唐代的三彩陶俑、宋代的青瓷、元代的釉里红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古代中国陶瓷制作的精湛技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上海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绘画和书法作品。

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如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山水画、明清时期的书法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才华,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现。

总的来说,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通过展出各种珍贵文物,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往博物馆参观,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上海博物馆青花瓷介绍

上海博物馆青花瓷介绍

上海博物馆青花瓷介绍Title: Introduction to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t the Shanghai Museum上海博物馆的青花瓷收藏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展示了景德镇窑口的精湛工艺,也体现了中国深邃的历史文化。

Th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ollection at the Shanghai Museum is a gem 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 ceramics, showcasing not only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the Jingdezhen kilns but also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a.青花瓷,又称“白釉蓝彩”,起源于元代,以其典雅秀美的外观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

Known as "white glaze wit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riginat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and is cherished for its elegant and graceful appearance as well as its rich and diverse subjects.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可以看到从明代到清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作品,它们不仅反映了每个时代的审美特点,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The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feature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ieces from various periods, 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ing not only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ra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上海博物馆的青花瓷作品中,有许多是国家级的文物,有的甚至是国宝级的作品,它们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价值。

上海博物馆东馆陶瓷馆简介

上海博物馆东馆陶瓷馆简介

上海博物馆东馆陶瓷馆简介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那陶瓷馆啊,简直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带你领略咱们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美学。

一踏进门,嘿,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古代的窑火边,一股子历史的沉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些沉睡千年的宝贝。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青花瓷,一个个蓝白相间,清新脱俗,就像是江南水乡里走出来的温婉女子,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轻轻一笑,就能把人的心都给融化了。

那图案啊,画的是山水、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那细腻的触感,听听那釉面下仿佛还回响着古代工匠们的低语。

再往里走,哎哟,这可是五彩瓷的天地了。

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就像是春天的花园里开满了鲜花,争奇斗艳,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些五彩瓷啊,不仅颜色鲜艳,而且构图复杂,有的画的是人物故事,有的画的是吉祥图案,每一笔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和才情。

看着这些瓷器,你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再来说说那些白瓷吧,简直是素雅到了极致。

它们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鲜艳的色彩,却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就像是古代的文人墨客,穿着洁白的衣裳,手持诗卷,在月光下吟诗作对,那份宁静和淡泊,让人心生敬意。

这些白瓷啊,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故事。

当然啦,陶瓷馆里可不止这些宝贝。

还有那些精美的陶俑、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还有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瓷器……每一件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吸引人。

你仿佛能听到它们在你耳边低语,讲述着它们的故事,让你在惊叹之余,也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充满了敬畏之情。

走在这个陶瓷馆里,你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这个民族的辉煌和沧桑。

这些瓷器啊,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们见证了我们的过去,也承载着我们的未来。

看着这些精美的瓷器,你不禁会想:这就是我们的根啊,这就是我们的魂啊!所以啊,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上海博物馆东馆,一定要来这个陶瓷馆走一走、看一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简介
一、陶器的起源: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与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二、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将拌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经拍打并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然后入窑烧制。

2轮制成型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陶车”是一种圆形的工作台,台下面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轴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

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形进行修整,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器壁薄匀,即是用轮制法制作。

三、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及原始青瓷:
原始瓷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分别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

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

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四、绚丽斑斓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

多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温中烧成。

其彩色并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
为主。

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

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碗、盂、枕等普通生活
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

唐三彩雕塑的工艺成就在世界
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五、宋代五大名窑简介
1汝窑,主要特点:烧造的年代极短,约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统治时期,其特征为天青釉,香灰胎,细开片,圈足多包釉,底心有“芝麻钉”痕。

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主要特点: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釉有厚、薄两种,纹片大、小均有,釉
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

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未明,南宋郊坛下官窑
窑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

3哥窑,主要特点:釉色以灰青为主,以纹片为装饰。

其中有一种大小纹片相结合者,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

窑址未明。

4定窑,主要特点:以生产白瓷为主,釉色白中闪黄,有“象牙白”之称,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

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

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

5钧窑,主要特点:因为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所以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
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的多种釉色。

窑址在河南省禹县。

六、明清主要瓷器品种简介
(一)釉下彩: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

特点
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用手扪之,光滑平整。

1青花: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2釉里红:在瓷胎上用铜料绘彩,施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

(二)釉上彩: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材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彩在釉上,
用手扪之,有凹凸感。

釉上彩品种需要二次烧成。

先在窑内烧成瓷器,再经彩绘后,
入彩炉烤烧,温度在750-900℃左右。

1五彩:明宣德已有五彩。

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五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
彩色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

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盒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2粉彩:是釉上彩的新品种,其特点是在施彩之前先用玻璃白打底,施彩后用笔将颜色洗开,使之呈现浓淡明暗之感。

雍正朝成就最高。

3珐琅彩: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造过程,一般是现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以珐琅料施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