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汇总第1篇岳阳楼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谪.守(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②越.明年(及、到)③政通.人和.(顺利;和乐)④百废具..兴(荒废的事业;通“俱”,全、都)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就;规模)⑥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写文章)⑦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好景色)⑧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衔接;吞纳;水流大而急)⑨横无际涯..(边际)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光)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⑫前人之述备.矣(详尽)⑬南极.潇湘(尽)⑭迁客骚人....(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⑮连月不开.(放晴)⑯日星隐曜.(光辉)⑰浊浪排空..(冲向天空)⑱樯.倾楫.摧(桅杆;桨) ⑲薄.暮冥冥..(迫近;昏暗的样子)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国都;谗言)○21至若春和景.明(日光)○22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23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全)○24宠.辱偕.忘(荣耀;一起)○25静影沉璧.(圆形的玉)○26心旷.神怡.(开阔;愉快)○27把.酒临风(持,执)○28嗟夫..(唉)○2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思想感情)○30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❷通假字①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❸一词多义①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②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③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风光)④通⎩⎨⎧政通.人和(顺利)然则北通.巫峡(通向)⑤极⎩⎪⎨⎪⎧南极.潇湘(尽)此乐何极.(穷尽)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 ⑥开⎩⎨⎧连月不开.(放晴)开.我东阁门(打开)⑦一⎩⎨⎧而或长烟一.空(全)在洞庭一.湖(整个)⑧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⑨之⎩⎨⎧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结构助词,的)❹古今异义①气象..万千 气象⎩⎨⎧古义:景象,景致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②微.斯人 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④越明年..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⑤浊浪排空..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⑥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今义:丈夫,夫人⑦至若春和景.明 景⎩⎨⎧古义:日光今义:景色⑧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习作 ⑨增其旧制.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⑩前人之述备.矣 备⎩⎨⎧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⑪去国.怀乡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❺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的事业)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③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郡守) 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北、南,向北、向南)第2篇 醉翁亭记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林壑.尤美(山谷)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饮少辄.醉(就)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散)⑧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昏暗)⑨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⑩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绿荫)⑪伛偻提携....(文中指老人、小孩)⑫泉香而酒洌.(清澈)⑬山肴野蔌.(菜蔬)⑭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开)⑮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⑯弈.者胜(下棋)⑰觥筹..交错(酒杯;酒筹)⑱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⑲树林阴翳.(遮盖)❷一词多义①而⎩⎪⎨⎪⎧而.年又最高(表并列,并且)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然后)朝而.往(表修饰,不译)溪深而.鱼肥(表递进,而且)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然而)②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茂盛)③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④谓⎩⎨⎧太守自谓.也(称)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名词,乐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动词,以……为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⑥临⎩⎨⎧临.溪而渔(到)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⑦名⎩⎨⎧名.之者谁(给……命名)卷卷有爷名.(名字)⑧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⑨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⑩开⎩⎪⎨⎪⎧连月不开.(放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消散)开.我东阁门(打开) ⑪其⎩⎪⎨⎪⎧其.西南诸峰(那)太守之乐其.乐也(他们的)醉能同其.乐(人们) ❸古今异义①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③射.者中 射⎩⎨⎧古义:投壶今义:用推力送出或受到压力挤出❹词类活用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②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 ③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第3篇 湖心亭看雪❶重点词语解释①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⑤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⑥上下一白..(全白) ⑦及.下船(等到) ⑧与余舟一芥.(小草) ⑨客.此(客居) ⑩舟子..喃喃曰(船夫) ❷一词多义①是⎩⎨⎧是.日更定矣(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②更⎩⎪⎨⎪⎧是日更.定矣(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③一⎩⎨⎧余拏一.小舟(一只)上下一.白(全)④白⎩⎨⎧上下一白.(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⑤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⑥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明月别.枝惊鹊(另外的)❸古今异义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白⎩⎨⎧古义:古人罚酒用的酒杯,文中指酒杯今义:颜色,与“黑”相对❹词类活用①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④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第4篇 鱼我所欲也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②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③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 ⑥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⑦蹴.尔而与.之(用脚踢;给予) ⑧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⑨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⑩妻妾之奉.(侍奉) ⑪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⑫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❷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❸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接受)②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代他)今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这件事)④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⑤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引出陈述的对象,对)⑥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予)❹古今异义①一豆.羹 豆⎩⎨⎧古义: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名称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指带来好处今义:增加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可以⎩⎨⎧古义:“可”和“以”两词连用,可以用来今义:能够④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假使,如果今义:让,派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❺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感激)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义) 第5篇 唐雎不辱使命❶重点词语解释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不译) ③大王加.惠(给予) ④以大易.小(交换) ⑤故不错意..也(置意) ⑥请广.于君(扩充) ⑦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 ⑧岂直.五百里哉(只,仅仅) ⑨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⑩布衣..之怒(平民) ⑪以头抢.地耳(撞) ⑫此庸夫..之怒也(平庸无能的人) ⑬非士.之怒也(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⑭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 ⑮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⑯秦王色挠.(屈服) ⑰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⑱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❷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置) ②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❸一词多义①徒⎩⎨⎧亦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派遣。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此书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为“四书”。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词语积累1. 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 一词多义(1)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而① 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为①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动词,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采用)3. 词类活用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作名词,祸患,灾难)4. 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义:增加三、重点词语解释1. 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3.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4.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5. 行道之人弗受(弗:不)6. 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可接受)8. 妻妾之奉(奉:侍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10. 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11.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12. 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益处)13. 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14.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来的思想,天性)15. 一箪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 一豆羹(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7. 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18. 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19.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厚禄)20.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四、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参考翻译9.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本心,人人都有这颗心,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些做法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我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换小,非常好;虽然这样,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秦王很不高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1、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字词整理曹刿论战词类活用一、: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形作动,独自享有2.神弗福也: 名作动,赐福,保佑3.公将鼓之:一鼓作气:名作动,击鼓进军4.忠之属也: 形作动,尽力做好分内的事5.又何间焉:名作动,参与一词多义:二、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肉食者谋: 代词,指这件事之2.忠属也/小大狱: 结构助词,的之3.公将鼓/公将驰: 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之4.登轼而望: 代词,指齐国军队之5.公与乘:代词,他之6.故逐:代词,他们以:1.何战: 凭借以2.弗敢专也,必分人: 把以3.必信: 根据以4必情:用而:1.登轼望之: 表顺承/修饰而2. 再衰,三竭: 表修饰/顺承其1乡人曰:他的其2公问故:他其3吾视辙乱:他们的乃乃入见:于是则则战请从:就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三、1.战于长勺:倒装句2.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3.必以分人。

省略句必以(之)分人。

4.可以一战。

省略句可以(之)一战。

5.忠之属也。

判断句6.夫大国,难测也。

判断句7.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省略句9.何以战? 倒装句10乃入见。

省略句乃入见(庄公)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假字: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同熟,仔细词类活用二、: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指明用法并解释。

1.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用法,使…听到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作状,当面3.朝服衣冠: 朝:名作状,在早晨服:名作动,穿衣服4.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5.私我也:形作动,偏爱一词多义:三、解释划线词语及用法。

之:1问客曰:代词,指这件事之2.徐公不若君美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3.孰视:代词,他,指徐公之4.吾妻美我者,私我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5.齐国美丽者也/臣之妻私臣/朝廷臣莫不畏王:的之6.数月后:语气助词,不译之7.燕、赵、韩、魏闻:代词,代这种情况而:1.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表并列而2.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曰: 表顺承而3.窥镜自视: 表修饰而4.暮寝思之: 表修饰而5.时时间进: 表修饰以:皆美于徐公: 认为其谓妻曰:他的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四、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倒装句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3.皆以美于徐公:倒装句省略句4.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5.吾孰与徐公美?倒装句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则有去国..怀乡(22)忧谗畏讥....(23)至若春和景..明(24)波澜不惊.(25)沙鸥翔集.(26)锦鳞.游泳(27)郁郁..青青(28)而或.长烟一.空(29)此乐何极.(30)宠.辱偕.忘(31)把.酒临风(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或.异二者之为.(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6)先.天下之忧而忧(37)后.天下之乐而乐(38)微.斯人(39)吾谁与归.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看(3)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具备,具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前往(6)而或长烟一.空古义:;今义:数词(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景色,景观(8)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判断动词(9)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微4.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1)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政通人和__________(2)通北通巫峡__________南极潇湘__________(3)极此乐何极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4)和政通人和__________浊浪排空__________(5)空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6)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动词,(2)百废.具兴作名词,(3)北.通巫峡作状语,(4)南.极潇湘作状语,(5)日星隐曜.作名词,(6)先.天下之忧而忧作状语,(7)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状语,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想要)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超过,胜过)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也。

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那么,就)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仅,不只是)贤者有是心..(这种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用作后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优..(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厚的俸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善;虽.(虽然)然.(这样),受地于.(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同“悦”,愉快)。

安陵君因.(于是、就)使.(派)唐雎使.(出使)于秦。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课下注释(最新教材全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课下注释(最新教材全册)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课下注释整理说明:整理的这些资料,严格对照部编版新教材,自己使用,也方便大家使用。

目录: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宋漾第六单元20、曹列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第三单元第九课《鱼我所欲也》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⑧【非独】不仅,不只是。

⑨【是心】这种心。

⑩【丧】丧失。

⑪【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⑫【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⑬【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⑭【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⑮【蹴】踩踏。

⑯【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⑰【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⑱【辩】同“辨”,辨别。

⑲【何加】有什么益处。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④【已】停止,放弃。

⑤【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

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最新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最新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最新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
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非常抱歉,我无法提供具体的2023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
知识点整理。

这是因为如今还未有2023年的教材出版,我只能提供一些常用的文言文
原文、翻译和知识点,供你参考。

下面是一个示例:
文言文原文:
太宗皇帝崩,皇太子即位,封皇太子母曰文皇后。

乙巳,皇太子而立后母也。

太上皇
矜之,加以爵位,赐以甚多。

文后曰:“臣以頴死,非幸濟於天下,晉宗既神,南奔矣。

惟當退食,毋危我宗祀,以垂之子孫。

臣願子權晉履有年,方歳以退。

”乃退而
行皇后之禮。

翻译:
太宗皇帝去世后,皇太子继位,并封皇太子的母亲为文皇后。

乙巳那天,皇太子宣布
立后母为皇后。

太上皇(即太宗的父亲)对此非常慈爱,给予各种爵位和赏赐。

文皇
后说:“臣之立为皇后,并非为了国家的幸福。

太宗已成为神,我应该退居幕后,不
要危害皇室的祭祀,以保佑子孙后代。

我希望子权能够有年,然后在方岁(即孙子继
位时)退位。

”然后她退下来行皇后的礼仪。

知识点整理:
1. 太宗皇帝崩:表示太宗皇帝去世。

2. 皇太子:指即位之前太子的称号。

3. 封:指封为贵族或地位高的称号。

4. 晋宗:指南宋时期的皇帝。

5. 神:指去世的人被封为神。

6. 退食:指退位,不再担任重要职务。

7. 退而行皇后之禮:指皇后退位后继续行使皇后的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想要)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超过,胜过)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也。

死亦我所恶.(讨厌,憎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

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那么,就)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仅仅,不只是)贤者有是心..(这种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用作后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优..(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万钟厚的俸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善;虽.(虽然)然.(这样),受地于.(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同“悦”,愉快)。

安陵君因.(于是、就)使.(派)唐雎使.(出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示疑问)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凭)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同“措”)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增光、扩充)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轻视)寡人与”唐雎对.(回答)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直..(哪里只是)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愤怒的样子)怒,谓唐雎曰:“公.(对人的敬称)亦尝闻天子之.(取独)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横尸在地)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平民)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裸露)跣.(赤脚),以头抢.(碰,撞)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如果)士必.(一定)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名作动),今日是也。

”挺.(拔)剑而起。

秦王色挠..(面露胆怯之色),长跪而谢.(道歉)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明白,懂得)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只,仅仅)以.(因为)有先生也。

”三、送东阳马生序【元末明初】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书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向)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以是..(表示年已二十,表示已经..(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成人),益.(更加)慕圣贤之道。

又患.(担心)无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填其室,..(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未尝稍.(略微)降辞色....(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言辞和脸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或.:有时)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最终,终于)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深冬,隆冬,..(背着书箱)曳.(拖着)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穷:极)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客舍),四支.(同“肢”)僵劲不能动,媵人..(侍婢,这里指旅社中的仆役)持汤.(热水)沃.(浇)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表修饰,不译)乃和.(暖)。

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名作状)再.(两次)食.(供养,给……吃),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同“披”,穿)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腰佩,名作动)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光..(香袋,臭:香气),烨然彩照人的样子)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穿破旧的衣服,名作动,敝:破)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吃穿的供给)不若人..(羡慕)意,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年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参与)君子..(有官位的人)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恩宠光耀),缀.(跟随)公卿之后,日.(每天,名作状)侍坐.(同“座”,座位)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何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之供,父母岁有..(指朝廷)日有廪稍裘葛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相当于“之于”)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的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甚称其贤。

余朝.(朝见)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长书.(信)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议论辩驳,辨:同“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故意,特意)道.(说)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诋毁,毁谤)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了解)余者哉!四、词四首1.老夫聊.(姑且,暂且)发少年狂2.右擎.(举着)苍3.千骑.(一人一马的合称)卷平冈4.胸胆尚.(还)开张..(开阔雄伟)5.会.(终将)挽雕弓如满月6.了却..(了结,完成)君王天下事7.秋容如拭.(擦)8.殊.(很,甚)未屑9.身不得,男儿列.(属类,范围)五、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

公将.(将要,准备)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当权者)谋之,又何间.(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

问:“何以.(凭、靠)战”公曰:“衣食所安.(安身),弗敢专.(独自享有)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弗敢加.(虚报)也,必以信.(实情)。

”对曰:“小信未孚.(使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小大之狱.(诉讼事件),虽不能察(明察),必以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对曰:“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之属.(类)也,可以.(凭借)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进军)之.(音节助词,不译),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鼓起)气,再.(第二次)而衰.(衰弱),三而竭.(穷尽)。

彼.(别人,对方)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推测,估计)也,惧有伏.(埋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六、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朝.(早上)服.(穿戴)衣冠,窥.(照)镜,谓.(对……说)其妻曰:“我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孰:谁,哪一个)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比得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又)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天),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第二天),徐公来。

孰.(同“熟”,..(不如,比不上)君之美也!”明日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暮.(晚上)寝.(睡觉)而思之曰:“吾妻之.(取独)美.(认为……美,意动用法)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曰:“臣诚.(确实,的确)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

今.(现在)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莫.(没有谁)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所受的懵逼)甚.(严重,厉害)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常常,不时)而间.(间或、偶然)进。

期年..(满一年)之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朝见)于.(到)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七、出师表【三国】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确实,的确)危急存亡之秋.(时候)也。

然.(然而,但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朝廷),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疆场)者,盖追.(追念)先帝之殊遇..(特殊的礼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发扬,扩展)....(扩大皇帝听闻(的范围)),以光.(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随意地看轻自己),引喻失义喻,失义:不合道理),以.(表结果,以致于)塞.(堵塞,阻塞)忠谏之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