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痿证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痿证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24
[预防调护]
1. 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痿证的预
防和康复。
2.病情危重,卧床不起,吞咽呛咳,呼吸困难
者,要常翻身拍背,鼓励病人排痰,以防止痰湿
壅肺和发生褥疮。
3.对瘫痪者,应注意患肢保暖,保持肢体功能
体位,防止肢体挛缩和关节僵硬,还应避免冻伤
或烫伤。
4.提倡病人进行适当锻炼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23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 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 瘀通脉。 加减: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 瓜; 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 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 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廑虫丸,补虚活血, 以丸图缓。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7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 或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 有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 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 10/3的1/20病24 人有神经毒性药中物医内接科学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8
10/31/2024
中医内科学
16
常用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 萆藓、防己、薏苡仁——渗湿分利; 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 龟板——滋阴益肾强骨 加减: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 厚朴、茯苓、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 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 藤、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 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欣热,心烦口干,舌质红或 中剥,脉细数——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 山药、生地; 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 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 丹参、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

第33节 痿 证

第33节  痿    证
[病因病机] 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复杂,内伤情志、外感 湿热、劳倦色欲都能损伤内脏精气,致筋脉失养而引 起痿证。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数个方面:
1.肺热伤津,筋失柔润 感受湿热毒邪,高热不退,或 病后余热燔灼而伤津耗气。皆使肺热叶焦;不能输布津液以润 五脏。遂致筋脉失养.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浸淫经 脉,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不得濡养而弛纵 不收,成为痿证。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气 血运化,筋脉肌肉失养,亦致生痿证。如阳明湿热灼肺,会使 痿证加重。
随证配穴 呛咳咽燥明显者加廉泉、列缺、照海。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
方义 华佗夹脊为督脉之旁络,通于膀胱经第一 侧线的脏腑背俞穴,可调阴阳,行气血,调理五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曲池为大肠降下合穴,下巨虚为大 肠之下合穴,施以泻法,可达清热存阴通便作用。太 渊为肺之原穴,用补法补益肺气,以输布津液。
2. 湿热浸淫
5.瘀阻脉络Leabharlann 症状和体征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 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黯,苔薄白,脉细涩。
证候分析 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肉 肌肤失去濡养,故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错。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肢体拘挛疼痛。舌紫黯、 脉细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 行气活血,疏通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 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第三十三节 痿 证
痿证是由邪热伤律,或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 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瘦弱较为多见, 故又称“痿躄”。“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躄” 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 肌萎缩侧索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中医内科学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认为,痿证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 体虚等。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 气血生化不足,或湿热内生,阻
滞经络。
治疗原则
古代中医主张以调理脾胃、补益 气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 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二妙散等。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痿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 肉萎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 、恶寒、出汗、神疲乏力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 象等体征,以及病史和相关检查,可 以做出诊断。
痿证与相关疾病鉴别
与痹证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 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
现代中医认为,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与古代中医基本一致,但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的检查和 诊断。
现代中医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主张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 查和诊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痿证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治疗痿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 、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同时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优势
中医治疗痿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中医内科学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一般而言,本病以热证、虚证为多,虚 实夹杂者亦不少见。外感温邪、湿热所 致者,病初阴津耗伤不甚,邪热偏重, 故属实证;但久延肺胃津伤,肝肾阴血 耗损,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 致病,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病久不已, 气血阴精亏耗,则以虚证为主,但可夹 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 之候。故临床常呈现因实致虚、因虚致 实和虚实错杂的复杂病机。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概念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定义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 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 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蹙”。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源流
《内经》对本病论述颇详,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 类及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肺燥 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 皮、脉、筋、骨、肉五痿,以示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 的关系。
4.病因病机主要有哪几类?病性有何特点?病位和主 要有关脏腑是什么?
5·痿病和痹病的区别是什么? 6. 治疗原则是什么?“治痿独取阳明”含义? 7·痿病常见哪几个证型?各证型如何辨治? 8·肺热津伤型痿病治疗时有哪些注意点? 9·矮病的调摄有哪些主要内容? 10·重症肌无力有何治疗进展?
第三节
痿证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学习提纲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了解痿证的定义、范围及研究进展。 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掌握痿证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其 与痹病、中风后遗证、脚软病的鉴别要点

中医内科学——痿病

中医内科学——痿病

中医内科学——痿病一、概念痿病系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临床上尤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躄”。

“痿”——指肢体痿弱不用。

“躄”——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二、病因病机三、诊断要点1.症状:以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日久,肌肉萎缩为主症。

2.诱因:具有感受外邪与内伤积损的病因,有缓慢起病的病史,也有突然发病者。

3.辅助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肌力降低,肌肉萎缩,必要时做肌电图、肌活检与酶学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痿病: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风痱:四肢不收,废而不用,语言不利,肌肉多不萎缩。

痿病与偏枯痿病表现: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尤以双下肢痿弱不用多见。

起病可急可缓。

偏枯(半身不遂)表现:一侧上下肢体不能随意运动,或左或右,一侧肢体偏瘫废用,可伴有言语謇涩、口舌喁斜日久患肢肌亦可萎缩瘦削。

起病急骤,由中风病所致。

五、辨证要点1.辨虚实实证——肺热津伤或湿热浸淫:凡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不明显者。

虚证——属脾胃肝肾亏损凡病程较长,病情渐进发展,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

2.辨病位在肺——凡病起发热、咽干、呛咳,或热病后出现肢体痿软不用者。

在脾——若四肢痿软,食少,便溏,腹胀。

在肝肾——若下肢痿软无力,甚则不能站立,兼见腰脊酸软,头晕耳鸣,或月经不调者。

六、治疗原则基本治则: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育阴清热,不妄用风药。

1.“治痿独取阳明” ,其含义有二:一则补益后天,即益胃养阴,健脾益气;二则清阳明之热邪。

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

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

若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则肢体痿软,不易恢复。

所以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转旺,有利于痿病恢复。

痿证

痿证

辨证论治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1.肺热津伤证 主证: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
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 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 干爆。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
2018/12/10
5.脉络瘀阻证 主证: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
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 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 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病机概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2.湿热浸淫证 主证: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
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 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 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诊断依据
1.肢体筋脉弛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
双侧,软弱无力,甚则瘫痪,部分病人伴有 肌肉萎缩。 2.由于肌肉痿软无力,可有睑废,视歧,声 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 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有的 病人有神经毒性药物接触史或家族遗传史。
2018/12/10 中医内科学
4.肝肾亏损证
主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
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 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呜,舌 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 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08-03痿证

中医内科学-08-03痿证

2.湿热浸淫
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 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手足麻木微肿,扪及 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 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析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故四 肢痿软,身体困重,痿软常以下肢或两足为甚,手足 麻木;湿热郁蒸,气机不化,身热不扬,胸脘痞闷; 湿热下注,故小便赤涩热痛。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常用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 补脾益气;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薏苡仁、茯苓、厚 朴、陈皮健脾理气化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神曲 消食行滞。 脾胃虚加麦芽、山楂、神曲;气血虚甚,重用黄芪 、党参、当归,加阿胶;兼有血瘀加丹参、川芎、红 花。
如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可致痹证 ;邪壅经络,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形成痉证;精血受损 ,肌肉筋脉失养,肢体软弱不用,可致痿证;气血阴精亏虚 ,或痰瘀壅阻经脉,扰动筋脉,出现颤证;筋脉痹阻,腰府 失养,则为腰痛。因此,临床将痹证、痉证、痿证、颤证、 腰痛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 肢体经络病证以通经活络、缓急补虚为大法。邪壅者, 宜祛邪为主,有疏风、散寒、除湿、清热之法;经脉失养而 挛急、疼痛、抽搐、痿者,宜调养脉络为主,也可遵循“独 取阳明”之原则,给予补肾、健脾、养肝等;腰痛感邪者, 宜祛邪活络。另外,慎起居,适寒温,根据病情需要,适当 运动和采用外治法、理疗法,亦是本类病证的常用辅助疗法 。
1.感受温毒温热毒邪内侵,或病后余邪未尽,或 温病高热持续,皆令内热燔灼,伤津耗气,肺热叶焦 ,津伤失布,不能润泽五脏,五体失养而痿弱不用。 2.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涉水冒雨,感受外来湿邪 ,湿热浸淫经脉,营卫运行受阻,或郁遏生热,或痰 热内停,蕴湿积热,导致湿热相蒸,浸淫筋脉,气血 运行不畅,致筋脉失于滋养而成痿。如《素问· 痿论》 所言:“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 ,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 痿 证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  痿    证

3.脾胃虚弱证 主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
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 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 筋脉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参 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利湿,用于脾胃虚弱,健 运失常,水湿内盛者;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 养血,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亏虚 者。
中医内科学
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多发性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病变、重症肌无 力、周期性麻痹等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不 能随意运动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痿证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外感温热毒邪,
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先天不足、房室不节、 跌打损伤以及接触神经毒性药物等,均可致 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 脉失养,而发为痿证。
2013-6-14 中医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较少进行专题讨
论。直到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 风痹痿厥近世差 互说》把风、痹、厥与痿证进行了鉴别,强调“痿 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 心火上灼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 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其临床表现为“四末之疾, 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在 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 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 北方”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 痰、气虚、瘀血之别,对后世影缓不收,下肢或上肢,一侧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虚,或久病损肾,或房劳过度, 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伤肾,或因情志失调,五志 之火耗灼阴精,均可致肝肾亏损,精血虚耗,筋脉肌 肉失养,发为痿证。
5.痰瘀阻络,筋脉失养
外伤跌仆,瘀血阻络;或久病入络,湿聚成痰,痰瘀 互结;或脾虚不运,痰湿内生,壅塞经络,血行不畅, 痰瘀互结,均致经络气血阻滞,肢体筋脉失于濡养而 成痿证。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外感湿热之邪;或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 浸淫经脉,郁久化热;或过食肥甘辛辣,或嗜酒无度,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湿热浸淫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久则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而成痿证。
3.脾胃亏虚,精微不输
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脾胃运化失 常,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无以濡养五脏、四肢、筋脉、 肌肉,发为痿证。
朱丹溪承张子和之说,力纠“风痿混同”之弊,在治 疗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 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 的治疗原则,在具体辨证方面又有湿热、湿痰、气虚、 瘀血之别,对后世影响颇深。
《景岳全书痿证》又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认为: “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 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亏败,及土衰水涸者有 不能堪,故当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 疗,庶得治痿之全。”
【病因病机】
导致肢体痿软的原因十分繁杂,内伤情志、外 感湿热、劳倦色欲、药毒所伤、先天不足致五 脏精气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则肌肉筋 脉失养,产生痿证。
1.脏腑内热,外感邪毒
素体阴虚阳盛,或脏腑内有蕴热,外感热毒之邪,上 犯于肺,耗灼肺津,肺热叶焦。
1.多发性肌炎
以四肢近端肌肉肌痛、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 多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肌群,还常累及多种脏器及伴 发肿瘤。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肌活检皆有特征性 改变。
2.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
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 腹泻等,1~2周后四肢呈不同程度对称性下运动神经 元性瘫痪,并常由双下肢开始,呈上升性累及双上肢。 脑脊液在发病后1~2周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痿证的病因病机虽有不同,但常可相互转化。如外感邪毒, 湿热浸淫,常可耗灼肝肾阴精,导致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肾水下亏,水不制火,又可上灼肺金,使津液输布失常; 脾虚与湿热更是互为因果;此外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 气虚血行无力而成瘀;脾虚生湿,痰湿与瘀血互结,可成 痰瘀阻络之证;肝肾阴虚,脉道滞涩而成瘀,虚热炼液而 成痰,亦可致痰瘀互结而阻络,致使病程缠绵难愈。
3.重症肌无力
人体任何部位的随意肌都可以受到乙酰胆碱抗体的侵 犯而出现肌无力和易疲劳现象,以晨轻暮重、休息轻 活动重为突出表现。电生理检查具有诊断价值。
4.运动神经元病
多隐袭起病,为缓慢进展的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肉萎缩和肌束震颤,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多 无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在下运动神经元病损区,呈 现神经源性肌萎缩的肌电图表现。
《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总括前论明确指出本病为 “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造 成痿证的直接因素。可见痿证是以脏气内伤引起肢体 失养,痿软无力,不能随意任用的一种疾病。
痿证须与痹证作鉴别,因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 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 枯痿者。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 其病因病机有异,治法也各不相同,二者不能混淆。
5.肌营养不良
本病为缓慢进展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 动障碍,为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性疾病。血清肌酶 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
【辨证论治】
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痿 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 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 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 病位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 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 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