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热处理的应用

激光热处理的应用
激光热处理的应用

本设备是集光、机、电以及制冷和材料加工技术一体的大型集成设备,能对轴类、平面类、缸齿轮类、以及空间工模具类等产品进行激光淬火、激光熔覆、激光表面合金化加工,从而达到改善表面性能、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恢复工件的外型尺寸以重复使用等目的。

主要特点:

模块化设计,高度集成,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及很高的使用寿命;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激光加工精度高,效率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动态响应速度快;造型美观,操作及维护简便。

激光热处理是一种表面热处理技术。即利用激光加热金属材料表面实现表面热处理。

激光加热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即激光的照射区域的单位面积上集中极高的功率。由

于功率密度极高,工件传导散热无法及时将热量传走,结果使得工件被激光照射区迅

速升温到奥氏体化温度实现快速加热。当激光加热结束,因为快速加热时工件基体大

体积中仍保持较低的温度,被加热区域可以通过工件本身的热传导迅速冷却,从而实

现淬火等热处理效果。激光淬火效果:激光淬火层的硬度分布曲线激光淬火层的硬度

分布激光淬火技术可对各种导轨、大型齿轮、轴颈、汽缸内壁、模具、减振器、摩

擦轮、轧辊、滚轮零件进行表面强化。适用材料为中、高碳钢,铸铁。激光淬火的应

用实例:激光淬火强化的铸铁发动机汽缸,其硬度提高HB230提高到HB680,使用寿

命提高2~3倍。

]

概念定义:利用激光进行加热的热处理工艺称作激光热处理,它是一种高能量密度表面热处理,具有超高

加热速度,其淬火硬化层的性质和状态与普通淬火有着显著的区别。

研究范围:激光热处理的研究分为不熔化表面热处理和熔化表面热处理两大类。不熔化表面热处理主

要包括激光表面相变硬化、激光冲击热处理和激光表面退火等;熔化表面热处理主要包括激光表面熔凝、激

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非晶态等。

(一) 发展过程

70年代初~80年代初

需求动力:70年代大功率CO2激光器的出现,推动了激光热处理的发展。

主要特点: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广泛开展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即激光淬火)的研究和应用;2.开展激

光表面合金化的探索研究;3.受激光器功率的影响,激光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未能迅速发展。

典型成果和产品:典型成果:激光热处理设备、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工艺的应用

80年代初~至今

需求动力: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器功率的提高,激光热处理的优点日趋明显,从而推动激光热处

理的迅速发展。激光热处理作为一种很好的节能型热处理工艺也是其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主要特点:该阶段的主要特点:1.激光热处理设备已商业化,正朝小型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

2.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工艺日趋成熟,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武器等工业部门;

3.激光表面合金化工

艺因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倍受各国的重视,研究工作进展较大,但仍处于基础工艺试验、组织分析和性能试

验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工业应用;4.开展了激光涂覆处理、激光表面熔凝、激光脉冲冲击强化处理

和激光渗氮处理等工艺的研究。

典型成果和产品:典型成果: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广泛用于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

(二) 现有水平及发展趋势

激光热处理是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金属表面强化新工艺。激光热处理具有加热和冷却速

度快、工件变形小、可进行局部热处理、工艺灵活性大、污染小和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目前,国外应用较

多的激光热处理主要有激光表面相变硬化、激光冲击处理、激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表面熔凝等。

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现已用于铸铁、碳钢、合金钢、钛合金、铝合金等材料。美国海军面射武器中心及陆军导弹分部对用于导弹上的凸轮、轴承、齿轮等零件进行激光表面相变硬化代替渗碳或渗氮工艺而取得了成功。前苏联对钛合金进行这种处理后,表面的显微硬度提高了75~125%,同时也提高了抗腐蚀性和抗磨性能。

最近,德国在激光相变硬化时的温度控制和激光连续扫描时搭接软化带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激光冲击处理是通过在材料表面产生压力脉冲来改变材料的组织和应力状态,从而改善材料性能,特

别是疲劳性能,美国人对航天常用铝合金7075和2024进行了激光冲击热处理,提高了铝合金的疲劳寿命。

激光表面合金化是利用功率较高的激光器对表面涂敷有合金元素的金属表面进行照射,使表面一层薄层迅速熔化,合金元素在熔化层内迅速扩散,凝固时在表面形成一层所需的合金化层。目前美国、原苏联、日本和西欧等国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该工艺需要的激光设备功率较高,工序比较复杂,现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最近,激光热处理技术除了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很大进展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进行真空热处理的

研究工作。南斯拉夫学者利用600W的LPW6000激光系统对结构碳钢、铬钼结构钢和铬钨工具钢进行了激光表面硬化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对微观硬度、淬火裂纹和残余应力的影响。朝鲜学者利用2.4KW的CW-CO2激光器研究了钢经激光热处理后,马氏体相变塑性对热应力的影响。Jiguangrechulixianzhaungjifazhan

摘要:作者从4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激光热处理的现状及发展:(1)激光硬化;(2)

激光熔覆;(3)激光合金化;(4)工程应用。

关键词:激光相变硬化;激光冲击硬化;激光熔覆;激光合金化

1 前言

我国激光热处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自70年代由铁科院金化所和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率先开展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迄今,我国开展激光热处理的单位已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和“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地的科技发展基金的支持和引导下,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有若干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应用。在我国,激光热处理领域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可以预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将有更多的突破,市

场的开拓也必定会有更大的进展。

2 激光硬化

2.1 激光相变硬化的强化机理和组织的研究

重庆大学[1]对GCr15钢经激光淬火后引起高硬度(1065HV)的原因用光学金相、扫描和透射电镜、X光衍射仪、俄歇分析仪及电子探针作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提出GCr15钢激光相变硬化机理为:①以马氏体相变强化为主,马氏体很细,尺寸为0.196μm×1.8μm,马氏体位错密度很高,达2.3×1012条/cm3,马氏体的含碳量高达0.90%;②残留奥氏体显著强化,其位错密度达3.6×1012条/cm3;③晶粒超细化(ASTM No.16)和碳化物细化(最表面处为0.59μm,离表面0.1mm处为0.41μm)及弥散分布。山东工业大学[2]对W18Cr4V高速钢经激光相变硬化后的强化机理和组织性能作了研究:激光相变区的晶粒由原来的8级提高到12级,残留奥氏体量较常规淬火有明显减少,约10%~15%,相变区的马氏体为针状马氏体和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激光快速加热时间虽短,仍存在碳化物的不完全溶解以及碳和合

金元素的不充分扩散,扩散距离约数百nm数量级,碳化物的溶解以尖角-均匀溶解机制进行。激光相变硬化层的硬度峰值为946HV,红硬性比常规淬火高出80℃,640℃回火后硬度峰值达到1003HV,耐磨性较常规热处理提高1~2.8倍,经640℃回火后耐磨性提高5.3~8.1倍,刀具的切削性能提高2倍以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研究了硼铸铁的激光热处理,研究表明:硼铸铁经激光处理后,磨损值降低45.7%。激光热处理提高硼铸铁耐磨性的原因是激光硬化层的高硬度及合理的硬度梯度以及局部熔化区对石墨片割裂的封闭。关于强化机理的研究还有许多精彩的报道,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出,但这些工作已经并将继续为激光相变

硬化的工程应用作出积极的贡献。

2.2 激光相变硬化的温度场及相变硬化区尺寸的计算

为了实现激光相变硬化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早日达到实际应用,正努力解决两个问题:①快速计算;②减少计算与实际间的误差。昆明理工大学[4]对稳态温度场的计算公式进行快速傅里叶(Fourier)变换,可以迅速对温度场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已不必进行关于时间的积分运算,使计算速度显著增加,与同精度的有限元或有限差分等纯数值计算相比,计算速度快两个数量级以上。实际证实,计算与试验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在10%左右。对瞬态温度场计算公式,利用快速Fourier变换[5],即FFT技术,可使温度场的求解速度大大加快,效果与稳态温度场时相同。此方法适于任意给定的激光功率密度分布。如果能有效监测实际光束的功率密度分布,并能迅速计算激光与物质的相互热作用,对于保证激光热处理的质量有重要意义。上海海运学院[6]采用非稳态瞬时热源解法,导出了描述激光淬火对零件内部热循环过程及快速估算硬化层深度的近似公式,简便实用,误差较小。

我们知道,在激光作用下材料吸收激光能量的过程和随后往内部传递热能的过程应该遵守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但它明显地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热过程速度极快、温度梯度大、激光束斑的功率密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随时间还会发生变化;激光作用又有连续和脉冲两种方式,在激光作用过程中材料对激光的吸收率以及一些热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等。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在激光作用下不同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成分及其在热作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差别很大。因此,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计算方法及其得出的公式都是在限定条件的情况下提出的,若所作的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则基本上对实际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近期的一些研究在这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试图接近实际,但看来要实现激光相变硬化的计算机控制还有一段距离。

2.3 激光淬火用光热转换材料的研究

一般来说,需激光硬化的金属材料表面都经过机械加工,表面粗糙度很小,对激光的反射率可达80%~90%,因此通常采用对激光有较高吸收能力的涂料进行预处理。在这方面长春光机所、清华大学等单位做了许多探索。近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7]以光热转换材料(简称吸收涂层)的光谱发射率及激光相变硬化区面积为依据,研制成以金属氧化物为主的混合氧化物的新型光热转换材料。该材料对CO2激光的吸收率达90%以上,具有工艺性能良好、干燥快、无刺激性气味和激光处理过程中无反喷等优点,有较好推广应用价值。华中理工大学[8]比较了国内有些单位采用的两种光热转换材料——磷化膜与SiO2胶体涂料,得到以下结果:①SiO2胶体涂料的光热转换效率优于磷化膜的;②由于基体与磷化液之间的化学反应造成表面粗糙度增大,且磷与铁之间形成低熔点脆性共晶相,引起硬化层出现晶间微裂纹。所以SiO2胶体的淬硬层质量优于磷化膜;③SiO2涂层的工艺过程简单,无环境污染,灵活性强。

从目前来看,激光相变硬化的工业应用离不开采用适宜的光热转换材料。如何保证大批量工业应用过程中涂覆光热转换材料的稳定性、均匀性及可检测性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还需

做进一步工作。

2.4 激光加常规复合处理

激光热处理是一项新技术,有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将激光热处理与适当的常规热处理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显然是非常好的思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对球墨铸铁材料先用激光表面重熔处理,然后在750℃石墨化退火,使快速凝固共晶渗碳体亚稳相部分地转变为石墨,成功地制得了既含硬质耐磨快速凝固共晶渗碳体,又含弥散石墨的新型铁基多相耐磨材料。通过改变退火时间来调节渗碳体和石墨的相对量。由于渗碳体的较佳耐磨性加上石墨的自润滑,是较理想的摩擦学材料。长春光机学院[10]对18Cr2Ni4WA钢先行渗碳处理,使碳呈梯度分布,然后激光相变处理。在复合处理作用下,硬化层分成3个区:第一区为表层完全淬硬区,其最表面为针状马氏体+渗碳体+残留奥氏体,次表面为针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第二区为过渡层,由马氏体+回火析出碳化物组成;第三区为高温回火区,由回火索氏体组成。

随着经济发展,对机械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将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一种热处理工艺往往难以解决问题。因此复合热处理技术的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2.5 激光冲击硬化

激光冲击处理(LSP)主要是利用强激光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学效应——强应力波来改善材料性能。此技术能有效地强化钢、铝、钛、镍等金属材料,特别是2024T3铝合金经激光冲击强化后,疲劳寿命提高4倍。近年来,我国从3个方面开展对激光冲击处理的研究:①激光冲击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及工程应用;②激光冲击强化的微观机理;③激光冲击处

理的强化效果的无损检测。

江苏理工大学及南京大学[11]对2024T62铝合金进行激光冲击处理,激光冲击区的硬度提高42%,在95%置信度下,LSP试件的中值疲劳寿命是未激光冲击试样的5.4~14.5倍。江苏理工大学[12]也对常用的45钢进行激光冲击处理,LSP区硬度提高32%,LSP试件的中值疲劳寿命是未冲击试件的1.11~2.133倍(置信度95%)。由于激光冲击的应力波持续时间极短(微秒),特别是指有效地处理成品零件上具有应力集中的局部区域,例如提高成品零件上拐角、孔、槽等局部区域的疲劳寿命,所以LSP技术的工程应用前景较好。华中理工大学[13]的研究工作表明,激光冲击处理大幅度提高LY12-CZ铝合金的疲劳寿命的微观机理是激光冲击后的位错密度提高21倍以及在材料表面产生49.43MPa的残余压应力。在激光冲击处理的退火态T8钢中[14]看到了由于激光冲击诱发相变而产生的马氏体组织,解释了硬度提高2倍的原因。再按照压电转化原理,计算出[15]激光冲击在LY12-CZ铝合金中形成的瞬态冲击波的量值为MPa级,并且激光冲击波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波叠加的结果,其中高频波所占比例较大。南京大学[16]提出用表面粗糙度和微凹坑两个表面质量指标并分成4个等级,作为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判别和控制激光冲击强化效果的无损检测手段。

由上所述,我国已在激光冲击硬化的应用基础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尽快推出具有合适性能价格比的LSP工业应用装备。

3 激光熔凝

3.1 激光快速熔凝条件下凝固规律的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激光快速熔凝条件下,材料的凝固具有高温度梯度和高凝固速率的特点,传统的凝固理论不能完整地、确切地揭示此时材料凝固的规律。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工作。其中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地开展了激光快速熔凝条件下的基础研究。在激光快速凝固微观组织形成原理[17]一文中介绍了激光快速凝固微观组织的界面温度选择原理,以及单相平面前沿、单相枝晶和平面共晶生长3种典型的界面响应函数及其在预言单相合金、共晶合金和包晶合金激光快速凝固微观组织中的应用。

3.2 不同基底材料上的激光熔覆

激光熔覆的基底材料大多采用廉价的普通碳钢和铸铁。近年来清华大学对铝合金作为基底材料的激光熔覆做了许多工作[18]:用送粉激光熔覆法在铝基体表面成功地获得了均匀致密的SiO2涂层和Al2O3-TiO2涂层。SiO2涂层厚度为10~30μm,Al2O3-TiO2涂层厚度可达100μm,涂层内部致密无缺陷,涂层与铝基体结合良好。重庆大学[19]对钛合金基底材料上用激光束合成与涂覆生物陶瓷涂层获得成功。中科院金属所[20]在Ni基高温合金基底上用NiCrBSi和NiCrAlY两种合金粉与ZrO2的混合粉进行激光熔覆,获得了不同结构热障涂层。

3.3 熔覆材料及陶瓷相的研究

激光熔覆材料最常用Ni基材料,Co基与Fe基也有使用。海军后勤学院[21]研究了在45钢表面制备Co-TiC-WC金属陶瓷复合层,硬度和耐磨性高。华中理工大学[22]在Q235(A3)钢表面制备Fe-WC金属陶瓷复合层,并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激光熔覆的Cu基合金和SiCp的复合粉[23]。一方面兼顾Cu基合金的优良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加入SiCp,改善组织,提高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清华大学[24]提出:采用热喷涂合金粉末作为激光熔覆材料容易带来气孔和裂纹问题,研究了Fe-C-Si-B合金粉,可获得按介稳系结晶的组织,其细化程度比C-Si-B 激光合金化有很大提高,添加少量CaF2可显著改善熔覆材料的工艺性能。在激光熔覆材料中添加稀土是许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中科院金属所[25]通过激光快速熔凝处理钢表面含稀土的涂层,研究了稀土在钢表层的加入量和对钢表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熔凝处理含稀土的涂层可使较多的稀土加入钢表层,C-N-B-Ti+RESiFe涂层激光处理后其表面稀土含量为0.35%,Ni-Cr-B-Si+RESiFe涂层激光处理后其表面稀土含量为5.5%。加入表层的稀土在改性层中沿深度分布较为均匀,不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表层组织均匀。稀土硅铁的加入使钢表层的耐磨性、抗氧化性等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激光熔覆的陶瓷相以采用碳化物的工作较多,如TiC[26]和WC[27]等。有的研究工作采用氧化物,如Al2O3、TiO2和SiO2[18]等。中科院金属腐蚀所研究了硼化物作为陶瓷相[28]。

3.4 激光熔覆工艺的研究

激光熔覆工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激光处理前供给添加材料;另一类是激光处理过程中供给添加材料。第一类主要用粉末预置法,可以用粘结、火焰喷涂和等离子喷涂等;第二类是自动送粉法。天津纺织工学院研制成功大面积自动涂覆系统[29],适用激光功率1~10kW,可用于宽带涂覆,也可直接用于聚焦窄带涂覆。单道一次涂覆宽10~35mm(可调),单道一次涂覆厚度0.2~8mm(可控),送粉量0.5~200g/min(可调),送粉精度<2%。

3.5 激光熔凝形成非晶态

天津理工学院对Fe-B合金激光熔凝形成非晶态的机理进行探讨[30],提出了一个简化的熔池中温度分布的物理模型,分析了非晶态形成过程,经试验得到了130μm~200μm厚度的非晶层。由于金属非晶的独特性能,用激光熔凝技术在金属零部件的局部表面制备一层非晶显然极具吸引力,许多单位正在努力研究和开发。

3.6 激光熔覆层的性能及其应用

(1) 耐磨目前开展的大量激光熔覆工作,主要是在零部件的局部表面制备高耐磨的熔覆

层[18,21~23,26,27]。

(2) 耐腐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1]在Q235钢表面激光熔覆C-N-B-Ti加稀土硅铁以及Ni-Cr-B-Si加稀土硅铁。结果表明:钢表层中的过饱和稀土除和氧、硫作用外,还可固溶于晶内、晶界或其附近,甚至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RE2Fe17;经过稀土和激光熔凝处理的表面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中南工学院[32]在耐酸不锈钢基体上激光熔覆Co基合金,得到的熔层与等离子焊层对比,激光熔层缺陷率低,成品率高。其组织细密均匀,晶粒细小,成分稀释率更小,对基体热影响小,熔层硬度与强韧性提高。性能试验表明,激光熔层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在石油化工阀门密封面奥氏体基体上激光熔覆Ni基合金[33],能获得厚度达3.0mm和表面较平整光滑的合金层,可用于加工或修复,在组织和性能上均明显优于等

离子喷焊工艺。

(3) 制备功能梯度材料由于覆层和基体之间的性能差别很大,使用中往往容易界面失效。为此研制可以消除界面的功能梯度材料,使覆层的组成和性能沿厚度方向连续梯度变化。在探索激光熔覆陶瓷/金属梯度覆层时,最初采用叠层熔覆法,逐层改变混合粉中陶瓷颗粒的含量和粒度,经多层熔覆后,陶瓷颗粒在覆层中的分布规律呈台阶变化。此法沿用覆层和基体之间引入过渡层的思路,陶瓷颗粒在每一层中保持均匀分布,层与层之间的组织变化不连续,仍有界面问题。北京工业大学[34]采用激光一步涂覆法,利用激光熔池的流动和凝固行为,依靠TiC颗粒在熔池中不断长大和有规律运动,在激光束一次熔凝过程中自动实现涂层的连续梯度结构,成功地在钢基表面熔覆制备了TiCp/Ni自生梯度涂层。熔覆层的组织由TiC颗粒,γ-Ni枝状初晶及枝晶间共晶组成。从熔覆层底部到顶部,TiC颗粒呈现连续的梯度变化,即颗粒尺寸从0.8μm增长到4.5μm;体积含量从4%增加到33%;TiC颗粒的形貌也相应地从球形细小颗粒过渡到粗大的花瓣状粒子簇。TiC颗粒的快速长大主要来自颗粒的碰撞和粘结,凝固前沿对浮升速度相对较慢的TiC小颗粒优先捕获,是导致熔覆层梯度结

构原位生成的决定因素。

(4) 制备复合生物工程材料重庆大学[19]在完成了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同步实现激光合成与涂覆工艺制备生物陶瓷基础上[35],又在比强度高、耐蚀性好、医疗用途更广的钛合金表

面成功地实现激光束一步合成和涂覆含Ca5(PO4)3*(OH)羟基磷灰石(HA)的生物陶瓷涂层。该涂层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也改善了植入材料弹性模量与生物硬组织的匹配性。研究发现,加入微量稀土(Y2O3)不仅有利于激光化学反应生成HA相,增强其结构稳定性,而且可细化

组织,提高强韧性。

3.7 激光熔覆层的残余应力及开裂的原因与预防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可以获得耐磨损、耐腐蚀的涂层,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但是激光熔覆层可能存在气孔和裂纹的缺陷,这是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

重庆大学[36]研究了球墨铸铁激光熔覆时出现的裂纹。把裂纹按产生的位置分成3类:熔凝层裂纹、界面基体裂纹和搭接区裂纹。其中界面基体裂纹最常见。裂纹的形成受力学因素、冶金因素尤其受基体材料的缺陷所影响。通过控制激光处理工艺和调整合金成分,制备含C、B、Si量较低的复合粉末;通过预先熔凝处理,细化基材表面晶粒;通过预涂覆处理等措施来降低涂层宏观裂纹率。华中理工大学[37]研究了激光熔覆组织和激光熔覆层热膨胀系数对

开裂敏感性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激光熔凝层内存在拉应力,当局部应力超过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就会产生裂纹。裂纹产生的部位往往在枝晶界、气孔、夹杂物等薄弱环节处。激光熔凝层的残余应力可通过设法提高熔凝层材料自身的塑变能力,降低它的耐软化温度得以一定程度的松弛,也可通过预热或后热予以减小甚至消除。当然设法减少覆层材料的缺陷也是降低开裂敏感性的有效途径。界面基体裂纹多产生于熔凝层与基体界面处、基材熔化区或热影响区内的缺陷处,如果该区域发生比容增大的马氏体相变则会加剧此类裂纹的生成,因此提高此区域材料的自身韧性,有效减少各种缺陷,不失为避免或减少此类开裂的有效途径。而铸铁类基材的激光熔覆则往往难以避免界面基体裂纹的产生。对搭接区裂纹目前研究得不多,看来在较高的激光入射功率条件下,通过光束处理技术及适当的工件运动,完成较大面积的均匀的激光

熔覆是可能的。

4 激光合金化

早期的激光合金化工作[38,39]偏重于工艺参数、组织和性能的研究。在激光合金化层中,存在表面不平整和出现裂纹及气孔的两个重要问题,对此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解决办法。近期我国的激光合金化工作,有两项值得注意的进展。一项是清华大学把激光合金化技术应用到实际产品上[40,41];另一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用激光合金化工艺来强化新型高温结构材料——TiAl金属间化合物,提高其耐磨性[42]。清华大学结合沙漠车用F8L413F八缸风冷柴油机研制陶瓷挺柱的科技攻关,在45钢凸轮轴上成功地实现一种激光熔凝和激光合金化复合的表面强化新工艺[40]。采用自行研制的TH-2型共晶合金化涂料,在凸轮的桃尖部分进行激光合金化处理,使其硬度达到60~67HRC,合金化层深1.3~1.5mm;凸轮的其它部分进行激光快速熔凝处理,获得硬度55HRC,硬化层深0.8~1.0mm。凸轮强化表面平整均匀,无气孔和裂纹,实现了合理连续的组织与硬度搭配,凸轮轴处理后无需校直。发动机经500h台阶试验和沙漠车上5个月使用考核,表明激光强化的凸轮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此外还为沙漠车用柴油机研制激光合金化的活塞环[41]:活塞环基材是球墨铸铁,在激光加热时,石墨气化形成气孔及裂纹。解决途径是采用自制TH-2,C-Si-B-RE 共晶合金化涂料。由于熔池内的金属液形成FeCSi共晶或过共晶,具有很低的熔点和良好的

流动性,有利于杂质和气体逸出;涂料中含有的微量稀土,在Fe-C合金液中有强烈的净化和除气作用。同时在TH-2共晶合金化涂料中添加WC、TiC陶瓷粉末,得到的组织是高硬度的WC、TiC质点弥散分布在细小、均匀、致密的共晶FeCSiB介稳基底上。结果活塞环的合金化层平均显微硬度达1200HV。这种活塞环和等离子喷涂陶瓷涂层缸套配对在摩擦学试验和模拟沙漠使用环境的发动机台架试验中显示出优异的耐磨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2]采用激光气体合金化工艺方案,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激光表面快速熔化过程中,强行向激光高温熔池中引入高纯氮气,“原位”地在合金表面制得以高硬度、高耐磨的氮化钛为增强相的表面改性层。试验结果表明激光气体合金化对提高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表面改性新技术。此外,还与华中理工大学合作,用激光合金化生成TiC的方案来提高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耐磨性[43]: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均匀涂覆碳粉,用CO2激光进行激光表面合金化,制得了以硬质TiC为增强相的快速凝固“原位”复合材料表面改性层。激光表面改性层显微硬度和组织具有较明显的梯度渐变特征。清华大学近年来与法国焊接研究所合作[44],研制大面积激光合金化层。用45kW CO2激光器,在XC38碳钢上,对CSiB+NiMoCo涂层进行激光合金化处理,获得了表面光洁、无氧化和无裂纹缺陷的大面积合金化层。合金化区的微观组织由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多元共晶所组成,

其硬度为61~65HRC。

5 工程应用

激光热处理技术已在我国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应用,成功的例子很多,举例如下。

5.1 激光毛化冷轧辊

为了生产冲压或深冲压用的优质毛面薄钢板,轧钢厂需要对工作轧辊表面进行毛化处理。以往轧辊毛化的方法是喷丸处理,但难以精确控制轧辊表面的形貌和粗糙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均做了大量研究。中科院力学所研究成功轧辊激光毛化技术[45]。轧辊激光毛化技术又称激光织构化,出自于Texturing the Roughness of Work Rolls by Means of Laser

Pulses[46]。

轧辊激光毛化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所加工轧辊表面的形貌和粗糙度,轧制生产的激光毛面钢板具有优良的冲压成形性能和涂漆光亮度,其塑性变形能力有所改善,明显优于同材质的光面板和喷丸毛面板。激光毛化技术可以在毛化的同时,使激光作用区的材料获得超常硬度,给轧面带来超常的强韧化效果,延长轧辊使用寿命。轧制低碳钢板的激光辊寿命是普通辊的3~5倍;冷轧65Mn钢的激光辊寿命是普通辊的2~3倍;平整轧制低碳冲压用毛面板的激光辊寿命比普通辊的提高5~10倍。此外激光毛化加工也可改善轧辊使用性能,由于优化摩擦条件,轧制时不易打滑和粘连,轧制速度可提高一倍以上,消除板卷退火粘结现象,可进一步优化轧制参数,甚至可用激光辊实现异步轧制。通常大面积的激光处理采用连续扫描,由线及面地进行,此时存在扫描带重叠造成回火软带和扫描带不重叠所致表面各向异性的问题。为此,提出用脉冲激光离散熔凝处理代替激光连续扫描工艺。轧辊的激光毛化技术就是

脉冲激光离散熔凝处理技术的成功的应用。

冷轧辊的激光毛化技术已在我国获得一定规模的工业应用。1990年3月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大恒、北京吉普汽车、首钢钢研所协作下,开展YAG激光毛化冷轧辊工艺攻关,至1992

年6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用于带钢规模生产的YAG激光毛化冷轧辊实验装置。1992年8月开始用于秦皇岛龙腾精密带钢公司生产,1994年3套大、中、小型YAG激光毛化冷轧辊成套设备分别在天津市冷轧薄板厂、鞍山带钢厂、无锡远方带钢厂投产。仅一年时间,天津冷轧薄板厂近十万吨优质激光毛化板投放市场,使我国继比利时、日本、德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激光毛化冷轧辊新技术并用于规模生产的国家。1995年华中理工大学、武钢、武汉重机合作研制成功CO2激光毛化冷轧辊装备并试轧了300t CO2激光毛化钢板。上述成果说明了激光毛化技术和装备及其工业应用是我国激光热处理产业化进程中,产、学、研相结合

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突出例子,值得推广。

5.2 热轧辊的激光强化

广州富通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于1994年开始进行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已开发成功GFT激光多功能加工机床[47],用来对冶金大宗消耗件和其他各类机械零件进行激光表面改性和修复,1998年4月取得冶金工业部的鉴定证书。其中对热轧辊的处理取得

如下效果:

650

500

450

300

目前该企业主要产品GFT激光热处理机已进入新疆八钢和邯钢、莱钢、济钢、玉柴等大中型

企业,市场前景良好。

5.3 汽缸体和缸套内壁的激光强化

汽缸体和缸套的激光强化是激光热处理技术在我国最早获得实际应用的实例。目前激光缸套的生产企业以西安内燃机配件厂为代表[48],该厂1990年10月建成全国第一条缸套激光热处理生产线,至1998年底已建成24条激光热处理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20万只激光缸套,耐磨性比普通缸套提高25%~30%以上,使缸套寿命从6000~8000h提高到10000h以上,同时具有优越的配副性和抗拉缸性能,还可配用任何材质的活塞环,与之相匹配的活塞环的寿命可提高30%~46%以上,并且可缩短初期磨合时间。而已在汽车修理行业获得广泛应用的激光强化装备以青岛中发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较多[49],该公司已开发生产了5种型号的激光强化机,市场信誉良好。据统计,该公司产品已在国内近80家汽车大修厂、镗缸磨轴厂、缸套厂、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使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5.4 各种机械零部件局部表面的激光强化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对球铁的激光热处理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基础上与中国迅达电梯公司上海电梯厂紧密合作,研制成功电梯正弦轮V型槽面的激光强化技术[50],经瑞士迅达电梯公司多次派专家进行质量评估,确认完全符合质量要求,自1991年以来,已将此工艺列入中国迅达公司的生产工艺,已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200万元,发展前景良好。

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自1993年以来,为油田钻采作业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零件的激光强化问题。已投入生产的零件有:①组合抽油泵缸套的激光淬火;②整筒泵泵筒(长7m,内径56~83mm)的激光淬火机床研制及激光处理工艺开发;③钻井、修井用的27/8″钻杆接头的激光强化;④高压柱塞泵柱塞的激光陶瓷合金化。

天津修船技术研究所1997年建成激光加工中心,已为船舶行业的压缩机缸体、船用发电机组大模数齿轮、船用主机大直径缸套、减速器齿轮进行激光强化,还成功地解决了食品机械大直径QT700-2曲轴主轴颈和偏心轴颈的激光强化工艺。

中科院沈阳金属腐蚀研究所在对某航空发动机叶片激光熔覆修复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把激光熔覆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应用朝产业化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激光加工研究中心近几年在以下项目取得较大进展:①激光共晶合金化—激光熔凝复合强化45钢风冷柴油机凸轮轴;②球墨铸铁活塞环的激光陶瓷合金化;③在FeCSiBRE 系激光合金化基础上,开拓Fe-C合金表面激光非晶化;④轻型车凸轮轴螺旋齿轮的激光强化;⑤舰船主辅机关键零件的激光强化;⑥FeCSiB激光熔覆专用合金粉末开发等。

还有不少已取得重要突破的项目,例如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的激光制备纳米新材料等,限于篇幅,不能在此详细列出。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激光热处理技术及其装备的研究、开发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及更大规模的工业应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高能密度热处理技术委员会自1984年12月在湖北十堰市成立以来,已召开了七届全国高能密度热处理学术年会,其中包括一届国际年会,对我国激光热处理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今后将继续在组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决策咨询、可行性研究和

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作出努力。

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

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一)---基本常识 金属材料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它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金属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冷却的一种工艺。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它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着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工艺 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有时只有加热和冷却两个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衔接,不可间断。 加热是热处理的重要工序之一。金属热处理的加热方法很多,最早是采用木炭和煤作为热源,进而应用液体和气体燃料。电的应用使加热易于控制,且无环境污染。利用这些热源可以直接加热,也可以通过熔融的盐或金属,以至浮动粒子进行间接加热。 金属加热时,工件暴露在空气中,常常发生氧化、脱碳(即钢铁零件表面碳含量降低),这对于热处理后零件的表面性能有很不利的影响。因而金属通常应在可控气氛或保护气氛中、熔融盐中和真空中加热,也可用涂料或包装方法进行保护加热。 加热温度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工艺参数之一,选择和控制加热温度,是保证热处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加热温度随被处理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目的不同而异,但一般都是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以获得高温组织。另外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当金属工件表面达到要求的加热温度时,还须在此温度保持一定时间,使内外温度一致,使显微组织转变完全,这段时间称为保温时间。采用高能密度加热和表面热处理时,加热速度极快,一般就没有保温时间,而化学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往往较长。

激光热处理的应用

本设备是集光、机、电以及制冷和材料加工技术一体的大型集成设备,能对轴类、平面类、缸齿轮类、以及空间工模具类等产品进行激光淬火、激光熔覆、激光表面合金化加工,从而达到改善表面性能、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恢复工件的外型尺寸以重复使用等目的。 主要特点: 模块化设计,高度集成,具有良好的系统性能及很高的使用寿命;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激光加工精度高,效率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动态响应速度快;造型美观,操作及维护简便。 激光热处理是一种表面热处理技术。即利用激光加热金属材料表面实现表面热处理。 激光加热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即激光的照射区域的单位面积上集中极高的功率。由 于功率密度极高,工件传导散热无法及时将热量传走,结果使得工件被激光照射区迅 速升温到奥氏体化温度实现快速加热。当激光加热结束,因为快速加热时工件基体大 体积中仍保持较低的温度,被加热区域可以通过工件本身的热传导迅速冷却,从而实 现淬火等热处理效果。激光淬火效果:激光淬火层的硬度分布曲线激光淬火层的硬度 分布激光淬火技术可对各种导轨、大型齿轮、轴颈、汽缸内壁、模具、减振器、摩 擦轮、轧辊、滚轮零件进行表面强化。适用材料为中、高碳钢,铸铁。激光淬火的应 用实例:激光淬火强化的铸铁发动机汽缸,其硬度提高HB230提高到HB680,使用寿 命提高2~3倍。 ] 概念定义:利用激光进行加热的热处理工艺称作激光热处理,它是一种高能量密度表面热处理,具有超高 加热速度,其淬火硬化层的性质和状态与普通淬火有着显著的区别。 研究范围:激光热处理的研究分为不熔化表面热处理和熔化表面热处理两大类。不熔化表面热处理主 要包括激光表面相变硬化、激光冲击热处理和激光表面退火等;熔化表面热处理主要包括激光表面熔凝、激 光表面合金化和激光非晶态等。 (一) 发展过程 70年代初~80年代初 需求动力:70年代大功率CO2激光器的出现,推动了激光热处理的发展。 主要特点: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广泛开展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即激光淬火)的研究和应用;2.开展激 光表面合金化的探索研究;3.受激光器功率的影响,激光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受到一定局限,未能迅速发展。 典型成果和产品:典型成果:激光热处理设备、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工艺的应用 80年代初~至今 需求动力: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器功率的提高,激光热处理的优点日趋明显,从而推动激光热处 理的迅速发展。激光热处理作为一种很好的节能型热处理工艺也是其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主要特点:该阶段的主要特点:1.激光热处理设备已商业化,正朝小型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 2.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工艺日趋成熟,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武器等工业部门; 3.激光表面合金化工 艺因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倍受各国的重视,研究工作进展较大,但仍处于基础工艺试验、组织分析和性能试 验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进入工业应用;4.开展了激光涂覆处理、激光表面熔凝、激光脉冲冲击强化处理 和激光渗氮处理等工艺的研究。 典型成果和产品:典型成果:激光表面相变硬化处理广泛用于军用部门和民用部门。 (二) 现有水平及发展趋势 激光热处理是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金属表面强化新工艺。激光热处理具有加热和冷却速 度快、工件变形小、可进行局部热处理、工艺灵活性大、污染小和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目前,国外应用较

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一.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除渗碳、渗氮外,渗金属主要有渗Al、Cr、V、Si、B、S等金属和非金属。下面简单介绍。 1.渗铬 适用于各种钢制件的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能力。 渗后硬度:低碳钢为200~250HV;高碳钢为1250~1300HV。 渗层深度:一般为0.10~0.30mm。 渗层金相组织:低碳钢50%左右铬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体;高碳钢由铬的碳化物(Cr7C3)、(CrFe)7C3组成。 渗铬方法:固、液、气体渗,还有真空渗等。 固体法:将以下配方研成粒度小于50目(约0.297mm)粉末,然后装箱进行。 配方1:50%~55%铬铁粉末+40~50%氧化铝+2~3%氯化铵。 配方2:60%~65%铬铁粉末+30~35%耐火土+3~4%氯化铵。 装炉温度为800~850℃,保温1~1.5h后升温到1000~1050℃.。保温12~15h(视层深要求而定)。然后随炉冷却600~700℃出炉空冷即可。 液体法:采用70%氯化钡+30%氯化钠为基盐。将金属铬或铬铁粉末经盐酸处理后放入基盐中,加热到1000~1050℃保温1.0~1.5h即开始渗,同时应不间断地用惰 性气体或还原气体保盐浴表面不被氧化。 气体法:利用干净铬块+氯化铵+氢气,在950~1100℃通入氯化铜蒸汽进行。渗铬后的处理:在一定载荷下工作并要求一定的强度的零件,渗铬后正火处理可细化晶 粒,提高基体强度和韧性,淬火和回火处理可根据需要调整基体的性能。 2、渗B 渗硼是指将工件放在一定比例的含硼介质中加热。 适用范围:提高各种钢、铸铁和粉末冶金等材料制作的工件耐磨性。 渗后硬度:900~1200H V0.1以上。 金相组织:为致密的单相Fe2B。

2010激光原理技术与应用 习题解答

习题I 1、He-Ne 激光器m μλ63.0≈,其谱线半宽度m μλ12 10-≈?,问λλ/?为多少?要使其相干长度达到1000m ,它的单色性λλ/?应是多少? 解:63.01012 -=?λλ λλδτ?= ==2 1v c c L c 相干 = = ?相干 L λ λ λ 2、He-Ne 激光器腔长L=250mm ,两个反射镜的反射率约为98%,其折射率η=1,已知Ne 原子m μλ6328.0=处谱线的MHz F 1500=?ν,问腔内有多少个纵模振荡?光在腔内往返一次其光子寿命约为多少?光谱线的自然加宽ν?约为多少? 解:MHz Hz L c v q 60010625 210328 10=?=??==?η

5 .2=??q F v v s c R L c 8 10 1017.410 3)98.01(25)1(-?=??-=-=τ MHz Hz L c R v c c 24104.2)1(21 7=?=-≈=πτδ 3、设平行平面腔的长度L=1m ,一端为全反镜,另一端反射镜的反射率90.0=γ,求在1500MHz 频率范围内所包含的纵模数目和每个纵模的频带宽度? 解:MHz Hz nL c v q 150105.1100 210328 10=?=??==? 10 150 1500==??q v v L c R v c c )1(21 -≈ =πτδ 4、已知CO 2激光器的波长m μλ60.10=处 光谱线宽度MHz F 150=?ν,问腔长L 为多少时,腔内为单纵模振荡(其中折射率η=1)。

解:L c v v F q η2=?=?, F v c L ?=2 5、Nd 3 —YAG 激光器的m μ06.1波长处光 谱线宽度MHz F 5 1095.1?=?ν,当腔长为10cm 时,腔中有多少个纵模?每个纵模的频带宽度为多少? 解:MHz L c v q 3 10105.110 21032?=??==?η 130 =??q F v v L c R v c c )1(21 -≈ =πτδ 6、某激光器波长m μλ7.0=,其高斯光束束腰光斑半径mm 5.00=ω。 ①求距束腰10cm 、20cm 、100cm 时, 光斑半径)(z ω和波阵面曲率半径)(z R 各为多少? ②根据题意,画出高斯光束参数分布图。

激光原理及应用试卷

激光原理及应用 考试时间:第 18 周星期五 ( 2007年1 月 5日) 一单项选择(30分) 1.自发辐射爱因斯坦系数与激发态E2平均寿命τ的关系为( B ) 2.爱因斯坦系数A 21和B 21 之间的关系为( C ) 3.自然增宽谱线为( C ) (A)高斯线型(B)抛物线型(C)洛仑兹线型(D)双曲线型 4.对称共焦腔在稳定图上的坐标为( B ) (A)(-1,-1)(B)(0,0)(C)(1,1)(D)(0,1) 5.阈值条件是形成激光的( C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不确定 6.谐振腔的纵模间隔为( B ) 7.对称共焦腔基模的远场发散角为( C ) 8.谐振腔的品质因数Q衡量腔的( C ) (A)质量优劣(B)稳定性(C)储存信号的能力(D)抗干扰性 9.锁模激光器通常可获得( A )量级短脉冲 10.YAG激光器是典型的( C )系统 (A)二能级(B)三能级(C)四能级(D)多能级 二填空(20分) 1.任何一个共焦腔与等价, 而任何一个满足稳定条件的球面腔地等价于一个共焦腔。(4分) 2 .光子简并度指光子处于、 、、。(4分) 3.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即、 和。(3分)

4.影响腔内电磁场能量分布的因素有、 、。(3分) 5.有一个谐振腔,腔长L=1m,在1500MHz的范围内所包含的纵模个数为 个。(2分) 6.目前世界上激光器有数百种之多,如果按其工作物质的不同来划分,则可分为四大类,它们分别是、、和。(4分) 三、计算题( 42分) 1.(8分)求He-Ne激光的阈值反转粒子数密度。已知=6328?,1/f()=109Hz,=1,设总损耗率为,相当于每一反射镜的等效反射率R=l-L=%,=10—7s,腔长L=。 2.(12分)稳定双凹球面腔腔长L=1m,两个反射镜的曲率半径大小分别为R 1=3m求它的等价共焦腔腔长,并画出它的位置。 =,R 2 3.(12分)从镜面上的光斑大小来分析,当它超过镜子的线度时,这样的横模就不可能存在。试估算在L=30cm, 2a= 的He-Ne激光方形镜共焦腔中所可能出现的最高阶横模的阶次是多大? 4.4.(10分)某高斯光束的腰斑半径光波长。求与腰斑相距z=30cm处的光斑及等相位面曲率半径。 四、论述题(8分) 1.(8分)试画图并文字叙述模式竞争过程

《激光原理及应用》习题参考答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用

《激光原理及应用》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练习题1 1.解答:设每秒从上能级跃迁到下能级的粒子数为n 。 单个光子的能量:λνε/hc h == 连续功率:εn p = 则,ε/p n = a. 对发射m μλ5000 .0=的光: ) (10514.2100.31063.6105000.01188346 个?=?????= =--hc p n λ b. 对发射MHz 3000=ν的光 )(10028.51030001063.6123634个?=???= = -νh p n 2.解答:νh E E =-12……………………………………………………………………..(a) T E E e n n κ121 2--=……………………………………………………………………….(b) λν/c =…………………………………………………………………………….(c) (1)由(a ),(b )式可得: 11 2==-T h e n n κν (2)由(a ),(b ),(c)式可得: )(1026.6ln 31 2 K n n hc T ?=- =κλ 3.解答: (1) 由玻耳兹曼定律可得 T E E e g n g n κ121 12 2//--=, 且214g g =,20 2110=+n n 代入上式可得: ≈2n 30(个)

(2))(10028.5)(1091228W E E n p -?=-= 4.解答: (1) 由教材(1-43)式可得 31733 634 3/10860.3/) 106000.0(1063.68200018q m s J m s J h q ??=??????=?=---πλπρν自激 (2)9 34 4363107.59210 63.68100.5)106328.0(8q ?=?????==---ππρλνh q 自激 5.解答:(1)红宝石半径cm r 4.0=,长cm L 8=,铬离子浓度318102-?=cm ρ,发射波 长m 6 106943.0-?=λ,巨脉冲宽度ns T 10=?则输出最大能量 )(304.2)(106943.0100.31063.684.0102)(6 8 342 182 J J hc L r E =?????????==--πλπρ 脉冲的平均功率: )(10304.2)(10 10304 .2/89 W W T E p ?=?=?=- (2)自发辐射功率 )(10304.2)(10106943.0)84.0102(100.31063.6) (22 621883422 W W L r hc hcN Q ?=??????????== ---πλτ πρλτ = 自 6.解答:由λν/c =,λλνd c d 2 =及λρνρλd d v =可得 1 1 85 -== kT hc e hc d d λνλλ πλνρρ 7.解答: 由 0) (=ννρd d 可得: 31 =-kT h kT h m m m e e kT h υυυ; 令 x kT h m =υ,则)1(3-=x x e xe ;解得:82.2=x 因此:11 82.2--=kh T m ν 同样可求得: 96.4=kT hc m λ 故c m m 568.0=λν

关于激光淬火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 激光表面淬火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项目可行性报告 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嘉兴市浙江数控焊机有限公司 2009年3月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60 年代激光问世以来,激光技术作为一门举世瞩目的高新技术,几乎在各行业都获得了重要的应用。近年来,激光表面处理技术不仅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迅速发展,而且在工业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表面工程一个十分活跃的新兴领域。激光表面处理既可以通过激光淬火、表面熔凝改变基体表层材料的微观结构,也可以通过激光熔覆、气相沉淀和合金化等处理方法同时改变基体表层的化学成份和微观结构。激光表面淬火比其它激光加工所需的功率密度小的多, 因此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材料加工中,激光表面淬火应用最多,它能显著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及耐腐性。然而目前激光表面淬火技术的应用还不如传统热处理技术那样广泛和成熟,但由于其具有的独特优越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石油、矿山、纺织、冶金、航空航天等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激光表面淬火是利用激光在要热处理的部分扫描,使被扫描区域快速升温,而未被扫描区域保持常温。激光表面淬火的原理和普通热处理是相同的,只不过激光作为热源加热金属的时间很短,处理区域也很小。激光对金属进行热处理时,金属表面温度和热穿透深度都和激光照射时间的平方成比例。所以适当地调节激光光斑尺寸、扫描速度和激光功率,就可以对金属表面温度和热穿透深度进行控制。采用激光表面淬火的工件的变形量极小(变形量为高频淬火的1/3~1/10),表面光洁度好,无氧化皮产生。因此,可以减少后道工序(矫正或磨制)的工作量,降低工件的制造成本。激光表面淬火后可获得极细的马氏体晶粒,硬度要比常规淬火后的硬度提高15%-20%,硬化层深度可达2mm,而工件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所以经激光表面淬火处理的工件表面层硬度高,耐磨性好,心部硬度低,韧性好,疲劳强度一般可提高30%~50%。由于金属散热快,激光束扫描后,扫描区域可自行迅速冷却淬火,无需淬火液,是一种清洁卫生的热处理方法而且便于用同一激光加工系统实现同时加工。因此可直接将激光表面淬火工序安排在生产线上,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又由于激光表面淬火处理是不接触加热, 所以工件表面不会发生表面沾污。此外, 因为采用特制的透镜聚焦, 激光的焦深很长, 所以工件在激光焦点上下各50~75mm范围内所吸 收的光能是基本相同的, 这对于处理表面凸凹不平的工件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目前激光热处理在热处理行业的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还不大,但是应用前景光明。许多研究成果和应用实例[1-3],都说明采用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可以解决某些其它热处理方法难以实现的技术目标。例如细长钢管内壁表面硬化,成型精密刃具刃部超高硬化,模具合缝线强化,缸体和缸套内壁表而硬化等等。采用激光表面热处理的经济效益显著优于传统热处理,例如汽车转向器壳体的激光相变硬化和锯齿激光相变硬化等。因此,激光表面热处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处于上升阶段。 激光加工技术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和推动应用的一项高新技术,特别是政府强调要振兴制造业,这就给激光加工技术应用带来发展机遇。在国家制定中长远期发展规划时,又

2021版热处理工艺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热处理工艺在模具制造 过程中的应用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1版热处理工艺在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应 用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模具,模具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各个行业,对制造业影响巨大,特别是对生产金属制品行业,工厂需要采用热处理技术,利用模具制造出高质量产品。 模具是一种制造用的模型,模具的制造程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的机械制造和热制造两道程序,众多类型程序中都用到了热处理技术,可以说热处理被应用在模具制作的整个过程,对模具进行加热处理可以增强模具的性能。采用同种结构的模具材料和结构及相同的客观条件,运用了热处理就能使模具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且能够增加模具的使用时间。如果应用不正确的热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弥补原有的材料缺陷,还会使缺陷加大,进而导致整个模具的变形,所以,热处理技术对模具的制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讲述热处

理技术的含义,热处理技术对模具的制造的重要意义及热处理技术在模具的制造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热处理技术的含义 热处理是通过把某些金属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加热、保持恒温,然后冷却等一系列方法,从而是金属表面或内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达到改变性能的技术。模具热处理大致分为模具制作前的热处理、最后热处理和表面修整处理。前期热处理为后期成品热处理打下基础,为提高模具产品的加工性能做准备;最后热处理是对模具进行回火处理来加大模具的强度、硬度和韧度;对模具的表面修整处理是通过对模具施加某些化学和物理作用改善模具性能,进而达到模具表面更加完好。热处理的手段包括退火、正火和淬火。退火依据不同材料应用不等的时间,慢慢冷却产品,使其接近金属的内部组织,取得良好的性能。正火是加热工件后使其在空中冷却,通过正火达到的内部组织更细腻,因此,正火经常用来改善工料削割性能。淬火是把工件在油、水等某些物质介质力冷却,冷却耗时短,淬火和回火经常结合一起使用。

激光热处理原理

激光热处理原理 “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于金属材料,以多种方式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或性质的方法。尽管激光热处理技术在诱导表面组织的变化方面类似于现有的高频热处理(感应淬火,Induction Hardening)方法,但激光热处理方法有更多优点,例如,经激光热处理后,母材的尺寸变化几乎为零,且因构成更致密的组织而使表面硬度变得更高,无需另行冷却工程。激光热处理技术还能针对所需的部分进行选择性热处理,如三维形状的机械配件及模具产品、模切刀的刀刃末端部分等。同时,通过采用高温计(Pyrometer)实时测量和控制母材的表面温度,可在大批/小批生产工程中获得稳定的热处理质量。 经激光热处理后,表面硬度会根据母材含碳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保持在 >53~65Hrc的水平,有效硬化深度约为0.8~1.5mm,硬化幅度按激光功率调整为几毫米至几十毫米。到2000年初为止,主要用于激光热处理工程的激光器为二氧化碳(CO2)激光器,但目前随着多种高功率激光器的开发,对金属材料的吸收率更高的高功率激光器更受青睐,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 激光热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替代高频热处理(Induction Hardening)的技术,不仅适用于汽车产业领域,如冲压模具、注塑模具、汽车配件等,还适用于造船、钢铁、机械、电子产业等广泛领域,

且其适用范围逐渐扩展至需经局部性热处理而提升产品硬度及强度的多个领域。 就激光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而言,通过将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照射到金属材料的表面上,将母材温度急剧上升至母材快要达到熔融温度时为止,并重新急剧冷却之,由此诱导其表面的组织变化。照射到母材表面上的激光束会转换为热能,使母材表面加热,并通过利用母材的热传导特性重新使其降温(自猝灭,Self-Quenching),最终提升材料的硬度及强度。 优点 ·仅对所需的部分进行局部性热处理 ·实时监测和控制母材的温度,提升热处理质量 ·采用适合不同热处理对象的多种激光束,提升工作灵活性及生产效率 ·以自猝火(Self-quenching)效果尽量减少产品变形,获得非常稳定、均匀的 热处理效果 ·无论产品的生产量、大小、重量,都能获得稳定的热处理效果

热处理工艺的特点

热处理工艺的特点 金属热处理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加工工艺相比,热处理一般不改变工件的形状和整体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改变工件内部的显微组织,或改变工件表面的化学成分,赋予或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其特点是改善工件的内在质量,而这一般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 为使金属工件具有所需要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除合理选用材料和各种成形工艺外,热处理工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钢铁是机械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材料,钢铁显微组织复杂,可以通过热处理予以控制,所以钢铁的热处理是金属热处理的主要内容。另外,铝、铜、镁、钛等及其合金也都可以通过热处理改变其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以获得不同的使用性能。 热处理的发展史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铜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 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 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尿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1863年,英国金相学家和地质学家展示了钢铁在显微镜下的六种不同的金相组织,证明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内部会发生组织改变,钢中高温时的相在急冷时转变为一种较硬的相。法国人奥斯蒙德确立的铁的同素异构理论,以及英国人奥斯汀最早制定的铁碳相图,为现代热处理工艺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究了在金属热处理的加热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方法,以避免加热过程中金属的氧化和脱碳等。 1850~1880年,对于应用各种气体(诸如氢气、煤气、一氧化碳等)进行保护加热曾有一系列专利。1889~1890年英国人莱克获得多种金属光亮热处理的专利。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

热处理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热处理资格证,辅助人员必须具备电气方面的基本知识。 2、操作前要熟悉热处理设备使用方法及其它工具、器具。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品。 3、热处理工件要认真看清图纸要求及工艺要求,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操作。 4、用电阻炉加热时,工件进炉、出炉应先切断电源,以防触电。出炉后的工件不能用手摸,以防烫伤。 5、在热处理过程中,加热件附近不得存放易燃,可燃物品禁止用易燃,可燃物作临时支撑。并应配备消防器材。 6、使用显微镜时,手和样品要保持清洁,试样上不得有水和腐蚀剂残余。装卸显微镜附件要轻拿轻放,严禁用手或其它物品触摸镜头,更不要用嘴吹镜头。使用完毕后应关闭照明电源,盖好防尘罩。 7、使用硬度计时,必须按照试验方法规定的测量硬度范围进行,以免压头使用不当而损坏。若不能确定被测试样的硬度范围,应先采用较小的试验力进行试验。 8、硬度计使用完毕后应将手柄推向后方,压头使用完毕后应用纱布擦拭干净,压头应涂上少许防锈油,以防锈蚀;硬度计应经常保持清洁,使用完毕盖好防尘罩。 9、结束后,打扫场地卫生,工具用具放好。 一、井式电炉 1、清除炉内氧化皮,检查电阻丝及炉壳接地线。开动风扇检查运转情况,并在升温支承和迥转处注入适量的润滑油。 2、热处理件应放于装料筐内入炉,严禁撞击和任意抛甩。入炉工件不能超过250公斤。 3、操作时精力集中,随时检查和校准仪表温度,防止产生高温而使工件过热退火,加热室温度最高不能超过650°C。Hm 4、炉子检修后,应先按规定进行分段干燥处理。 二、箱式电炉 1、清除炉内铁屑,清扫炉底板,以免铁屑落于电阻丝上造成短路损坏。 2、入炉的工件应不超过炉底板最大载荷量,装卸工件时应确保电源断开的情况下进行。 3、注意检查热电偶安装位置;热电偶插入炉内后,应保证不与工件相碰。

热处理种类应用

1.热处理工艺的分类 金属热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三大类。 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加热,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获得需要的金相组织,以改变其整体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铁整体热处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种基本工艺。

渗入碳、氮、硼和铬等元素。渗入元素后,有时还要进行其它热处理工艺如淬火及回火。化学热处理的主要方法有渗碳、渗氮、渗金属。 8.5补充手段之二 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或(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 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 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渗碳:渗碳是指使碳原子渗入到钢表面层的过程。也是使低碳钢的工件具有高碳钢的表面层,再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使工件的表面层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工件的中心部分仍然保持着低碳钢的韧性和塑性。

激光在化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化学中的应用 激光(LASER)是上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光源,是一种崭新的光源,是由激光器产生的“种光”,激光有很多特性:首先,激光是单色的,或者说是单频的,有一些激光器可以同时产生不同频率的激光,但是这些激光是互相隔离的,使用时也是分开的;其次,激光是相干光的特征,其所有的光波都是同步的,整束光就好像一个“波列”;再次,激光是高度集中的,也就是说它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才会出现分散或者收敛的现象,它的亮度最高,具有相当大的能量。近年来激光在化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各类激光器的研制与发展,激光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正在向实用化纵深发展。接下来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激光在化学中的一些应用。 一、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 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Laser Chemical V apour Deposition)(LCVD)是在真空室内放置基体,通入反应原料气体,在激光束作用下与基体表面及其附近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在基体表面形成沉积薄膜。他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沉积温度低对于大多数材料可在500℃以下,甚至室温即可沉积成膜。对温度敏感的基体材料,如聚合物、陶瓷、化合物半导体等,若用常规CVD可能发生熔化、开裂或分解。激光化学气相沉积由于基体温度低,减少了因温升引起的变形、应力、开裂、扩散和夹杂等弊病,在不高的沉积温度下,就可得到高质量的薄膜和较高的沉积速度;2、局部选区精细定域沉积聚焦激光束在计算机控制下能准确选区定域沉积,获得直径在微米级的点和宽度在微米

级的线沉积,适宜于在微电子和微机械制造中应用;3、不需掩膜沉积此种沉积方式提高了激光能量利用率,可以采用直写方式沉积出设计的图案,凡激光光斑扫描过的轨迹上都形成沉积薄膜。该工艺适应性强,方便样机快速改型,制造形状不规则的零件,以及微电子器件的维修等;4、膜层纯度高,夹杂少,质量高。5、可用作成膜的材料范围广,几乎任何材料都可进行沉积。 二、激光热处理 激光热处理是20世纪7O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它是利用激光高能量密度的特点,把激光束作为热源对材料表面进行局部快速加热,实现相变硬化、表面改性处理等的理想工具。已有报道将激光用于高温陶瓷等的制备。由于激光与坯体无接触,没有外来污染,能瞬间达到高温,适合对高熔点的材料进行合成。同时,在烧结合成过程中,激光束能量密度高,合成速度快,有可能产生与一般加热处理不同的效果。然而激光热处理在催化剂的制备方面的应用却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催化剂制备中激光热处理方法可以代替高温焙烧处理催化剂前驱体,制备时间大大缩短,且干扰因素很少,是一种有一定优势的处理方法。但激光处理过大的功率、过慢的扫描速度会使催化剂晶粒增大、晶型过于完整,对催化剂活性不利。如果条件掌握适宜,与高温焙烧催化剂相比,激光处理得到的催化剂晶粒更小,晶相中易保留出现夹杂相,产生更多晶格缺陷,有利于活性的提高。 三、激光诱导腐蚀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摘要: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机械加工发展越加趋于重要地位。而在重视环境和人文一体的我国,必须在保证生态情况下,减少耗能污染,引进先进的热处理新技术是必要的。 关键词:金属材料;热处理技术;应用发展 先进的热处理技术是我国制造金属业的重点整改项目之一。在社会提倡节约能源,低能易耗,保护环境的政策下,开发和应用新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是势在必行的。我国以前的制造业中,对热处理的能耗极高,并且用电量大,据研究统计,制造业用电量占机械总用电的30%。可想而知,庞大的用电量致使废气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大幅的污染危害。而引进应用先进的热处理技术,缩短加热处理时间,降低周期,无疑是大大降低了用电能耗,不仅节约电能源、煤能源、石油能源,还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制造业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谐和交融。此外,先进的热处理技术应用还可以给企业节约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人工浪费和返工手续,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从而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耐用性。 1.热处理的薄层渗入技术 热处理薄层渗入技术打破了人们原有传统的固有思想---认为各化学元素渗透更深、加热时间更长会对金属制件材料的韧性和耐磨性更好。而经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反而在对金属制件材料进行热处理时,减少金属制件材料表面涂层的厚度,即薄层厚度,反而能得到金属制件材料更好的韧性和综合性能。在热处理中还能缩短对金属制件材料的加热时间,减少用电量,降低排放污染,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根据实践证明:金属制件材料表面的渗碳层相较减小百分之三十,用电能源就会节约到百分之三十,对煤炭和甲醇资源而言,更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节约。而对金属材料的综合性能没有任何影响。我国自行车行业中对钢球的使用已经应用了热处理薄层渗入技术,并经实践证明有了显著的成效。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力,还减少了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促进了生态环保的发展。 2.热处理的超硬涂层技术 热处理超硬涂层技术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利用高新技术装置设备,摒除传统的人工盯进控制,实行电脑自动化运行监控技术,对超硬金属制件材料工具零件运用热处理的离子轰击法,使其在刀具、模具表面上沉积硬化后,再用2umTIN 的专业技术方法进行溅射处理,成品极快,产品质量过硬,产品的使用寿命也有显著提高。通过实践证明,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产品质量提高,还节约时间成本,做到高效环保生产。 3.热处理的振动时效处理技术

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摘要:激光表面处理技术是融合了现代物理学、化学、计算机、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的高新技术,包括激光表面改性技术、激光表面修复技术、激光熔覆技术、激光产品化技术等,能使低等级材料实现高性能表层改性,达到零件低成本与工作表面高性能的最佳组合,为解决整体强化和其它表面强化手段难以克服的矛盾带来了可能性,对重要构件材质与性能的选择匹配、设计、制造产生重要的有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某些根本性变革。 关键字:激光表面热处理 正文:激光是一种相位一致、波长一定、方向性极强的电磁波,激光束由一系列反射镜和透镜来控制,可以聚焦成直径很小的光(直径只有0.1mm),从而可以获得极高的功率密度(104~109W/cm2)。激光与金属之间的互相作用按激光强度和辐射时间分为几个阶段:吸收光束、能量传递、金属组织的改变、激光作用的冷却等。它对材料表面可产生加热、熔化和冲击作用。随着大功率激光器出现,以及激光束调制、瞄准等技术的发展,激光技术进入金属材料表面热处理和表面合金化技术领域,并在近年得到迅速发展。激光表面处理采用大功率密度的激光束、以非接触性的方式加热材料表面,借助于材料表面本身传导冷却,来实现其表面改性的工艺方法。 激光表面热处理是以激光作为热源的表面处理技术,其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在激光的作用下组织和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它在

工业行业中所必须解决的工艺和装备因此激光热处理是涉及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和自动控制工程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热处理的发展与补充。采用激光热处理可以做到其它热处理方式难以实现的技术目标,所以国内外对于激光热处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正处于上升阶段。 激光表面热处理特点主要有: 1.在零件表面形成细小均匀、层深可控、含有多种介稳相和金属间化合物的高质量表面强化层。其应用的潜力首先在于大幅度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的的能力以及制备特殊的耐腐蚀功能表层。 2.强化层与零件本体形成最佳的冶金结合,解决许多传统表面强化技术难以解决的技术关键。 3.依靠零件本体热传导实现急冷,无需冷却介质而冷却特性优异。 4.与各种传统热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最小的变形,可以用处理工艺来控制变形量。 5.可处理零件的特定部位以及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部位,以及表面有一定高度差的零件, 可进行灵活的局部强化。

什么是热处理

什么是热处理,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几种? 定义:对固态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方式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加工方法。 1.退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30~50度或Ac1+30~50度或Ac1以下的温度(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后,一般随炉温缓慢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1.适用于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的锻件、焊接件以及供应状态不合格的原材料;2.一般在毛坯状态进行退火。 2.正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 以上30~50度,保温后以稍大于退火的冷却速度冷却。 目的:1.降低硬度,提高塑性,改善切削加工与压力加工性能;2.细化晶粒,改善力学性能,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3.消除冷、热加工所产生的内应力。 应用要点:正火通常作为锻件、焊接件以及渗碳零件的预先热处理工序。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低碳的和中碳的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钢件,也可作为最后热处理。对于一般中、高合金钢,空冷可导致完全或局部淬火,因此不能作为最后热处理工序。 3.淬火 操作方法:将钢件加热到相变温度Ac3或Ac1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水、硝盐、油、或空气中快速冷却。 目的:淬火一般是为了得到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有时对某些高合金钢(如不锈钢、耐磨钢)淬火时,则是为了得到单一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提高耐磨性和耐蚀性。

应用要点:1.一般用于含碳量大于百分之零点三的碳钢和合金钢;2.淬火能充分发挥钢的强度和耐磨性潜力,但同时会造成很大的内应力,降低钢的塑性和冲击韧度,故要进行回火以得到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4.回火 操作方法:将淬火后的钢件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经保温后,于空气或油、热水、水中冷却。 目的:1.降低或消除淬火后的内应力,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2. 调整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获得工作所要求的力学性能;3.稳定工件尺寸。 应用要点:1.保持钢在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时用低温回火;在保持一定韧度的条件下提高钢的弹性和屈服强度时用中温回火;以保持高的冲击韧度和塑性为主,又有足够的强度时用高温回火;2.一般钢尽量避免在230~280度、不锈钢在400~450度之间回火,因为这时会产生一次回火脆性。 5.调质

浅谈激光热处理技术

浅谈激光热处理技术 0.前言 激光热处理是一种表面热处理技术。即利用激光加热金属材料表面实现表面热处理。激光加热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即激光的照射区域的单位面积上集中极高的功率。由于功率密度极高,工件传导散热无法及时将热量传走,结果使得工件被激光照射区迅速升温到奥氏体化温度实现快速加热。当激光加热结束,因为快速加热时工件基体大体积中仍保持较低的温度,被加热区域可以通过工件本身的热传导迅速冷却,从而实现淬火等热处理效果。激光淬火效果:激光淬火层的硬度分布曲线激光淬火层的硬度分布激光淬火技术可对各种导轨、大型齿轮、轴颈、汽缸内壁、模具、减振器、摩擦轮、轧辊、滚轮零件进行表面强化。适用材料为中、高碳钢,铸铁。激光淬火的应用实例:激光淬火强化的铸铁发动机汽缸,其硬度提高HB230提高到HB680,使用寿命提高2~3倍。 1.激光热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原理 1.1激光热处理的特点 (1)生产效率高、加工质量稳定可靠、成本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 (2)一般无需真空条件,即使在进行特殊的合金化处理时,也只需吹保护性气体即可有效防止氧化及元素烧损。 (3)依靠零件本体热传导实现急冷,无需冷却介质而冷却特性优异。 (4)与各种传统热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最小的变形,可以用处理工艺来控制变形量。 (5)可处理零件的特定部位以及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部位,以及表面有一定高度差的零件, 可进行灵活的局部强化。 (6)强化层与零件本体形成最佳的冶金结合,解决许多传统表面强化技术难以解决的技术关键。 (7)配有计算机控制的多维空间运动工作台的现代大功率激光器,特别适用于生产率很高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8)在零件表面形成细小均匀、层深可控、含有多种介稳相和金属间化合物的高质量表面强化层。其应用的潜力首先在于大幅度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的的能力以及制备特殊的耐腐蚀功能表层。 (9)低碳环保,无需冷却介质,无废气废水排放。 1.2激光热处理的原理 激光热处理分为激光硬化、激光熔覆和激光合金化。 (1)激光硬化(激光淬火)主要分为两种工艺:激光相变硬化、激光熔覆硬化。激光相变硬化是以高能量的激光束快速扫描工作,使被照射的金属或合金表面温度一极快速度升到高于相变点而低于熔化温度。当激光束离开被照射部位是,由于热传导的作用,处于冷态的基体使其迅速冷却而进行自冷淬火,进而实现工件的表面相变硬化。这一过程是在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下完成的,所以得到的硬化层组织较细,硬度亦高于常规淬火的硬度。激光熔凝硬化是以很高的激光功率密度,在极短的时间内与金属交互作用,使金属表面局部区域在瞬间被加热到相当高的温度使之熔化,随后借助于冷态的金属基体吸热和传导作用,使已熔化的极薄表层金属快速凝固。激光熔化凝固硬化得到的是铸态组织,其硬度较高,耐磨性亦较好。激光淬火能使材料表面呈超细化组织结构,无表面热变形,硬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