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与思考DTitle Analysis and Thinking listed companies’ financial fraud——Case study on SinovelAbstractAccompan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ial fraud behavior always emerge in endlessly. From the collapse of Enron Corpo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WorldCom was traced to fraud, from Yunnan green earth in the domestic. Then just near Edmond Health Division fraud cases. The prohibition of financial fraud cases, and seriously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 domestic, securities industry. Not only because significant losses to investors, but also seriously affected th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harm to the capital market. Therefore, this shows that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y’ research is imperative for financial fraud prevention and regulatory penalties have more far-reaching.Abroad is relatively more developed domestic capital,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a lot of research on financial fraud, this is our country’s financial fraud has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But considering our country’s social system leg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o research the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his show adopts the way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ase for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fraud and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combined with Sinovel cases. From the enterprise itself,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government department three Angl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finally summariz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This article mainly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mainly general risk factor and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The third part is to introduce Sinovel fraud cases and make a analysis an thinking. The fourth part of the listed company fraud proposes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Finally, there are summarizes and thanks.Keyword Financial fraud Sinovel Precautions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审计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审计对策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而进行的各种欺诈行为,包括虚增收入、虚增利润、资产减值迟延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并分析审计对策。
一、动因分析1.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最主要动因是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通常需要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和市场的需求,以获得更高的估值和股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公司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在财务报表中虚增收入和利润,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2.管理层动机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股价的表现有巨大的影响。
高管薪酬通常与公司股价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欺诈手段来提升股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回报。
此外,一些高管还可能通过财务舞弊来掩盖错误的决策和管理失误。
3.市场竞争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动因之一。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并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一些公司可能会通过虚增销售额和利润来夸大其市场地位和业绩。
这种行为既可以吸引投资者和资金,也可以压制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
二、审计对策分析1.加强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上市公司防范和遏制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此外,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公司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2.独立审计独立审计是保证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上市公司应聘请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审计师应按照相关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开展全面、客观和独立的审计工作。
3.加强监管监管是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查,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监管部门还应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高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降低潜在的欺诈行为。
4.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是预防和减少财务舞弊的重要环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摘要】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当前社会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动因多种多样。
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包括虚增销售和利润、资不抵债和资产重组等手段。
为了防范财务舞弊,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制度。
外部监管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审计。
加强公司治理是预防财务舞弊的关键措施,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加强监管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上市公司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才能有效遏制财务舞弊现象,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手段、对策、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力度。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财务舞弊是指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过程中故意采取不当行为,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财务舞弊对公司和投资者都会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和声誉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公司破产。
了解财务舞弊的动因及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公司的财务健康和投资者的利益至关重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财务舞弊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市公司通常面临着来自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出现贪婪、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诱发财务舞弊。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预防和打击财务舞弊现象,有必要深入探讨财务舞弊的动因和有效的防范对策。
2. 正文2.1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之一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或者掩盖经营业绩不佳的现实,以维持股价稳定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一些管理层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可能会选择不正当手段来虚增财务数据。
2. 绩效考核压力:一些上市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存在过高的目标压力,管理层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可能会选择通过财务舞弊来提高业绩表现,从而获取奖励或者避免惩罚。
3. 缺乏监督约束: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面临的监督约束不足,内部控制不严格,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不力,导致财务舞弊现象较为普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治理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治理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当前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利益驱动。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和股价,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虚构销售收入、夸大资产价值、隐瞒负债等,以美化公司财务数据,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这种利益驱动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发生。
2. 绩效考核压力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另一个动因是绩效考核压力。
许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完成年度业绩目标,获取高额奖金和股票期权,往往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手段,比如虚报业绩、隐瞒损失等,来迎合市场和投资者的期望,以获得更多的奖励和激励。
这种绩效考核压力成为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力。
3. 缺乏有效监管缺乏有效监管也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
在某些情况下,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不力,对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惩处,甚至存在着监管套利的情况,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违规行为胆大包天,财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
4.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动因。
由于上市公司对外部投资者和媒体公布的信息相对较少,而内部管理层对公司的实际状况了解得更为清楚,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了管理层足够的空间去掩饰和操作财务数据,从而制造假象,吸引投资者,隐藏财务问题。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1. 加强信息披露加强信息披露是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可以增加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透明度和互信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避免管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财务舞弊。
加强信息披露还可以提高外部投资者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减少管理层操作的空间,从而降低公司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对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上市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目标。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了财务舞弊的情况。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利用虚构、故意误导等手段,误导投资者、欺骗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达到不正当获利的行为。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动因和防范对策进行论述。
一、动因分析1、经济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
很多公司为了达到高定价或高估值而采取财务欺诈。
公司高层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这些行为,推高公司股票价格的同时也推高了自己的薪酬福利。
2、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市场份额与利润不断扩大是企业不懈的努力目标。
然而,一些企业在寻求竞争优势和保持增长时,出现了不择手段的的做法,通过财务舞弊来掩盖财务状况真实情况。
他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公司的健康运营。
3、监管不到位有时,企业采取财务舞弊行为是因为监管不到位。
尽管中国监管机构在近年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质量、审查力度等方面加强了监管,但还是不能彻底扼杀舞弊行为。
此外,监管机构内部曾经出现过一些腐败分子,其行为也很容易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二、防范对策1、加大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力度企业治理结构是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管机构制定的准则和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和透明度,以充分保障投资者利益,确保企业治理结构的健康运转。
2、加强财务审计做好财务审计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手段。
为了避免舞弊行为,公司应通过财务审计暴露出违规行为。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审计工作应偏重于掌握风险,避免出现审计工作被误导的情况。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和外部人员的不当干涉,使公司规范运营,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确保财务报表准确和真实。
结语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对投资者、股东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并探讨了审计对策。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情况,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财务舞弊的危害性。
然后探讨了审计在预防财务舞弊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检测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在总结了财务舞弊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审计对策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为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公司财务运作的透明和稳健。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内部控制、财务舞弊案例、特征、检测方法、解决方案、未来研究方向、审计对策、审计的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财务舞弊在上市公司中的存在不仅会损害公司的声誉和利益,还会对整个市场造成严重的影响。
财务舞弊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问题,更是涉及金融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发的情况也日益严重。
各种形式的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给市场秩序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及审计对策,对于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市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展开深入分析,探讨财务舞弊案例背后的原因及特征,并总结审计在预防财务舞弊中的作用。
将阐述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财务舞弊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可以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展望。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甚至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
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虚构、误导或隐瞒财务信息来获得不当利益或掩盖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一种不法行为。
财务舞弊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财务舞弊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财务舞弊的定义、类型、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财务舞弊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虚增收入、夸大净资产、缩小亏损、大肆盈利和隐瞒负债等几种主要方式。
虚增收入指公司通过虚构销售额或伪造收入来提升盈利情况,夸大净资产是指公司通过虚增资产或掩盖负债来提高资产质量,缩小亏损则是指公司通过将投资或费用转化为资产,将损失通过分期摊销等方式推迟计入损益,从而减少亏损。
大肆盈利是指公司通过虚构利润或夸大业绩来骗取市场关注度,隐瞒负债则是指公司通过隐瞒债务、资本化费用或将非流动负债作为流动负债等方式推迟计入负债。
其次,财务舞弊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盈利压力、管理层动机和内部控制不力等因素。
盈利压力是指公司面临经营困难或利润下滑等情况时,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保持高估值,采取舞弊手段来提高盈利水平。
管理层动机主要包括个人利益、股价操纵和薪酬考核等动机,一些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报酬或推动个人利益,会通过财务舞弊手段来实现目标。
内部控制不力是指公司管理层对会计准则和审计程序的管控不力,导致内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为财务舞弊提供了机会。
最后,预防财务舞弊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岗位责任,实行财务制度规范。
其次,加强对公司高管的监督和问责,建立独立的监察机制,防止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个人动机导致财务舞弊。
另外,加强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审计,加强内外部审计的合作与配合。
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提高法律法规的敏感度和追责力度,依法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对投资者和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从内部管理、监管机制和审计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控和审计,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财务舞弊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财务异常案例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
近年来,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多个城市。
然而,在2021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布后,公司财务数据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本报告将对该公司的财务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财务异常情况概述1. 营业收入增长放缓根据公司2021年年度财务报告,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仅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与公司近年来大规模扩张、新项目陆续上线的情况不符。
2. 净利润下降明显2021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30%,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和成本上升。
在营业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均有所上升。
3. 存货周转率下降公司存货周转率从2020年的5次下降至2021年的3.5次,表明公司存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4. 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20年的10次下降至2021年的8次,表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变慢。
三、财务异常原因分析1. 行业竞争加剧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公司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压力。
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营业收入增长放缓,导致净利润下降。
2. 成本上升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各项成本也随之上升。
尤其是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融资成本,对公司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3. 投资项目进展缓慢公司部分投资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限制、审批延误等,导致项目进展缓慢,影响了公司营业收入增长。
4. 存货管理不善公司存货周转率下降,表明存货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可能是由于公司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判断失误,导致部分存货滞销。
5. 应收账款回收不力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表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不力。
可能是由于公司信用政策过于宽松,导致部分客户拖欠账款。
四、改进建议1.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公司应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行为公司财务的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分析摘要: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决策时表现出许多异常行为,传统公司财务理论往往对此无法做出圆满解释。
本文基于新崛起的行为公司财务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以及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都会导致企业财务政策的扭曲。
关键词:行为公司财务、行为金融学、异常财务政策、非理性行为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中一个十分引入注目的领域,它对于原有框架中的现代金融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人的角度来解释市场行为,充分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行为金融学不仅对总量股票市场的股票溢价等难题进行研究,而且对微观层面上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进行探讨,同时还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公司财务方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益成果,由此推动了行为公司财务(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的兴起和发展。
一、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资本市场中的许多异常行为一样,行为公司财务的产生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公司财务决策中的许多异常行为。
行为公司财务关注两种非理性对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及分析家的非理性和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1]。
行为公司财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2](53):(1)非理性的投资者是否影响理性的管理者的财务决策行为?或者说,当股票市场价格明显偏离公司真实价值时,致力于实现公司真实价值最大化的理性管理者将如何反应?包括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以及并购、重组行为。
存在代理问题时,理性的管理者会否利用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本配置行为?(2)管理者的非理性如何影响其公司财务决策行为?理性或非理性投资者会如何作出反映?为什么企业管理者会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行为呢?行为公司财务把它归因为公司层面的套利的有限性(the limits of arbitrage)。
与资本市场不同,在公司财务层面,套利的力量显得很微弱,相对于证券市场的误定价,套利的更多限制在保护着管理者的非理性。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针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套利”行为——公司接管(兼并与收购)——会导致太高的交易成本。
从事接管的“特定投资者”往往承受太多特质性风险,而能够化解风险的套利战略又很难实施,比如相关的交易通常涉及一些资产(包括人力资产)的交易,这些资产的交易没有卖空机制,也没有其它的衍生资产来帮助套利[4]。
二、上市公司的异常财务政策(一)过分偏好股权融资,也即所谓的“圈钱饥渴症”。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表明,当企业要筹集资金时,首先选择并采用的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才是外部融资。
在外部融资时,首先选择的是以银行负债为主的间接融资,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
而在直接融资中,往往以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通常安排在企业融资选择的最后,而且,企业对以股权融资方式来进行的股权扩张非常慎重。
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明显地呈现出偏好股权融资的倾向,配股和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金的主要融资方式,而负债融资,特别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来筹集外部资金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非常低。
根据李翔等(2004)[5]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统计,自1992年以来,全部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1995-2000年平均不到10%,导致外源融资比例要远高于内源融资比例,有些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信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结构中,股权融资比例成上升趋势,1995-2000年平均为60%,而同期债务融资的比例基于上在40%徘徊,1998年以后还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投资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选择必然会影响其投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在外部融资选择中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的同时,在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文宏(1999)[6]对1994-1996年我国上市公司中配股企业的不同资金来源对企业息税前利润贡献度的实证研究表明,从这几年不同时滞的分析结果来看,配股融资对企业息税前利润呈现负的相关性。
提云涛(2004)[7]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沪深上市公司配股后往往业绩大幅度下降,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产报酬率低于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
事实上,上市公司在配股后几个月内发布更改配股资金用途的情况并不少见,配股后每股净收益直线下降的也很多,甚至于配股后“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
虽然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方面存在着用股权融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存放银行获取利息、进行委托理财等投资不足的行为,但从总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的使用更多地表现为利用募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企业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本身并不熟悉、与主营业务范围无关的领域,这些都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三)不稳定的股利政策国外的实证研究表明[8],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遵循稳定的股利政策。
国内也有学者作了类似的研究,如吕长江等(1999)[9]、魏刚(1998)[10]等等,他们的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从股利支付形式还是从股利的支付数量来看都遵循不稳定的股利政策,与发达国家的股利政策行为存在显著的差别。
曹媛媛(2001)[11]对我国上市公司1994-2001年间的股利支付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国外股票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不分配公司的比重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最高(不分配的公司占样本总数的64.42%),此后该比重略有减少,但平均达到43.49%,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股票股利与混合股利在支付股利的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平均为33.56%,而同一样本期间内,美国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包含股票股利的只占10%-15%。
(3)上市公司采取现金股利支付形式平均占32.95%,这一比例也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
三、行为公司财务中的财务政策行为公司财务认为:上市公司异常财务政策的产生,或者是因为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影响,或者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所至。
(一)当市场表现为非理性时在市场非理性情况下(也即投资者是非理性的),管理者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最大化企业的基本价值还是最大化企业目前价格?在完美有效市场情况下,这两个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因为市场有效性下证券价格应该始终反应企业的基本价值。
但是,一旦放松“投资者理性”假设,第二个目标显然不同于第一个目标了。
此时,企业管理者为迎合(cater)短期投资者的要求,可能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比如投资一些特定项目,或对企业进行包装,如盈利调整、发放股利等等。
通过这些迎合行为,管理者能够影响市场对证券价格的误定价程度。
此外,管理者会利用目前的误定价来为企业现有投资者谋利,这就是Stein (1996)[12]提出的基于“市场时机”(Market Timing)的融资理论:当定价过高时,企业发行证券以利用投资者的热情;当定价过低时,企业回购证券。
显然企业此时是为了把价值从一些投资者手中转移到了另一些投资者手中,来自美国的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Graham和Harvey(2002)[13]对392家美国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表明,2/3的CFO认为“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估或低估是公司进行融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成熟的证券市场尚且如此,在中国这样初级、非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显然公司管理者肯定会充分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平均高达30倍的市盈率,说明市场处于很不理性的状态,上市公司能够以很低廉的成本来发行股票,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并不是为了投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非理性(“圈钱”)。
另外,在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还应该加上一个非理性:即监管者的非理性。
监管者多次更改“增发”与“配股”的条件,导致许多上市公司为迎合监管者的意图而粉饰其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从“IPO”热到“配股”热再到“增发”热,无不与监管者政策的改变有关。
管理者的迎合思想也体现在股利政策上。
投资者对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的特殊偏好会驱动公司的股利政策变化,或者说理性的管理者会迎合投资者的股利偏好制定股利政策。
Baker和Wurgler(2004a)[14]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A Catering Theory of Dividends)。
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通常对公司进行分类: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被视为两类。
投资者对这两类公司的兴趣及股利政策偏好时常变化,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
公司管理者通常迎合投资者偏好制定股利政策,迎合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股票溢价。
即当投资者倾向风险回避时,对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支付现金股利;当投资者偏好股票股利,对股票股利给予溢价时,管理者就改为股票股利。
如果股票价格与公司管理者补贴收入相关,管理者更有可能取悦投资者,抓住股票溢价机会改变股利政策。
他们还通过实证,证明股利迎合政策能够更好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随时间变化。
Baker and Wurgler(2004b) [15]还证明了如果不能从股利发放中获得任何溢价,那么企业就倾向于不发股利。
(二)当管理者非理性时当管理者非理性时,管理者的目标是最大化感知(perceived)的企业基本价值,而并非企业真实的基本价值。
因此,管理者的非理性很容易扭曲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
如果管理者表现为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往往高估投资收益,更容易投资高风险或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更积极地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扩张活动,比如兼并。
Roll(1986)、Malmendier and Tate(2003)[16,17]的实证都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兼购活动并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收益, 其动机只是源于经理人的过分自信或过分乐观。
Heaton(2002)[18]也证明了,即使没有信息不对称或理性代理成本存在(以往的研究认为主要是这两个原因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发生的),管理者过分乐观或过分自信的企业也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
大量实证表明,有限理性的管理者处理复杂的财务决策时会运用简单的“拇指法则”(rules of thumb)。
比如净现值原则(NPV)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喜欢用比较简单的原则来评估投资项目。
Graham and Harvey(2001)[19]对CFO的调查发现,内部收益率原则(internal rate of return)远比NPV原则运用得普遍,同时50%以上的CFO 喜欢用回收期原则(payback period rule),而这个原则既不需要计算初始期的资本成本,也不需要预测投资回收期结束后的自由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