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y卫生棉条:宝洁的惊世中毒案
高露洁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高露洁的危机公关案例分析事件:2005年4月13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暨州立大学向新闻界介绍了该校教授Peter Vikesland的研究成果:很多抗菌香皂中包含的抗菌化学成分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发生反应,产生挥发性物质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2005年4月15日,英国《旗帜晚报》记者马可·普里格根据Peter Vikeslands的观点写出了《牙膏癌症警告》一文。
该文章的主题是“十几种超市出售的牙膏今天成为癌症警告的焦点。
”并声称《旗帜晚报》调查发现,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
在文章中,马可·普里格还提供了“专家说法”:世界自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 Watson警告说,消费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质的产品。
国内媒体纷纷爆炒,均在显著位置发布高露洁可能致癌的消息。
4月18日,针对一些媒体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有致癌成分的报道,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商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发表声明称:“高露洁全效牙膏已经由全球各相关权威机构审查与批准”。
并表态:目前公司不会回收中国市场上的高露洁牙膏,必要的时候会给媒体一个答复。
4月19日,Peter Vikesland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说,许多媒体对他的观点纯属断章取义。
他没有说,也没想给谁一个结论,说抗菌化学物质是潜在的危险和值得引起健康关注。
他说,周五伦敦《旗帜晚报》说的英国玛莎超市把有些牙膏下架,显然是对他最近研究的过度反应。
他认为,人们跳过了他的结论,现在没有担心的必要。
随后,国家质检总局法规司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我国有相关规定,禁止化妆品中使用三氯生成分,但目前对牙膏产品中三氯生成分还没有明确的安全标准及检验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将密切关注此事。
虽然Vikesland对他的观点作了解释,但是高露洁有致癌嫌疑的消息让消费者恐慌。
-宝洁失败的产品案例

宝洁的“纸巾尿裤”产品品牌定位失误,它曾经生产一种小孩用的“纸巾尿裤”,方便解决孩子母亲“换尿裤”之苦,它的品牌诉求是“方便、干净”,于是,花了一亿多美金进行市场推广,但打不动目标消费者,为什么呢?他们通过深入的调研,发现品牌的诉求不对,因为在生活习俗中“换尿裤”是母爱的一种体现,母亲不应该为了方便,而被人指责为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她们想买也不敢去买这种产品了!尽管产品不错,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忽视了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宝洁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发现了问题后,赶紧把产品定位为“健康”概念、打造成“有利于孩子健康”的产品,终于打开了市场局面,宝洁公司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
可见,品牌化战略与品牌化决策是何等的重要。
宝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辛辛那提。
宝洁公司成立于1837年,主要生产和销售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美容护理产品。
在我国,宝洁公司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如海飞丝、潘婷、飘柔、舒肤佳、玉兰油等。
近年来,宝洁公司在我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
本文将针对宝洁公司在我国市场的一起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在市场运营中规避法律风险提供借鉴。
二、案例简介2019年,我国消费者李某在购买宝洁公司生产的某品牌洗发水时,发现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为三年,但实际生产日期为2018年。
李某认为宝洁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行为,遂将宝洁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宝洁公司退还购买费用并赔偿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宝洁公司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规定,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广告。
本案中,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是否构成虚假宣传?2.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外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构成虚假宣传。
据此,法院判决宝洁公司退还李某购买费用并赔偿损失。
3. 案例启示(1)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广告宣传行为。
本案中,宝洁公司因虚假宣传行为被诉至法院,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和信誉风险。
因此,企业在广告宣传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本案中,宝洁公司因洗发水外包装上的保质期与实际生产日期不符,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这提示企业要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确保产品质量,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
(3)企业应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案中,消费者李某因宝洁公司的虚假宣传行为遭受损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一根卫生棉条引发的血案

一根卫生棉条引发的血案在2016年2月举行的纽约时装周上,28岁的金发模特Laur Wasser右腿戴着金色的义肢走完了她的时装周首秀,轰动全场。
她曾经是一名职业模特,令大家惊讶的是,让她失去右腿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根小小的卫生棉条。
卫生棉是什么?卫生棉又叫卫生栓,是一种圆柱形的棉条,内置于阴道里吸收经血。
它的作用跟卫生巾类似,而由于不变形不外漏、干爽舒适、卫生清洁、方便携带等优点,它成为了很多女生的好“闺蜜”。
原本十分受宠的卫生棉却制造过好几起血案,除了之前提到的模特,2013年也曾经有一位英国少女因为使用卫生棉不当,导致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她选用了与自身月经量不匹配、吸收量过强的卫生棉,加上放在体内的时间过长,令阴道内膜过分干燥出现损伤,卫生棉里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过损伤的阴道壁进入血液。
卫生棉使用不当还会死人,估计很多人听了都吓死了。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不起眼的细菌是如何无孔不入地干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什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今天说起细菌,谁都不陌生,可在500年前,就是显微镜被发明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直到17世纪,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他自制的显微镜下面观察到老人的牙垢上的一些非常小、像葡萄串一样的圆形生物,这是人类第一次直接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属于葡萄球菌的一种,因代谢后期会产生黄色色素,在培养皿上面的整个菌落会呈现金黄色而得名。
金葡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培养基环境是PH7.4,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可在浓度为10~15%的氯化钠肉汤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又被称为“嗜肉菌”。
金葡菌都在什么地方存活?答案是:无处不在。
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各种食物,尤其是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类、奶制品等等,都是金葡菌繁殖的绝佳场所。
少女使用卫生棉中毒死亡事件

少女使用卫生棉中毒死亡事件英国一名14岁少女娜塔莎第一次使用卫生棉,竟引发中毒性休克症候群而不幸死亡。
去世前5天,娜塔莎出现发高烧、呕吐、腹泻、头晕等症状,医生原本以为她感染诺罗病毒,但治疗却并没有效果。
女性常用的卫生棉,为何会导致少女生命的终结?她使用的卫生棉究竟有什么问题?我们平时要怎样挑选卫生棉才能避免中毒?为此,我们连线了北京海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王蔼明。
“首先要排除一些巧合因素,比如说女孩恰好感冒了或者有肺炎,那有可能她的死亡并不是由使用卫生棉导致的。
具体可以从女孩的症状来看,如果确实是盆腔炎症、阴道炎症非常严重,那么由卫生棉引起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医生强调。
解读一:使用卫生棉为何会中毒?一般来讲,使用卫生棉,尤其是垫在外面的卫生巾,引起外阴过敏性皮炎的情况比较多,导致中毒性休克死亡的极少,有可能与卫生棉的材质、消毒情况、是否含药物成分有关。
目前,国内的卫生巾基本上是棉质的,中毒可能比较小。
国外使用的是什么材质,我们就不知道了,可能是与材质有毒有关。
另外,卫生棉出厂前都要先消毒才能使用,如果消毒情况不好,也可能导致中毒。
再有,与女孩是否是过敏体质有关,如果她本身盆腔有炎症,用了卫生棉后可能导致阴道内的月经血排出不顺畅,导致逆行的感染,加重盆腔炎症。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卫生棉的吸水性,因为阴道粘膜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卫生棉吸水性过好就会导致阴道干燥或者失去弹性。
因为阴道粘膜本身有细菌群,大概30种左右,他们相互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如果粘膜受损或者处在干燥状态,可能会导致菌群的失衡引起炎症,如果是严重的细菌感染就可能引起败血症、中毒血症。
解读二:什么是中毒性休克症候群?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可能由药物中毒或者食物中毒引起,比如输液过多导致心血管循环系统的衰竭。
通过皮肤导致中毒的也有,比如农药中毒。
所以,可能她使用的卫生棉中含有药物。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含药物的卫生棉,我们非常不主张使用。
因为任何药物都有负面影响,没有炎症干嘛用药物?如果有炎症,阴道炎症可以分为很多种,像真菌性、细菌性等。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强生危机公关案例

强生案例——婴儿卫浴用品“涉毒”事件一、事件背景:1、质量安全亮红灯2009年3月13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个名为“安全化妆品运动”的美国组织检测了美国市场上48种婴儿洗浴、护肤和化妆品等。
检测结果显示,过半美婴儿卫浴品或含致癌物,其中包括强生天然香精夜用乳液香波、强生婴儿香波、强生保湿婴儿沐浴液、强生婴儿燕麦沐浴露等强生旗下多款婴幼儿用品。
该消费者组织发言人斯泰茜·马尔卡女士说:“检测发现的有毒物质含量确实较低,但问题是我们在许多产品中都发现了这些有毒物质,而其中许多产品我们每天都会使用,这导致我们反复而频繁地暴露在这些低剂量的化学物质中。
”她表示:“我们无意引起父母的恐慌,但我们要让父母们知道相关情况。
”2、祸不单行几乎与此同时,2009年3月10日,国内某知名论坛,一篇题为《强生差点把我一岁半的女儿毁容》的帖子,迅速得到广泛关注,22万网友浏览了该帖,近千人回复。
“早晨一看,吓坏了!满脸红色的疱!赶忙去了儿童医院,说是过敏性皮炎,但是医生就用了激素喷雾治疗!我的女儿才1岁啊!原本光滑细嫩的皮肤,简直就是被毁容了!前前后后我们跑成都各大医院就诊去了10多次,最初皮肤遭强生损坏的初期,我的女儿根本不能入睡!手要使劲的去抓……”国内外市场的质疑同时涌来,对于强生来说可谓是始料不及。
这场风波立刻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
据媒体报道,杭州、上海等地不少超市强生货品已经下架。
二、强生的危机公关1、迅速做出反应,发表声明针对第一个报道,强生公司在第一时间内发表声明称,其所有产品均符合各项规定,检测出的有毒物质含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并称报告对其产品的安全性“做出了错误的描述,与科学界和政府机构一致的看法相违背,也引起了家长们不必要的恐慌”。
根据关键点公关原创理论危机公关5S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强生方面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作出回应,符合速度第一原则。
但就回应内容来看,强生方面只是片面强调产品的无辜,并没有多少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也没有听到强生方面有关承担事件责任的任何声音,因此,强生的声明并不能体现承担责任原则。
宝洁危机公关案例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2
SK-Ⅱ危机全景(续前)
SK-II
SK-Ⅱ危机全景 2006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来自宝洁公司旗下 SK-Ⅱ9种化妆品含禁用重金属铬和钕 9月15日,宝洁公司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就SK-Ⅱ下架一事进 行沟通 ,但宝洁设置了很高的退货门槛 9月16-18日,各地SK-Ⅱ问题产品纷纷下架,并出现退货潮, 消费者与SK-Ⅱ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宝洁再次重申产品是安 全的。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3
退货门槛
SK-II
1.消费者需持有由卫生部指定医院出具的过敏凭证 2.消费者必须有销售凭据 3.产品所剩含量必须在1/3以上,如果少于1/3,则无法办理退货 手续。 4.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写名为《非健康相关非产品质量问题 投诉快速退货处理简易协议书》,协议书中赫然写着:“尽管 产品本身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 的态度,我们决定为您做退货处理,经双方协议同意退款×× 元。此处理方案为本案例一次性终结处理。”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5
SK-Ⅱ危机全景(续前)
SK-II
9月20日,日本驻华大使馆称:SK-Ⅱ产品出口前未经过检验 宝洁反应:声明称每一批产品都经过检验 9月22日上海质检局宣布再次查出3种SK-Ⅱ产品含违禁物 宝洁反应: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并停止专柜退货,改为电 话退货 9月23日韩国、新加坡等国纷纷查出SK-Ⅱ问题化妆品 宝洁反应:暂未撤出国外市场,国内电话退货方案仍未实施 刘嘉玲等名人代言的广告也随之退出了公众的视线。
华为总会有冬天所以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skiiherecomesyourfootersk危机全景2006年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来自宝洁公司旗下sk9种化妆品含禁用重金属铬和钕9月15日宝洁公司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就sk下架一事进行沟通但宝洁设置了很高的退货门槛9月1618日各地sk问题产品纷纷下架并出现退货潮消费者与sk工作人员发生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Iy卫生棉条:宝洁的惊世中毒案
1980年,宝洁推出了一种叫Rely的超强吸水性卫生棉条,不过,该产品之所以具有超强吸水性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羧甲基纤维素的合成物质,它有时会将一
种合成的残留物留住妇女体内。
劳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她1994
年出版的《迫近的瘟疫》(The coming Plague)中写道:“自超强吸水性卫
生棉条投放到市场上那一刻起,就有各种关于阴道溃疡、损伤、撕裂的
报道见诸报端。
”
而且,当年年底由于威斯康星州中毒综合症的病例突然增加而使得
情形更加令人担忧,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是行经期妇女,卫生部门经过进一步调查之后发现,多数受害者都直在使用Rely卫生棉条。
这显然是个非常坏的消息,不仅仅对受害者来说,对宝洁公司亦是如此。
该公司实际上在1936年就进入卫生棉条这一产品领域,而且,Rely是它们曾经开发的最为昂贵的产品之一,经过了20年的研究和营销努力。
从危机一开始,宝洁就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当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开始调查Rely和中毒综合症的联系时,宝洁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发现没有任何关联(这实在令人惊讶)。
而后疾病控制中心公布发现结果,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得到一系列综合数据的支持,但宝洁却将此研究视为“由官僚机构控制的不充分的数据”而草草了事。
然而,当公司认识到它即将在战役中失败时,开始合作并寻找折中的解决办法,宝洁建议给产品贴上警示标签,可是,疾病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得到一家独立研究公司的确认,宝洁别无选择,只能暂停产品的销售。
据估计,ReIy撤出市场花费7 500万美元。
虽然宝洁最初因拒绝承担责任将情况变糟,它现在却开始了极力将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努力。
,
它与疾病控制中心共同起草了一项协议,疾病控制中心允许宝洁否认任何产品有缺陷或违反了联邦法律。
作为交换,宝洁许诺召回所有未被使用的产品并为调查问题提供科学的专业知识,公司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活动。
在《加拿大通讯日报》(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的一篇文章中,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的普里西拉·墨菲(Priscilla Murphy)用“博弈论”分析了宝洁处理Rely卫生棉条的做法,她在末尾说道,宅浩的游戏计划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宝洁的后期战略例证了一个处理矛盾截然不同的方法。
最初经典的逐步升级的游戏变成了一项讨价还价的活动,其中,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检验和协调以便让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接受这项协议,当我们谈论讨价还价的游戏时,我们观察矛盾双方如何逐渐达成一致:对事件的描述形成统一的版本、统一的视角。
其结果就是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它虽然不是理想的,但却是一方面对另一方的压力时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
所以,虽然综合症事件敲响了Rely品牌的丧钟,但宝洁公司本身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持续性的破坏,它继续生产世界上最为知名的卫生棉条产品。
Rely的教训
·合作就不会使局势恶化。
如果宝洁从一开始就与卫生部门合作,它就可以限制负面的媒体报道。
·放弃品牌,保住公司。
对一个拥有众多品牌的公司来说,最好是早点承认错误和失败并为了公司的整体声望终止某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