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

合集下载

大豆生育特点

大豆生育特点

低温、光照不 充足,喷施营
养液,“抓秋
膘”促早熟。
3、水分
• 发芽期多水
• 幼苗期少水 • 开花期水分适量 • 结荚鼓粒期,水分充 足
• 成熟期不需水
4、养分
• 养分全面:N、P、K、Ca、Mg、S • 开花结荚期是需氮最多的时期。
4、大豆的花荚脱落 •一般花荚脱落率在40%-70%,主要是
指花冠凋谢。
• 落蕾


落花
落荚
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
①品种:一些品种由于光合速率低,新陈代
谢弱,造成开花数和结荚数较少。
②栽培原因:密度过大,植株徒长,田间
通风透光条件差,容易造成落花落荚。
•光照条件差,阴雨天气多,光合产物减少,
使花荚得不到充足养分而大量脱落。 •水分供应失调。 •无机营养供应不足或失调。 •机械损伤、病虫害、暴风雨
2、茎
主茎和分枝。 (1)株高一般50cm-100cm,矮者只有30cm,高者可达
150cm。
(2)主茎一般具有12-20节,但也有多至25节以上者,有的 早熟品种仅有8-9节。 (3)每节叶腋都有芽,可分化成分枝或花芽。
分枝--分枝的多少与态势决定大豆栽培的株型 1. 主茎型大豆:主茎发达,不分枝或少分枝,分枝数一般
3、分枝期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茎叶生长加快,花芽 分化迅速。
•固氮能力增加,约有半数供植株利用。
•除非肥水条件过多需适当控制营养体生长外,一
般应及时适当供给养分和水分。
4、开花结荚期 •开花期:开始开花至开花结束。
•结荚期:受精后,子房膨大,荚长2cm时。
•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营养生长与
4、荚
果实为荚果,单独或成簇着生在节上或茎、分枝的顶

大豆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大豆根瘤菌可以进行生物固氮然后供给给豆科植物,可用于使大豆增产,目前有一些对促进结瘤效率的相关研究,扩大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是我国减少化学氮肥用量的最有效途径。

基本信息中文学名大豆根瘤菌拉丁学名 Bradyrhizobium japonicum科慢生根瘤菌科属大豆根瘤菌属基本概况大豆根瘤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根瘤内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供给根瘤菌;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制造的氨,则供给豆科植物.。

技术应用大豆生产中使用根瘤菌是一项成熟的、广泛使用的技术,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大豆生长期中的自身固氮能力,供给充足的氮素,供大豆生产所需。

大豆根瘤菌有液体、固体两种剂型。

固体型根瘤菌采用拌种或土施方式应用。

液体型根瘤菌采用浸种方式使用。

也可以在种子包衣时加入大豆根瘤菌剂,但是要注意包衣剂和根瘤菌剂之间应相互匹配,不能因种衣剂药效抑制根瘤菌的活性。

一、增产增效情况根据大田示范结果,大豆应用根瘤菌,可以使大豆产量提高10%以上,同时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提高2%、粗脂肪含量提高1~2%,每亩净收入增加40~50元。

二、技术要点1、选择合适的大豆根瘤菌品种采集大豆生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进行土壤、根瘤菌匹配试验,筛选活性强、效果好、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的大豆根瘤菌品种。

2、采用适宜的施用方法根据大豆根瘤菌的剂型,固体菌剂采用拌种或造粒后随大豆种子、肥料穴施;液体菌剂采用浸种方式使用。

也可以在种子包衣时加入大豆根瘤菌菌剂,但要注意包衣剂和根瘤菌剂之间应相互匹配,不能因种衣剂药效抑制根瘤菌的活性。

3、合理用量菌剂拌种时每亩用量0.5千克,菌剂造粒后随大豆种子、肥料穴施时每亩用量1~2千克;液体菌剂浸种时用量0.5千克;种子包衣时用量根据包衣剂要求的用量。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制剂,在储藏、运输、使用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同时不能与杀菌剂类农药混用。

三、适宜区域和范围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黄淮海的大豆主产区,均可广泛使用大豆根瘤菌。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分离鉴定

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韩孝强(天津农学院农学系)1 前言根瘤菌是可以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提供植物营养并能促使植物异常增生的一类革兰氏阴性菌。

如根瘤菌属和慢性根瘤菌属都能从豆科植物根毛侵入根内形成根瘤,并在根瘤内成为分枝的多态细胞,称为类菌体[1]。

常制成细菌制剂即一种生物肥料在田间施用,作为作物或牧草增产的一种手段。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至少有70多个国家研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不仅面积不断扩大,而且应用的豆科植物种类也日益繁多。

在美国、巴西等大豆种植的主要国家,根瘤菌接种率达到95%以上[2]。

世界各国一直在研究与豆科作物及其品种相匹配的优良根瘤菌生产用菌株,根瘤菌剂产品在稳步提高[3]。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研究与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研究应用的是根瘤菌制剂,代表和奠基人有张宪武先生、陈华癸院士和樊庆笙先生等[4]。

众所周知,大豆是富含蛋白质的一种作物,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就是氮,而空气有80%都是由氮气组成的,根瘤菌正是利用了这种最廉价的原料来满足了大豆生长过程中氮元素的需要[5]。

而且根瘤菌产生的氨态氮没有环境污染,吸收率相当高,使用过程中没有氮流失,而人工施用化学氮肥流失率往往大于50%,且氮肥为产酸肥料,施用后会造成土壤酸化问题[6]。

因此使用了根瘤菌后可以不施或大量减少化学氮肥的用量,在显著提高亩产量的同时还能减少因使用化肥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和对水源的污染,节省能源、改良土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7]。

传统的微生物系统分类是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菌种进行纯培养分离,然后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特征以及免疫学特性加以鉴定[8]。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微生物分类鉴定带来了巨大的革新,许多新技术和方法在微生物分类中己得到广泛应用,使微生物分类鉴定从一般表型特征的鉴定,深化到遗传特性的鉴定[9]。

关于根瘤菌的科学问题

关于根瘤菌的科学问题

关于根瘤菌的科学问题关于根瘤菌的科学问题根瘤菌是一种能够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微生物,它们在土壤中分布广泛,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影响、遗传与变异、培养与繁殖、应用与农业实践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科学问题。

1.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根瘤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形态,通常呈浅黄色或黄褐色。

它们可以通过荚膜、鞭毛和菌毛等结构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形成根瘤。

根瘤菌的基因组大小通常在2-6兆碱基对之间,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与植物之间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根瘤菌可以通过植物的根系获取营养物质和生长所需的能量,同时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

植物则可以为根瘤菌提供碳源和生长所需的能量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

3.根瘤菌在土壤中的分布及影响根瘤菌在土壤中的分布广泛,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生存和繁殖。

它们在土壤中的数量和种类受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植物种类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瘤菌在土壤中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生长,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4.根瘤菌的遗传与变异根瘤菌的遗传和变异是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根瘤菌的基因组中包含许多可变异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编码与共生、代谢、抗逆性等相关的蛋白。

根瘤菌在面对环境压力时,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等机制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其生存和繁殖。

这种适应机制使得根瘤菌可以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并对植物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5.根瘤菌的培养与繁殖根瘤菌的培养和繁殖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和生长条件。

常用的培养基有酵母提取物、蛋白胨、葡萄糖等,并提供适量的氮源和碳源以及其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根瘤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菌落计数等方法进行繁殖和培养。

观察根瘤的实验报告(3篇)

观察根瘤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基本原理。

2. 观察根瘤的形成过程,掌握根瘤的结构和功能。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根瘤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在共生过程中,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源,而豆科植物则提供根瘤菌所需的有机物。

本实验通过观察根瘤的形成过程,了解根瘤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豆科植物幼苗(如大豆、花生等)2. 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3. 清水4. 玻片、盖玻片、镊子、剪刀、显微镜、载玻片、酒精、盐酸等四、实验步骤1. 选择健康的豆科植物幼苗,去除多余枝叶,用清水冲洗干净。

2. 将幼苗分为两组,一组施用氮肥,另一组不施用氮肥。

3. 将幼苗放入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置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4. 观察幼苗生长情况,记录根瘤形成的时间。

5. 待根瘤形成后,用剪刀小心剪下带有根瘤的根段。

6. 将根段放入盐酸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杀死根瘤菌。

7. 将处理后的根段放入酒精中固定。

8. 取出根段,用镊子撕开根瘤,观察其内部结构。

9. 将撕开的根瘤放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水,盖上盖玻片。

10.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根瘤的结构和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施用氮肥的豆科植物幼苗根瘤形成时间比不施用氮肥的幼苗提前。

2. 通过显微镜观察,根瘤内部含有大量的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细胞。

根瘤菌细胞呈球状,直径约为1-2微米。

豆科植物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质丰富,细胞核明显。

3. 根瘤菌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能够有效地固定氮气。

豆科植物细胞则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根瘤菌提供营养。

4. 根瘤的形成过程如下:(1)根瘤菌从土壤中侵入豆科植物根尖细胞;(2)根瘤菌在根尖细胞内大量繁殖,形成根瘤;(3)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源;(4)豆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根瘤菌提供营养。

大豆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大豆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大豆的生物学形态特征2010-03-22 11:07:26作者:专家来源:农科院浏览次数:94简介:1、根和根瘤:大豆是直根系,由主根、侧根、不定根组成,主根入土可深达1米左右,但80%以上根系分布在5~10厘米的土层中。

在近地表茎基部,可发生须状不定根,中耕培土能促进不定根的增多。

大豆主根...关键字:大豆形态特征1、根和根瘤:大豆是直根系,由主根、侧根、不定根组成,主根入土可深达1米左右,但80%以上根系分布在5~10厘米的土层中。

在近地表茎基部,可发生须状不定根,中耕培土能促进不定根的增多。

大豆主根和侧根上生有许多根瘤。

分布在耕作层的根瘤菌,在大豆幼苗期,受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从根毛侵入根部,刺激细胞分裂而形成根瘤。

根瘤具有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的作用。

出苗两周后开始固氮,到开花期迅速增加,接近成熟时固氮能力下降。

2、茎和分枝:大豆茎秆强韧,茎上有节,一般主茎有节14~20个。

幼茎有紫、绿两种颜色,紫茎开紫花,绿茎开白色。

成熟后茎呈黄褐色。

茎高一般50~100厘米。

有限结荚习性品种植株矮壮,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植株高大。

茎上有分枝,分枝的多少与品种、环境、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3、叶和花序:大豆的叶分为子叶、单叶和复叶。

子叶两片,富含养分。

子叶出土前为黄色或绿色,出土后经阳光照射变为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

保护子叶是实现壮苗的重要条件。

子叶展开后2~3天即长出两片对生真叶,以后每节长出由3片小叶组成的复叶。

每一复叶由托叶、叶柄、小叶组成。

研究表明,大豆光合速率与小叶厚度、单位面积叶片干重的相关性极显著,这两个性状可以作为选育高光效太豆品种的间接根据。

1/ 2大豆为总状花序,着生于叶腋间或植株顶部。

花朵簇生在花柄上,每个花簇一般有15~20朵花。

大豆落花落荚率较高,一般达30%~40%。

每一单花由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苞叶两片呈管状;花萼有5个萼片,下部联合成管状;花冠蝶形,位于花萼内部,由1枚旗瓣,二枚翼瓣,二枚龙骨瓣组成;雄蕊10枚,包在龙骨瓣内,9枚联合成管状,1枚分离;雌蕊1枚,位于雄蕊管内,花柱稍弯曲,柱头球形;子房扁平,内含1~4个胚珠,表面密被茸毛。

大豆应用根瘤菌试验总结

大豆应用根瘤菌试验总结

大豆应用根瘤菌试验总结作者:曹明波李涛任德亮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6期摘要:为了“绿色”环保需要,降低氨肥施用量,节约成本,提高大豆的结瘤固氮能力,进而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通过试验根瘤菌对不同大豆品种的结瘤固氮效果,为生产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固氮;总结1试验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种:根瘤菌包衣剂由黑龙江省卫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供试品种:垦丰、绥农14。

1.3试验处理处理1:根瘤菌+绥农14,处理2:常规施肥+绥农14CK,处理3:根瘤菌十垦丰16,处理4:常规施肥+垦丰16CK。

1.4试验方法小区试验,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行长10米,6行区,行距65厘米,采用三垄栽培技术,人工垄上开沟施肥播种,常规施肥量为二铵8.9公斤,尿素2.6公斤,氯化钾1.8公斤,施根瘤菌处理不施尿素,二铵和氯化钾与常规施肥相同,种植密度2.0万株/亩。

1.5试验地条件试验地设在八五一一农场28队4号地,土质为岗地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前茬玉米。

1.6田间管理:大豆播后苗前采用杜耳+保收进行封闭除草,生育期间,机械中耕三遍,人工拿大草一遍。

2试验结果与分析2.1根瘤菌对开花期植株的影响(见表1)从表1的开花期测定结果看,2个不同品种应用根瘤菌的处理和常规施肥CK,在株高和复叶数上相差不明显,在其它性状上都有所增加,其中根瘤数增加4~19.4个/株、根瘤重增加0.02~0.12g/株,植株地上、地下鲜重分别增加1.6~2.6g/株和0.54~0.6g/株,植株地上、地下干重分别增加0.24~0.38/株和0.12~0.18g/株,说明大豆应用根瘤菌在氮肥用量降低50%的情况下,不但不影响植株的生产发育而且还可使它生长的更加健壮。

2.2根瘤菌对结荚期植株的影响从表2的结荚植株测定结果看,应用根瘤菌的效果更加明显,拌种用根瘤菌的2个处理,所有测定的植株性状都优于常规施肥的处理,其中株高增加2~3.8cm,复叶数增加0.2~1.5片/株,根瘤数增加6.4~12.2个,株。

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

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

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根瘤菌可以对大豆生长发挥促进作用,提升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旨在介绍根瘤菌对大豆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根瘤菌的基本信息根瘤菌是一种与豆类植物或其他一些杂草的根脱落物生长相互作用的细菌。

它与宿主植物建立起共生关系,使得宿主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到大量的氮源和其他营养物质。

一般来说,根瘤菌的菌根系统是在植物根部产生的,具体表现为一些颗粒状的结节。

这些结节中含有大量的根瘤菌菌落,可以为宿主植物提供养分。

二、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根瘤菌对大豆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氮素利用率大豆植株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氮元素,并且大豆植株的氮素需求量会随着生长期而不断增加。

如果大豆根系中缺少氮素,那么大豆将会生长缓慢,甚至导致结实不良。

而根瘤菌可以通过与大豆的共生关系,为大豆提供充足的氮源,提高大豆的氮素利用率,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 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根瘤菌可以通过分泌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的激素和酶类物质,促进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加大豆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

同时,根瘤菌的菌根系统也可以增加大豆的根表面积,进一步提高大豆吸收养分的效率。

3. 抵御病害大豆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害的影响,例如根腐病、蚜虫等。

而一些研究表明,根瘤菌可以通过种植菌株的方式,增强大豆植株的抵抗力,对抗病原菌和病害。

三、根瘤菌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化肥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根瘤菌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内开展了根瘤菌研究和应用的工作,逐渐形成了市场规模。

未来,根瘤菌的应用前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
6~ 7
HH 2
4. 1
3~ 4
HH 4
3. 1
9~ 10
HH 5
2. 7
6~ 7
HS3
8. 0
3~ 4
HS2
2. 4
5~ 6
HS1
4. 5
6~ 7
9~ 10 6~ 7 3~ 4 2~ 3 2~ 3 9~ 10 2~ 3 3~ 4
2. 3 生理生化特性 各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见表 2。所有供试菌株均
2. 2 生长特性 分离纯化的 根瘤菌在 YMA 平板 上生长, 细胞杆
状、菌落圆形、隆起、乳白色或半透明, 边缘整齐, 具光 泽。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发现各菌株之间的生长速度 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菌株在 2天内能形成良好的典 型菌落, 而一些菌株则需要 6~ 7d或更长时间才能形 成。按其 生 长速 度可 将 根瘤 菌 分为 快 生 菌与 慢 生 菌 [ 6] , 快生根瘤菌平均代时为 2~ 4h, 从根瘤分离时, 3 ~ 4d可在平板看到单个菌落; 慢生根瘤菌平均代时 7 ~ 9h, 从根瘤分离时, 7~ 10d才能在平板上看到单个 菌落。结合生长代时测定, 所分离 17 株根瘤菌 中, 9 株为慢生菌, 8株为快生菌。各菌株生长特性见表 1。
将大豆种子于 95% 乙醇 浸泡 30s, 回收 乙醇, 用 0. 1% 氯化汞浸泡 5m in, 回收氯化汞, 无菌水冲洗三次 后, 置于无菌培养皿中 28 催芽, 待根长至 1cm 时, 以 无菌蛭石为基质, 采用砂培法种植大豆。根瘤菌制成
菌悬液, 接种于已经种上豆种的蛭石表面, 每菌株 3次 重复, 设不接种的大豆为对照。 60天后收集根瘤, 测 定根瘤总数, 根瘤干重, 植株干重及植株全氮量。 1. 3 代时测定
收稿日期: 2006 01 05; 修订日期: 2006 03 09 基金项目: 沈阳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 200409) 作者简介: 刘灵芝 ( 1974 - ), 女,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微生物教学与科研。 Te:l 024 - 88849991; T ax: 024- 8848715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蔗糖 Suc rose
++ ++ ++
+ +++ +++
+ + ++ ++ + +++ ++ + +++ ++ +++
第 38卷第 1期 2007年 2月
土壤通报 Chinese Journal o f So il Sc ience
V o.l 38, N o. 1 Feb. , 2007
北方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
刘灵芝, 陈玉玲, 陈志刚, 姜 亮, 吕晓锋
( 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学院, 沈阳 110161 )
以去掉甘露 醇的 YMA 培养基为 基本培养基, 采 用生长谱法 [ 4] 测定各菌株碳源利用情况。
1. 6 耐盐实验 改变 YMA 液体 培养基中氯化钠 含量, 分 别调至
0, 0. 01% , 0. 2% , 0. 5% , 1. 0% 1. 5% , 2. 0% 。灭菌后 分装各试管 5m ,l 以不接菌为对照。 28 摇床培养 3~ 7 天 观察结 果。 1. 7 耐酸碱度
E- m ai:l lzl iu@ syau. edu. cn
14 2
土壤通报
38 卷
2 结果与分析
将 17株根瘤菌接种到辽豆 15后, 结果表明, 供试 菌株均能与辽豆 15有效结瘤, 菌株平均结瘤数为 47, 说明土著根瘤菌具有较强的结瘤性。但从结瘤情况可
看出, 不同菌株的共生特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 结瘤数最多者 (菌株 H S1)为最少者 (菌株 LK5) 的 6. 1 倍; 植株干重最高者 ( 菌株 HH 4) 为最低者 ( 菌株 LK5) 的 2. 09倍; 根瘤干重最高者 ( 菌株 LB2) 为最低者 ( 菌 株 LK5)的 13倍; 植株全氮量最高者 ( LB4 ) 为最低者 ( LK5) 的 2. 4倍。从实验结果可知, 菌株结瘤数与根 瘤干重之间因根瘤大小不一, 二者没有相关性; 而多数 植株的干重与植株全氮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与徐传瑞等 [5]提到的固氮效率高的菌株可以为植 株提供更多的氮素, 因此植株生长更为旺盛, 干重也更 高的观点相符合。实验中部分植株虽干重较大, 但叶 色发黄, 其植株全氮量并不高。因此, 植株干重与全氮 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考察。
接种根瘤菌于 YMA 培养液中, 28 摇床培养, 8h 后用 721型 分光光度计测定 光密度值, 持续 测 36~ 42h。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 光密度值为纵坐标绘制生 长曲线图, 以光密度值倍增时间为菌株世代时间。 1. 4 生理生化实验
3- 酮基乳糖, 淀粉水解, 柠檬酸盐利用实验, 牛肉 膏蛋白胨实验, 明胶水解, 石蕊牛奶反应等按常规方法 进行 [ 3] 。以 上实验均设空白 对照, 3次重 复, 无 菌操 作。 1. 5 碳源利用
-
-
-
LK 5
-
-
-
-
产酸
-
-
-
LB2
-
-
-
-
产碱
-
-
-
LB3
-
LB4
-
-
-
+
产碱
-
-
-
-
-
+
产碱
-
-
-
LB5
-
-
-
-
产碱
-
-
-
HL3
-
-
+
-
产碱
-
-
-
HL4
-
-
+
-
产碱
-
-
-
HL5
-
-
+
-
产碱
-
-
-
HH 1
-
-
-
-
产碱
-
-
-
HH 2
-
-
-
-
产酸
-
-
-
HH 4
-
-
+
-
产酸
-
-
-
HH 5
-
-
+
-
产酸
-
1期
刘灵芝等: 北方地区大豆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
1 43
4)。
表 3 根瘤菌的碳源利用情况
T able 3 Carbon sou rce u til ization of ind igenous rh izob ia
菌株
Str a in
LK 3 LK 4 LK 5 LB2 LB3 LB4 LB5 HL3 HL4 HL5 HH1 HH2 HH4 HH5 HS3 HS2 HS1
-
-
H S3
-
-
-
-
产碱
-
-
-
H S2
-
-
-
-
产酸
-
-
-
H S1
-
-
-
-
产酸
-
-
-
2. 4 碳源利用 靖元孝等 [ 7] 认为慢生型根 瘤菌利用碳源 范围较
窄, 一般不能利用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双糖。本研究 中,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五种供试碳源均 可不同程度地被 17株大豆根瘤菌所利用 ( 表 3) 。在 双糖利用中, 快生菌与慢生菌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五种碳源中, 所有菌株对果糖具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而 部分菌株如 LK3、LK5、LB3、HH 2则表现为葡萄糖利用 能力较弱。 2. 5 耐盐性
表 4 根瘤菌的耐盐性
T able 4 N aC l tolerance of indigenous rh izobr a in LK 3 LK 4 LK 5 LB2 LB3 LB4 LB5 HL3 HL4 HL5 HH 1 HH 2 HH 4 HH 5 H S3 H S2 H S1
表 1 根瘤菌的生长特性 T able 1 G row th ch aracteristics of rh izob 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