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跨文化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方法

2024/10/9
13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旳对等性问题
采用模型比较措施检验上述对等性旳详细做法: (1)将设定为对等性旳模型(即设定相应旳参数相等)与没有设定
对等性旳模型进行模型比较。 (2)因为设定对等性会降低参数估计旳数目,造成自由度增长,
所以假如卡方差值检验不明显,即可接受相应旳对等性假设。 除卡方差值检验外,模型比较可应用相对拟合指数变化旳原则,
19.1.1 文化旳定义和跨文化研究旳特点
文化涉及某些共同元素,这些元素是在某个地理区域内、在特定旳某段时 期持同一语言旳群体中旳个体在其知觉、信仰、评价、沟通和行为过程中体现 出来旳某些共同特征。
跨文化研究具有文化比较旳含义,一般在两个及以上旳文化之间对某个变 量旳水平或者是变量之间旳关系进行比较,将文化作为一种自变量来分析文化 效应。
79%左右旳研究将国家作为区别文化旳标志变量,可能忽视了在国界之内 旳巨大差别,或是将一般旳经济、制度等方面旳差别误作文化差别,所以研究 者不宜简朴地将国别差别直接作为文化差别,应该从理论框架出发对可能存在 旳文化现象进行采样和分析。
2024/10/9
2
19.1 跨文化研究旳特点和对文化效应旳解析
到另一种文化当中,漠视文化之间可能存在旳概念意义旳差别,可能得到
错误旳研究结论。
衍生客位
2024/10/9
9
19.3 跨文化研究中概念和测量旳对等性问题
19.3.2 概念对等性
怎么研究概念对等性呢?
首先,探讨概念旳构造,假如是多维度构造,能够比较维度构造在不同 文化之间是否一致;
其次,考察这个概念与其他有关概念之问旳关系(例如有关系数)在不同 文化下是否存在明显旳差别,假如是旳话,则可能表白这个概念存在文化间 差别;

报告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和分析

报告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和分析

报告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和分析跨文化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了有效开展跨文化研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报告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和分析。

一、背景介绍跨文化研究是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相似性和影响的研究方法。

在报告中,应该首先对所研究的文化进行背景介绍,包括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

通过了解文化的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研究所得到的结果。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在报告中,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是指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性,为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可以是关于价值观、社会行为或心理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在报告中,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实证研究是在实际情况中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验证假设或推断。

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和解释。

样本选择是指选择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和研究。

在跨文化研究中,样本选择非常重要,应该尽量保证各个文化的代表性。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数据收集是重中之重。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语言的问卷,同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方式的影响。

在数据分析方面,可以采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来解释数据,例如内容分析和语义分析等。

五、结果和讨论在报告中,应该详细呈现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结果可以通过表格、图表和描述性文字来呈现,要确保结果具有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在讨论中,可以解释研究结果的原因和影响,并与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和对照。

此外,还可以充分讨论研究结果对实践和政策的启示和影响。

六、局限性和建议在报告的最后,应该提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局限性是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选择的局限性或研究设计的不完善。

跨文化研究名词解释

跨文化研究名词解释

跨文化研究:解释、方法、发现和结论研究目标跨文化研究是一种探索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学术领域。

其主要目标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看待世界、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合作和决策。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为跨国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全球合作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下是常见的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并分发问卷来收集大量数据,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模式。

问卷调查可以提供广泛的数据,并允许研究者进行统计分析。

2.深度访谈:通过与个体或小组进行面对面或在线访谈,从他们的角度了解他们对特定话题或问题的看法。

深度访谈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深入的理解,但由于样本较小,结果不能推广到整个文化群体。

3.实地观察: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交流和社会互动。

实地观察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但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4.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数据和信息,找出共同点和差异。

比较分析可以揭示文化之间的模式和趋势,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

研究发现跨文化研究已经揭示了许多有关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重要发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研究发现:1.价值观念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权力、个人自由、家庭关系等价值观念有着显著差异。

个人主义在西方国家更为普遍,而集体主义在东亚国家更为突出。

2.沟通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风格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而另一些文化更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

3.决策模式:不同文化在决策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和偏好。

有些文化更注重个人主导的决策,而其他文化更倾向于群体共识和合作。

4.社会规范:不同文化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文化更注重个人权利,而另一些文化更强调集体责任和社会秩序。

社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

社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Research)Donna M.Mertens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跨文化研究可以被定义为对不同文化的任何描述或比较。

跨文化研究也可在系统比较的意义上使用,其明确的目标在于回答那些有关文化差异的发生率、分布和成因的问题(Ember&Ember,2001)。

尽管它对于确认各种文化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和模式很有用,但在对文化的相同点做概括时可能因为心理定式的危险而有一定的风险。

模式可以给跨文化的理解提供整体的结构,但这些模式也可能会遮蔽每种文化内的极大的个体差异。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无论其目标是描述一种区别于研究者文化的独特文化,还是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

种族中心主义也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评判别人的透镜或标准,对于理解另一种文化经验的一种障碍。

文化相对主义重视文化是差异性,强调要从其他文化自身的环境中来理解其他文化中的人。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在跨文化比较中,样本内的差异性,以及非文化维度上的差异性可能会对比较研究的效度(V alidity)产生危害(Hujala,1998)。

在一项有关美国和芬兰的教师的想法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用国家的政治边界来将文化定义为他们的自变量。

但是,芬兰的教师和美国的教师在其他的重要维度上存在着差异。

芬兰的教师比美国的教师所受的培训更多,而这种差异可能解释一定社会的教师想法的差异,而非文化想法的差异。

戈保罗-麦克尼科尔和阿穆尔-托马斯(Gopaul-MeNicol&Armour-Thomas,2002)提出,研究者应考察文化和阶级、文化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观察文化群体之内和之间的有意义的差别之处。

他们提出了与一个国家的优势文化和次优势文化相关的问题,以及与每个群体有联系的认识论(Epist emological)假定。

经由主流文化群体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可能会造成对非优势群体的个人经验相对忽视。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分析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分析

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分析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需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社会的运作机制。

在社会学研究中,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旨在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现象的共性与差异。

本文将介绍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1. 增加理解多元文化社会的能力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加紧密。

社会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变迁和文化差异的学科,跨文化研究有助于增加对多元文化社会的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下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共性规律,并且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2. 提供解决全球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老龄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

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问题本质和特点,从而为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二、跨文化研究的比较分析方法1. 文化内部比较方法文化内部比较方法是一种对同一文化内不同组群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比较同一文化内不同群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来探索文化内部的差异和变化。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2. 文化间比较方法文化间比较方法是一种对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来探索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例如,可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家庭结构、教育制度、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3. 跨文化对比分析方法跨文化对比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特定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对比,来揭示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例如,在研究不同文化下的教育制度时,可以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

《论文选题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

《论文选题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

《论文选题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跨文化研究是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现象、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来深入探讨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选择跨文化研究的论文选题时,需要考虑到研究的意义、方法论、实施步骤等方面,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本文将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选题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研究与比较。

首先,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学术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理解。

通过跨文化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生活和社会的,从而揭示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世界。

因此,在选择跨文化研究的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可以选择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来揭示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其次,确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框架,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可以借鉴跨文化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再次,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

在选择跨文化研究的论文选题后,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工作,以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据和案例,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

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呈现,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撰写论文时,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结论和建议,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综上所述,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领域,通过选择合适的论文选题、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框架,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可以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跨文化理解做出积极的贡献。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旨在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研究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跨文化研究的意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和相似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普遍心理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我们可以了解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丰富。

此外,跨文化研究还能够提供文化间的相互借鉴和对话,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和谐发展。

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跨文化研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来获取准确的数据。

首先,研究者需要在不同文化中建立有效的样本,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可以通过多阶段抽样或随机抽样等方法来满足这一要求。

其次,研究者需要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来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心理特征,例如人格特质、价值观、社会认知等。

同时,为了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干扰,研究者还应该进行合适的翻译和文化适应性的考虑。

最后,数据的分析应该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如多因素方差分析或多层次线性模型,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和相似性。

三、跨文化研究的应用跨文化研究的应用广泛涉及教育、医疗、国际合作等领域。

在教育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

在医疗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健康观念和疾病态度,提供更恰当的医疗服务。

在国际合作方面,跨文化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协作,提高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

四、案例研究:西方与东方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比较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跨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西方社会普遍倡导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独立、自我实现和个人权利。

而东方社会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群体利益、社会和谐和家族观念。

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与技巧

大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跨文化研究方法与技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重要方向之一。

跨文化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研究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对于拓宽研究领域和增加学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进行跨文化研究所需的方法与技巧。

一、理论框架选取在进行跨文化研究之前,大学生需要先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

对于不同的研究主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等。

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跨文化现象。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

大学生可以选择研究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也可以选择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研究对象的选择应该与研究主题相一致,同时还要考虑可行性和可获取性。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是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如SPSS、Excel等。

在进行跨文化数据分析时,大学生需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可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还可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比较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研究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讨论。

四、问题与挑战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大学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是语言问题,如果研究对象所使用的语言与自己不同,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其次是文化理解问题,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需要对研究对象的文化进行深入理解,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时间和经费限制也是进行跨文化研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需要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和预算。

五、推进跨文化研究的建议为了更好地推进跨文化研究,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其他学者进行合作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陈东平(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

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

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

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文化;文化维度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兴起。

研究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组织和个体的行为,寻求个体价值实现和组织目标的交叉点,创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方向。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文化维度模型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那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四维”文化模型及其文化主体意识1.“四维”文化模型1967~1973年,霍夫斯泰德先后两次(1967~1971;1971~1973)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具有相似教育背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IBM 员工的调查,从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寻求文化上的原因。

在此期间,霍夫斯泰德还以同样的问卷对非IBM的管理学员进行了一次研究。

1980~1983年霍夫斯泰德又增加了10个国家和3个地区为研究对象。

结合十几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问题的因素分析,霍夫斯泰德(1983)总结了四大维度来解释民族文化差异对雇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这四个文化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和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它们的含义如下:(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内的权力较小的成员期望和接受权力被不平等地分配的事实的程度。

可接受的程度越大,表明权力距离越高。

反之,则越低。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社会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3)男性化/女性化。

男性化指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自信和获取金钱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的强调程度;女性化指一个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对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

124《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4)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考虑自己利益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模棱两可的环境威胁时,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的程度。

2.“四维”文化模型的文化主体意识霍夫斯泰德建立的文化维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待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也要看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中存在着认知上和结构上的缺陷。

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霍夫斯泰德早期的研究所选取的样本是不全面的,缺乏针对我国大陆地区的有关数据,这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也反映出西方研究者在文化研究中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

使霍夫斯泰德意识到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的研究者是Michael Harris Bond。

Bond和他的同事曾在亚太地区从事该地区男性心理学学生和女性心理学学生的价值观对比研究。

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经过改编的基于美国社会20世纪70年代价值观的Rokeach价值观调查体系(Rokeach Value Survey,简称RVS)。

当Bond用与霍夫斯泰德分析IBM数据相同的方法时,他的RVS也可以提取出四个维度,而且每一个RVS维度都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中的其中一个显著相关。

这说明两种调查体系产生的文化维度一致性的原因不是来自于被调查者,而是来自于研究者所使用的调查工具———问卷的文化背景。

霍夫斯泰德和Rokeach在设计问卷时,他们的思维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制约,无论是IBM调查问卷还是RVS都是西方文化心理的产物。

二、基于中西文化对比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为了解决研究中的文化偏见问题,Bond采用了非中心化(decentering)的方法,他参照RVS设计出了中国价值观调查(Chinese Value Survey,简称CVS)体系进行研究。

CVS分析的结果显示,前三个CVS 维度与霍夫斯泰德的IBM维度一致,但是第四个CVS维度却与第四个IBM维度不相关。

也就是说,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在CVS中找不到对应的维度。

霍夫斯泰德根据第四个CVS维度的相关数据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特征,将其命名为长期导向/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Short-term Orientation)维度(1996)。

霍夫斯泰德将长期导向定义为:基于未来回报的美德的培养,尤其是坚韧和节俭。

而短期导向是指与过去和现在相关的美德培养,尤其是尊重传统、爱“面子”和履行社会义务。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的维度表明了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短期导向的人会视时间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对时间较没有耐心,而长期导向的人视时间为一种无止尽的资源,并较有耐心。

表1列出了39个国家和地区在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上的指数值。

分值越高,表明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越接近长期导向,反之,越接近短期导向。

表中有23个国家或地区(粗体字)的调查结果来自于接受中国价值观调查(CVS)的原始样本,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分值是通过复制CVS调查推算出来的结果。

表中维度指数值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是分别中国、香港、台湾、日本和越南。

新加坡的分值排在第11位,比其它被调查的亚洲国家明显靠后,主要是其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

在非亚洲国家里排名最靠前的是巴西,主要是因为该国境内有相当比例的日本少数民族的存在。

大部分被调查的欧洲国家的排名基本在中游,而英国、西班牙、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分值明显偏低。

说明她们的文化更倾向于短期导向。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的确立使原有的“四维”文化模型转化为了“五维”文化模型。

霍夫斯泰德对文化维度的扩充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了霍夫斯泰德对文化主体意识的反省和对文化偏见心理的修正,也就是说世界主流文化不能将东方文化排斥在外,而具有东方文化代表性的中国文化更是不可忽略。

香港、台湾、日本、越南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导向特征证明了儒家文化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具有国际性的研究意义。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125表1 39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导向指数值国家或地区分值排名国家或地区分值排名中国 118 1 斯洛文尼亚 38 20-21香港 96 2 意大利 34 22台湾 87 3 瑞典 33 23日本 80 4-5 波兰 32 24越南 80 4-5 奥地利 31 25-27韩国 75 6 澳大利亚 31 25-27巴西 65 7 德国 31 25-27印度 61 8 加拿大魁北克 30 28-30泰国 56 9 新西兰 30 28-30匈牙利 50 10 葡萄牙 30 28-30新加坡 48 11 美国 29 31丹麦 46 12 英国 25 32-33荷兰 44 13-14 津巴布韦 25 32-33挪威 44 13-14 加拿大 23 34爱尔兰 43 15 菲律宾 19 35-36芬兰 41 16 西班牙 19 35-36孟加拉国 40 17-18 尼日利亚 16 37瑞士 40 17-18 捷克斯洛伐克 13 38法国 39 19 巴勒斯坦 0 39比利时 38 20-21资料来源:Geert Hofstede & Gert Jan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NY: Mc Graw Hill, 2005: 211三、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中国文化特征及其评价1.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中国文化特征在霍夫斯泰德《文化和组织:心灵的软件》一书中罗列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文化在五个文化维度上的指数值并给予了排名。

由于在原有的IBM数据中没有关于中国的样本,霍夫斯泰德和其他研究者通过对IBM问卷的复制来研究中国文化的维度,表2显示了中国文化在霍夫斯泰德的五个文化维度上的指数值和指数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权力距离比较高;2)比较倾向于集体主义;3)比较倾向于男性化;4)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很低;5)具有最强的长期导向。

表2 中国的文化维度指数值和排名1上文已经介绍,Bond的CVS(中国价值观调查)中的一个维度与不确定性规避无法对应,霍夫斯泰德将其命名为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故对表2中经过复制研究和推算的中国文化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数值与排名不做评论。

126《江淮论坛》2008年第1期2.对上述中国文化特征的评价从统计结果来看,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在较大程度上准确地描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说明文化维度模型在中国文化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

第一,权力距离比较高符合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征。

中西文化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中含有更多的关于“权力”的历史和哲理。

霍夫斯泰德通过对孔子儒家文化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建立在人们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

孔子在《五论》中界定了五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尊卑关系。

这些关系包含了双方相互的义务,也反映出权力大小的对比。

由于孔子对这些关系的界定深入人心,长期以来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接受这些社会所安排的角色并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

比如,位卑者对位尊者(臣对君,子对父,弟对兄,妻对夫)的尊重和服从,位尊者对位卑者(君对臣,父对子,兄对弟,夫对妻)的保护和怜顾。

对这些义务的履行实际上也表明依附在这些义务上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被中国人所接受。

几千年来,更换了很多朝代,但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并没有根本的变化,也没有多少社会理想和哲学的变化,不能不说是高权力距离起了良好的维系和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