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

6 年 代 以来 ,文 化 人类 学 家 、社 会 心 理 学 家 、 民族 交 际学 家 及 社 会 语 言 学 家 , 乃 至 哲 学 家 都 分 别 0 从 各 自的学 科 视 角 对 跨 文 化 交 际逐 步 开展 研 究 ,使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成 为 一 门综 合 多领 域 的人 文 科 学 。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以各 国文 化 及 其 交 际 习惯 为主 要 研 究 对 象 ,而 任 何 语 言 都 是 一 定文 化 的 反 映 ,同时 都
于 本 族 的 价值 观 ,价 值 观 是 理 解 和解 释 文化 的金 钥 匙 。
从 微观 角 度 说 , 价值 观 是 人 心 中 的一 个 深 层 的信 念 系 统 , 人们 的 价值 活 动 中发 挥 着 行 为 导 向、 在 情 感 激 发 和 评 价 标准 的作 用 ,构成 个 人 人 生 观 的重 要 内容 ,制 约着 人 生 活 动 的方 方 面 面 ,是一 个 无 形 而 有 力 的 世 界 ;从 宏 观 角 度 说 ,价 值 观 是 社 会 文 化 体 系 的 内核和 灵魂 ,代 表 着 社 会 对 应 该提 倡 什
20 0 9年 第 4期 ( 第 1 ) 总 1期 1
福 建 金 融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u inI si t f ia ca Ad n s ao s o r a o ja n t ueo n n il mii rtr F t F t
N O. 4 2009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极 其重 要 的 问题 ,是 跨 文化 交 际 的核 心 。价值 观 构 成 了文 化 与 社 会 结 构 的基 干 ,是文 化 深 层 的
主 旋 律 ,是 区 别 不 同文 化 的标 准 。它 同 文化 其 他 因素 之 间是 纲 与 目、深 层 与 表 层 的 关 系 。文 化 依 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期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概述,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独立与依赖、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的差异。
随后,文章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克服文化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障碍,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二、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这些差异在日常交往、社会行为、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的表现。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
个人在美国社会中被视为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成就和价值往往被放在首位。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往往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
在权力距离上,美国文化倾向于低权力距离,即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和民主,尊重他人的观点,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参与。
而在中国文化中,高权力距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人们往往尊重权威和传统,对领导者和长辈的决策持有高度的信任和尊重。
再次,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上,美国文化倾向于鼓励冒险和创新,对于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强调稳定和安全,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谨慎和保守的态度。
在性别角色上,美国文化更加强调性别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男性也被期望在家庭中扮演更加平等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化中,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被期望在职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庭责任。
从跨文化交际案例中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案例中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作者:牛冰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摘要:在很多的文化要素中,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最大的应属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一种本质特征。
价值观对人们的交际行为有指导作用,而且影响人们对交际行为的解释,且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误解甚至冲突也源于价值观的差异。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各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交际行为一、案例概述《刮痧》是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是一部典型的体现东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在传统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中国人在美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题,其中有几个情节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电影开篇,男主人公许大同(梁家辉饰)的儿子与许大同老板昆丁(美国人)的儿子因为游戏打了架,许大同就让自己的孩子给老板的孩子道歉,并打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许大同和老板说,这是为了给他面子,老板觉得很难理解。
许大同的儿子肚子疼,许大同的父亲采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刮痧,给孩子治病。
后来他的孩子到医院看其他病时,被护士发现刮痧留下的瘀青,被认为受到虐待。
在打官司的时候,许大同解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理论,但是得不到法官和律师们的理解。
为了证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控方律师甚至把许大同给儿子睡前讲的《西游记》定义为一部充斥着暴力行为的作品。
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昆丁本来支持许大同,但在看到其儿子背后的瘀青后,也认为许大同虐待孩子,先是沉默,最后甚至当着法官的面指责许大同的做法,令许大同非常气愤,最后辞职而去,愤怒地说:“道不同不相与谋。
”最后昆丁亲自到唐人街感受了刮痧,才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也理解了许大同的说法,化解了与许大同的误会,最后也为许大同一家的团圆做出了很多努力。
二、案例分析上述案例涉及的主要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
冲突一:许大同打自己儿子是为了让老板觉得有面子,老板却很难理解。
这是由于中美不同的面子观冲突引起。
中国传统的面子观比较独特,中国人不仅非常重视自己的面子,在意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而且也非常重视别人的面子,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且常常表现为一种卑己尊人的方式。
跨文化交际之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跨文化交际之东西方价值观差异“摘要”(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自然或自发状态下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所以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形态,教育方式等。
伴随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东西方价值观差异也在不断碰撞,民族与民族间的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必然存在。
在地理上两条人们臆造的经线把地球划成了东西半球,或许这样的划分太过粗略,东西方的差异不能从这完整的体现。
但地理位置的差别也是东西方价值观差异的部分原因,这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浅显的差异莫过于西方人白皮肤,东方人黄皮肤,这就是地区差异造成的。
引言: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最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佛教.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在于其理论本身宣扬天人感应,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古罗马,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都是西方文化的发展动力。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其性质是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于17,18世纪最早出现在英国,法国的启蒙运动是其高潮。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之源1.宗教与哲学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与哲学观念对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世价值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哲学观念对于东方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生死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整体和公共利益。
这种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组织、政府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挑战。
3.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高效率,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随遇而安,注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摩擦和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策略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原则。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理解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尊重和理解可以缓解文化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
2.学习和适应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双方还需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念。
这需要双方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和适应对方的文化方式,从而化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
3.积极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沟通,双方可以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双方可以通过沟通来解释自己的价值观念,增进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差异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差异研究摘要:中西方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地显现出来。
双方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相异的人性观、对“做人与做事”原则的两种取向以及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价值观;跨文化交际;差异;研究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合作和往来也与日俱增,从而出现了国际间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具体讲,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即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感情、信息等交流的过程。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心理活动。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一套系统。
这套系统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反对或唾弃的;人们应该爱什么,恨什么;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荒谬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等等。
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为价值观或价值体系。
这套价值观在社会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对人类的行为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
世界观的习得,正如交际能力的习得一样,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固地扎根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在任何社会或文化中,价值观是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认识的准绳、思维的方式、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准则、道德的标准等。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这套系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人们的信仰、爱好、抱负、追求、希望、心态、行为、生活等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他们的民族性格的基石。
因此,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
本文拟就与跨文化交际相关密切的价值观取向进行跨文化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4期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No.4 2009 (总第111期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Serial No.111 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比研究许佳佳1,成东2(1.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中西方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等差异使得不同的社会群落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研究价值观在不同民族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强文化的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价值观;哲学基础;语言中图分类号:H3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68(200904-0060-04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自1958年美国学者Eugene Burdick和William Lederer合编的《丑陋的美国人》(The Ugly American和次年同样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学者Edward Hal 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分别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各大领域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民族交际学家及社会语言学家,乃至哲学家都分别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跨文化交际逐步开展研究,使跨文化交际学成为一门综合多领域的人文科学。
跨文化交际学以各国文化及其交际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任何语言都是一定文化的反映,同时都会折射出一定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的密切相关。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或是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而引起交际活动的短路,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观的涵义Michael Prosser 对于价值观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它是最深层的文化表现,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学者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是文化深层的主旋律,是区别不同文化的标准。
它同文化其他因素之间是纲与目、深层与表层的关系。
文化依附于本族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理解和解释文化的金钥匙。
从微观角度说,价值观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收稿日期:2009-01-18作者简介:许佳佳(1983- ,女,江苏连城人,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言文学;成东(1958- ,女,山东淄博人,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言文学。
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观念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中西方价值观受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体化和集体化意识、对权利分配差距的不同态度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人们运用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的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1.个体化和集体化意识。
中西方价值观在这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个人价值至上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特点;社团价值至上是整个东方文化的特点。
(1西方人的个体化意识。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取向,强调“自我”,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这种观念可以在英语中大量的以ego和self (自我组成的词组中体现出来,如: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 ego ideal(自我理想化,ego trip (追求个人成就,ego-defense(自我防御; self-control(自我控制, self-confidence(自信, self-made (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 self-reliance(自立,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self-help(自立,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interest(自身利益,self-protection(自我防护,self-respect(自尊,self-seeking(追求个人享乐的等等。
英语中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与命运抗争的谚语也不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 He travels the fastest who travels alone. 西方这种肯定的突出自我的思想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敢于标榜和突出自我,敢说敢为,敢于表现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和自我实现的进取精神。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人不习惯公开个人观点,是因为中国人分不清“对事”与“对人”的区别。
西方人发表个人见解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争议双方心里都清楚,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会后可能还是一对好朋友。
此外,英美人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的种种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因他们身体力行个体主义,个体化意识根深蒂固的缘故。
(2东方人的集体化意识。
东方文化崇尚社团价值,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因此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儒教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佛教也往往把个人看成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孟子把道德、善作为人的真实本质,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复兴,甚至可以牺牲个人自由来保障社会的利益。
中国的很多谚语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
人们不愿意发表不同的意见,要维护融洽、避免分歧,凡做事前都要考虑别人的看法。
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中国人私事观念不强主要是传统群体生活中不分彼此留下的遗迹。
在西方人眼里视为“隐私”的事情,在中国人眼里却是关心他人的具体体现。
如前文中提到的询问别人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都属于很正常的事。
而在西方干涉侵犯别人隐私是难以容忍的,也是最可憎恨的。
2.对权利分配差距的不同态度。
中西方对社会阶级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
汉语中许多复合词排列的先后顺序就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尊卑”观念。
如:天地、日月、国家、君臣、父子、长幼、男女、老少、夫妇、官兵、干群、师生等等。
中国人还把尊老敬老视为传统美德,因此在汉语中把年长者称为老先生、老夫人都是对人的尊称,更把年高德勋的老人称为“姓+老”。
英美人对此却并不认同,他们一般都不会承认自己老了。
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给英语国家的“老人”让座会招来对方的不满。
又如,在英语中, “vice”, “deputy”, “lieutenant”等词语都含有“副”、“次”这层意思,但是它们还有其它的含义。
Vice除表达“副”、“次”等意义外,还有“代理”的意思,associate也是如此,它还有“在职务和职责上密切相关”的意思。
Deputy则含有“上级不在的时候代行职责”的意思, lieutenant具有“在行使职责时作另一官员的助手和代表”的意思。
显然英语需要这些词来区分地位、职责和其它方面的差别,地位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而传统中国文化则强调尊卑有序,地位上的差别掩盖了其他差异,因此汉语只需要作为地位标志的“副”字就可表达上述的各种差异。
西方人崇尚平等,向往自由,也体现在交际活动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
例如:即使在家里,妻子丈夫倒一杯水,丈夫也说:Thank you.丈夫给妻子端好椅子,请她就座,妻子也说:Thank you.“谢谢”如此频繁,以致中国人有时不知如何接受。
有个中国学生作文写不好,英国老师叫他再写一篇交给她。
当学生将额外作业交给英国老师时,老师说:Thank you. 学生不知所措,因为在学生看来,给老师增添额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应该学生谢老师,而不是反过来老师谢学生。
在校园中强调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家庭中可以直呼年长者甚至父母的名字。
因此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中,如果要表示客气,要避免强调自己的地位不如对方。
3.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似乎更擅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擅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重模糊性,西方人重准确性;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汉英两种语言造字构词也充分地体现了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的结构上看,汉民族属于具象思维。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这种文字的运用使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对人们积累知识和经验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和提高了中国人的综合、归纳的能力。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的系列,如“木”旁,“凡木这属皆从木”。
例如:松、柏、梅、枝、树、林等等一看便知是与树林有关。
词汇发展了,从单音词发展到了双音词和多音词。
但汉族人仍然沿用了造字的方法来构词,即先确定一个类属的名称,然后加以个别区分。
与汉语相反,我们把英语造字构词的特点叫做“原子主义”,其表现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型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
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
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例如上述汉语中从“木”的一些字,英语中分别叫做pine, cypress, plum, branch, tree, wood等等,从这些词的字型上根本看不出有任何联系。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总习惯于用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忽略甚至排斥异族文化的价值观念,这样很容易导致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