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事例说明中西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事例:
1. 婚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家族和传承家族的财富和财产。

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两个人之间互相爱和支持,婚姻是两个人的个人选择,也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关系。

2. 教育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教育被认为是一个人追求成功和提高身份的主要手段。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要。

而西方文化的教育观念更注重自主、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西方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3. 人际关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往往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在西方文化中,人际关系更注重平等和自由,个人利益和观点也更被重视。

4.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从而时间的利用和浪费也显得非常重要,迟到和浪费时间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一种相对而言更为自由的资源,也更被看作是有限的,而延迟和拖延有时被视为事情无法避免的结果。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论文摘要: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比照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到达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别:
1. 面子与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中,面子很重要,个人主义相对较弱。

个人的行为常常被看作是代表整个家族、社会或国家的形象,因此要避免破坏他人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面子的概念相对较弱。

2. 沟通方式: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沟通方式。

他们可能会使用暗示、隐喻和非语言信号来传递信息,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免得罪他人。

而西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更加直接和明确,人们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3. 社交场合:在中国文化中,社交常常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比如家庭、朋友圈、同学组织等。

人们更趋向于与熟悉和信任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4. 尊重和礼貌: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表现出敬重和客气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

而在西方文化中,重视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更为突出,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对待他人,更注重个人权利。

总的来说,虽然存在一些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交际中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这些差异可以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得到适当的调和和借鉴。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平等和竞争。这种价值观差 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与保守
西方文化鼓励创新和冒险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和社会进步;而中国传统文 化较为保守,注重稳定和传统。这种价值观差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自尊
在西方文化中,自尊心被强调。人们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力和成就, 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家庭观念与职业观念
家庭观念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深厚。家庭 成员之间的关系、亲情和孝道被视为 极为重要。家庭幸福和和谐是许多人 的首要目标。
职业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职业观念更为突出。 许多人更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功, 并将其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感的 重要途径。
传统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强调传统的价值和意 义。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创新和变革,鼓励个人突破传统束缚,追 求个人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应该得到保护和传 承。西方文化则认为传统是一种限制,应该被打破和创新所取代。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认为传统与现代并不是 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现代与传 统的区别,认为现代与传统应该有所区分和界限。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方面,西方价值观强调个 人自由和权利,重视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而中 国价值观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强调个 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在自由与纪律方面,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和 选择的权利,重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而中 国价值观则更注重纪律和秩序,强调规矩和传统 。
对未来的展望
谢谢
THANKS
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在哪里?

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在哪里?

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在哪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差异成为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其中,家庭价值观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

那么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在哪里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家庭模式的差异在西方社会,家庭模式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自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多以平等为原则。

家庭与社会、政治相互独立,不会发生相互依赖关系。

而在中国社会,家庭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群体,家庭成员之间更强调互助和依赖。

家庭与社会、政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家庭模式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恩爱,子女需要尽孝之责,且父母有权干涉子女的生活。

二、家庭教育的差异西方社会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强调个人发展,并鼓励个人自主决策。

家庭教育也更多地注重对孩子思想的指导和启发,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中国社会,家庭教育更注重基本礼仪和家庭纪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部分基于管教和惩罚。

因此,在中国家庭中,家长更多地干预孩子的决策和生活,有时甚至包括职业选择。

三、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男女平等地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男女家庭角色相对松散,没有明显的分工。

相反,在中国社会中,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明显,男性主管外事,女性主管内务。

父亲通常作为家庭经济支柱,承担家庭外出工作的责任。

母亲通常负责照顾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这种传统的家庭分工方式在中国仍然存在,尽管现代中国社会呈现出更多的家庭平等和女性独立的趋势。

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家庭价值观存在差异。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而中国社会重视家庭的互助和传统分工方式。

虽然这些差异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似乎不可逾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差异可能会越来越小。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之源1.宗教与哲学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与哲学观念对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世价值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哲学观念对于东方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生死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整体和公共利益。

这种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组织、政府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挑战。

3.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高效率,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随遇而安,注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摩擦和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策略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原则。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理解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尊重和理解可以缓解文化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

2.学习和适应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双方还需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念。

这需要双方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和适应对方的文化方式,从而化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

3.积极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沟通,双方可以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双方可以通过沟通来解释自己的价值观念,增进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明虹(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 要: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

本文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成因,然后阐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差异1. 引言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ng,1988),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

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2. 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差异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历史发展(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2.1 历史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

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

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

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2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

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作者简介】明虹(1983-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703.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体现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1 思维模式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3.2 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色。

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

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3.3 家庭观念西方国家,由于个人利益至上家庭观念很淡薄。

在英美家庭,“家”是高度私人的领地,更享有法律上的保护。

各人的卧室必须经过敲门获准其他家人才可进入。

另外,造访他人时必须提前约定,做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或随意翻动屋内的摆设,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

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喜欢不分你我,对父母做到百依百顺,兄弟之间要同心协力、情同手足。

家人之间没有任何隐私,“亲情”氛围尤为浓郁。

中国人历来喜欢宾客满堂,对待客人像自己家人,做客时也可较随意。

这种差异更体现出西方人“利己”、中国人“利他”的思想。

3.4 人际关系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

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

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

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

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

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

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

“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

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处理问题71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

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

3.5 语言表达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且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

西方发达的经济促成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文化特性,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

中国历史中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

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交际方面,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的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

西方人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便是主谓结构,只有具备了这种形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句子。

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然后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层层扩展,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

其所谓的从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只是多个的主谓结构便组成了“复合句”。

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反映在语言上也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4. 结语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

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Myron W. Lustig. 1988. 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 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tter, 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Wadsworth, Inc.陈桂峰. 1999.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李昕辉. 2004.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4).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86.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15.许果,梅林. 2002.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 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12).于桂敏,王艳秋. 2004.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3).The Form and Comparison of Valu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MING HongAbstract: Value is a criterion which can help people to distinguish good and bad, beauty and ugliness, right and wrong and true and false. Value varie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conflict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first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bout how thes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and then explain them in several way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know and lear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Edited by Jessica and Doris)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