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_艺徒制

合集下载

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

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

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摘要艺徒制度是古代官府手工业技术传承的主要模式。

其以工商食官为总体制度背景,因官业办学而与官府手工业盛衰相伴。

自西周,艺徒制度的工师选择、立样程准、严格学程、令丞试工等技术传承环节逐步成熟。

其技术官守、法式授艺、因能分任、技艺压抑的内在特征彰显出存在合理性与冲突并存。

时代变迁,但仍有极具价值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艺徒制度;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手工业明代以远,中国创造了世界技术史的辉煌。

商代“后母戊大方鼎”,东周“韧性铸铁”,汉代“百炼钢”工艺技术等皆依托于艺徒制度传承。

古代艺徒制度作为师徒制度与学校制度的融合形式,其制度精神与历史积淀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模式实有启发。

一、艺徒制度属性解读(一)工商食官工商食官为古代艺徒制度主要制度前提,因此需首先予以解读。

“工商食官”语出《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阎步克在《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中指出:周代存在着一种“稍食”,它是按月发放或领取的,并且在发放时要通过考功计劳来定其额度。

领取稍食者主要是宫中的各种官府胥吏,直接为周王服役的士庶子及男工女仆之类。

工商属于领取“稍食者”。

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

《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食官,官禀之。

通俗之意,食的意思是:拿东西给人吃。

”工商食官即:百工和商贾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即“处工就官府”,官府垄断工业,官府垄断工者。

工商食官原为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东周以降,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但其作为一种制度底色延续数千年之久[1]。

(二)劳役皂隶艺徒官属的实际境遇成为其技术学习的基础背景。

秦汉官府“工匠”及“工师”,长期被固定于某一官府作坊,虽饿死也不能离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身份远比编户齐民要低。

政府对王公士庶之家和百工伎巧卑姓通婚限制极严。

“犯者加罪”。

古代“技”“艺”教师的职业属性及文化特征

古代“技”“艺”教师的职业属性及文化特征

古代“技”“艺”教师的职业属性及文化特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设置呈现出专业化与多元化并存,通识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的标准也更强调知能合一。

加上近年来教育部释放出“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分别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的改革信号,“技能”,“技术”教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使得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越发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古代“技”“艺”教师与占主导地位的德师,经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群体的存在为我们思考当下教育形势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技”“艺”的教学内容我国古代“技”“艺”教育自最初夏、商、西周的“六艺”教育以后逐步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一方面包括对“士”——知识分子的艺能教育,即“礼”的教育,在西周的国学中,“礼”的教育处于“六艺”之首。

对政治秩序,日常生活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文学和艺术的教育,涵盖音乐,诗歌,舞蹈,书法等内容;科技教育,涵盖算学,医学,天文,历法,农业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内容。

另一方面包括“百工”教育,即对工匠的手工艺教育,与手工业相联系,几乎包括绘画、塑像、雕刻、铸造、制瓷、织染、建筑、冶金等有关社会生产技术及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

二、“技”“艺”教师的职业属性和文化特征教育内容作为教育系统的因素之一需要教育者即教师组织实施,古代“技”“艺”教师身份不一,角色各异,决定了其职业属性的差异,并带有各自的文化内涵,其角色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亦官亦师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不仅是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垄断者,而且是社会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由此产生“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即教育机构设于官府之中,这就决定了官师不分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指为师者必为官或退仕。

“是居官之人,亦即教民之人也”,此时的教师处于“兼职”状态,以为官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变革,“学在官府”逐渐被私学和封建官学所代替,教师成为专职,但封建官学中的教师保留了官师不分的特点。

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历史述评

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历史述评

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历史述评摘要: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

不同时期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它们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古代职业教育;学徒制;评价作者简介:冯晓沛(1989-),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94-03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出现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传授和评价在历史中以不同形态出现,从家传世袭制到师徒传授制,最后演变为行业控制下的监管制。

学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最普遍和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原始社会的手工业作坊中已经有了学徒制的雏形,它在奴隶社会兴起,发展和完善于封建社会,学徒制以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着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徒评价也因自身特色成为国家的精髓文化。

只有纵观、深入地总结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才能发掘其利用价值并为今天所用。

一、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演变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为了满足劳动需要和维持社会生存而传授技艺技能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以狩猎为生转变为以农业种植为生,农业文明使人类生活趋于稳定,手工业领域技艺的传授也日趋专门化。

职业教育在这些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但是它还未能与生产活动相分离,技艺的传授是通过口传手授、观察模仿进行的。

原始社会并没有专职的教育者,也没有专门的教育组织形式和评价考核制度。

奴隶社会时期是学徒制的初级形态,其职业教育形式包括家庭教育和官府中的手工业教育两种。

家庭教育中学徒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家传世袭制,父子相承和世代相传是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的主要途径。

父亲作为技艺的传授者,同时也承担着考核和评价儿子的责任,父亲对儿子的考试是全方位的,道和德是整个教育的首位,以父子关系建构的师生关系要求也是最为严格[1],这是由维护家族成员的根本利益和当时社会形态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

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范式[摘要]中国古代职业与技术教育是随着职业分化而产生的,“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医案为本的职医教育、师徒传承的艺徒制训练教育和农器与法术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教育,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的信仰、目的、价值和方法追求,给当今的职业技术教育本土化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农业技术教育范式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职业分化而产生的,正像工具和教育是人类进步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中介”一样,职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职业分化。

据《管中集校》所载,管子不仅将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对四民分别提出了职业要求,而且还认为四民应分别集中居住,以便于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

后人不仅把管子的思想视为最早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而且也由此把职业与职业技术教育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由于中国古代的技术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总结,常常存在于自然状态下,所以,将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科技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传授方式相结合,便成为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范式。

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中国古代“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以医案为本的职医教育、师徒传承的艺徒制教育和农器与法术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教育,正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价值和技术,反映了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智慧。

一、“以吏为师”的职官教育范式“畴人之学”是中国最初的职官教育形式,它为封建社会确立“仕而优则学”的职官教育信念奠定了基础。

由于世卿世禄制度的解构和“学在官府”思想的建立,封建社会早期的“宦学”虽然延续了“宦学事师”,但“以吏为师”在扬弃了职官世袭家传的技术垄断之后,却成为培养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技术、职务和客观能力的职官的主导信念。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知识活动,职官教育也由“官”的培养转而为“臣”的培养。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_艺徒制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_艺徒制
(Theoretical Research)
No.7,2007 Vol.28
General No.497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 形式— ——艺徒制
孙立家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艺 徒 制 是 学 徒 边 从 事 劳 动 边 接 受 师 傅 关 于 操 作 技 艺 教 育 的 一 种 教 育 形 式 。它 兴 起 于 奴 隶社会, 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 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之一。艺徒制以“言 传身教” “心传”为特色, 注重现场学习, 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 同 时 也 存 在 教 育 效 率 低 、周 期长等缺欠。 关键词:艺徒制; 言传身教; 心传; 现场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219(2007)07- 0072- 04
水 平 , 与 此 相 关 的 职 业 技 艺 传 授 、教 育 也 有 了 长 足 似 小 儿 科 ,“ 耳 目 口 齿 ”则 是 五 官 科 , 至 于“ 角 法 ”可
的进步。虽然从隋唐开始的科举选拔, 使以后的主 能传授拔火罐一类的治疗方法。医科学生需先修习
流教育一直围绕着科举应试这个中心展开, 如唐代 基础课, 再分科学习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是研读《本
就兄学”。这表明随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家庭成
另外, 唐代已设立了“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
为手工业技艺传授的基本单元, 而且比以前有了进 监 ( 负责天子和皇族的生活日常用品的制作等) 和
一步的稳固和普及。
“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 ( 负责朝廷的土木建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 一些原来的职官( 畴人)
业年限、招生人数及教材, 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 再 业 教 材 以《算 经 十 书》最 为 著 名 , 还 有《新 修 本 草》、

我国古代艺徒制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学的启示

我国古代艺徒制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学的启示
职 教

我 国古代 艺徒 制 教育 对 现 代 职 业 教育 中教 学 的启示


慧’ 李 峰 梁亚 男’ 万 明辉。 南昌 3 3 0 0 4 5;2 .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昌 3 3 0 0 4 5 )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5 :
( 1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l l 江西
3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 术学 院 江西

要 :艺徒制教 育因最为普遍、受教 育者人数最 多、时间保持最长而成为我 国古代职业教 育的最主要教 育形式 ,本文 因此对 艺徒制教 育
职业教育

作 系统分析 ,试从分析 其发展历程 中揭示其特征 ,以期对我 国现代职业教 育的教 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 关键词 :艺徒制教 育 教学

项手工业技术的工序和工艺都 十分 复杂 ,其知识传授和技术训 手原始 手工技艺的传授 E l 趋专 门化。例 如,考古 出土 的仰韶文化时期 的细 泥彩陶 ,西安半坡时期 的黑 陶及 良 渚文化 时期 的玉器 ,都堪称 工艺精 品,对 这些制陶工艺及玉器加工 技 艺的考释 ,可 以认为当时是脱 离不 开技艺高明的工匠 的,而工 匠是 要 学习技艺和积累大量经验的 , 像 制陶一般包括淘洗 、制坯 、装饰 和烧 烤等 四道工序 ,每道工序又都有严格 的工艺要求【 l J 。由此 可见 , 在 生
傅不断 E l 耳相传及操作示 范,徒 弟边 看、边 干、边 学,由未知到 了解
再 过渡到学会最后达到熟练运用状态 。 1 . 2 . 2注重职业思想道德教育 ,将思想与品行摆在首位
我 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十分注重职业思 想与道德教育 ,将其 与技 艺、 规范融合一体 ,并在这三者 中将其摆在 首要地位。例如在职业 思 想方面, “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 其器” 是我国古代艺徒制教育 中始终

浅析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

浅析中国古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作者:于黎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3期【摘要】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贯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历经了萌芽、兴盛、缓慢发展三个时期,而艺徒制作为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对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抹。

与西方职业教育相比,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更具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行为强制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思想先进性等特点,正因如此,使我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等都优于西方国家。

【关键词】我国古代职业教育;专科学校;职官教育;艺徒制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影响深远,其兴盛和发展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才开始衰败。

我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科技的发达与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萌芽产生时期1.1.1 我国原始社会的职业教育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的萌芽和先民们最早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教民以猎”、“教民以渔”、“教民以耕”等职业教育活动十分活跃,还有我国手工工艺的教育在原始社会也已达到了职业教育的高峰。

1.1.2 我国奴隶社会的职业教育随着奴隶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而手工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使大批奴隶被驱人手工作坊,商周奴隶社会中出现“百工”的记载。

发达的手工业生产要求对手工业奴隶进行强制性的技术培训,因此出现了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职业性教育形式。

1.1.3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职业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这时期科学技术呈现空前繁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为细密化,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2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鼎峰兴盛时期1.2.1 教育形式的丰富首先,先秦时期家业父传的职业教育形式通过官府加以推广。

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是继承父业从事历史著述的。

其次,出现了设官教民的职业教育形式。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 国 的现代 职 业教 育 正在 迅 速发 展 ,与 之相 关 的研 究也 在不 断涌现 。 《 国家 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发 展规划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中也 明确指 出 : “ 发展职业 教育是推 动经济发展 、促 进就业 、改善 民生 、解决 ‘ 三农 ’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 劳 动力供 求结构 矛盾 的关键环 节 ,必须 摆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 。” 虽然在 职业教 育发展上我们 一届取得 了一定 的成绩 ,但是 与其 他 国家特男 q 是 发达 国家 相 比还有 不小的差 距。本文通过 回顾职
(t - 接第 1 5 2页)
李鸿章 、左 宗棠等人为代 表的 “ 师夷长技 ”的洋务运动 ,推 进 了 中国近代 化的变革 。洋 务派采用 中西 学制 ,设立学堂 ,向欧 美 国家派遣 留学生 ,便成 为洋务派推行 的新 政之一 。而 兴办学 习 “ 西 文” 、 “ 西艺 ”是培养近代科学 技术人才 的主要 途径 。 据统计 ,从 1 9 世 纪6 0 年代到9 0 年代 ,洋务派共创 办洋务学堂3 0 余所 。培养 了我 国近代第一批外交 、翻译 、船舰制 造及 其他各 类 工程 技术 的高级专 门人才 ,具有鲜 明的近代职 业教育特征 。 因此 ,从一定 意义上说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就 是伴随着洋务 运 动 的开展 和洋务学堂 的兴办而逐步发展起来 的。 中 国现代职 业教育指 1 9 1 9 年至1 9 4 9 年 间职业教育 的各方面 情况 。1 9 l 7 年 中华 职业 教育社正式成立后 ,中国的职业 教育事 业 进入发展 时期 ,教育界 有识之士 的重视 ,国外先进职 业教育 经验 的影响使得现代 职业 教育得 以快 速发展 。职业 教育第一次 正式 出现在学制体 系中是 1 9 2 2 年壬戌 学制 的确立 。从 此 ,中国 的 职 业 教 育 事 业 进 入 了 一 个 全 面 发 展 的历 史 阶 段 。 1 9 2 6 -1 9 2 7 年是 中 国现代职业 教育发展 的黄金 时期 ,在此期 间关于职业 教 育 的理论争辩达到一定 的高峰 ;到 了2 0 世纪3 0 2 对 现 代职 业教 育 的 启示 当代职业教 育的发展过程也 有很多 问题 ,比如发展 结构不 合 理 、办学 质量差 、毕业生 素质低 、不被 大多数人重视 等等。 如何 解决 这些 问题成 了教 育界 人士 关注 的 焦点 。要立 足 于本 国,从本 国实际 出发 。吸收德 、美 、 日等 国家 的先进 经验也是 解决 问题 的途径之一 。除了运用 当代 思维方式解决 问题 外 ,也 要从历 史的角度去 思考 和借鉴前人 的研究成果 。中国现代职业 教育 的发展过程 ,是在 不断努力适应 本 国国情 、力 求学习西方 先进 的同时又考虑 了本 围的实际需要。 3 结 束 语 因为长久 的传 统文化和社会 观念 的影 响 ,职业教育在 我 同 的发展遇到 了很多 的问题 和阻碍 。幸运 的是 ,在现代 中国 ,国 家大力提倡 发展职业教 育 ,职业教育也 在慢慢地受到社会 各界 的广泛认 可 ,这是职业教 育改革 的强 大动力 。加大扶 持力度 , 创建 良好 办学环境 ,实现产学研结合 ,明确人才培养 目标 ,突 出办学特 色 ,提升 生源质量 。当前社 会环境下 ,职业 教育任重 而道远 ,但不能忽视的是 ,春天已来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兄学”。这表明随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家庭成
另外, 唐代已设立了“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
为手工业技艺传授的基本单元, 而且比以前有了进 监 ( 负责天子和皇族的生活日常用品的制作等) 和
一步的稳固和普及。
“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 ( 负责朝廷的土木建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 一些原来的职官( 畴人)
水 平 , 与 此 相 关 的 职 业 技 艺 传 授 、教 育 也 有 了 长 足 似 小 儿 科 ,“ 耳 目 口 齿 ”则 是 五 官 科 , 至 于“ 角 法 ”可
的进步。虽然从隋唐开始的科举选拔, 使以后的主 能传授拔火罐一类的治疗方法。医科学生需先修习
流教育一直围绕着科举应试这个中心展开, 如唐代 基础课, 再分科学习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是研读《本
诸夏, 或在夷狄。” 《汉书·艺文志》曰:“农家者流, 盖 格的培训计划就可以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工匠。
出 于 农 稷 之 官 …… ”这 样 , 客 观 上 畴 人 将 本 来 密 藏
伴随唐代职业类培训机构的出现, 产生了最初
于官府的技术带到了民间, 又从民间生产实践中吸 的职业教育课程, 其课程设置带有浓重的功利性。
工技艺的传授日趋专门化。在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 了 大 量 的 制 陶 、纺 织 、建 筑 、育 蚕 治 丝 等 原 始 手 工 业。例如, 考古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细泥彩陶, 西 安半坡时期的黑陶及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 都堪称 工艺精品, 甚至现代人们对一些制作工艺都难以做 出 令 人 信 服 的 解 释 。对 这 些 制 陶 工 艺 及 玉 器 加 工 技 艺的考释, 可以认为当时是脱离不开技艺高明的工 匠的, 而工匠是要学习技艺和积累大量经验的。例 如, 制陶一般包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 序, 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因此, 在生产过 程中必须对制作者进行严格训练, 这说明师徒传授 的雏型已经出现。
侯自政”, 这种社会的动荡对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 限作了明确的规定:“细缕之工, 教以四年; 车辂、乐
作为奴隶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井田制” 器之工, 三年; 刀鞘之工, 二年……。”这是一份完备
开始迅速崩溃, 从而使得许多奴隶成为了自由民, 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或大纲。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
以自由民为核心的自由个体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挑选, 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在
筑) , 两监在全国范围间, 于是著书立说, 组织学派, 并开设私 训练艺徒的职责。如少府监所制定的艺徒培训标
学收徒。《史记·历书》曰:“幽、历之后, 周室微, 陪臣 准 , 就 规 定 了 学 徒 年 限( 复 杂 工4年 、简 单 工9个 月)
执 政 , 史 不 记 时 , 君 不 告 朔 , 故 畴 人 子 弟 分 散 , 或 在 和考核制度( 分季考、岁考) 。这样, 名师加上较为严
( 二) 奴隶社会及转型时期的艺徒制 从夏、商朝到西周, 奴隶社会长达1300多年。由 于农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农作物产量增长较快, 商 业 和 手 工 业 开 始 繁 荣 。大 批 奴 隶 被 迫 进 入 各 种 作 坊劳动, 作坊内的分工已相当细, 形成了复杂的综 合 性 手 工 业 。在 商 、周 社 会 就 已 有“ 百 工 ”的 记 载 。殷 墟出土的考古文物, 重达875公斤的青铜器“司母戊 大方鼎”, 是由铜、锡、铅按一定的配方浇铸而成的, 其 工 艺 相 当 复 杂 。那 时 对 奴 隶 的 技 艺 训 练 是 强 制 性 的。另外, 少数脑力劳动者成为专门掌管文化及农 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的官吏, 在官吏中实行子习 父学的职官教育。
的 六 学 二 馆( 国 子 学 、太 学 、四 门 学 、书 学 、算 学 、律 草》、 《甲乙经》、 《脉经》等中医典籍。同时, 非常重视
学 及 弘 文 馆 、崇 文 馆) 的 教 学 内 容 主 要 以 儒 家 经 学 临床实践, 学生毕业要根据实际治疗成绩来评定优
为主, 但以专业教育与技艺传授为主的职业专科性 劣。
收稿日期:2007- 02- 12 作者简介:孙立家(1966- ), 男, 山东青岛人, 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隋唐史。
72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社 选一部分人为工户, 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
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自东周以来, 天子失官, 诸 器制造等精细手艺。少府监还对不同工种的学徒年
业年限、招生人数及教材, 学生先学习基础课程, 再 业 教 材 以《算 经 十 书》最 为 著 名 , 还 有《新 修 本 草》、
学分科专业课程。唐代职业专科性教育的出现比欧 《黄帝内经》、 《甲乙经》、 《步天歌》、 《司牧安骥集》等
洲的实科教育早一千多年。这一时期, 官营手工业 等都被选为各科教材。这些专业教材荟萃了当时最
收 徒 、以 师 带 徒 和 世 代 畴 官 等 形 式 来 实 现 的 。
规定。如医学专科, 功课分为五种: 一曰体疗, 二曰
( 三) 封建社会学徒制的发展
疮肿, 三曰少小, 四曰耳目口齿, 五曰角法。其中“体
秦 、汉 至 隋 唐 , 封 建 经 济 发 展 达 到 了 相 当 高 的 疗”类似于今日的内科,“疮肿”类似外科,“少小”类
学校已经出现。
为了保证技艺传授的质量, 唐代首次实行了国
唐代职业专科学校主要专业包括: 天文历法、 家颁定统一专业教材的办法, 当然这是与职业专科
医学、兽医、礼仪、内宫事务等。如唐代的太医署为 性学校的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当时, 医学、算学等
医科教学制定了一整套分科制度, 规定了各科的修 教材都是朝廷通过诏令来选用和编审的。唐代的专
收养料, 促进了技术本身的发展。墨子创办的私学 因为这些培训机构是附设在政府部门之中的, 其功
是 以 传 授 木 工 、器 械 制 造 技 艺 为 主 的 , 其 教 学 方 法 能是为皇帝和有关政府机构服务的, 而非对社会负
注重实际操作。当时, 突破家庭圈子收徒, 实行个别 责。这也限制了职业培训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然而,
摘要:艺 徒 制 是 学 徒 边 从 事 劳 动 边 接 受 师 傅 关 于 操 作 技 艺 教 育 的 一 种 教 育 形 式 。它 兴 起 于 奴 隶社会, 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 是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最为典型的教育形式之一。艺徒制以“言 传身教” “心传”为特色, 注重现场学习, 以亲密的师徒关系维系, 同 时 也 存 在 教 育 效 率 低 、周 期长等缺欠。 关键词:艺徒制; 言传身教; 心传; 现场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219(2007)07- 0072- 04
传授也已出现。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记载 这类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平民, 一般庶民子弟均可入
了医术高明的长桑君收扁鹊为徒的经过。春秋战国 学。这样, 也促进了教育向民间的普及。
时 期 的 生 产 技 艺 传 授 , 主 要 是 通 过 家 业 世 传 、设 学
唐代的职业专科性学校对教学内容都有明确
例如, 齐国在桓公和管仲时期, 曾规定“士之子桓为 皇权命令和物质奖励下, 师傅们不得不拿出祖传的
士、农之子桓为农、工之子桓为工、商之子桓为商”; 绝 技 。 这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当 时 各 行 业 的 职 业 技 术 水
同时还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该“子就父学、弟 平, 并使各行业的最高技术得以推广。
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 艺徒制是最为普遍、 受教育者人数最多的教育形式, 也是中国古代职业 教育中时间保持最长的教育形式。
一、艺徒制的历史沿革 ( 一) 原始社会时期艺徒制的雏型 从我国的大量考古发掘中已经证实, 原始人类 在由狩猎为生向农业种植为生转变的过程中, 早期 的职业教育( 广义)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然那个时 代 并 没 有 出 现 诸 如“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 “ 学 徒 制 ”等 专 用词语及制度化了的教学形式, 但是作为实质性的 农业技艺及日常生活经验的传授却已存在。 有关古籍对原始社会的农作技艺传授作了大 量的记载。例如,《白虎通》( 卷一) 有:“古之人民皆 食禽兽肉。至于神农, 人民众多, 禽兽不足, 于是神 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农耕……” 《孟 子·滕 文 公 上》有 :“ 后 稷 教 民 稼 穑 , 树 艺 五 谷 , 五 谷 熟 而 民 人 育 。 ” 《吴 越 春 秋》有 :“ 尧 聘 弃 … … 拜 弃 为 农师, 封之台, 号为后稷。《路史》( 后纪卷五) 有:“嫘 祖 始 教 民 育 蚕 , 治 丝 茧 以 供 衣 服 。 ”上 述 古 籍 中 的 “ 教 民 农 耕 ”、 “ 教 民 稼 穑 ”、 “ 拜 弃 为 农 师 ”、 “ 教 民 育 蚕 ”等 都 从 一 个 侧 面 反 映 了 中 国 原 始 农 业 文 明 及 农 作技艺传授的事实。 黄 河 、长 江 流 域 原 始 农 业 文 明 的 发 达 使 得 人 类 逐步从狩猎游牧走向了定居, 手工业领域及原始手
作坊的发展, 促进了艺徒制的完善。从中央政府到 新的科技成果, 因为教材的编写者常常都是第一流
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 从 的科学家, 往往边研究边编撰。如《新修本草》就是
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系统, 这些官营手工业作 经过药物学家的集体研究, 并广泛吸取以往本草药
坊 均 采 用 艺 徒 制 的 教 育 形 式 , 培 养 了 大 批 能 工 巧 书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114种药物, 所载入的药物达
宋 、元 、明 、清 时 期 中 国 的 封 建 社 会 开 始 由 盛 转 衰, 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也开始出现。职业技艺 的传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作为技艺传授重要方式 的官营艺徒制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工种和规模都有 了扩大。
在宋代, 全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营手工业系 统, 包括纺织、冶金、铸币、造船、盐业、采矿、武器制 造等。由于手工业作坊规模的扩大, 为了高效地训 练艺徒, 推行了“法式”艺徒培训法。如《宋史·职官 五》曰 :“ 凡 利 器 以 法 式 授 工 徒 。”所 谓“ 法 式 ”就 是 技 术操作规范, 其中也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知识, 内 容 有“ 名 例 、制 度 、功 限 、料 例 、图 样 ”等 。这 也 是 早 期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之 一 。宋 代 很 重 视 生 产 的 标 准 化 和 定 型 化 , 出 现 了 许 多“ 法 式 ”。 如《营 造 法 式》、《弓 式》、 《熙宁法式》等都是著名的法式。宋代以后 , 民 间的手工业作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广大工徒在生 产实践中随师学艺。此时, 已出现了类似于欧洲的 行会组织。据《梦华录》记载, 宋代手工业不论生产 物件大小, 都设置了“团行”, 各团有“行老”。“团行” 之 上 设“ 库 ”,“ 库 ”有“ 行 首 ”。民 间 手 工 业 作 坊 受“ 团 行”和“库”的辖制, 凡是作坊雇佣工匠和学徒, 都是 要 经 过“ 行 老 ”和“ 行 首 ”的 同 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