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持续了约四百年之久,由魏、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多个王朝组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但思想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的繁荣。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并试图在1000字以内进行概括。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行一统的大一统局面瓦解,政治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独行一统时期积累的君主权力观念延续下来,但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导主张君主集权制度,他认为君主应该尽忠职守,用法治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然而,实际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开始衰落,地方的势力逐渐增强,士族地主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二、文化思想:1. 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人活跃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世说新语》、《文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主要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古文运动的鼎盛时期,古文风格开始流行,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儒学:在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陆机是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与陆机相对立的是道教,道教主张追求超自然的神仙生活,排斥现实世界的繁琐。
3. 佛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
佛教主张世俗的忧虑,强调放下欲望和个人执着,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对于社会冲突、政治动乱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成为社会平稳发展的一种动力。
三、价值观念:1. 社会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多元化。
传统的儒家道德依然流行,但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价值观也开始广泛流传。
社会出现了一种“随实解释”的思潮,人们渐渐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规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与风格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约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变革与政治动荡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权更迭和社会转型,这些变化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以其独特的特点与风格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与风格,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文学艺术在政治动荡中绽放多元化的文学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此时期涌现出来,如乐府诗、世说新语、山水田园诗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面貌和人们的不同思想情感。
文人士大夫的崛起此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人士大夫的崛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文学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文人士大夫通过书写文章和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受和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痛苦与逃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痛苦来自于政治的动荡、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的困境。
文人们通过诗歌、文章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思考,并经常以逃离现实的主题作为表达。
华丽与文雅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的风格追求华丽和文雅,形式上注重修辞与词藻的运用。
文人们在诗歌中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法,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此外,文人们注重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改编,通过借用古典诗词和典故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审美与自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还经常关注审美和自省的主题。
文人们借助诗歌和文章来探索人生的内在意义和价值,通过审视自我和反思人生的意义来追寻心灵的安宁和平静。
影响后世文学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独特特点与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继承与发展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尚与文学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尚与文学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风尚和流派丰富多样,充满了创新和变革的力量。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被广泛发展和应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和精神。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的文学充满了思想性和哲理性。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个体生命的迷茫和对社会现实的痛感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作家们通过文学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社会的真相,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其次,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而复杂。
在学术方面,兴起了以玄学为代表的道家文学,以及以儒学为基础的文人诗文。
而在艺术方面,一批以竞技文学为特点的新兴流派兴起,如琴学、棋学等。
这些不同的文学流派和文化现象,丰富了当时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个性表达和审美追求。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强调作者的感受和情感,追求艺术的独创性和个性化。
作家们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展示自己的审美追求。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流派1. 琴学流派:琴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琴学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在宫廷中广为流行,也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修养之一。
在琴学流派中,王羲之被誉为琴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琴学思想和创作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竞技文学流派:竞技文学流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
竞技文学流派以辩论、对联和诗歌竞赋等形式为主,以才艺和智慧的较量为特点。
这些文学形式的兴起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也丰富了当时文学的内容和风格。
3. 玄学流派: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玄学以追求内心真实和抽象思考为特点,将个体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
玄学流派中,以嵇康和陶渊明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规律,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发布时间:2009-1-25 8:29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
这场变革的历史契机来自汉末的大动乱,汉末至魏晋的长期的动乱使得两汉大一统的社会基本解体,思想统治随之松动,其具体表现就是经学统治的衰落乃至瓦解。
例如,曹操一改汉代的察举制,仿效战国时期的做法,主张“乱世用其才”,实行“唯才是举”,并公开发布文告,认为可以任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用兵之术”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经学的极大的蔑视,使人不再仅仅为儒家的经义而生活。
另一方面,经学统治的衰落使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解放,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这就易于导致人的感性的进一步觉醒。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
自东汉以来,开始形成掌握了相当的政治权力、经济势力和文化知识的官宦世家,汉末便沿革成为豪门大族,并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至曹丕则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正式承认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这一阶层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特征:第一,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多个大的宗族,其政治和经济势力相对独立,较少受朝代更迭的影响。
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第二,高踞于平民和庶族地主之上,等级严格,以致出现了“士庶天隔”的情况。
第三,构成士族的因素往往有两个,一是世积文儒,即累世业儒,书香传家,而且素有声望;二是位居清要,指祖先居官为多为清要的文职。
第四,生活上的奢华与情感上的放纵。
两汉的地主、官吏尚比较俭朴,但魏晋士族却一改斯风,崇尚奢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当时在士族中竟然传为美谈,可见一斑。
士族子弟不事生产,不学无术,追求享乐,蔚然成风,《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段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分析,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导致王朝更替频繁,政权更迭不断。
这种动荡的局势使得中央政府的威信受到削弱,地方势力逐渐壮大。
各地的军阀割据现象严重,政治剧变不断,这种局面让人民生活在不断恐慌的环境中。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政治动荡,使得地方政权得以相对独立的发展,各地的统治者有机会实施一些改革措施。
例如,北方的鲜卑族人渐渐融入中原文明,并逐渐形成了汉化的进程。
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二、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士人文化兴盛,文人雅士对于政治的失望和动荡的现实,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自我修养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这种思潮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因为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对于道家和儒家的传统信仰感到迷茫,对于佛教这种新兴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于中国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由于战争频繁,社会秩序紊乱,人们的生产和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农田荒芜,商业受挫,这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也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形态。
例如,随着中央政权的虚弱,地方政权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商业中心。
这些商业中心成为了商品流通和交流的重要节点,也带动了一些地方经济的繁荣。
这种经济的多元化和分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的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的自觉时期”,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文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深入思考和自我意识的提升。
理解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的自我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对自己的文
学创作、文论和文化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自我意识。
他们对文学批评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
了系统的反思和总结。
文人们开始倡导个性化的创作,注
重表达内心情感和个人思想。
2.文学批评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文人对于文学形式、风格
和内容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讨论和批评,并形成了不同的
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
一篇对文学创作方法和价值的理论文章,倡导“章法应事,势备而谋始”,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3.文学思想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发展。
文人开始关注个体表达、自然与人文的关
系、人性和命运的探索等主题,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思
想流派,如玄言派、物我两忘派等。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文人的社会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们开始对当时社
会的动荡和政治变革表达了更加明确的态度和关切。
大量
的文学作品关注社会风俗、民生问题、自我安慰和关怀等,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思考。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的自觉时期”是指文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自我意识提升和理论化的发展。
文人们开始关注个体表达、文学形式与内容的探索以及社会现实的关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但文学却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开始自发的创作,文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现象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性;自觉的表现和标志;诗人集团?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以五言古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为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运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社会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社会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而社会风气与社会习俗也不例外,它们深刻地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一、社会风气的变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这段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普遍困苦。
面对种种困境,一种以“食不果腹,饥不得食”为主要特征的生存哲学逐渐形成。
人们开始重视生命的可贵,强调忍耐与坚韧。
这种风气为后来的“著书立说”、“隐逸退隐”等思潮奠定了基础。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文人墨客活跃的时期,诗词、文学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文人雅士开始游走于草木之间,潜心修炼文学艺术,纷纷脱离尘世的喧嚣,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风气的形成,使得当时社会瞬息万变的风云对文人有了更大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传世佳作。
二、社会习俗的变革与社会风气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习俗也有一定的变革。
一方面,战乱频繁使得人们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节俭起来。
饮食方面,坐在座位上的人们开始注重斟酌,不再浪费粮食,这一点在《北史》中有所记载。
社交礼仪方面,人们对于过于奢侈的娱乐形式开始抱有厌恶之情,或者对其进行批判。
这种反思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交习俗讲究简约、内敛,注重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显著增强。
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逐渐盛行,人们通过追求宗教信仰来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安慰。
这种宗教信仰的兴起,对于社会习俗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人们开始注重丧葬礼仪,强调作为子女的责任和孝道,这样的社会习俗传承至今。
三、风气习俗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与社会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著书立说”、“隐逸退隐”思潮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这段时期的文人墨客追求个体的精神升华,这在后来的宋代文学中得到充分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影响班级高一六班课程语文选修指导教师赵利世老师东北育才双语学校2009年12月20日从泰始元年十二月普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有三百二十三年(公元266年2月到589年2月)。
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统一后的二十年外,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时期。
无数仁人志士从来没有忘怀过‚定于一‛的教导(孟子答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语,见《孟子〃梁惠王》上),他们艰苦奋斗,一批人失败了,另一批人继之而起,终于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文拟对我国魏晋南北朝社会现状对于魏晋文人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魏晋时期历史概论及各阶级的生活状况(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状况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
第一,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竟屡屡出现。
长安、洛阳、邺、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有的还发生过多次。
第二,大片古代文明被毁灭,相当发达的地区竟变得与洪荒的原野不相上下。
;第三,人口也大面积锐减,记录的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一;第四,各族之间,尽管有相互虐杀的悲惨事实,然而交流、融合毕竟是历史的主流。
三百多年后,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这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第五,两晋南北朝又是中国文化成就大量涌现的时期。
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艺都有美不胜收的成就。
在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古人成就之丰富多彩,令人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惊人的创造能力。
而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又使中土文化更增华采,格外耀目。
(二)社会阶级等级状况(士与庶之别)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和庶族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在南朝时特别严重,是当时极重要的社会现象。
1.士庶之别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看几件轶事,就可以明白。
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
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同他相知。
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
刘宋时还有两件性质相同的事。
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去访问同事张敷。
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说还是不去的好。
秋当却很有信心,说:‚我们都是员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
‛两人到了张家,刚刚坐定,张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离客人远些。
秋、周二人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这是一件。
右军将军王道隆是个有权有势的人士,但是他到了从荆州刺史任上被召还都的蔡兴宗家里,蔡兴宗不叫他坐,他就只得一直站着。
这是又一件。
南齐武帝时,又有中书舍人纪僧真求为‚士大夫‛(士族)不得的事情。
中书舍人官品不高(七品),但是‚入值阁内,出宣诏命‛,是皇帝身边的要人,有权有势,‚外快‛也多。
纪僧真出身武吏,做官做到这地步,已经踌躇满志,又替儿子娶了出身高门的媳妇,他只将自己不是出身士族引为憾事,便向武帝讨个‚士大夫‛的身份。
武帝说:‚这归江敩、谢瀹决定,我不好作主,你自己去见他们好了。
‛纪僧真以为奉旨而去,一定能够如愿。
不料到了江家,他刚坐下,江敩便命左右移座。
纪僧真见了这等模样,口也不敢开,垂头丧气而退。
他回宫对齐武帝说:‚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的嘴叫‚金口‛,他说什么,臣下都必须照办。
但是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他也不能消除士庶之别。
他可以任命一个庶族人做大官,但不能改变他庶族的身份。
2.士与庶的来历。
东汉时,随着大地主阶级的发展,‚部分世代官宦的家族,势力日益见大。
如汝南汝阳袁氏从章帝时袁安任司空起,四世五人位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门阀特权自然也决定了官吏的选举。
曹丕于受禅前夕,采用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法,在州郡设中正,分九等(从上上到下下)评定士人,依其德才选拔录用。
这就是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以一、二品为上品,三品以下都是卑品。
大致三、四品还勉强可以,再低对仕进的影响就极严重,一般不能做官,只能充吏了。
中正不敢或不肯得罪当地的门阀势力,所以到了西晋初年、便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见太康五年,284年,刘毅请废九品中正制疏)。
这样,九品中正制就对门阀势力起了巩固和维护的作用。
南朝士庶之别最严,就是因九品中正制发挥得最为充分。
3.士与庶所造成的影响。
因为风俗如此,出身寒微的人,即使建立功业,做了大官,也不敢比同世族。
刘宋的陈显达,在宋、齐从幢主(幢,本义为旗臶,此为军队建制单位。
幢主,低级军官)做到方面大员。
他告诫儿子们说:‚我本意没有想到会做这么大的官,尔等切勿以富贵骄人!‛又说:‚麈尾是王、谢家的东西,你们不要学他们拿这种东西!‛刘宋屠狗出身的王敬则和王俭同拜开府。
王俭对褚渊说:‚老子遂与韩非同传。
‛《史记》有《老子韩非列传》。
时人尊重老庄,轻蔑商鞅、韩非,所以王俭有此说法。
有人把这话告诉王敬则,王敬则并不生气,说:‚我本来只是一个小吏,现在能同王卫军(卫将军,官名)同拜三公,高兴还来不及,有什么可以抱怨的!‛从这些事例可知,当时人把门第高下视为理所当然。
高门大族的人士不需竭智尽心,便可以做到大官,其才能也往往平常得很。
读者只要翻本书东晋南朝部分,便可以知道,琅邪临沂王氏除王导、王敦、王彪之等几人外,梁国阳夏谢氏除谢安、谢玄等外,其余各人在事功方面几乎都无所建树。
有些大名士徒有虚名,一旦委以重任,往往偾事,殷浩、谢万是两个典型人物。
不仅此也,高门大族的人士往往吟啸自高,把国家大事当作俗务,不肯认真办理。
这种情形,越到后来越严重,上面列举的王、谢两氏能够建功立业的都是晋时的人,面在宋、齐、梁、陈四朝,一个也举不出,这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三)魏晋南北朝统治者简要概括1. 晋武帝魏元帝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嗣为相国、晋王。
但只过了四个月,这位年仅二十(虚岁)的晋王,还等不及过年,就逼使与自己同龄的魏元帝曹奂‚禅‛位,废他做陈留王,自己登基称帝,立国为晋,改元泰始元年。
又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从此,魏国告亡,晋朝开始了。
晋武帝治国无方,但好色却很有名。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
他选公卿之家以下的女儿进宫,在采选结束前,还禁止天下人的婚嫁。
次年,他又取良家百姓和众多将吏的女儿三千人进宫供其挑选,当时母女号陶,哭声一直传到了宫外。
至太康二年(281年),他还将原来的吴国宫女三千人也纳进宫里,这时后宫的女子竟有万人之多。
在后宫,武帝常好乘羊车游乐,羊在哪里停下不走,他就在哪里留宿过夜。
羊要吃草,也爱咸味,有些宫人就在房门上插上竹叶,把盐汁洒在门口,引得羊车停在自己的门口。
2.晋惠帝晋惠帝司马衷生性痴呆,是个白痴皇帝。
他听到人家说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许多人,觉得很奇怪,便说:‚何不吃肉糜?‛这是个千古流传的大笑话。
3.南朝宋的高祖武皇帝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受晋恭帝禅,即位做皇帝,国号宋,南朝从此开始。
刘裕就是南朝宋的高祖武皇帝。
刘裕是一员好将领,但绝不是一个好的政治领袖。
他真正能够信赖的人只有一个刘穆之。
刘穆之死后,竟找不到一个可以接替的人,勉强用了徐羡之,结果,以前通常由刘穆之作主的朝廷大事,都要向北方刘裕的帅府请示。
留下刘义真镇守关中,问题更大。
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负如此重大的责任,是荒唐之至的措施。
刘裕当然知道,一个孩子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只是把义真作为自己的象征而已。
但是他不曾想到,这样做表示他对部下缺乏信任,会产生许多麻烦。
不仅如此,他还明白表示过对王镇恶的不信任。
后来诸将自相残杀,正是由他的这一表示引起的。
刘裕即位时,年已五十八岁。
永初三年(422年)五月便死了,他实际上只做了两年皇帝。
4.北齐文宣帝北齐文宣帝高洋做皇帝之初,有点励精图治的样子,但是赋役繁重,以致引起淮南人民反抗,此另见有关陈霸先的第五十一篇。
他实在是个残酷的暴君,在位的日子稍长,便完全暴露出来了。
他恨高隆之以往对他不敬,又恨他不赞成受魏禅,到天保五年(554年),听了崔季舒‚隆之每见打官司的人故意表示哀怜之意,表示爱莫能助‛的谗言,便勃然大怒,把他禁闭在尚书省里。
后来又听到一些别的话,便叫壮士把他打了一百多拳,放出后从驾外出,这个花甲老翁即因伤势转重而死。
他的行为越来越放纵,有时整天整夜唱歌舞蹈;有时披头散发,穿着胡服;有时骑驴、骑牛、骑骆驼、骑象,都不加鞍子、僵绳;有时要崔季舒、刘桃枝背着他走,一边走,一边击鼓。
他高兴到哪里便到哪里,勋戚的府第,市(唐及唐以前,商店只设于特定的商业区—市),居民区,他都要去,走得累了,就在街上或坐或卧。
他不怕热,也不怕冷,在夏大的烈日下赤着膊,在冬天的严寒中脱去衣服,狂奔疾走。
从者都吃不消,他一点都不在乎。
他扩建曹操造的邺城三台(铜雀、金虎、冰井),改称金凤、圣应、崇光,高达二十七丈,台与台之间相距二百余尺,工匠身上都缚着绳子,以防失足。
高洋却登上绝顶,跑来跑去,甚至于在上面舞蹈,面无俱色,看的人倒都觉得害怕。
他有一次在路上问一个女人:‚你看皇帝好不好?‛女人不知道他就是皇帝,实话实说:‚痴痴颠颠,哪里像个皇帝!‛他听了大怒,马上把她杀了。
他制作种种杀人工具,有大锅子、长锯,锉刀、碓等,都陈列在殿庭之中。
他吃醉了酒,总是要亲手杀人,当作玩耍。
杨愔经常把判了死刑的囚犯,关在宫里,叫做‚供御囚‛。
每逢高洋要杀人时,就拉出来让他杀。
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高洋因酗酒成病而死,年三十一岁。
发丧之时,群臣号哭,只有声音,没有一个出眼泪的。
如此形态各异的皇帝在魏晋南北朝中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列举了。
二、魏晋时期文人生活及心理如前所述,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社会等级分明,统治者多昏庸无能。
这些严重且有标志性的社会问题对于当时文人有了很大影响。
无论是生活方式,各种行为或者其心理。
笔者想通过以下几个例子的来集中表现:(一)‚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嵇康(223~262年)、阮籍(210~263年)、阮咸(阮籍的侄子)、山涛(205~283年)、向秀(约227~272年)、王戎(234~305年)、刘伶七人。
《三国志〃王粲等传》裴注所引《魏氏春秋》以及《世说新语》、《晋书》嵇康等传,都说他们七人常在竹林相聚酣谈,问学议政,意气相投,因此才留下了这个美名。
这七人中,脾气各有不同。
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的。
阮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
他们好饮酒,在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戴。
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
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
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