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与

合集下载

三聚氰胺案例分析

三聚氰胺案例分析

三聚氰胺案例分析一、背景:2008年3月始,结石婴儿陆续出现。

2008年9月8日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首先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稳坐泰山,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9月11日:三鹿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不过事后“我们的所有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成为三鹿各方对事件的统一口径。

9月12日:三鹿集团声称此事件的真凶是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向鲜奶中渗入三聚氰胺,石家庄市政府执行指令力度不大。

9月16号:政府公布检测结果,发现22家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有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

随后又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蒙牛、伊利、光明在一些抽检产品批次中发现三聚氰胺,引发了乳制品行业地震,推倒了乳制品行业的“多米诺骨牌”。

二、原因1)经济利益的驱使。

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

三聚氰胺进入人体后,发生取代反应(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结石。

加三聚氰胺会使得食品的蛋白质测试含量虚高,从而使劣质食品和饲料在检验机构只做粗蛋白质简易测试时蒙混过关。

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

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2)检测制度的缺陷。

市场上检验奶粉合格的方法是通过检查奶粉中氮含量的高低来确定的(凯氏定氮法),即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

食品中氮原子含量越高,则认定蛋白质含量就越高。

这套检测办法有个弱点,即只要在食品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三聚氰胺),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

而此前三聚氰胺检测并没有国家标准。

3)政府监管缺位。

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完备的市场规则体系,企业、奶站和奶户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主体,难免会做出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行为,但市场规制建设明显滞后。

在牛奶质量标准体系上,存在着标准滞后和不完善、不统一现象;在检测方式上,主要依靠企业自行检测,没有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制度;在市场监管上,主要靠有关部门运动式、突击式的检查,而没有常态化的检查监督制度。

中国重大食品安全案例

中国重大食品安全案例

中国重大食品安全案例
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这事儿当年可轰动了。

一些不良奶粉厂商,为了让检测的时候蛋白质含量数据好看,就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

这三聚氰胺可不是啥好东西,根本就不能被人体正常吸收,结果好多小宝宝喝了这种奶粉后,都出现了肾结石等严重的健康问题。

那些可爱的小宝贝们,有的肾都被结石折磨得不行了。

全国上下都愤怒了,这简直是拿宝宝们的健康开玩笑啊。

那些无良企业最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个事件也让咱们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更加重视了,标准也更严格了。

二、地沟油事件。

你能想象有人把从下水道里捞出来的油重新加工,然后再送上咱们的餐桌吗?没错,地沟油事件就是这么可怕。

一些不法分子,收集饭店下水道里那些油腻腻、脏乎乎的泔水油,经过一些简单又恶心的加工,伪装成正常的食用油。

这些地沟油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吃多了对身体那可太有害了,什么肠胃病啊,致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老百姓知道这事儿的时候,都觉得太恶心了,在外面吃饭都提心吊胆的。

后来国家大力打击地沟油的生产和销售,就是要把这种恶心又危险的东西彻底赶出咱们的餐桌。

三、瘦肉精事件。

那些养猪的人里啊,有一小撮贪心的家伙。

他们想让猪长得瘦肉多,卖相好,就给猪喂瘦肉精。

这瘦肉精可不得了,猪吃了它虽然是长瘦肉了,但是人要是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那心跳就会加速,就像刚跑完百米冲刺一样,还会手抖、头晕呢。

好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这种猪肉,身体出现各种不舒服。

这事儿被曝光后,大家买猪肉的时候都开始小心翼翼的,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猪肉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不让这些喂了瘦肉精的猪肉流入市场。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
三聚氰胺事件是指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到大批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

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学物质,被用作含氮肥料、树脂、胶粘剂等材料的原料。

三聚氰胺具有丰富的氮元素,可以提高肥料的氮素含量,从而提高肥料的效果。

然而,三聚氰胺的毒性较大,高浓度的三聚氰胺对人体健康有害。

2. 在奶粉生产过程中,制造商可能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可以通过增加奶粉中的氮含量,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从而增加奶粉的价值。

而且,三聚氰胺具有保湿性能,可以吸收奶粉中的水分,使奶粉更加干燥,更易于储存和运输。

3. 在奶牛饲喂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牧草和饲料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

三聚氰胺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用于预防农作物和饲料中的害虫和病菌。

当奶牛饲食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时,其体内的三聚氰胺会输出到奶中。

4. 奶牛在分娩后会分泌乳汁。

在奶牛生产乳汁的过程中,奶农可能会使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饲料来促进奶牛乳汁的产量。

这样,奶牛分泌的乳汁中就会含有三聚氰胺。

总的来说,三聚氰胺事件的原理是因为奶粉中可能存在三聚氰胺的添加剂,或者
奶牛饲喂的饲料中可能含有三聚氰胺,这样奶牛分泌的乳汁中就会含有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的添加或存在会导致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和慢性的危害。

三聚氰胺可以造成肾脏结石、尿毒症等健康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婴幼儿的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警惕,促使了中国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革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三聚氰胺事件回顾

三聚氰胺事件回顾

一、三聚氧胺事件冲击食品添加剂行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影响颇巨的三聚氤胺事件对整个食品行业产业链产生严重冲击。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从中国纤维素醯行业年会上获悉,作为食品工业重要添加剂的纤维素醯销量直线下降,部分产品价格锐减30%"50%,销量大幅萎缩。

多作为增稠剂使用的纤维素醴一直以来是食品行业的重要添加剂,U前产量近50%被用于食品添加剂。

“由于三聚氤胺事件影响,很多食品企业关闭,导致我们整个行业受到严重影响纤维素聪行业协会理事长严路彤说。

口前很多地方质监部门都要求食品添加剂厂家接受相关调查,“整个行业正遭受池鱼之灾” o据了解,H前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食品企业只占到整个食品企业的5. 8%(全国约4.2万家食品企业),导致食品安全面临很大挑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极少,上档次的企业多为引进或模仿国外的技术装备。

”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吉鹤立说。

尽管近期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但是三聚氤胺对整个行业影响非常明显,为了应对困局,各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出路。

“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力度,在保证国供应同时,加大出口力度长光企业发展董事长丁长光呼吁,“纤维素醯行业协会将很快建立行业技术委员会,增加产品安全质量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每两年增幅高达130%以上,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达31900亿元,食品添加剂达529亿元,“添加剂只占到食品工业产值1. 66%",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就像硬币两面,IJ前整个食品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对整个产业链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记者在纤维素醯行业年会上看到,此次年会盛况空前,诸多外国食品及食品设备.添加剂企业老总纷纷前来与中国同行切磋,试图抓住这一难得的进入机会。

“保证食品安全不是付出而是收获。

”一位美国食品企业负责人称。

袁飞三聚氤胺鸡蛋引发饲料业“添加剂质疑”市场销售的地产鸡蛋被检出三聚氧胺后,知情人士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为达到饲料中蛋口质含量检测指标,很可能有不法商家在鸡饲料中人为添加三聚氛胺。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还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案例,总结出一些启示,以期为提升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广泛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牵涉到许多婴儿奶粉品牌。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和质疑,还对奶粉行业产生了重创。

通过这起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加强监管: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往往有监管不力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于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相关企业遵守相关规定。

2. 强化责任意识:企业要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自身内部品质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3. 加强产品检测: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食品检测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检测技术和水平。

二、有毒有害食用油事件有毒有害食用油的问题长期存在于食品行业中,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以下是几点启示:1. 加大力度打击食用油走私:政府应加大打击食用油走私的力度,加强对食用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有毒有害食用油的行为。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明确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范,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处罚,确保食品安全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

三、果蔬农药残留问题果蔬农药残留问题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难题,消费者对果蔬农药残留的担忧日益加剧。

以下是一些启示:1. 树立绿色农业理念:推广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果蔬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规范农药使用:加强农药的生产和销售管理,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三聚氰胺案例法律分析(3篇)

三聚氰胺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三聚氰胺事件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2008年,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导致多名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甚至死亡。

经调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奶粉生产商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

本文将对三聚氰胺案例进行法律分析,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借鉴。

二、三聚氰胺案例的基本情况1.事件背景2008年9月,我国多个省份发生婴幼儿奶粉污染事件,导致多名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甚至死亡。

经调查,奶粉生产商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

2.事件调查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启动了调查。

经调查,发现多个奶粉品牌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

涉及的品牌包括蒙牛、伊利、三鹿等。

3.事件处理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涉事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

(2)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包括追究刑事责任。

(3)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法规。

三、三聚氰胺案例的法律分析1.违法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本案中,奶粉生产商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了三聚氰胺,属于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为,符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构成要件。

2.责任追究(1)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对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奶粉生产商和相关责任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2)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奶粉生产商因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婴幼儿患上肾结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三聚氰胺”事件分析

“三聚氰胺”事件分析
市场营销学作业三聚氰胺事件分析事件始末从08年3月开始南京尚在喝奶的儿童出现一种罕见的结石前所未见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9月8日14名婴儿喝三鹿奶粉患上肾结石的消息见诸报端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在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也出现类似案例9月11日三鹿集团宣布对8月6日以前生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2009年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及主要负责人被判刑昔日的乳业王牌三鹿下架据化工专家介绍三聚氰胺一般来说是用来制造板材的化工原料用于家装上对人体并无伤害但却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又有医学专家介绍三聚氰胺是一种地毒性化工产品婴幼儿大量摄入会引起泌尿系统疾病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三聚氰胺俗称蛋白精加到牛奶里可以提高牛奶里的蛋白含量

据研究人员介绍,三聚氰胺其分子中含有大 量氮元素,用普通的全氮测定法测饲料和食品 中的蛋白质数值时,根本不会区分这种伪蛋白 氮,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提高检测时食品中蛋 白质检测数值 • 正因如此,不法分子才有机可乘,本应用于家 居装潢的化工材料竟出现在婴幼儿奶粉中,以 次充好,欺瞒民众
昔日的三鹿集团
• 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食品 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 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河北省、石家庄市 重点支持的企业集团。企业先后荣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 企业、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中国食 品工业优秀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二百余 项

三聚氰胺案件法律启示(3篇)

三聚氰胺案件法律启示(3篇)

第1篇摘要:三聚氰胺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本文从法律角度对三聚氰胺案件进行分析,总结案件的法律启示,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案件背景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在这起事件中,不法企业添加三聚氰胺到奶粉中,导致大量婴幼儿患上肾结石等疾病,甚至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

二、案件法律分析1.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在三聚氰胺案件中,不法企业添加三聚氰胺到奶粉中,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2. 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销售或者提供假冒伪劣商品,不得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三聚氰胺案件中,不法企业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生命健康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在三聚氰胺案件中,不法企业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依法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案件法律启示1.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三聚氰胺案件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不足。

为此,应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威慑力,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 第 2009-2 号 2009.2.4
三聚氰胺事件与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摘要 1. 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2. 中国食品行业的积弊 3. 政府监管和消费者权限 4. 三聚氰胺事件促成行业结构调整 5.结论和建议
作者:李刚(Li Gang) 研究员 王献义(Wang Xianyi) 研究员 林瑞明(Lin Ruiming) 研究员 钟星(Zhong Xing) 首席研究员 龚炯(Gong Jiong) 首席研究员
这是由于鸡饲料中掺入三聚氰胺,污染鸡蛋
□ 食品遭三聚氰胺污染事件,既暴露出企业商业诚信的道德缺失,又暴露出负责监管的 国家质量检验机构措施不力
– 三鹿集团在收到消费者反馈,说明其产品有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后,刻意隐瞒信息, 导致危害扩大
y 2008年3月,三鹿集团秘密委托一家私人公司对其产品进行检验,表明管理层已经 意识到产品质量有问题,但从未通知公众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为加强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政府监管、消费 者监督等三大因素应相互补充,相互监督,不可偏废,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制定在 危急事件处理过程中能够查明责任与权限的体系。
1. 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影响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 卫生部2008年9月11日发布公告,高度怀疑甘肃等地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与 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有关。公告指出,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泌尿系统 结石病例十分罕见,并且患儿多有食用三鹿奶粉历史,而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经国家 质检局检测发现含有大量三聚氰胺。虽然三聚氰胺的人体毒理作用尚不明确,但动物 实验显示,大剂量摄入这种工业用化学产品可造成各种炎症、膀胱及肾结石。三聚氰 胺从未被允许在食品中直接使用。卫生部因而怀疑三鹿奶粉是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疾 病的原因。 三鹿集团于卫生部公告当日宣布召回问题产品。在随后的抽样检查中,多家乳品 企业的产品被检出受三聚氰胺污染。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 结果,三鹿、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施恩等22家企业的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 胺。9月30日,质检总局公布普通奶粉和其他配方奶粉检测结果,20家企业的31个批次 产品被检含有三聚氰胺。10月14日,质检总局再次抽检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其他乳粉, 结果显示,抽检产品均符合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三聚氰胺事件暂告一段落
蒙牛、伊利、光明等行业领先品牌产品中相继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逾 7000 吨产品被下 架销毁,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陆续宣布对中国乳制品进口采取限制性措施。国际媒体 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了报道,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建立起来的正面形象。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出中国企业责任心的缺失。早在 10 个月前三鹿集团就已经接到有关其 产品导致婴幼儿疾病的反馈,但迟迟未采取行动。在确定其产品有问题后包括三鹿的相关 企业试图遮掩,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工
行政机构 食品与药 品监督管 理局
商务部
职能与责任 负责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安全管理 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 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以及对保健品 的审批 负责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建立 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监管上市销 售食品和出口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 量
分管环节
y 在香港上市的蒙牛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打击,市值缩水将近三分之二
蒙牛乳业(2319.HK)股价图
9 月 16 日,蒙牛被 检出三聚氰胺
数据来源:雅虎财经网站,/q/bc?s=2319.HK
□ 三聚氰胺事件曝光后中国乳制品企业反映不一,体现各企业对自身责任的检讨态度, 在赢回消费者的努力中取得不同的效果
6.9 企业数量(万个) 2.6
0%
35.3 50%
100%
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10人以上 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10人以上
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
中国乳制品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鹿 18%
伊利 13%
其他 60%
完达山 9%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
品中农业化学物质(农药、兽药、鱼
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
业投入品,境内动植物及其产品检验
检疫
卫生部
负责拟定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制定食
品卫生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并指导、检
查、监督地方执法,和负责对重大食
品安全事故的查处、报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据来源:三星经济研究院整理
经营 生产
养殖
标准、法 规制定
局) 执行卫生许可审批规定 (质检总局)
□ 中国政府监管主体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上采取多个部门、分段共管的模式,这种模式导 致政出多门,功能重叠,不利于有效监管
– 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机构包括: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 局、工商总局、商务部等,以生产环节为主导的分权管理划分,使得出现问题时难以 辨别,容易导致“多头管理、无人负责”
– 利用“人海战术”监管基数庞大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明显力不从心 y 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国家质检部门共对7880家企业的11104批次食品进行了国 家监督抽查,但与总数45万余家食品企业相比,覆盖率仅1.7%;加上未注册的黑食 品作坊,覆盖率更低 y 三聚氰胺事件后,各级质检局开始直接向乳品厂派遣驻厂质检员,占用大量政府人 力资源
– 三元、完达山保持低调,但因未被检出三聚氰胺,在危机中意外受益 y 在质检总局证实未在三元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后,三元股价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 之后,三元和完达山就由谁合并三鹿展开竞争
3. 政府监管和消费者权限
□ 市场集中度低、监管目标数量庞大,负责监管食品安全的政府机关任务繁重;为应对 这一状况而采用的“人海战术”效率不高,常常事倍功半
y 2008年5月,三鹿集团捐赠问题奶粉给四川地震遗孤,博取公众好感 – 质检总局的疏失以及当地政府企图掩饰丑闻对三聚氰胺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y 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被质检机构确认为“国家免检产品”,这被认为是质检 机关未善尽自己的责任
y 当地政府在得到消息之后企图遮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恶劣政治影响
※若有疑问,请与李刚联系:gang123.li@
《摘要》
2008 年 9 月 11 日,卫生部发布公告,高度怀疑由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 聚氰胺(Melamine) 污染,造成甘肃等地集中出现婴幼儿泌尿系统疾病,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据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截至 11 月 27 日 8 时,共有约 29.4 万名三聚氰胺病童入院接受治疗, 其中 6 人不排除因食用问题奶粉而死亡,目前仍有 861 人留医,其中 154 人病情危重。
– 与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相比,作坊式的小食品制造企业受舆论关注程度较低,逃避 监管的成本也较低,给政府监管造成困扰
– “人海战术”:监管机构雇佣大量全职、兼职的监管员,对管理对象进行监督 y 截止2007年6月底,质检部门在全国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区16030个,确定食品安 全专职监督员25346人,聘请政府协管员72474人,聘请社会信息员106573人。
– 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的一系列检测结果显示,三鹿奶粉污染并非是一个孤立事件, 很多其他知名品牌的产品中也检出三聚氰胺,这导致乳品全行业面临信任危机
– 乳制品滞销导致流通、售卖环节压货现象严重,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上市乳制品企业 股价暴跌,经营风险骤增
y 太子奶集团于2007年投资12亿元用于扩大产能;在前阶段银根紧缩政策和三聚氰胺 事件的双重打击下,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
吊销生产许可,109家被勒令整顿或等待国家质检局进一步调查 y 2008年1至9月,中国月均出口乳制品1.2万吨,而10月份这一数字锐减至1036吨 – 三聚氰胺事件持续发酵,影响扩展到乳制品行业以外,和海外市场 y 出口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中陆续检出
三聚氰胺 y 10月25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内地生产的鸡蛋中检出三聚氰胺,后经生产商确认
无证无照加工经营等违法行为
国 家 质 检 负责食品安全的抽查、监管(生产许
总局
可、出厂强制检验),建立与食品有
关的认证认可和产品标识制度,出口
食品加工厂的注册、出口食品检查、
活体动物进出口检疫、出口检验检疫
证书的发放
农业部
主管种植养殖过程的安全:负责监控
农田和屠宰场,起草和实施相关法
规,审查、批准和控制食用动植物产
流通,进 出口
职能重叠 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 查处(卫生部) 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商务 部,质检总局)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 系(质检总局) 监管上市食品(质检总局) 监管出口农产品(质检总
工商总局 负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审核其主体资格,执行卫生
许可审批规定,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
食品安全监管(商务部) 颁发生产许可(农业部) 出厂强制检验(工商总局) 建立与食品有关的认证认 可和产品标识制度(商务 部) 批准农业投入品(质检总 局)
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 处(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 局)
– 质检主管部门在 2000 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实现垂直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设在各 个省、市、区县的分支机构未能真正实现独立操作,行动受到地方利益集团限制
□ 三鹿婴幼儿奶粉以及其他一些乳制品企业产品受三聚氰胺污染事件造成极为恶劣的经 济和政治影响
– 根据卫生部最新报告,截至11月27日8时,医院共收治三聚氰胺病童约29.4万人次, 其中6人不排除因食用问题奶粉死亡,154人病情危重
y 香港、台湾地区有婴幼儿疑似因食用问题奶粉而入院接受治疗 – 截至9月底,超过7000吨乳制品被下架销毁,全国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商中,66家被
– 蒙牛诚恳道歉,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消费者的谅解 y 蒙牛在道歉信中承诺召回问题产品、负责病患医药费及支付赔偿、对现存产品全面 检查、继续执行与奶农的收购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