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
《风景区规划案例》课件

风景区规划案例介绍了什么是风景区规划,为什么需要风景区规划以及风景 区规划案例的分类。
风景区规划的步骤
1
规划目标的确定
2
制定明确的目标,例如提升旅游体验
或保护自然环境。
3
规划方案的评估
4
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社会
影响。
5
调查与研究
了解风景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情况和 发展潜力。
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丰富 的文化体验,促进地方文 化的传承。
风景区规划的意义与影响
经济效益
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保 护自然环境,确保可持续发 展。
社会公共利益
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风景资源的价值,让人 们更好地欣赏和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
方案设计与选择
设计多种方案,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 的方案。
规划方案的实施
根据评估结果,开始实施规划方案并 监督执行。
案例分析
案例一:自然风景区 规划案例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开发 可持续的旅游项目,提升 自然风景区的吸引力。
案例二:城市风景区 规划案例
将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融 合,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案例三:文化风景区 规划案例
案例的不断更新
风景区规划案例不断发展演进,适应社会、经济 和环境变化的需要。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ppt

04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景区的品质和吸引力。
对未来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展望
01
02
03
0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 的不断变化,未来的旅游景 区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 化和个性化,运用大数据、 重可持续发展,通过 绿色能源、环保材料等手段
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0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内容
总体规划设计
总体定位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 确定旅游景区的主题、功能和形 象定位,为后续规划提供指导。
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包 括景区入口、游览路线、景点分布 等,确保游客游览顺畅。
资源整合
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 行整合,挖掘其潜力,提升景区整 体吸引力。
促进地方经济
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 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 展。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目标
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保持生态平衡
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景 区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满足游客需求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供符合市场需 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05
结论
对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总结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是提升旅游体验和景区价值的关键 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游客需求
等多个因素。
输标02入题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景区的可持 续发展,同时要注重游客的体验和需求,提供舒适、 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
01
0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挖掘和 展示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
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方案2020169530

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单位:陕西老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二、项目名称: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三、项目性质:续建四、项目背景华山旅游风景区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知名度很高的成熟景区,但是核心景区华山作为“五岳”之西岳,仅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7年游客才首次突破百万人,门票收入首次过亿元。
而五岳之东岳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岳之南岳衡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岳之中岳嵩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可见,华山旅游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秦岭旅游的十大板块,并将华山旅游板块的范围界定为东至陕西省东省界,北至秦岭北坡山脚线,西至零河,沿着东南方向,经过蔡家脑、洛岭村、石鼓山、箭峪岭,紧邻洛河的发源地蓝田木岔沟。
沿着洛河河谷,经过张坪、永丰,板块西界止于上吊庄沟。
南至蟒岭分水岭与商州区、丹凤接壤。
行政区域上包括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的秦岭山地和商洛市的洛南县。
并将西起大夫峪——华阳一线,南至洛南黄龙——黑山——巡检镇一线,东至浦峪东分水岭确定为大华山重点发展区域。
五、项目建设现状和进展情况该项目已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现由华中建筑设计院做规划与设计。
该项目被列为洛南县的“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之一。
目前项目进度为: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已经建成,农家院六座,堤防工程2962米,停车场一处,4320平方米,景观亭2座,人行步道5公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4处。
县环游局(2008)205号文的批复,符合所在地旅游发展的规划。
六、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在陕西省洛南县北部以巡检镇为中心的48平方公里范内,建设工期预计为(2009—2012年)。
登山步道50公里,堤防工程30公里,石制护栏6000米,环保厕所三十座,景观大道20公里,朝圣大道公路桥5座,景观桥16座,垃圾处理设施2处,乡村旅游接待户500户,旅游专用二级公路30公里。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要加强对泰山、徂徕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要重点保护好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保护好山水格局,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关键词:泰山;公园绿地;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规划;景观营造;泰安市1综述或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又成为景区业发展的新瓶颈。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遗产类景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城市山岳型风景区因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处,与城市相互交融,受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大,能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
但是,人们对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和土地均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和破坏,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其资源快速退化,因此,加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2项目概况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潮流和市民的心态。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南京市六合区灵岩山风景度假区规划设计

(1)开发优势:
●众多的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偃月崖、仙人洞、鹿跑泉、白龙池…… 人文景观--半山寺、文峰塔、文峰塔、文峰塔、凤凰台 动人的民间传说 民俗文化:“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泉州女子高跷队--“中华一绝” 飞钹、香火戏、蚌灯、栽秧对歌等
●雨花石主要产地: 玛瑙涧,“出产五色石,价值兼金”
规划设计
三.景区性质:
●灵岩山风景旅游区 ◇以深厚底蕴的历史人文景观
和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为特色, ◇以玛瑙涧、通灵宝玉博物馆,
展示雨花石石文化主题, ◇开展游客参与的生态果林旅游,
农作物观光旅游及民俗活动; ●将风景旅游区建设成以旅游度假为主,
融自然景观、风景园林、宗教活动、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娱乐 为一体的地区性风景旅游度假区。
●旅游废弃物及时处理 ●合理设置公共厕所
汇报结束 谢谢各位领导!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景园建筑研究所
2002.9.17
●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保证开发的系统性、整体性。
五.景区结构:
●八大景观区: 佛教文化区、道教文化区 灵岩积雪景区、通灵宝玉旅游区 山地运动区、山林野营度假区 果林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
●二个景区入口处服务区
生态果林景区
入口景区
梅园 生 态 农 业 景 区
灵岩积雪景区
通灵宝玉景区
道教文化景区
山地运动区
入口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
鹿园
茉莉园
野营地
山林度假区
规划设计
六.道路交通和游览路线规划:
●景区入口位于景区西南端和北端 ●景区道路: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设计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文本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第三章旅游规划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九章植被规划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三章实施措施第二部分说明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一、自然及资源条件二、历史沿革三、社会经济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一、景观资源概况二、景观资源评价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参考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五、规划期限六、性质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一、总体布局二、景点规划第六章旅游规划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三、旅游市场开拓四、游览路线组织五、旅游环境容量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一、土地资源分析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三、土地利用原则四、土地利用分配五、景区用地平衡表第八章专项规划一、保护培育规划二、典型景观规划三、游览设施规划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五、植被规划六、基础工程规划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八、分期发展规划第九章实施措施第三部分图件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正文第一章总则第1条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为依据,是对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的深化,是西山景区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风景区规划方案

风景区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旅游度假来放松身心、领略风景。
风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规划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风景区规划方案,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升风景区的整体品质。
二、目标与定位1. 目标本风景区规划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方便舒适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提供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和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定位本风景区将定位为一个融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综合型旅游区。
通过充分利用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景点和活动,吸引各类游客。
三、规划内容1. 自然景观保护为了保护风景区内的自然生态和物种多样性,需设立保护区域,并划定游客活动的范围。
在游客活动区域,应采取措施保护植被和动物,遏制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景点建设根据风景区内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选择适宜的地段建设景点。
景点的建设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持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
同时,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方便游客的观赏和拍照。
3. 旅游设施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风景区应建设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餐厅和购物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符合人流疏导的原则,方便游客在景区内的流动和需求。
四、游览项目与活动安排1. 自然体验风景区应设立自然观察点,供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
游客可以在指定区域观赏野生动植物,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 文化体验风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参观传统村落、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3. 体育活动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风景区可设立各类体育设施,如登山路线、徒步步道、骑行道等。
同时,还可以组织体育比赛和户外运动活动,增加互动和娱乐性。
五、营销与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风景区应制定有效的营销和推广策略。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风景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自然景观和体验旅游文化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风景区规划案例,探讨其中的规划思路、设计理念、功能区域划分等问题。
二、规划目标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满足游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
三、规划设计1.总体布局根据该风景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采用“一体两翼”的布局,将核心景区与周边景观相结合。
核心景区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娱乐设施等,周边则规划有休闲度假区、农田观光区等。
通过合理连接和布局,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2.功能区划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将核心景区划分为自然景观区、文化历史区和娱乐设施区。
自然景观区包括山水景观、湖泊、森林等,通过完善的步道系统和观景台,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自然美景。
文化历史区则规划有历史建筑、文物陈列馆等,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
娱乐设施区则包括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项目。
3.设施配套四、规划思路1.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在规划设计中,该风景区案例充分考虑了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观景台、步道等,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自然美景,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通过规划文化历史区和文物陈列馆等,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风景区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3.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通过规划休闲度假区和农田观光区等,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通过对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规划设计精心、思路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探析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加快,给居民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就业机会增多及居民素质增高的同时,也使中国“城市病”提前到来,一系列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社会矛盾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旺盛。
风景旅游区广场不同于城市广场,就其区位地势及周边环境而言,其位于景区入口处,是游客首先到达之处,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城市广场的功能外,更注重的是与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洽,以营造标识性交通空间,不仅要具备游客集散活动功能,而且满足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1.场地背景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
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
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
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
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
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
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
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
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4.1、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
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
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
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
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
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
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
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
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
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
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
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
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
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
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
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
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12.1、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
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
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语风景区旅游区广场作为景区内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形状。
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比例尺及处理手法必须因地制宜。
在山区由于平地不可多得,可根据不同的标高不但可以设计不规则广场也可以设计有落差的不规则整形广场。
且广场的用地性质也有所差异。
本文主要是风景区内文化广场的设计。
根据景区功能上的功能要求而布置的,结合景区现有文化元素,依据景区发展需求,充分与现状相结合,利用现有建筑及植物,对其改造利用。
游客进入景区的一个体验区,也是景区的一个形象展示。
对于风景区旅游区广场的设计,其构筑物、公共设施、绿地、周围的植被等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景区的内涵,其目的是为景区造势,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