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自渡彼岸雪小禅那年,他17岁。

家贫。

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饺子。

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

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

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遗漏了什么,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了。

衣裳更是因陋就简。

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撑到上班,仍然穿补丁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衣服……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

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那时尚不知东北有多冷。

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铭印一样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多公里上山。

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

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

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连骨头缝里都在响。

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

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们,它们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

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

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

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

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

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

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

上山4个小时,下山2个小时,回来时天黑了。

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

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放在火墙边烤,换另一套前天穿过的棉衣。

晚餐依然是窝窝头。

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初一湘教版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六篇】

初一湘教版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六篇】

精心整理初一湘教版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六篇】【篇一】儿子割草记五分钱的青草吗?”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

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

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

我靠劳动自己去挣!”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

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

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着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5)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文章写得起伏曲折才能③“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④大江回答:⑤“还要到前面去呀。

”⑥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⑦“‘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⑧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是这14“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15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16“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

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

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

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

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空。

17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分)分)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

七年级语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1.香椿的味道李红霞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

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

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

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

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

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课内现代⽂阅读理解及答案(含答案和解析)七年级上册现代⽂(课内)阅读汇编《春》(⼀)⼩草偷偷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野⾥,瞧去,⼀⼤⽚⼀⼤⽚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脚球,赛⼏趟跑,捉⼏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红的像⽕,粉的像霞光,⽩的像雪。

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杏⼉、梨⼉。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想像⼀下,下⾯的诗句中哪⼀句描写的画⾯与“⼩草偷偷地从⼟⾥钻出来”最接近?()A、春风⼜绿江南岸(王安⽯《泊船⽠州》)B、浅草才能没马蹄(⽩居易《钱塘湖春⾏》)C、草⾊遥看近却⽆(韩愈《早春呈⽔部张⼗⼋员外》)D、风吹草低见⽜⽺(《敕勒歌》)2、第⼆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到,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的特征。

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杏⼉、梨⼉”。

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句话把它描写出来。

5、景物本⾝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来写。

⽂中有这样的例⼦,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6、第①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______________,后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的像⽕,粉的像霞,⽩的像雪。

”是写花的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

8、“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杏⼉、梨⼉。

”作者通过(),使描述更加()。

9、⽂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段共⽤了下列哪些修辞⽅法?()A、⽐喻、拟⼈、借代、引⽤B、拟⼈、⽐喻、排⽐、夸张C、⽐喻、夸张、排⽐、引⽤D、拟⼈、借代、⽐喻、夸张(⼆)⾬是最寻常的,⼀下就是三两天。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目录1 好雨随风 (1)2 天堂寨枯枝 (3)3 三角梅 (5)4 向一棵树鞠躬 (7)5 竹林深处人家 (9)6 石崖上的枣树 (11)7 燃烧的木棉 (13)8 守候一株水仙 (15)9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17)10 乡村一树寂寞红 (19)11 春天,复活的季节 (21)12 开花的心 (22)13 野菊花 (24)14 陕北柳 (26)15 北国的春风 (28)参考答案 (29)1 好雨随风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

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

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

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

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

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

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

暖和多了。

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

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

(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

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

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

是夜里来的。

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

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

中考语文:典型阅读理解10篇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典型阅读理解10篇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典型阅读理解10篇专题一(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一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细水长流蓝雪冰儿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

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

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

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

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

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

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

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

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

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

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

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

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

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

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修车老汉韦名【甲】①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②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③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黏糊糊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④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

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⑤“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景状物记叙文15篇目录1 好雨随风 (1)2 天堂寨枯枝 (3)3 三角梅 (5)4 向一棵树鞠躬 (7)5 竹林深处人家 (9)6 石崖上的枣树 (11)7 燃烧的木棉 (13)8 守候一株水仙 (15)9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 (17)10 乡村一树寂寞红 (19)11 春天,复活的季节 (21)12 开花的心 (22)13 野菊花 (24)14 陕北柳 (26)15 北国的春风 (28)参考答案 (29)1 好雨随风①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②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③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

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

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④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

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

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⑤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

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⑥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

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

暖和多了。

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⑦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

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

(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

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

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⑧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

是夜里来的。

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

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一)儿子割草记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

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

要零用钱么,说一声就行,从不打回票。

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约二十元。

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

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

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

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

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

我靠劳动自己去挣!”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

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

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

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矇眬的儿子。

②在四楼阳台上,我与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去揣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5)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文章写得起伏曲折才能引人入胜。

请围绕文中孩子身上的变化,说说文中故事的曲折生动体现在哪?(50个字以内)(二)小溪流的歌(节选)严文井①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

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力。

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

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阵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

他负担着许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担。

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②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③“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④大江回答:⑤“还要到前面去呀。

”⑥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⑦“‘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⑧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⑨“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⑩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

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好像一个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于到了海口。

○11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12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

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

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13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14“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15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16“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

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

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

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

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空。

○17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18“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19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11段的内容。

(2分)8.用一句话概括①~○9.文章用什么方法描写泥沙?这对表现长江有什么好处?(3分)10.作者为什么说“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3分)11.从⑥~⑩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16段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2分)12.第○13.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共12分)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

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

“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

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

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

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

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

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

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

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

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

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

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

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

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

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

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

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

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

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7、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8、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9、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你能默写出诗的后两句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0、本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1、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

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3分(四)阅读《甘露的秘密》,完成22—20题(10分)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蚂背着蚜虫()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

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

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

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

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

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

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

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

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

(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1.将A、不辞劳苦, B、川流不息、 C、饱食终日填入上文的括号中,其顺序是2.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蚂蚁是蚜虫的保姆,谈谈蚂蚁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2分) _ (五)、阅读下面—则寓言《坚固的棍子》,在结尾横线处补写—句话,使之与全文意思相符并能揭示寓意(3分)这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叫到自己的跟前来,“你们各自把这根棍子折折看吧!”“这很容易嘛!”三个孩子立刻“啪”的一声,将棍子折断了。

“那么现在来折这个!”父亲将三根棍子捆起来,交给大儿子。

“折折看!”大儿子用尽力气,就是折不断这这捆棍子。

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也是,但都折不断。

“孩子们,你们看,一根棍子是很脆弱的,但把三根捆在—起就会变得坚固。

也就是说,(六)临窗看柳(11分)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

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

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

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

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可那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2、圈点批注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请你任选一处作出赏析(3分)选句赏析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写出了,这是一种____ ____的写作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