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的作用ppt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修辞手法ppt课件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 伟大的奇观……
.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 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引号不同用法的不同含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
表示引用: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 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修辞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 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 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天上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深蓝的夜空。
.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我怎么能不感动呢?
.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 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 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 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 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 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 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 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5、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 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如:在这里我见了最蓝的天空、最白的云朵、最 伟大的奇观……
.
6、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 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 定。 例如: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引号不同用法的不同含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
表示引用: 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 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 “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修辞手法
1、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 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例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其中月亮是本体,小 船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天上的星星像妈妈的眼睛。
天上的星星像无数颗珍珠撒在深蓝的夜空。
.
2、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例如:一路上,花儿一直对我微笑。
我怎么能不感动呢?
.
7、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 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 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例如:对面走来的是谁?正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老师。
.
8、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用以加 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 了。 9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 自己的文章里。 10、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 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11、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 较描述。 12、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技巧》教学ppt课件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把小苍蝇人 格化了,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小苍蝇快 乐的心情。
常见修辞手法,将比喻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拟人
答题技巧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排比
答题技巧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强调 ,表达了作者之情。增加了表现力。
狂吠。
这段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白鹅与 狗对比, 突出了鹅的高傲与忠诚。
作用 强调问题,引人注意, 引起读者思考和 注意,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 技巧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 +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13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
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
画“”的句子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小练 笔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白桦树 的树皮比喻成涂了银 霜, 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白桦树的树皮洁 白。
19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
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
PC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 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夸张
答题技巧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内容),表达了 (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比
答题技巧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 与 对比,突出了 。
设问
答题技巧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答题技巧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有力地强调了
18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

– 博喻。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 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 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 乐手吹箫……
6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 定都是比喻句
•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 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31
下列语句属于借喻的一句是( )
A 这一群红领巾从远处跑过来。 B 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
山环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 样的规模呢? C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 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为无源之 水,无木之本。 D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痛打落水狗。
8
比拟作用分析公式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XX人化 或者物化(或:赋予XX以人的或者 物的情态),生动地体现了……的 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 情。
例句: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 我不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
9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 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 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 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7
2、比拟(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 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 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 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 “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 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4
作用分析公式
运用了
6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 定都是比喻句
•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微笑是一片遮阳的绿阴, 微笑是一句温暖的问候。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31
下列语句属于借喻的一句是( )
A 这一群红领巾从远处跑过来。 B 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
山环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 样的规模呢? C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 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为无源之 水,无木之本。 D 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痛打落水狗。
8
比拟作用分析公式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XX人化 或者物化(或:赋予XX以人的或者 物的情态),生动地体现了……的 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 情。
例句: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 我不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
9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 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 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 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 表示举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7
2、比拟(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 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 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 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 “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 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4
作用分析公式
运用了
小学生常见修辞手法学习ppt课件

(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 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 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 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 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完整版课件
22
例: 白发三千丈, 缘愁 似个长。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 像纸一样单薄。
完整版课件
23
十、引用
引用:说话或写文章时, 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 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 叫引用。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
•例句: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
像一比个喻快词 乐的孩完整版童课件 。喻体
本体
3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 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 。(本、喻体之间的
关系相等)
• 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
国的花朵。
• 。 例:弟弟成了泥完整版课人件
小学生 常见修辞手法
执教:郭方涛
完整版课件
1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
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 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作用: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通俗易懂、 生动具体形象。
例如:共 产 党 像 太 阳 。
本体
比喻词
完整版课件
喻体 2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
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 “好像”、“仿佛”、“犹 如”等。
28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它的词语。
例: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中写道: “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 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 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 ‘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 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小学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用法ppt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 理吗?
2021/3/7
——设问
•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 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 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 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2021/3/7
——对比
•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准确运 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 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 对比可分为两种: 两体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2021/3/7
1、两体对比
•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 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 小等等。
2021/3/7
——拟人
•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 感情。运用拟人这一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 趣、富有感染力,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 发感情。
• 拟人有两种类型: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2021/3/7Leabharlann 1、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例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比,赞扬了鲁迅先 生的高尚品质。
2021/3/7
——对偶
•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式汉 语所独有的修辞格。作用有: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 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 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 忆和传诵。
• 例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三 个排比的短语表现海上夜空的柔和、静寂与神秘特色。)
2021/3/7
——设问
•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 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 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 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2021/3/7
——对比
• 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准确运 用对比,能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 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 对比可分为两种: 两体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2021/3/7
1、两体对比
•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 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 小等等。
2021/3/7
——拟人
•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 感情。运用拟人这一方法,可以使文章生动、有 趣、富有感染力,使人觉得亲切,有利于作者抒 发感情。
• 拟人有两种类型: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
2021/3/7Leabharlann 1、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写。
例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对比,赞扬了鲁迅先 生的高尚品质。
2021/3/7
——对偶
•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式汉 语所独有的修辞格。作用有: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 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 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 忆和传诵。
• 例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三 个排比的短语表现海上夜空的柔和、静寂与神秘特色。)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ppt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 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 2、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 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 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 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 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 爱之情(1分)。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我们要增强改进、完善规则的责任感。
印象。 (3)你父亲喝酒后要开车出门,你会对他说:
附录: 行政调解,是指由我国行政机关主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制 度,通常称为政府调解。
❖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 2、过程与方法:
❖6、反问 :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 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 例如: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 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 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 之情。
❖ 7、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启 发 读 者 联 想 , 使 读 者 留 下 鲜 明 深 刻 的 ②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国的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这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 2、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 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 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 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 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 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 爱之情(1分)。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我们要增强改进、完善规则的责任感。
印象。 (3)你父亲喝酒后要开车出门,你会对他说:
附录: 行政调解,是指由我国行政机关主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制 度,通常称为政府调解。
❖ 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 2、过程与方法:
❖6、反问 :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 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 例如: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 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 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 之情。
❖ 7、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启 发 读 者 联 想 , 使 读 者 留 下 鲜 明 深 刻 的 ②阶级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促使我国的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起来,这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小学修辞手法专题(类型+作用)经典ppt课件

“犹如”“如同”等。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
• 例句: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
快乐的孩童。
喻体
本体 比喻词
3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 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等) • 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
祖国的花朵。 • 例:弟弟成了泥人。
25
6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 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 难的过去。
表示猜测的句子。
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7
先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是比喻句的然后再指出它们分别是哪 种比喻句。 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 。 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 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他难过得好像就要哭了。 小猫跳上书桌来,在稿纸上踩出了几 朵小梅花。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 浅、……”的夸张形式。
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 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 式。
14
四、排比: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 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 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 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寂的, 是梦幻的。(三个排比的短语 表现海上夜空的柔和、静寂与 神秘特色。)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 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 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 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似)
• 例句: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
快乐的孩童。
喻体
本体 比喻词
3
2、暗喻
• 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 词常用“是”、“变成”、“成 了”、“构成”等。
(本、喻体之间的关系相等) • 例: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
祖国的花朵。 • 例:弟弟成了泥人。
25
6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 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 难的过去。
表示猜测的句子。
例: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
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
7
先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是比喻句的然后再指出它们分别是哪 种比喻句。 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 。 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 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 他难过得好像就要哭了。 小猫跳上书桌来,在稿纸上踩出了几 朵小梅花。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 浅、……”的夸张形式。
3、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 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 式。
14
四、排比: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 或句子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 感情得到加深的修辞方式。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 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寂的, 是梦幻的。(三个排比的短语 表现海上夜空的柔和、静寂与 神秘特色。)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 言的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 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 情,可以使句子节奏鲜明。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PPT课件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作者情感。拟人则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情感色彩。反复强调某一内容或情感,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排比通过并列相似的句子或词语,使语言更加工整有力,强化表达效果。设问在文中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文本的互动性。反问则以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突出表达重点。夸张则通过故意超出常情的表达,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读者的印象。这些修辞手法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丰富表达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 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 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 种。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 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 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 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 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 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 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 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
4、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5、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
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 )
6、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
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 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 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义的时候,可以 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 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 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二、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 点儿像独木舟。( ) 2、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 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3、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 中部略窄,宽9米。( ) 4、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5、苏 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6、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 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 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 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 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 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 法。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 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 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 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 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 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练习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 反问、设问、引用、对偶。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 较
一、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
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
3、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给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吗?(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 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 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 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 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 :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7.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8.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 果。
( )( )
7、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 )
8、白发三千丈。( ) 9、一片冰心在玉壶( ) 10、黄河远上白云间。
()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1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13、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
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 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 种。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 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 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 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 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 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 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 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
4、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5、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
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 )
6、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象你所看到的维苏威
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 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 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义的时候,可以 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 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 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二、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 点儿像独木舟。( ) 2、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 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 3、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 中部略窄,宽9米。( ) 4、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 5、苏 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6、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 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 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 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 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 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 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 法。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 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 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 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 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 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练习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 反问、设问、引用、对偶。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 较
一、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
2、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
3、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给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吗?(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 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 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 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 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 : 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2.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 :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 7.设问 :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8.反问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 果。
( )( )
7、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 )
8、白发三千丈。( ) 9、一片冰心在玉壶( ) 10、黄河远上白云间。
()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1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13、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
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