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27个经方使用心得

27个经方使用心得

27个经方使用心得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

经方用药心得(优秀5篇)经方用药心得篇1经方用药心得:探索与实践引言经方,指的是古代经典医籍中所载的经典方剂。

这些方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将介绍经方的发展历程、代表方剂及其代表药物,并通过实践案例来阐述经方用药的心得体会。

经方发展历程经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对药物的认识较为有限,因此将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用于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方体系。

代表方剂及其药物经方代表方剂为桂枝汤和麻黄汤,分别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和支气管哮喘等病证。

其中,桂枝的主要成分为桂枝皮,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芍药主要成分为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

心得体会1.重视药物炮制药物炮制是经方用药的重要环节,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

例如,芍药经过炒焦后,可以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生姜经过炮制后,可以增强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

2.配伍的巧妙运用经方的配伍非常巧妙,通过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在桂枝汤中,芍药与桂枝相配,相互制约,防止桂枝过度发散,同时增强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

3.关注个体差异经方用药时,需要关注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强调辩证施治经方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方,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通过对患者症状、病因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实践案例患者张某,男性,25岁,感冒症状持续1周,伴有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症状,选用桂枝汤加减治疗。

具体用药方案为:桂枝2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10g、葛根15g、杏仁10g。

1剂/日,水煎服。

经过3天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3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

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明智地制定未来的计划,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学中医经方的心得体会最新7篇,感谢您的参阅。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经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作为医学生,经方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经方是中医奇宝,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适应范围广、应用方便等优点,是传统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经方对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一些体会心得。

一、经方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传统中医药学的定义中,经方是指通过前人对于药物的认识、提炼、总结、归纳、整理和文献记载形成的治疗疾病的方剂。

在临床中,经方应用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高。

经方的组成方剂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

与单味药相比,经方的治疗效果可能在剂型、剂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

2. 治疗意义明确。

经方中的复合方剂,能够起到相互协同、促进药效和改善患者症状等多种作用。

且有神形俱备、以病论治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方剂组合进行治疗。

3. 应用方法多样。

经方可以通过口服、饮片、外敷、减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且操作简便、费用较少,适用范围广,容易推广。

二、经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湿热邪毒病。

湿热邪毒病在中医中属于湿邪为主、热邪为次的外感病性质,主要以发热、头痛、咽喉不适、肢体酸疼、口干舌燥、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

在治疗这类疾病中,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祛湿利水、和中培肺等方剂,例如葛根清肺汤、大黄甘草汤等。

2. 脾胃虚弱病。

脾胃虚弱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腹胀腹泻、口干舌燥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调和脾胃、健脾益胃、温中散寒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3. 肝肾亏损病。

肝肾亏损病主要表现为腰痛、肢体酸软、头晕失眠、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这类疾病适合使用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温补腰膝等方剂进行治疗,例如金匮肾气丸、补骨脂饮等。

三、经方在临床中的注意事项1. 剂量酌情变化。

经方在应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合理的剂量调整,以达到药效最佳。

2. 搭配合理。

在经方应用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方剂,避免形似而功效不同的副作用。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

试述对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对于经方的感悟及临床运用体会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

我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经方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经方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经方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中医药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经方的理论知识,包括经方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分类、配伍规律等。

通过学习经方的基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归类、功能主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运用中药进行临床治疗。

经方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情和病人,而经方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经方中的方剂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运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通过运用经方,我们可以有效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运用经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独特之处。

经方的配伍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不仅考虑了中药的性味、药理作用、归经等特点,还考虑了方剂中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关系。

这些配伍规律的运用,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我遇到过很多病人采用了西药治疗后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而经方则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说明了经方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经方还可以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中医药学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经方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是经方在临床运用中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药学与其他医学的区别之一。

经方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

2024年经方应用体会范文____年以来,随着经方应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我作为一名医学研究者,亲身体会到了经方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在过去几年里,我积极参与并推动着经方应用的研究和实践,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这个领域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经方应用在医学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经方应用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病症的个体化治疗。

与传统西药相比,经方应用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经方应用在治疗慢性病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

慢性病是当前全球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而经方应用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具有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慢性炎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我参与的一项研究中,我们通过经方调理的方法,对一批患有慢性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经方应用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经方应用在疑难杂症治疗中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患者由于病因复杂或症状复杂多变,传统西医疗法往往难以根治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经方应用可以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信息,采用多药多方的综合治疗方法,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策略。

在我参与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应用经方治疗了一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通过调理气血、活血祛湿等方法,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经方应用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

此外,我还注意到,经方应用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复杂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和实践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在过去几年的经方应用实践中,我通过与临床医生、药学家、生物医学工程师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实现了经方应用的跨学科融合。

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应用经方治疗的优势和潜力。

在未来,我将继续坚持中医药研究和实践的道路,并致力于推动经方应用的发展和推广。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经方是中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我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经方的体会如下:一、综合治疗效果明显经方是通过多种药物的组合应用来治疗疾病,其中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相比于单一药物的应用,经方的综合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经方的应用,可以调和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整体调节的效果。

同时,经方中的药物组合可以相互协同,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曾经应用桂枝汤来治疗感冒,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改善,寒热症状减轻,头痛、鼻塞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这说明经方的治疗效果确实明显。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经方的应用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定制的治疗方案。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所以经方的应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方剂。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曾经遇到一位患者,患有失眠的症状,经过详细询问和辨证分析,我为他开了定方。

他服用后不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而且心情也变得愉快起来。

这说明经方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三、副作用小经方是中药的一种,相比于西药来说,中药的副作用要小很多。

我在临床应用经方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方面,中药活性成分含量较低,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中药在配伍时有一定规则,副作用可以相互扬弃。

所以,经方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当然,在应用经方时,仍然需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四、疗效持久经方的治疗效果相对持久。

这是因为经方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持久的治疗效果。

我曾经应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等症状,患者服用后,不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长期服用后,可以明显感觉到体质的改善,腰膝酸软的症状基本上消失了。

这说明经方的治疗效果可以持久。

五、预防保健作用明显经方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中医认为,经方中的药物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和保健的效果。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
经方临证感悟如下:
1. 临床时需要熟读并深刻理解领悟医圣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方。

2. 在应用经方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其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针对性治疗。

3. 经方的疗效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逐步提高对经方的运用技巧和治疗效果。

4. 学习经方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

5.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可以参考古今名家的理论和经验,也可以尝试与其他中医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最佳的治疗方案。

6. 要尊重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做到因人施治、辨证论治。

7. 总之学习经方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具体的药物配伍和应用方法,还要深入体会
其中的医学思想和诊治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学习经方需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需要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应用体会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经方应用体会《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主方是乌梅丸。

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

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

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

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

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

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经方之二真武汤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

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

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

”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

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

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

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要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

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

此就是经方的力量。

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

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

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

”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

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

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

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

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

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

水湿得化,泄泻自愈。

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

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

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

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

温肾补虚。

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

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

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

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

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

此乃肥胖治本之法。

湿化脾健。

脾健则湿无聚之理。

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

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

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

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

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答曰肺气不宣则咳。

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

脾气滞则运化无力。

肝则主疏泄。

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

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

脏与腑为表里。

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

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

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

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

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又有口苦,目眩,咽干。

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

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

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经方之六:白通汤何谓白通汤附子启下焦之阳上呈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阴阳格拒,因葱白能通阳气故为白通汤。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

也就是说,凡阴盛阳虚之腹泻者,都可考虑使用白通汤。

在临床上多用于久泻,或素体阳虚之体。

此方对许多西药治疗无效的久泻,有显着效果。

经方之七:半夏泻心汤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

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二黄(黄连。

黄苓)人参,干姜,灸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方中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

二黄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参草枣补益脾胃,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上多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

1。

虚。

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2。

实。

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3。

寒。

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

热。

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用药加减情况。

1。

先辨寒热,伤寒论上以规定了剂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加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

如果是热多寒少,则苓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则后者加量,前者减量。

2。

关于幽门螺旋菌。

如果不是热过重,则不要因螺杆菌而加重苓连用量。

因为过用苦寒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

当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显着,在确有此菌的前题下,适当加重苓连,或另外加入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

但皮时在适当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温而制之。

3。

关于痞。

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是双相调节作用。

不足者,增强之,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

如腹胀较重者,可适量加一点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

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一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

有雍滞之弊,似于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这是错误的。

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和诸药”即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

故草枣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

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

不可小视。

经方之八--柴胡桂枝干姜汤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