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经方之二真武汤

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要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此就是经方的力量。

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治疗阳虚寒泄,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2.阴虚而生内热。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

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经方之六:白通汤

何谓白通汤

附子启下焦之阳上呈于心,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滑通利,以宣能上下,以解阴阳格拒,因葱白能通阳气故为白通汤。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也就是说,凡阴盛阳虚之腹泻者,都可考虑使用白通汤。在临床上多用于久泻,或素体阳虚之体。此方对许多西药治疗无效的久泻,有显着效果。

经方之七:半夏泻心汤

六经有少阳小柴胡枢机之剂,三焦则有泻心类方枢机之剂。半夏泻心汤则是三焦枢机之剂中的要剂。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二黄(黄连。黄苓)人参,干姜,灸草,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二黄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参草枣补益脾胃,共达到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临床上多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其方时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点上。

1。虚。脾气虚,胃阳弱,见乏力,便溏,泄泻。

2。实。气机升降失常见胃脘痞满,腹胀。

3。寒。胃阳不足见恶食生冷,脘腹痛冷痛。

4。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凡见以上四点即可大胆使用半夏泻心汤。

用药加减情况。

1。先辨寒热,伤寒论上以规定了剂量,在具体应用时,不必拘泥,加临床病例的寒热多少是不同的。如果是热多寒少,则苓连用量宜大,而姜夏参草用量要适当减少,反之,则后者加量,前者减量。

2。关于幽门螺旋菌。如果不是热过重,则不要因螺杆菌而加重苓连用量。因为过用苦寒可能损伤脾胃之气,不唯于病无益,反而可能有害。当然,苦寒之物的抑菌作用效显着,在确有此菌的前题下,适当加重苓连,或另外加入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之品也有必要。但皮时在适当加重姜夏的等用量,温而制之。

3。关于痞。半夏泻心汤对胃动力是双相调节作用。不足者,增强之,张力过高,它又可缓和之。如腹胀较重者,可适量加一点辛香行气,醒脾胃气的药物,如丁香,木香,厚朴,砂仁。

4。关于甘草,大枣的作用。

甘草,大枣,一般认为甘味入脾胃,能补虚和胃。有雍滞之弊,似于心下痞不宜,所以用量偏小,这是错误的。草枣在半夏泻心汤中除了能发挥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另一方面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诸药”即调和药剂,减弱药汤的苦味,使胃能受药,使患者能受药。故草枣用量不可太小。

半夏泻心汤是一剂作用于中焦,疏通上下两焦之枢机之剂。消化系疾病日久,寒热错杂者十之八九,虽药味简单,但效宏。不可小视。

经方之八--柴胡桂枝干姜汤

当代伤寒名医说过一句话,你能应用此方,那你也是半个伤寒通了。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搞懂此方,就要先搞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乌梅丸。

从方药组成看,本方证属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证。从病位分析,本方属半表半里阴症,从六经提纲看从临床治验看,本方皆属厥阴病范畴,因此此方多归属为厥阴病类方中,临床应用以条文所述症状运用本方,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感冒、肝炎、冠心病、内分泌、妇科病、慢性肾病、前列腺炎等等。

应用指征

1。本方属于治疗柴胡体质的寒热错杂剂,这时的”热”是指肝胆郁热,“寒”是指脾脏的虚寒。所以临床即可见口苦,口干,口中粘腻或口臭等热象,又可见肠鸣或便秘或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便溏,见于大便次数增多,食冷物时更甚。便秘需与阳明病的便秘相区别,虽大便多日末解,但腹中无所苦,舌苔末见黄厚或燥干之象,腹胀需与用厚朴的半夏厚朴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相区别,虽胀却觉饥而不影响进食,胀而有失气,腹胀并不因失气而明显缓解。

2。腹诊,腹软,心下部有振水音,脐旁或脐下或脐上有悸动。

3。与半夏泻心汤同属于寒热错杂剂,半夏泻心汤以呕,痞为主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证中一般没有呕证。

4。方中有瓜蒌牡蛎散。其方证的界定是“渴不差者”所以有的患者渴感明显,饮不解渴,甚则喜冷饮,渴饮无度。临床上有时易与石膏证相混淆,鉴在于本方之渴,唇舌多不干,口中不呼热气。

5。有人与乌梅丸比较,皆是厥阴剂。寒热错杂使用。

6。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而柴胡桂枝干姜汤解半表半里之寒。此方为小柴胡汤加栝蒌汤的变剂。

经方之九--栀子豉汤

枝子豉汤由栀子,淡豆豉二味药组成。

病因为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或饮食劳倦三个方面。病机是热扰胸膈,心神不宁。病位是胸膈,其次是肺心。主要见症是。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参考指标是,心中懊恼或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治疗原则是,清热除烦。具体运用时多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

主要针对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失常。

2。循环系。心肌炎,心包炎。

3。呼吸系。肺炎。

4。消化系。食道炎。慢性胃炎。

5。泌尿系。慢性肾炎,膀胱炎。

6。妇科疾病。功血。

经方之十:桂枝汤

桂枝汤其功有六。

1。解肌治太阳中风症。此方不是发汗剂,而是调营卫解肌。发汗与解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此点大家都知道不详说了。《伤寒论》上有明示,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病愈。这就是桂枝汤用于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所在。以是我早年用此方解表无效之原因。

2。温中补虚。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学习制度下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家”不可用之,三是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特别是后二禁,说明桂枝汤有温中补虚之功。由桂枝汤衍生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用于治虚劳诸疾,即是温中补虚之明证。

3。和脾胃。

在妊娠恶阻上,《伤寒论》上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有此证。”此句重点说出无寒热,名妊娠。也就是说无表证用于治恶阻,其意是调脾胃意。

4。滋补气血。

桂枝与芍药等量用之,一为气分药,一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如《伤寒论》中“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临床上用于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5。调理阴阳。

调和营卫,大而言之,即是调理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牡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有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6。调血治血。

桂枝汤加入血分药即为调血治血。如《伤寒论》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方即是桂枝汤加味而成。《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中温经汤主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漏证。以是桂枝汤加血分药而成。

总而言之。桂枝汤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如能加减变化,可治内外妇儿各科疾患。所涉极广,但有规律所循。一是桂芍的比例,二是除用于表症外,凡治里症,终不离温,补之情。

经方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颈部第一方

凡见项背强几几者首先考虑用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此乃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今可用于多种疾患。

1。局部病变。项背不适或有拘急或强或痛或落枕或斜颈或颈椎部X线示有病变。

2。相连病变。头昏,高血压或低血压,睑废,面肌蠕动。手臂麻木等。

3。全身病变。痢疾,荨麻疹。痉病。等桂枝加葛根汤症者。都可使用。

应用指征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与经文一样。

经方之十二----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本方以漏汗而立,以阳虚风动为辨证要点。

临床上凡见:

1。平素汗多病人以阳虚见症者用。 2。四肢拘急与汗病并见者用。

经方之十三、十四: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原文

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此二方的作用均是振奋胸阳,用于治疗胸痹。临床上以胸满,胸闷,胸痛等。

若是由胸阳不振,阴寒内盛诸证均可选用

桂枝汤中芍药酸寒阴柔,有碍胸满,是去之,则变阴阳调和之剂为辛温扶阳之剂,若兼见脉微恶寒者,为阳气损伤较重,于上方中再加附子,以温阳气。

经方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主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者,末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应用二点:

1。体虚与产后发热。抓住“太阳病,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

抓住体虚,发热,不可大汗,为辩证要点,临床上用于体虚久热,产后发热,效果明显,此时用药关键在于桂枝麻黄与芍药的用量。以芍药制止麻桂发汗过度,以达到滋阴发汗之功。

2。用于皮肤搔痒病其中以荨麻疹为重点。抓住“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为要点。

本方可作为各种急慢性荨麻疹的基础方大量用于临床。嘱风寒者,原方用上即可,风热者,加知膏,蝉衣。血热玄参,地芍与紫草。气血两虚者,芪归。也可用于其它顽固性搔痒病,抓住营卫不和,皮肤干燥为要点。

经方之十六:白虎加人参汤

经文: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方与白虎汤相比加人参一味,

白虎汤主治四大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此方则是与上有一点不同“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无力”

此方与桂枝汤比:桂枝汤主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不渴。白虎加参汤治太阳病中风其症为渴。辨证以渴与不渴为要点。

临床上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而渴之外,也用于阳明病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无力。也可以用于口腔溃疡。

经方之十七:葛根汤

其功有三。1。解表 2。颈椎病 3 提神剂

1。解表。葛根汤由桂枝加葛根加麻黄组成,凡见风寒外束,经输不利即可使用。辨证要点有二点,一是外感风寒,苔薄白,咽喉不红为辨症点。二是,形体肥胖,大便不实的患者。临床只要守住这二点。葛根汤即能运用自如。

2。颈椎病,葛根汤的主症,项背强几几。提出应用指征,部位在项背。(颈部) 凡见颈部的落枕,颈椎骨质增生,等。只要见项背强几几即可使用。只要使用过此方治疗颈椎病的人,可能其乐无穷。

3。提神剂。本方葛根有扩张脑血管作用,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凡见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哈欠连天,精神不振,面部似有浮肿者必用。

李冠杰先生经方使用经验和体会11.14讲座

---------------------------------------------------------------最新资料推荐------------------------------------------------------ 李冠杰先生经方使用经验和体会11.14讲座 李冠杰先生对中医经方研究及临床使用 11.14 讲座(01)下面呢我们就以三个问题开始说: 第一个就是自己对经方体系的一点理解吧;第二个方面对经方应用方的一些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对胡希恕老师和冯世伦老师的学术思想的一点理解就是自己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 那么首先说第一个问题对经方体系自己的一点认识,先从中医里面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说起。 我在青岛有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都学医十年了,但是他们都觉得自己中医临床疗效都不理想后来就决心学经方,认识他们后就约我到青岛去过一次,其中我有一个学生他做过六年药剂师,对他本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经历,我就跟他聊,你做了这么多年的药剂师(也就是在药店里抓药),我觉着他对中医开方的现状还是很了解的,我就问他: 你以前做药剂师的时候,一天收了一百个处方,那么你这一百个药方里面有多少是经方?他想了想就对我说: 一百个方子里面要是能有五个经方就算是多的。 也就是说他这一天的中药处方里经方占不到百分之五,这是我学生的一个情况。 像这类情况大家应该知道的也不少吧,凡是从事临床工作的应该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甚至你现在看看包括网上的一些东西,杂志 1 / 6

上的一些东西都是这样的情况。 再比如说最近的我们遇到的甲流看一看预防甲流的药、治疗甲流的一些药方,我现在一直在关注着它,现在我们当地甲流还很少,但是我很关注这些问题。 我在网上看看了这么多天,就只有一个人发帖子甲流在有的地方在用经方治,用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经方,其他的帖子基本上都不是在用经方。 这里边就带出一个问题出来,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再仔细的去想一想,咱就说中医的经典。 经方嘛,大家都知道张仲景的这套经方体系是中医里面的经典,我们再去仔细的想一想他这个经方经典经典到什么程度,它是不是中医的经典呢?大家都知道中医里面的经典都是一些古书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内经》再往下就是《伤寒论》再排在《伤寒论》后边就是《金贵要略》那么在《金贵要略》的后边,这里边就开始有分歧了,有的人说是《神农本草》还有的人说是《温病条辨》咱不说别的了,就说多了的这两种说法。 咱们再退一步,就是把四大经典改成三大经典,因为第四大经典有争议,所以我们就退回来,我们就讨论前三个经典,这前三个经典《内经》、《伤寒》、《金贵要略》,就这三本书。 而且这里面《金贵要略》和《伤寒论》是同一本书,实际上这也就是两大经典没有争议,大伙都公认的。 我们仔细去看这两大经典,严格的说《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本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方治疗心血管病体会 作者:许勇, 舒惠荃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 刊名: 中国中医急症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7(6) 参考文献(4条) 1.赵凯当归芍药散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1995(05) 2.刘正才中医药治疗38例低血压症的临床报告 1975(02) 3.刘力红思考中医 2004 4.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淑英浅论麻黄[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 2.张永忠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4) 3.朱化林.潘建华经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期刊论文]-国医论坛2003,18(6) 4.罗化云.薛玉萍男性病临治四则[期刊论文]-陕西中医2009,30(11) 5.戴一娜.郑晓军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拾萃[会议论文]-2000 6.刘兴奎.朴勇珠.孙婷.庞厚远化瘀益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期刊论文]-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 7.郑秀英临证处方时应重视药物的脚注[会议论文]-2005 8.梁晓海.陈文利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诊疗体会[期刊论文]-四川中医2006,24(9) 9.张洪俊.Zhang Hongjun心肾不交病变从脾胃论治[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 10.彭万年心血管病经方临证探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 引证文献(1条) 1.马春亚经方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24466911.html,/Periodical_zgzyjz200806081.aspx

各科经方应用解析解析

八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 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说明]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

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比较] 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水气病临证体会 摘要】本文选用三则水气病的典型案例,分析水气病的辩证要点及经方应用规律, 进一步验证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一治疗原则。 【关键词】水气病;经方;临证体会 本文水气病是指因水气所致的病证,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诊并治》中作以区分。“水气”一词首见于《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 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 青龙汤中的诸多“或”证,皆是“水气”所致,可见其致病广泛,饮水流行,可及全身,不拘于一脏一腑。上可犯心肺,中可留肝脾,下可停水道。《金匮要略·痰饮 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有对饮邪致病的广泛性及具体证候的描述,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大、小青龙汤,五苓散等。以下为三则案例。 一、小便不利 患者李某,女,60岁,主诉“小便点滴2个月”。患者 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 小便点滴而出,小便意频、量少且无力,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双下肢水肿,按 之凹陷。平素怕冷,大便质黏腻,舌质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综合脉 证属“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证”,给予温肾助阳化气治法。处方以黑附子9g先煎,茯苓25g、炒白术15 g、桂枝9 g、泽泻15 g、猪苓15 g、干姜12 g、麻黄6 g、 肉桂10 g、远志15 g、白芍15g。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10日后二诊,患者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尿量明显增加,排尿较前顺畅,食后腹胀。舌苔变薄。大便成形质软。 二诊:上方基础上加炒扁豆15g、炒神曲10g、木香6g。 10剂后再复诊。患者上述诸证全消。 二、心悸 患者牛某某,男52岁,主诉“心中悸动2周”。 2周以来,患者在活动以及进食后出现心悸、胸闷,面色少华,经常晨起后眼睑及颜面部肿胀感,活动后可自行缓解。平素乏力,精神弱,精力不集中,易烦躁,食欲差,恶心,大便少,小便频,舌质淡红色,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对药物等过敏。综合脉证属“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证”。给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治法。处方:茯 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薤白15g、炙甘草6g、干姜9g、炒半夏曲9g。 用药方法: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温服。 7剂后二诊,心悸减轻,食欲较强增加,进食后心悸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可安 心看书。 续服7付后诸证得解。 三、筋惕肉瞤 吕某某,女,77岁,主诉“右侧胁肋部皮肉跳动约2个月”。患者在2月前无明显 诱因出现右侧胁肋部沿肋缘处皮肉跳动[1],肉眼可见,无皮肤颜色改变,无疱疹等,以手按之跳动可暂时停止,患者心烦,睡眠受到影响,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小便不利,先后就诊于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断为“周围神经病”, 并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但患者症状并无缓解,余无不适症状,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糖尿病史,右肾切除术。综合脉证,属“阳虚气逆,筋脉失养证”,予温阳降逆,柔筋缓急治法。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炒白术10g、炒 车前子15g、佛手10g、黑附子6g先煎、白芍15g、木香6g、炒青皮9g、甘草9g。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经方黄连汤妙用辨治心悸

《伤寒论》173条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由黄连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枚组成。有清上温下,调和寒热,升降阴阳之功。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辛温下去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而为君。半夏和胃降逆,桂枝温阳升清兼以解表,二药共用,可使升降复司,胃肠安和而为臣。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共奏扶正驱邪之功而为佐,诸药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该方临证大多用于胃肠道疾病的辨治,而笔者抓住其病位的“胸”,其病机的阴阳升降失调,其症的心中烦闷等,将该方应用于心悸辨治,收效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作用;干姜能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桂枝有镇静、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党参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炙甘草、半夏提取物皆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笔者体会,凡心悸等心系病症见阴阳不交,升降失调,上热下寒者,皆可圆通应用该方,现举验案二则。 案一、心悸(心血管神经症,频发室性早搏) 赵某,男,34岁。阵发性心慌、胸闷20余天,2010年2月23日初诊。因心情郁闷,常熬夜,疲惫过度感心慌、胸闷20天,逐渐加重,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医院诊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服用西药和中成药治疗,效不明显而来求治。诊见:阵发性心慌、心跳有频发停顿感、胸闷,不时恶心伴上腹部满闷不舒,心烦,焦虑,口干,自汗,无口苦,纳差,眠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厚中间黄腻,脉滑、促。心率88次/min,早搏20余次/min。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病,寒热不调,阴阳失和,心神不宁。治宜清上温下,通阳益气,安神定悸,方予黄连汤加味:黄连、炙甘草、干姜各20g,桂枝、炒枣仁、茯神、生龙骨、生牡蛎、清半夏各30g,党参15g,灵磁石60g,红枣12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昼3服,睡前1服。二诊:药后,心慌、胸闷、心烦、焦虑明显缓解,上腹部满闷不舒减轻,恶心消失,仍不时自汗,动辄有气短之感,上方加黄芪30g,五味子 15g,继服10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身过劳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浊郁阻,阴阳不交,阳不得降而痰热扰于上,热留胸中,耗伤心气,上扰心神则发心悸胸闷气短,心烦焦虑不安;阴不得升而寒邪滞于中, 则恶心、上腹部满闷不舒,总为上热下寒,阴阳升降失常之证。故治以黄连汤重在升降阴阳之气,方中黄连主清胸中之热,该药有良好的除烦热、消痞满功效,既治心中烦悸,又治心下痞满。干姜通心助阳,“主胸满……温中”(《本经》)。桂枝既可交通阴阳以助升降,又能温寒邪。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化痰降逆,和胃消痞。炙甘草、党参、红枣益心气,和中焦,复常气机畅达,以助阴升阳降。加茯神、炒枣仁在于宁心安神,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祝味菊谓其为强心治悸的对药,取其温阳和营,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加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以潜阳纳气、镇心安神。二诊仍不时自汗,动辄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经方辨治冠心病探讨+仲景方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运用+张仲景辨治胸痹探讨+严世芸冠心病证治经验 冠心病可划入中医的“心痹”或“胸痹”的范畴。痹者,不通之义。分析病机不外虚实两端,有因实而胸阳心脉痹阻,有因虚而血滞胸阳不振。具体而言,实者又有气滞、血瘀。痰浊之分,虚者也有阴虚、阳虚,气阴两虚之别,且多兼夹而病。治疗也当据证灵活加减,未可执一方而通治其病。 辨虚实兼夹,不执一方 实证 胸痹实证大要有五,曰痰,曰瘀,曰寒,曰食积,曰气滞。上揣仲景之意,下度临床之证,实证当以痰、瘀、气滞为常见。凡胸痹之属于实证者,多见于身体壮实或病起不久的患者,治疗以祛实通脉,舒展胸阳为主。 ①气滞:气滞上焦,胸阳失展。临床表现以胸闷为主,或伴有得嗳气、矢气则舒,时欲叹息,脘胀等症,气滞重者可有胸隐痛而不固定,苔薄白,脉细弦。治疗:瓜蒌、薤白、郁金、丹参。胸闷重者可另加枳壳,兼有一些寒象者加桂枝,此外沉香粉也可酌情选用。 ②痰饮:痰浊闭阻心脉,胸阳失展。临床又有痰饮、痰浊、痰 火、风痰之别。 痰饮:胸闷重,胸痛轻,咳唾痰涎,苔白腻,脉滑;兼湿者,

可见口粘,纳呆,倦怠,便或软。治疗:枳实、瓜蒌、 薙白头、半夏、茯苓,或可合用苓桂术甘汤之类。 痰浊: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粘,白腻带干,或淡黄腻;若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而干,或黄腻,是为痰热。治疗:竹茹、枳实、茯苓、半夏、陈皮、甘草、瓜蒌,痰热者加黄连。 痰火:胸闷为主,或兼胸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苔薄黄腻或黄腻或白腻而干,脉滑数。治疗:枳实、 瓜蒌、郁金、茯苓、海浮石、海蛤壳、黄连。 风痰:舌红或兼有中风后遗症,苔腻。治疗:可据病情选用 南星、菖蒲、天竺黄、竹沥、生姜汁、川贝母、枳实、 瓜蒌、半夏、茯苓、濛石滚痰丸等。 此外,若痰与寒合,痹阻胸阳,闷痛明显者,可予瓜蒌薙 白桂枝汤:必要时可参入细辛、乌头之类;若痰气交阻,又当增入郁金、厚朴、枳实之类。 ③血瘀:瘀血痹阻,心脉不通。临床表现,胸痛为主,疼如刺,甚或彻背,面色灰黄,舌有瘀斑或舌质黯,舌下青筋,重者舌质青紫,面色灰黑,脉细弦或涩,即《证治准绳》中所谓的死血心痛。治疗:丹参、当归、川芎、郁金,血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瘀较久者,加虫类搜剔,如地鳖虫、全蝎等:胸痛剧者,乳香、没药、失笑散、细辛等选择而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经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4T16:09:59.3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1期作者:曹秀珍 [导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 (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常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胃脘不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效果显著。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074-02 1.方义体会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149条,原书是这样记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1],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称为“辛开组”,黄芩、黄连之苦寒清除胃中积热以开痞属“苦降组”[2]。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属于甘温之品,是“甘补组”。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2.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3],均可应用,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急性肠胃炎,慢性肝炎等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张X,男,47岁。,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近三年,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舌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诊后腹胀除,余症轻,二诊三剂后诸症消然。 2.2 治疗消化性溃疡,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乌贼骨20克浙贝母10克,水煎饭前服三剂。 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配以香砂养胃丸调理二月而愈。 2.3 治疗急性肠胃炎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葛根15克木香5克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2.4 治疗慢性肝炎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3.加减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厚朴,玫瑰花,乌梅,佛手主治、消化性溃疡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控制和消除幽门螺旋菌是治疗的关键,据有关实验[4],幽门螺旋杆菌对黄连重度敏感,对黄芩、党参亦敏感。 要用好半夏泻心汤,还有几点要说下。第一,本方是胃病的专方,虽有报道用于其他系统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症状。第二,本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红,多伴有睡眠障碍及腹泻倾向。舌苔多见黄腻,但脉象没有明显特征。第三,本方证的病机是寒热错杂,中虚热结。半夏泻心汤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热补泻同用之方[5],只要是胃炎,虽舌红不忌姜、夏,虽舌淡不避芩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使用半夏达42方。 1 药证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

经方100首方证详解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桔梗汤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6-l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半夏散及汤 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60g、大枣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桂枝汤 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小建中汤 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怡糖适量。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每日三次。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有腰痛史近二十年。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

解病情了。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心悸纳少,胃脘恶寒。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自言过去常有遗精。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娄绍昆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予以芍药甘草汤加牛膝、木瓜。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作者:————————————————————————————————日期: ?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经方之二真武汤 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