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阅读作文班教学第十讲

合集下载

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自然之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冀教版

2017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自然之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冀教版

《自然之道》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课文讲述我们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求把幼龟抱向大海。

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一群幼龟以生命为代价才使我们明白了自然之道,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本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以主人翁的姿态去思考,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引导学生去品词,品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脉络图:观察幼龟入海起因离巢而出过险滩发现龟巢兴奋等待自幼龟探头欲出又止自然规律应遵循然经过嘲鹰突袭危在旦夕万分焦急善意搭救之成群幼龟鱼贯而出酿成大错多痛心道无遮无挡落入鸟口结果震惊不已极力拯救一声长叹发人深省教学建议:教学本文,可以参考下面的教学思路:(一)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布置学生自读自学。

如,把课文读两三遍,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认识生字,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二)了解学情,确定目标。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是否正确、流利,让学生汇报已读懂的内容,提出疑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

(三)突出重点,精读研讨。

一个重点是交流大家的阅读感受,指导有感情朗读,主要是结合具体语境交流;另一个重点是交流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这要结合全文交流,要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作决定或指挥;当人自作聪明时,就可能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聪明反被聪明误等等;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加以引导。

最终学生要明确做事情要遵循“自然之道”。

(四)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并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十讲年龄问题

第十讲年龄问题

四年级第十讲年龄问题例1:儿子今年10 岁,5年前母亲的年龄是他的6 倍,母亲今年多少岁?例2 :今年爸爸48 岁,儿子20 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 倍?例3 :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5 岁,兄3 年后的年龄为弟4 年前的3 倍。

问:兄、弟二人今年各多少岁?例4 :哥哥5 年前的年龄与妹妹4 年后的年龄相等,哥哥2 年后的年龄与妹妹8 年后的年龄和为97 岁,请问二人今年各多少岁?例5 :今年兄弟二人年龄之和为55 岁,哥哥某一年的岁数与弟弟今年的岁数相同,那一年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 倍,请问哥哥今年多少岁?例6:今年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4倍,20 年后父亲的年龄为儿子的年龄的2 倍。

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例7 :当叔叔的年龄与他侄子今年的年龄相等时,侄子的年龄为10 岁;当侄子的年龄与他叔叔今年的年龄相等时,叔叔已经37 岁。

求今年叔侄各自的岁数?例8:今年爷爷78 岁,长孙27 岁,次孙23 岁,三孙16 岁。

问: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之和?例9. 父、母、子一家三人今年全家年龄和为70 岁,而10 年前三人的年龄和为46 岁。

父比母大4 岁。

求今年每人的年龄?* 例10.已知祖孙三人,祖父和父亲年龄的差与父亲和孙子年龄的差相同,祖父和孙子年龄之和为82岁,明年祖父的年龄恰好等于孙子年龄的5 倍。

问:祖孙三人各多少岁?*例11:1994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4 倍。

2000年,父亲的年龄是哥哥和弟弟年龄之和的2 倍。

问:父亲出生在哪一年?练习题:1.父亲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 倍,那么今年儿子几岁?2.王梅比舅舅小19岁,舅舅的年龄比王梅年龄的3 倍多1 岁。

问:他们二人各几岁?3.小明今年9 岁,父亲39 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2 倍?4.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 岁。

问:父女两人现在各多少岁?5. 爷爷今年66岁,孙女今年10岁,几年后爷爷的年龄是孙女的5 倍?几年前爷爷年龄是孙女的9 倍?6. 哥哥和弟弟四年前的年龄和是21 岁,六年后弟弟比哥哥小7 岁,今年兄第二人各多少岁?7. 妹妹今年9 岁,哥哥今年12岁,当兄妹二人的年龄之和是39岁时,兄妹二人各多少岁?8. 小张和小王3 年前的年龄和是18 岁,小张今年的年龄等于两人的年龄差。

小学作文冲刺篇下 第10讲 动静相衬法

小学作文冲刺篇下 第10讲 动静相衬法

根据场景添加事件,运 用动静相衬展开想象 考场上 课堂上 医院里 公园赏花 课间 运动场上 运用
观看视频
完成教材B册“小试牛刀”
判断
第一题。
动静 相衬
分享
完成构思 口头描述
一、口头冲浪——比一比 二、方法迁移——理一理
口头冲浪——比一比
请同学们看教材B册“独步引路” 习题一。 以《一个人 》为题目,说一说你 会选择哪个场景,哪种感受,会用 哪种方法写作。
动静相衬法
以动衬静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 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以静衬动
以静态的事物或场面衬托动态的事物 或场面,表现一种更喧闹或更紧迫的 情形。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 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 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则会塑造出栩栩如 生的文学场景。
以动衬静
《一个人在家》 动:大风呼呼地吹 闹钟滴答地走 忽然一声怪响 静:房间的安静 主题:用各种声响突显房间之静,表达作者害怕的心理
以静衬动
《观潮》 静:潮前平静的江面和周围的景物
潮水未至时风平浪静 潮退时复归平静 动:大潮来时浩浩荡荡 风号浪吼 主题:以静写动,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
动静结合
方法迁移——理一理
第一次: 《 难忘的“第一次”》 (三选一) 写一件事物(写出特点和感悟)
根据漫画写作 第二次: 写民俗民风 第三次: 我的理想 第四次: 自我保护 (二选一) 读《鲁滨孙漂流记》后的感想 第五次: 自由作文
写作任务
构思→思维导图→写作
《一个人

《秋 雨》
《吴门秋雨》 动:时间 飞鸟 秋雨 落叶 静:石桥 亭台 主题:文中事物亦动亦静,动静结合,表现了吴门秋雨美不胜收的精致。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十课第十课,标题为《孝心传千古》。

这是一篇课文讲述了白桦树的故事,白桦树在开春的时候,坚持为母亲提供滋养。

它为自己的母亲树枝上镶嵌着一个个鲜花,并默默地为母亲摘取优美的叶子。

这就是白桦树对母亲无尽的爱,也是孝心传递的感人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白桦树体现出了孩子对母亲的孝心。

白桦树对母亲的孝心是无私而坚定的,它愿意付出自己大量的努力来为母亲提供滋养。

尽管白桦树自己并不是个很强壮的树,但它愿意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护和照顾母亲。

白桦树为母亲镶嵌鲜花,并摘取叶子,是为了给母亲带来美,让母亲能够开心地生活。

这样的孝心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孝心是一种传递下去的美德。

白桦树的孝心让人感动,这个故事也传递给了我们,我们作为孩子,应该坚守孝道,尊敬和照顾好父母。

孝敬父母不仅仅是言语上的问候和祝福,更是要从内心中发自真情地关心和陪伴父母。

这需要我们做到特别的一些细节,例如不吝啬尊重父母,帮助家务,尽自己所能去关注和照顾他们的身体和情感等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我们孩子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偏离了孝道。

有时会因为自己的懒散和不负责任而忘了向父母表达感谢之情。

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任性和不顾及父母的感受,而对父母不够体贴。

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学习白桦树的故事,及时提醒自己,回归我们的本心,做出改变。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孝心的道理。

我们要懂得感恩,尊重和照顾父母。

无论父母在我们身边还是不在我们身边,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明白父母是我们的天使,是我们的引路人。

我们要用行动和言语来传递我们的爱和关怀。

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向身边的人传递孝心,让这种美德在我们身边传承下去。

最后,孝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

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够像白桦树一样,保持着爱和关心,将孝心传递下去。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我们的家人带来温暖和快乐,让孝心在我们的行为中发光发热。

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孝心就一定能够流传下去,传承千古。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_小学作文指导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_小学作文指导

第十讲:儿童的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一)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的研究甲:我们强调表象活动在言语表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言语的训练。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头脑中的表象是无法直接交流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表象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言语。

不仅如此,表象在人们头脑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

它的活动经常受到言语——主要是内部言语活动的指导、配合和制约。

儿童,实际上并不是在头脑里先通过表象活动形成一个个表象,然后再寻找一些词句去固定它、表现它,而是在大脑中始终有着表象活动与内部言语两种心理活动的交织。

儿童用字遣词的变化是同表象变化紧密结合的。

乙: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还表明:儿童头脑中储存的,在作文、说话中要表现的也不全是表象。

由于词、言语的概括作用,过去的经验,有的全部以词的形式保持在记忆的库房里;有的部分以词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着。

以表象保持着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种种外部联系;以词语保持着的部分是纲目,是人们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

例如,儿童回忆过去参加的某次活动,可以想起活动中许多人物、场面的种种具体形象,这是以表象形式保持的。

儿童从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到的启发,受到的教育,对活动本质意义的认识,则更多的以词、言语的形式保持在记忆里。

甲:宁老师说的对。

儿童进行思考,对思考结果的回忆,把思考的结果明确地传递出去,都是离不开字词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离不开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活动。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儿童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的研究,努力掌握其规律。

(二)内部言语的基本特点乙:外部言语指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

研究这两方面的材料比较多。

限于时间,今天我们就不做重点讨论了。

对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多年来人们重视不够,至今研究的材料仍不很多。

袁老师,今天我们就从言语表达的角度,着重谈谈内部言语吧。

甲:好,那就先说说什么是内部言语。

心理学指出,内部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的,而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同抽象思维、独立思考。

小学作文阅读第10课 (6)

小学作文阅读第10课 (6)

什么是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 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就懂 一 做就错
看得懂,但不 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长久坚持的能力 (自律性等)
什么是学习力-常见错误学 习方式
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片段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相信你能把 它改得更好!
来到一个小巷口,我看见一个大伯正在修伞。我走过去问 他这伞能不能修。大伯说可以,我心中充满怀疑,便担心地 站在旁边等着拿伞。大伯看见我没有走,放下手里的活儿, 拿起我的伞,帮我认真修了起来。
这个片段将“我”找修伞大伯修伞的过程写清楚了,但是缺乏对细节 的描写,使得片段中的修伞伯伯的形象不够鲜明,片段所述事例不够生动。 同学们可以增加对修伞大伯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以此来塑造更鲜 明的人物形象,此外,还可以在叙事中穿插一些心理描写的片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4 Where‘s my backpack?
超级记忆法-记忆 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 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 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记忆中
选择恰当的记忆数量
魔力之七: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曾对短时记忆的广 度进行过比较精准的测定: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记忆 广度为7±2项内容。
超级记忆法-记忆 规律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自然之道》(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自然之道》(简单引导)教学设计 冀教版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自然之道》(简单引导)教学设计冀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3、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4、丰富见闻,产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什么才是“自然之道”,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

4、检查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写在这个位置。

二、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

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

读课文不能盲目地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

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得有意义。

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

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

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

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遍。

看看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引导学生理解,在讲故事中加入适当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看得更明白。

不但如此,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

四年级第十次课阅读之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年级第十次课阅读之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十讲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一、重点难点突破如何概括各段段意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是指段的主要意思概括段意的原则概括段意的方法如何概括中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概括中心思想的三点原则:确切,就是概括要准确、恰当,能概括出这篇文章所特有的思想意义。

完整,就是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完整地概括出来。

简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来表达。

但是它必须以确切、完整为前提。

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即:通过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思想感情。

《南泥湾开荒》课文记叙了三五旅战士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开发南泥湾的经过情况,赞扬了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概括主要内容常用的词语有:“描述了......”“刻画了......”“通过......”等等概括思想意义常用的词语有:“表现了......”“说明了......”“表达了......”“歌颂了......”“赞扬了......”“揭露了......”“鞭挞了......”等等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1、分析题目概括法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从过渡句、段找中心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

4、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

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

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心中没有愿望,等于地上没有空气。——布尔韦尔·科顿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歌德
没有理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但丁
生活里没有做不到的事,但需要有强烈的愿望,必要时应该不惜生命。——列·列昂诺夫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书法家,让我手中的笔诠释我“心之所思,梦之所在”。为了实现这个我从小就盼望已久的愿望,我从小学二年级便开始跟随杨老师学写毛笔字。当时,我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学习书法,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记得当时有些同学笑我傻,说什么毛笔字已经过时了,学书法只能浪费时间。我没有被他们的冷言冷语所击垮,相反,我对书法的爱好反而更加强烈。难忘的是,我高中时曾因书法好而受到学校领导的多次表扬;值得欣慰的是,我大一时获全队硬笔书法一等奖。我从未放弃过对书法的练习,直到现在,我每天还坚持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长大以后,我在书本里找到了母亲当时嘱咐我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为之。”不错,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么嘱咐我的吗?
想起母亲的嘱咐,我就会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祖国的土地、祖国的历史养育了我勤劳善良的母亲。母亲对我的嘱咐,不正是祖国对我的期望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无微不至:(2)快慰:




心愿




我们称美好的愿望为心愿,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愿望,那也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魅力心愿。或许人生就是在心愿与心愿的传递中继续,在心愿与心愿的累积中丰富,在信源于心愿的达成之中绽放光芒……
人的心愿有的是属于个人,有的是属于群体的。有的只是单单为了满足自己,有的则是打击共同的心愿,不管怎样都是一样的美丽。偶尔回忆自己走过的岁月,回想曾经的心愿,也许会觉得傻得可爱,又时常会为心愿的落空而沮丧,甚至遗憾许久。但不知不觉自己有体会到成长的痕迹,如同浓苦的咖啡在杯沿边留下痕迹时方才在喉间品出了甜美。于是,心中便又生出了美丽的心愿。
四年级阅读班作文教学
时间姓名




嘱咐
母亲给无微不至的爱,她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四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带我下地了。在绿油油的菜畦里,我跟母亲学着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1)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
再大一点,我有时会仗着自己力负小伙伴。我清楚地记得母亲是怎样责备我的。粗壮的手臂高高举起,手掌落在我身上却一点也不疼。(2)我永远忘不了的是那张充满怒气的脸,尤其是那双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
人必须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远不熄地燃烧着火光。——高尔基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愿望乃思想之父(英国)
愿望不能代替实际(英国)
愿望只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英国)
——————————————————————————————————————————————————————————————————————————————————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速度和语调应该是()
①快而低沉②慢而高昂③慢而低沉④快而高昂
5、把下面的句子改写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不错的,母亲的眼睛,不就是这么嘱咐我的吗?
—————————————————————————————————————————
6、为什么说“母亲对我的嘱咐,不正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吗?”
——————————————————————————————————————————————————————————————————————————————————
如果做了自己愿望的奴隶,那就可怕了(俄罗斯)
“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富兰克林
持久的愿望的确有起死回生之力。——巴尔扎克
在友谊里,不用言语,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冀,都在无声的喜乐中发生而共享了。——纪伯伦
(1)在我的心底,总埋藏着一个美丽的心愿,它或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但更会随思想的成熟而日趋强烈……
我,并不崇拜现在的歌星影星,并不欣赏“追星族”和“赶时髦”的做法,但我欣赏书法家,喜欢那些有着远大抱负且能执着追求目标的人。我喜欢绿色,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敬佩松树的高洁,小草的刚强,顽石的毅力,这些都能让我从中获取力量,促使我奋勇前行。
生活是个舞台,从那里我们能看到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到生活的无限乐趣。人生的理想决定生活的态度。曾有人说“人多爱追梦”,其实这个“梦”就是愿望之意。愿望就如一个靶子,而我们则是一支想射中靶心的箭,为了拉个满弓,我们就要全力以赴,无时无刻不在为之奋斗。就是因为有了愿望,爱迪生才能把光明带给人间,雷锋才能把整个人生都献给祖国,献给人民。因此,我们的人生不能缺少愿望。对于那些没有愿望的人,好比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随着风的吹过而销声匿迹,毫无意义。
—————————————————————————————————————————

————————————————————————————————————————
3、画线的(1)、(2)、(3)句话,表达了母亲对“我”的怎样的嘱咐?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写下来。
记得我上了学以后,一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冒雨上山给我寻找治气喘病的草药。回来时,她的蓑笠不见了,浑身上下淋得透湿。父亲问她,她笑笑说:“路上碰见邻居小林妈,我把蓑笠借给她了。”当晚母亲发了高烧。我静静地趴在她身边。(3)母亲用发烫的手轻轻托起我的下巴,嘴角露一丝快慰的笑意。凝望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我觉察到母亲用目光,正默默嘱咐着我什么。
(2)我静坐窗前,望着窗外沙尘飞扬、狂风肆虐;望着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仍然耀武扬威地喷着尾气;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一缕缕如同魔鬼一样张牙舞爪的黑烟……我的心在痛,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鸟儿惨痛的最后一声鸣叫,人啊!你难道要一错再错吗?








佳作欣赏一:我的愿望
我,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却有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性格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