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房价指数分析

合集下载

中美住房市场的比较与思考

中美住房市场的比较与思考
分 家 庭 可 以住 在 别 墅 里 , Z 0 年 , 到 07
生 了次 级 债 危 机 , 在 美 国 的 半 年 我
时 间 ,亲 身 感 受 了美 国 住 房 市 场 的
变化
度 , 国平均 l 1 家庭 中有1 家庭 美 个 7 个 面临 失 房, 严 重 的地 区 为2 个家 庭 最 5 中有 1 家 庭 面临 失 房。上半 年 银 行 个
年 6 .% 9 1 的历 史最 高 点 , 降到 2 O 下 08
年 二 季度 的 6 %, 美 国 政 府提 高住 7 使 房 自住 率 的 目标 重新 回到 原点 。 四 是 空 房 率 上 扬 。2 0 年 上 半 08 年 空 置待 租 或 待 售 的 住 房 为l 6 万 8 0
比 较 中 美 住 房 市 场 : 出 虽 现 一 些 共 同 的 现 象 , 有 却 着 不 同 的 金 融 环 境 和 供 求
矛盾
目前 , 地 区不 同 , 国住 房 市 依 我 场 也 同样 面 临 着不 同程 度 的 成 交 量 下 降 、房 价 下跌 的局 面 。那 么 , 国 我
到 五 十 年 来 最 高 水 平 。2 O 年 二 季 08
说 起 美 国的住 房 , 两点 中国人 有
是 没 法 比的 , 是 美 国 的 住 房 条 件 一 和 环 境 我 们 没 法 比 。人 口少 加 上 优 越 的 自然 条 件 , 美 国 除了少 数 家庭 使 居 住 在 城 市 中心 的 楼 房 里 外 ,大 部
中美住 房市场 的比较与思考
一 文 / 虹 秦
还 有一 些 家庭 短 期 外 出, 一 、二个 如 月 , 们 也 会 把 房 子 出租 出去 , 国 他 美 人 并 不 在 意 租 房 住 ,所 以 ,美 国 住 房 的 自住 率 最 高 的 时 期也 没 有 超 过 7 0%,租 房 居 住 很 方 便 , 安全 , 很 租 赁 市场 非常 发达 。 众 所 周 知 美 国 从 2 O 年 起 发 0 7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房价趋势:近年来,美国房价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NAR)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全国房价中位数为2.7万美元,同比上涨5.7%。

而根据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的数据,美国房价指数从2024年至2024年上涨了42.7%。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在2024年房价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二、销售和租赁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销售和租赁市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根据NAR的数据,2024年美国现房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2%,而全年销售均价上涨了9.2%。

至于租赁市场,在2024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困难,但在疫苗的普及和经济复苏的推动下,租赁市场预计将逐渐恢复。

此外,随着近年来在线租赁平台的兴起,租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三、供需情况:美国目前存在供需失衡的状况,即供应不足。

其中一个原因是开发商对于建设新房的投资不足,导致住房市场供应不足。

根据NAR的数据,目前美国全国房屋库存仅为3.2个月,低于6个月的理论正常库存水平,这意味着房屋市场处于卖方市场。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持续,住房需求将继续上升,供需失衡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存在。

四、政府政策:美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例如,联邦住房金融局提供低利率贷款以支持购房和购房者的住房贷款利率稳定。

此外,一些州和城市还制定了住房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以缓解供需失衡的问题。

五、技术创新:在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下,美国房地产市场也面临着一些变革。

例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使得房地产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房屋管理更加智能化,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美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

房价持续上升,销售和租赁市场逐渐恢复,供需失衡问题需要解决,政府政策和技术创新也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美房地产市场比较

中美房地产市场比较

中美房地产市场比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美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的房地产市场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对中美房地产市场进行比较。

一、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重大。

在中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来调控市场。

例如,限购、限贷、调整房贷利率等措施被广泛实施。

而在美国,政府相对较少干预房地产市场,市场更加自由化。

这使得中美两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环境上存在较大差异。

二、市场特点1. 中美房价差异中美两国房价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多年的快速增长,房价呈现上涨趋势,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房价高企。

而美国房价则相对较为稳定,不同城市之间的房价差异相对较小。

这种差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影响。

2. 投资属性差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投资渠道,很多人购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投资和保值增值。

相比之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注重居住需求和住房质量,投资属性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中美两国房地产市场运作机制和投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

3. 融资方式不同中国房地产市场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为主,购房者需要较高的首付款比例,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

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则更依赖于抵押贷款,购房者可以通过按揭贷款购房,首付款比例相对较低。

三、发展趋势1. 中国市场仍有增长空间尽管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多轮调控,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中国城市化率还存在提升空间,房地产市场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2. 美国市场迎来调整期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经历了调整和复苏。

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发展趋势相对稳定,但随着利率上升和经济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调整的局面。

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国家(2)

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国家(2)

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国家(2)世界十大国家房价大比拼1、最超前:美国平均工资:234936元/年平均房价:7784元/平方米工资房价比:30.1买房梦实现时间:约8年美国54个主要城市房价平均标价为229631美元/套,每套平均使用面积是177平方米,地产面积1416平方米。

按房屋每年的价格,每年还要交大约1.5%的房产税。

美国人的消费挂念十分朝前,虽然年均可购约30平米的房子,但是如果按照消费后收入算的话,年均可购房平米数应该在10平米左右,但是美国消费观念的影响,一般工作1-3年的收入就可以贷款在美国中部城市购买一个200平米以上的别墅了。

如果换算到中国,这座别墅的价值应该在1500万左右,中国人需要工作百年才能购得。

2、最炫富:卢森堡平均工资:294408元/年平均房价:约55万元/平方米工资房价比:0.5买房梦实现时间:百年对于卢森堡这个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国家来说,计算房价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调侃。

卢森堡的工资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购买一套百平米的别墅都不是难事。

所谓寸土寸金,卢森堡有限的国土面积早就了世界最高的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世界最高的房价。

延伸阅读:德富豪租公寓不买房:担心推高房价穷人买不起3、最昂贵:英国平均工资:约260000元/年平均房价:约2.2万元/平方米工资房价比:11.8买房梦实现时间:约10年英国智库机构“政策交流”预测,25年后,英国平均房价将从现在的24.4万英镑(约合245万人民币(6.7648, 0.0079, 0.12%))涨至78万英镑(782万人民币)。

这一数字依照英国政府一套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出,考虑了通货膨胀和房价预期。

这家机构说,英国平均房价现在是人均年收入的10倍。

考虑到现阶段首次购房人群的平均年龄为32岁,意味着现在一个6岁的孩子未来购房时负担将大为加重。

目前英国正在面对一场逐渐升温的住房危机,因为一份全职工作的平均年薪26000英镑,约合人民币26万元,而平均房价却是16万2000千英镑,约合人民币162万元。

中美房地产市场对比

中美房地产市场对比

中美房地产市场对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美两国的房地产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由于两国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的不同,中美房地产市场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房地产市场的各个方面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了解两国市场的异同之处。

1. 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远远超过了中国。

根据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总价值约为29万亿美元,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总价值约为10万亿美元。

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惊人的增长,但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放缓,增长速度也有所减缓。

相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相对平稳,受到经济周期和利率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2. 房价和租金水平在房价方面,美国的房价普遍较高,尤其是在大城市地区,如纽约和旧金山。

相比之下,中国的房价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然而,中国的房价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却高昂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租金水平相对较低,与房价相比,租金回报率较低。

而在美国,租金水平相对较高,使得许多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房产进行出租。

3. 购房政策和金融环境中国和美国的购房政策和金融环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购房政策相对较为严格,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常常出现。

此外,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多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相对较低。

而美国的购房政策相对较为宽松,市场竞争激烈,购房流程更为简化。

此外,美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完善,购房贷款系统更为成熟,买房更加灵活和便利。

4. 投资机会和风险中美两国的房地产市场都存在投资机会和风险。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的房产投资前景广阔。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防范潜在的风险。

在美国,不同城市和州的房地产市场存在差异,投资者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前景等因素进行选择。

美国的房产投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谨慎对待市场波动和利率风险等。

结论总的来说,中美房地产市场在市场规模、房价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怎么看美国的房价走势趋势

怎么看美国的房价走势趋势

怎么看美国的房价走势趋势美国的房价走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并且受地区、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要了解美国的房价走势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经济基本面对房价的影响。

美国的房价通常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情况和人口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密切相关。

当经济增长强劲,就业率高,人口增长迅速时,需求增加,房价往往会上涨。

反之,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大和人口流失等因素会导致房价下跌。

第二,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房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当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借贷成本下降,购房需求增加,房价通常上涨。

相反,当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加息时,房贷利率上升,购房成本增加,房价可能下跌。

第三,区域差异对房价的影响。

美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房价走势也有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房价在繁荣的城市和地区上涨的可能性更大,而在经济不发达或人口流失的地区,房价可能趋于平缓甚至下跌。

同时,地区之间的房价差异还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等因素相关。

第四,政府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房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政府出台的支持低收入群体获得住房的政策会增加对低价房的需求,推动房价上涨。

此外,税收政策的变化也会对房价产生影响。

例如,在2017年底通过的税收法案中,个人所得税和房地产税的调整可能会影响到房价走势。

综上所述,要了解美国的房价走势趋势,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和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

同时,还需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数据和专业机构的研究报告,以获取最新的市场动态和趋势分析。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讨论,具体的房价走势可能因个别因素或突发事件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房地产相关决策时建议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中美利率调控政策与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实证分析

中美利率调控政策与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实证分析

基金项 目: 教育部社科青年项 目“ 金融危机 冲击下 的我 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结构效应研 究” 1 Y C 9 3 9 (0 J 70 7 )
作者简介 : 晶(9 2一) 女 , 张 17 , 山东济南人 ,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 : 币理 论与政策 ; 货 杨萍 (9 7一) 女 , 18 , 山东烟台人 ,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行 的存有明显偏差的先扬后抑的利率调控政策, 直接推动了美 国房地产市场价格 的过度 波动, 进而导 致了金融危机 的产生。当前 , 在我 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的背景下 , 利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
系 自20 05年 起也 开始呈 现 出 了长 期 的反 向相 关关 系 , 而近 期 的房价调 控政 策可 以对现 阶段 过高 的房
也 存 在着 较为 严重 的房 地产 价格 泡 沫 。因此 , 通过 实证 分析 美 国次贷 危机 是否 由其 利率政 策 引起 并 比较 中美
利率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走势影响的差另 , 可以为今后深入研究我 国利率调控政策提供基础。 本文将通过两个步骤验证美联储 的利率调控政策与美 国金融危机的关系 : 一是美联储 的利率调控政策是 否存在偏差 ; 二是美联储 的短期利率调整是否引发 了房地产价格 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前期过度宽松而后期 又过度紧缩 , 且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关系密切 , 则美联储的利率调控政策 自 然就是 这场美国金融风暴 的一个重要原 因。最后我们还将对我国 20 0 0年第 1 季度至 2 1 00年第 2季度 的利率调整 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 旨在 比较 中美两国利率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走势 的影 响差异 , 从而为 我 国未来利率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些建议 。

中国与美国房价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房价的比较研究

中国与美国,作为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房价的比较一直是热门话题。

本文通过分析两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政策措施、影响因素等方面,揭示了两国房价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探讨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未来的趋势。

一、发展历程和政策措施1.1 中国房价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措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末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这次改革使得城市居民能够通过购房获得产权,催生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随后,在1998 年,以供地制约调控为主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开始实施。

“沈阳三举措”是中国房地产调控史上的第一次尝试,包括减少土地供应,加大土地出让的金融保证金与拍卖保证金,禁止银行向开发商发放贷款。

此后,中国的房价呈上涨趋势,但在2007 年以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限购、限售、加大土地供应和增设税收等,以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1.2 美国房价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措施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期,但直到二战之后,住房市场才开始快速发展。

直到2000 年代初,美国部分地区的房价开始大幅上涨。

但在2008 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价激增的泡沫破裂,房价开始大幅下跌。

此后,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支持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如降低利率、减税、放宽贷款限制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2.1 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是房价变动的重要因素。

在2007 年以前,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强力支撑,这也是引导中国和美国房地产市场走向不同的重要因素。

之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和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房价上涨的压力。

美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人口流动也比中国更为平缓,这也降低了美国房价的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房价指数分析
成甫财经研究所
一、中国房价指数
(一)中国房价指数(月度)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中经网,处理得到
注:自2005年3月份起,数据均为按照新模型测算的结果;对比基期由原来的1995年3月份改为2000年。

从上图即中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月度,上年同期=100)可以看出,1992年到2011年这二十年中,1994年、1997年、1999年、2008年和2010年这五年,中国房价处于低谷,标准差是8.06;1993年、1996年、2000年、2009年和2010年这五年,标准差是11.18。

中国房价处于波峰。

比较发现,中国房价的固有特点是房价波动性特别大,标准差是8.77,表现为波峰时点与低谷时点重逢,这说明中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性很大,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是中国政府的政策随机性很大,存在一把手拍脑袋决策现象,无论是波峰时点附近,还是低谷时点附近,均是中国政府出台重要房地产政策的关键时点,因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受政策影响特别大,是政府主导型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是热钱或者游资大量投机炒作,存在温州炒房团现象,无论是从波峰降至低谷,还是从低谷升至波峰,持续时期均很短,平均不超过一年。

短期资金从其他行业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造成了中国房价大起大落现象,稳定性不足,造成了潜在购房者心理预期波动也特别大,引起了潜在购房者的集体性恐慌,此时政府再出台稳定房价政策无疑是“火上浇油”,造成房价更大的波动。

现在我们进行反向推理,热钱或者游资之所以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无疑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存在超额利润或者暴利。

房地产行业之所以存在暴利,无疑是因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和房地产开发商寻租,二者勾结对房价推波助澜,造成房价居高不下。

由于热钱或者游资预期到房价只升不降,因而此时进行无风险套利便是最优决策。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要让房价回归到正常的价位区间内,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改变对地方政府的官员考核机制,即不能单单以地方GDP作为官员晋升依据,要让地方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适度调整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因为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拿大头,地方政府拿小头,而地方政府官员自身存在政绩考核压力,大搞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种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造成了地方政府大量发行地方债务、廉价“土拍”、“跑部前进”以及“驻京办”怪象。

同时,中纪委督导组要严厉打击对地方政府在房地产方面的腐
败现象;审计局要严格审计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务规模,控制地方债务违约风险。

等到地方政府官员政绩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的那天,房价便会逐步回归到正常的价位区间,热钱或者游资便会离开房地产行业。

中央政府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政策随机性很大,这不利于稳定房价和潜在购房者心理预期。

因而中央政府在出台房地产政策之前应该先进行政策研究,局部试点,等到时机成熟再推而广之,并努力保持房地产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房价的合理波动。

(二)中国房价指数(季度)
114
110
106
102
98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国研网,房地产信息网,整理得到
从上图即中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季度,上年同期=100)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9年这九年中,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处于低谷,标准差是4.24;2004年和2005年这两年处于高峰,标准差是1.70。

2001年到2009年全部年份的标准差是3.21 。

由于数据有限,季度数据只能找到这九年,因而分析不具有代表性。

详尽的分析参照上述月度数据。

二、美国房价指数
(一)美国房价指数(月度)
115
110
105
100
95
90
房地产价格指数(%)
从上图即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月度,上年同期=100)可以看出,1992年到2014年这二十三年中,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这五年处于低谷,标准差是3.18;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13年这五年处于高峰,标准差是1.91。

与中国房价指数数据比较发现,美国在2005年6月份之前波动比较平稳。

利用Excel标准差函数,笔者计算得到:1992年1月至2005年6月份,房地产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是2.51;2005年7月份至2014年2月份,房地产价格指数的标准差是5.96,是前段区间的两倍不止。

1992年到2014年全部年份的标准差是4.82,远远小于中国对应的标准差8.77,因而美国房价波动幅度远远小于中国房价波动幅度。

由于笔者对美国房地产了解不深入,这里借鉴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席勒《非理性繁荣》(2000年第一版,参见席勒教授个人网站
/books/shiller/rjs_exub.htm;2005年第二版),该书认为美国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严重,最终成功预言了2000年开始的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和2006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本文分析的是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从上图不难发现,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拐点出现在2005年7月份左右,接近2006年。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房地产价格指数从2006年开始大跌,并不是由政策方面因素导致的,而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导致的,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导致的。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信用等级低、还债能力低的贷款,特点是高风险(信用等级低,还债能力低)和高收益(贷款利率高)。

2001-2006年这五年内,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见上图)以及利率水平较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但一方面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另一方面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上述两方面原因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从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以次贷危机为起点,愈演愈烈,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发展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的教训是大幅度进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制度也要跟上。

但由于金融市场属性的固有特点,金融监管永远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因而一项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刚面世,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就要着手调研,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规则乃至制度。

当然,这对于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是极大的挑战,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来限制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这个大的趋势发展。

(二)美国房价指数(季度)
120
115
110
105
100
95
90
房地产价格指数(%)
从上图即美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季度,上年同期=100)可以看出,1976年到2013年这三十八年中,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五年处于低谷,标准差是2.34;、1977年、1978年、1979年、2004年和2005年这五年处于高峰,标准差是2.01。

1976年到2013年全部年份的标准差是4.52。

由于季度数据样本远远小于月度数据样本,因而季度数据分析不比月度数据具有说服力。

详尽的分析参照上述月度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