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民俗报告

合集下载

山西朔州过年习俗演讲稿

山西朔州过年习俗演讲稿

山西朔州过年习俗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山西朔州过年习俗的一些传统文化。

山西朔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过年习俗更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山西朔州过年的时间。

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山西朔州的家家户户都会开始进行年味十足的过年准备。

人们会扫尘洗尘,准备年货,还会贴春联、挂灯笼,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其次,山西朔州过年的习俗中少不了拜年这一环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相互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小孩子们也会给长辈拜年,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这种习俗不仅增进了亲情,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除了拜年,山西朔州过年还有燃放鞭炮的习俗。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以驱赶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热闹的鞭炮声和欢快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山西朔州,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欢乐的海洋中。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山西朔州过年的美食。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肉有蔬菜,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年货。

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共度团圆时光。

这些美食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口福,更是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总的来说,山西朔州过年的习俗是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更是山西朔州人民的习俗传承。

通过这些习俗,人们不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更加强了家庭的和睦和团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节日更加有意义,更加温馨。

谢谢大家!。

朔州祭祀的风俗

朔州祭祀的风俗

有关“朔州祭祀”的风俗
有关“朔州祭祀”的风俗如下:
1.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节,朔州民间有用糖瓜祭灶神的习俗,也有用酒糟
涂抹在灶神像嘴上的习俗,寓意用酒糟堵住灶神爷的嘴,使其不再在天上“胡言乱语”。

2.祭祖:朔州民间有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等节日祭祖的习俗,主要是为了
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3.祭神:朔州民间信仰的神祇很多,包括土地神、财神、关公、观音等。

在祭祀神祇
时,人们会准备各种供品,如水果、肉类、酒等,并焚香燃烛,祈求神祇保佑家庭平安、事业顺利。

4.结婚祭祀:结婚是人生大事,朔州民间在结婚时也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如婚前要祭
拜祖先,告知祖先子孙即将成婚;结婚当天要祭拜天地、父母、夫妻双方祖父母等;
婚后还要祭拜祠堂、祖墓等。

朔州的风俗作文

朔州的风俗作文

朔州的风俗作文
垒旺火是朔州的传统风俗,垒旺火又叫烧旺火。

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
的传统春节习俗。

过元宵节有闹社火的习俗,其中就有一个烧旺火。

在民间,
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人们一般是先劈柴,柴弄好后,就是在院子里摆放石头当作旺火的基石,
基石一般都是往年用过的石头,沙石居多。

摆好石头后就是往石头缝隙里填引
火的稭草。

接着就开始往石头上一层层绕圆圏放炭。

这是技术活,必须眼活、
手巧,才能放得结实、稳当、美观。

等放到一定高度时,便可往中心空位里放
柴了,放柴要竖直,每一根柴都要捅到稭草上,一定要小心,最担心的是怕把
垒好的炭弄倒,这也是过年垒旺火所忌讳的。

把柴放好后,继续放炭,并且每层要缩小圆圈,一直放到超过干柴高度,
最后就是设计打造旺火的顶盖。

这道工序更需要耐心和功夫,而且寻找这么一块正好严丝合缝的炭,也不容易。

把顶盖弄好后,上面还要帖上写有“旺气通天”等字的大红字条。

两个旺火,小一点的用来安神;大一点的是接神用的。

那些年,村里有煤窑,本村人用炭不花钱,所以,家家户户的旺火台垒得特别大,最大的足足有
一人多高。

有一年大年三十,朔州人在奔马广场,垒了好几个旺火,最高的一个足有
一丈多,那炭的形状像垒城墙的砖一样,全是机器切割下的,大小一样的。


天晚上,我好奇地带着朋友去观看大旺火,那场景十分壮观啊!只记得当时,
挤得人很多,熊熊燃烧的大火直冲天空,一片祥和与欢腾。

朔州旺火,不是风俗胜似风俗,它就像发展中的朔州经济一样,年年兴旺,蒸蒸日上!。

朔州民俗我介绍作文400字

朔州民俗我介绍作文400字

朔州民俗我介绍作文400字朔州 is a small city located in Shanxi province, known for its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folklore. 朔州是山西省一个小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闻名。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朔州民俗 is the traditional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 朔州的传统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是其中最迷人的方面之一。

During this time, the streets are filled with colorful decorations, lively performances, and delicious food. 在这个时候,街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装饰品,有生动的表演和美味的食物。

Families come together to clean their homes, hang up red lanterns, and prepare special dishes to welcome the new year. 家庭团聚在一起,打扫家里,挂起红灯笼,并准备特别的菜肴来迎接新的一年。

The atmosphere is festive and cheerful, with the sound of firecrackers and the smell of traditional snacks filling the air. 气氛是喜庆和愉快的,鞭炮声和传统小吃的香味充斥着空气。

Another interesting aspect of 朔州民俗 is the annual Dragon Boat Festival, where people race dragon boats on the river to commemorate the death of the ancient poet Qu Yuan. 另一个有趣的朔州民俗是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在河上划龙船比赛,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的逝世。

朔州民俗

朔州民俗

朔州民俗那些事一、农业特产朔州位于山西的西北部,市西、北、南三面环山,中为平地,境内山地与丘陵为总面积的23%,其余为平川。

朔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储量为2.02亿立方米。

朔州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空气干燥,日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130天,年降水量423毫米。

春季增温较快,夏季降雨较多,因此适合种植荞麦,地萝菜,以及紫皮蒜。

荞麦:朔州市盛产荞麦。

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

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

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

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

荞麦是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栽培荞麦有四个种,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麦。

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内的“米”而得名。

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荞麦开花对日长无明显要求,属中日型植物,但日照时间减少可使生育期缩短,故也有人称之为短日照作物。

荞麦,花量较大,每株开花可高达200O 朵,但实际结实的只有10%左右,看得出荞麦的开花也很有特点。

荞麦面适口性好,可制成多种食品,但其蛋白质含量不高,只有11.2%,不过以甜荞为例,其所含赖氨酸和胱氨酸为所有谷类作物所不及,其籽粒除了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之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烟草酸、柠檬酸、芦丁和维生素E。

朔州的家乡风俗作文

朔州的家乡风俗作文

朔州的家乡风俗作文朔州, a city rich in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朔州,这座充满文化传统和风俗的城市,在我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with joy and jubilation. 春节期间,家人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充满欢声笑语。

The custom of giving red envelopes, or "hongbao," is a cherished tradition where elders bestow blessings upo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发放红包,或称“压岁钱”,是一项深受珍视的传统,长辈们通过这一方式向年轻一代送上祝福。

The Dragon Dance and Lion Dance performances bring vibrant colors and lively atmospheres to the streets, symboliz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龙舞和狮舞表演为街道带来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和热闹的氛围,象征着好运和繁荣。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marked by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full moon and the sharing of mooncakes, a symbol of unity and harmony. 中秋节则以赏月和分享月饼为标志,月饼象征着团结与和谐。

The wedding customs in Shuozhou are also noteworthy, with lively music, festive decorations, and traditional wedding attire adding charm to the occasion. 朔州的婚礼风俗同样引人注目,欢快的音乐、喜庆的装饰和传统婚礼服饰为这一场合增添了魅力。

家乡的风俗朔州作文700

家乡的风俗朔州作文700

家乡的风俗朔州作文700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晋蒙交界区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风俗——旺火垒旺火是内蒙古和山西等一些地方的传统春节习俗。

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骡驮轿”迎亲的热闹、喜庆场面,又激起了都市人们的“怀旧”心情。

“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得原配夫人”。

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早期在广场、街头表演。

其中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掌柜窑村是朔州市平鲁区晋蒙交界处,古长城脚下,古丝绸之路和走西口必经的一个原始自然的原生态村落,距109国道1.5公里,当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李林、黄厚等革命元老和英烈曾在这一带多次作战,村民们积极参加给八路军抬担架、养伤员、送军粮、缝军鞋等支前活动,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属革命老区。

朔州历史悠久、人文厚重,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碰撞交融之地。

境内有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有标志边塞文化和象征华夏文明的内外长城,有现存最古老的北齐长城,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马古道在右玉杀虎口交汇,见证了民族交融和晋商辉煌。

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西汉著名女诗人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明朝宰相王家屏均为朔州人氏。

朔州的美食特别丰富,有甜而不的炸三道,有软弹可口的拿糕,有清淡的豌豆粥……这些美食都特别美味,欢迎你来到朔州尝一尝!我爱朔州的历史,我爱朔州的美食,我爱朔州的万物,以及朔州这片美丽的土地!。

朔州民俗报告

朔州民俗报告

xx民俗报告我的家乡朔州市位于山西北部的太行山脚下,流经城区的桑干河是朔州人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朔州人。

朔州市的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71.48万。

如今朔州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北方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

下面就让我对朔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民俗做一些粗浅的阐述:1.悠久丰富的历史:距今约2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朔州就开始有人居住,战国之前北狄人一直居住在这里,战国时胡人被赵武灵王征服,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代设马邑县。

隋唐时改为鄯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正式改名朔州。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

清沿明制。

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

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

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

朔州自古地处华夷的交融之地,民风融合了燕北人的感慨悲歌,和雁北人的勇武彪悍,历史上多出勇猛的武将。

三国名将张辽,唐初大将尉迟恭,后唐名将周德威,隋末将领刘武周,清初大将鲍承先都是出于朔州的血性汉子。

2xx当地的独特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一定最能反应当地独特的人文文化,说到朔州,最具朔州特色的食品就是羊杂割和沙棘汁了。

羊杂割在朔州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来的这里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羊杂铺子,可以说羊杂是朔州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餐桌上的主菜。

说到羊杂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

有曲沃、太原、朔州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北路(朔州)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然后将新鲜的羊煮熟,将其汤,头,腿,内脏(心,肝,脾,羊肚,肠)留下,将羊头和羊腿上的肉撕下来,越碎越好,羊杂部分切成西丝,将这些放一块,加羊汤,再加盐,葱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细,越辣越够味),香菜,老陈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朔州民俗报告我的家乡朔州市位于山西北部的太行山脚下,流经城区的桑干河是朔州人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朔州人。

朔州市的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71.48万。

如今朔州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北方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

下面就让我对朔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民俗做一些粗浅的阐述:1.悠久丰富的历史:距今约2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朔州就开始有人居住,战国之前北狄人一直居住在这里,战国时胡人被赵武灵王征服,归入赵国的版图。

秦代设马邑县。

隋唐时改为鄯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正式改名朔州。

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

清沿明制。

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

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

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

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

朔州自古地处华夷的交融之地,民风融合了燕北人的感慨悲歌,和雁北人的勇武彪悍,历史上多出勇猛的武将。

三国名将张辽,唐初大将尉迟恭,后唐名将周德威,隋末将领刘武周,清初大将鲍承先都是出于朔州的血性汉子。

2 朔州当地的独特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一定最能反应当地独特的人文文化,说到朔州,最具朔州特色的食品就是羊杂割和沙棘汁了。

羊杂割在朔州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来的这里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羊杂铺子,可以说羊杂是朔州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餐桌上的主菜。

说到羊杂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

有曲沃、太原、朔州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北路(朔州)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然后将新鲜的羊煮熟,将其汤,头,腿,内脏(心,肝,脾,羊肚,肠)留下,将羊头和羊腿上的肉撕下来,越碎越好,羊杂部分切成西丝,将这些放一块,加羊汤,再加盐,葱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细,越辣越够味),香菜,老陈醋。

再把羊肉开水里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后换水,放葱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汤留着备用羊肉切片。

吃多少就用羊汤对水煮开。

放泡好的粉条,粉条熟了就放羊肉片。

最后出锅,放调料,盐,鸡精,醋,辣椒。

在朔州吃羊杂最忌讳的就是放香菜, 因为香菜会盖住羊肉的香味,作料一般放葱花就可以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朔州去杂割店吃羊杂时,一般来说杂割店主都会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盛上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

每来一位客人,老板都会问你吃几两。

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

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都会配上粉条。

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还真是各有千秋。

但是总体来讲和羊肉汤还是相似的,但我以为比羊肉汤强的地方就是羊杂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当然担心胆固醇的同志就要望而却步了。

吃羊杂一般都是早饭,朔州人讲究喝汤的时候也得有点干粮不是,所以喝羊杂的时候要就着饼。

此饼为干面饼,,但是没有陕西羊肉泡那么干,也不用掰碎了吃。

就干吃即可,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把羊杂当做主食来吃,吃一碗羊杂,一天都会饱饱的。

我是从小吃羊杂喝粉条长大的因此也对这里的羊杂有很深的感情,很多没有吃过羊杂的人也许会认为这很野蛮,也不卫生,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雁北胡地的风情,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来吃一碗羊杂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那是很有必要的。

朔州的沙棘汁也是这里的名产之一,沙棘汁又以右玉的沙棘汁最为正宗。

沙棘汁由沙棘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酸溜溜榨出。

沙棘起源于地质运动的冰期和间冰期,经过亿万年严酷的自然选择,沙棘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傲立于世,被誉为植物中的“生命之王”、“21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经世界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对沙棘的大量研究,沙棘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

含有极高的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每100克鲜果含有80到1500毫克,是猕猴桃的5到8倍,山楂的70倍,西红柿的80倍,葡萄的200倍。

胡萝卜素含量相当高。

沙棘中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达80%以上,用后在人体中能转化为维生素A 的含量高于鱼肝油。

沙棘中以葡萄糖、果糖为主,钾、钙、钠、镁一应俱全。

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达190种之多。

过去沙棘汁一直是村民自己榨制的,所以沙棘一直都只是为当地的人所接受。

但是现在因为为沙棘有如此的营养价值,所以中国著名品牌汇源果汁集团以和我们朔州人合作,批量生产沙棘汁饮料,使得朔州的沙棘名声远扬,为很多人熟知,从而使沙棘走进国内,甚至国际的市场。

3.当地独特的节日风俗: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朔州更是煤炭的重要产区。

煤炭与朔州人的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旺火就是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垒旺火是山西的一些地放的传统春节习俗。

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

根据朔州当地的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

清朝时的《朔州县志》就记述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后来在朔州地区又有发展。

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戏,就生旺火,让观众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比如:农村人们在结婚时生旺火,新娘绕着旺火转,类似南方的“跳火盆”。

在朔州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县城里的旺火为最。

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

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

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

每年县城的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万事如意”的预兆。

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来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心想事成。

谈到过年当然不只单单的垒垒旺火,在朔州如果过年没有扭秧歌的表演那简直是不可想想的。

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过年时的最重的重头戏啦。

如果要把朔州秧歌分类,那么人们常把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特别是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极具农村色彩,体现了鲜明乡村的风格。

村委会市政府一般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组织彩车扭秧和踩高跷。

于是一队队的秧歌对酒会走上大街来,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如果在平日里这样的打扮肯定会雷到一片,但此时人们却可以尽情的表演,我想把秧歌表演比做东方的狂欢节表演也不足为过的。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新的一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着也就是扭秧歌的意义所在。

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朔州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4.独特的婚嫁风俗:“骡驮轿”顾名思义就是使用骡马的轿子。

因为朔州人很念久,迎亲是一些传统的朔州人会放弃现代的轿车,而是使用“骡驮轿”这一古老的婚嫁方式来迎亲。

“骡驮轿”激起了人们的“怀旧”心情,让婚礼变的古韵十足。

“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

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

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

“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

“骡驮轿”的花轿作功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

“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

“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

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

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新娘子送“骡夫”的必需品,出发前新娘子总会给“骡夫”手里塞个红包,才安心上路当然“骡驮轿”虽然是朔州人所喜爱的独特婚嫁方式,但是像很多的传统的民俗一样也面临着被现在化的,西洋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的危险,很多的年轻人并不接受“骡驮轿”,现在使用“骡驮轿”来迎娶新娘的人家多是村里人,也许有一天“骡驮轿”这一具有独特所在风情的婚嫁方式会真的消失。

5. 窗花在朔州过年的时候贴窗花是这里必不可少的节日习惯。

窗花,又叫刻纸。

窗花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这朔州材料多为大红纸。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