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金融史重点整理

金融史重点整理

金融史重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填空题二判断题三简答四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布钱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

2.刀币是从一种叫做( “削”) 的手工业工具演变而来的。

3.布钱流通与黄河中游的三晋两周地区,是从农耕地区的产类工具中演变而来的。

先秦时有一种农具( “镈”),盖子与布同声假借。

4.新朝始建国二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

其中,五物指( 金)、( 银)、( 铜)、( 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5.唐高祖所铸的( “开元通宝”),是整顿因隋朝大乱到治的钱币混乱中产生的。

6.“制钱”这一对铜铸币的名称最早产生于(明代)。

7.清朝中央的铸钱机构是工部的( 宝源局)和户部的( 宝泉局)。

8.称量货币:1斤合( 16两);1镒合( 20两)。

9.金五铢是(西汉)朝代所铸。

10.金末“民但以银论价”,纸币亦改以( 银)为标准。

11.称银锭为“元宝”始于( 元)朝。

12.明代还产生了( “纹银”)的名称,银的成色称谓。

13.《周礼•夭官家宰上》有“听买卖以质剂”的话,东汉郑玄说“质剂”就是券书。

14.唐朝有飞钱,也被人同纸币联系起来。

如说“钞始于唐之飞钱”。

飞钱是汇票,不是纸币。

15.宋交子产生的阶段为:自由发行;官督商办;官办。

16.南宋将维持或提高纸币币值的措施称为“称提”。

17.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改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券,简称“边币”。

18.发行库所保管的人民币票券,叫做“发行基金”。

19.清实银的种类很多,成色、重量等等不一而足。

重量的标准是(“平”)。

2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秘鲁的白银价格……肯定不仅对欧洲银矿出产的白银价格有影响,而且对中国银矿出产的白银价格有某种影响。

”21.先秦的借贷,大体有两种(国家借贷)和(高利贷).22.西汉初年,在西安地区就形成一个放贷市场,资本被称之为“子钱”,放高利贷者被称之为“子钱家”。

[试题]中国金融史

[试题]中国金融史

1.自然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普遍最为长久的原始货币。

3.贝有自身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这些使它具备了从当货币的基本条件,便于长期流通转让。

4.贝的计量单位,除个位数之外还有“朋”。

在贝玉成为货币之后,“朋必十贝”。

5.商代晚期已出现青铜铸贝,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我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6.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诸侯割据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铸造的铜铸币在形制和币制单位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有四种:布币(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包括空首布和平首布),刀币,圜钱(战国年代我国北方产生的一种心的铜铸币,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的重要形式,也影响到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货币形态),楚铜币(鬼脸钱或蚁鼻钱)。

7.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勤墓中发现的竹简中有秦律,其中的《金布律》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8.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各诸侯国征服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和食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货币的职能作用。

9.先秦时期信用的形式: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客体);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信用主体);不计息的“赊”和计息的“贷”(是否计息);普通借贷和高利贷(利息率高低);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信用方式);用于消费性开支的借贷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借贷(借贷用途)。

10.春秋战国时期的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执右券,债务人执左券,是中国最早的信用工具;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是中国最早的信用机构,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国家信用中的赊一般不计利息,是政府赊给民间用作祭祀,治办丧事之用的,贷是征服带给民间经营生产的,会取得收入,故要收取利息,并“以国服为之息”。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先的货币和信用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4.先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开展?5.先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二、本章需要识记的根本概念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三、考点第一节先时期的货币〔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生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稳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

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

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

先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局部货币职能的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

因为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根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时期的信用(一)什么是信用?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中国金融史

中国金融史

总目录第一部分:古代金融第二部分: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三部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四部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第五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第六部分:官僚资本的极度扩张及其崩溃第七部分:新民主主义金融第八部分:新中国的金融第一至四章古代金融一、古代货币(一)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

“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

”等等。

类似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但都大体属石器时代,那时候是不可能产生货币的,因为还没有产生货币的条件。

1、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社会已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

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2、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

贝壳充当货币,有以下优点:(1)它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2)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3)坚固耐用,不易磨损;(4)便于携带。

金融史重点

金融史重点

1、名词解释1、赊贷:西周时期泉府的赊贷政策。

赊(不计利息)消费信用,是政府赊给民间祭祀和办丧事的。

贷(计利息)商业信用,是政府给民间用于生产经营的,取得利息收入,以营利为目的。

2、傅别:西周的债券。

一般用竹制成,分为两半,债务人持左,债权人持右。

3、质人: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经纪人。

依靠质剂书进行监督,为市场上商品成交的买卖双方签订契约。

4、泉府:战国时期的财政金融机构,为政府办理借贷,赊贷是它的信用业务。

是我国最早的信用机构。

5、子钱家:西汉专门从事放款取息的有钱人,放贷资本称为子钱。

6、典质:南北朝时期专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是中国民间最早的放贷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放款业务从单纯的信用贷款扩大到了抵押和质押贷款。

7、公廨钱:隋朝政府拨付各地县,用于放贷取利以增加财政收入或经营其他盈利事业的官款。

8、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由富商发行,后来官办。

意义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飞跃,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节约;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决了钱荒和财政困难问题;丰富了货币理论;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9、钱引:宋朝时期的领钱证书,即兑换券。

10、会子:南宋时期的纸币称呼11、质库:唐朝时,成为办理抵押放款的独立私营放款机构12、寄附铺:唐代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的信用机构13、柜坊:唐代以保管业务为主的信用机构14、书帖:在存款业务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上最早的支票15、飞钱(便换):唐代的汇兑业务,也指“汇票 ”这种信用工具16、交引:宋代政府发行的信用证券,在政府和民间的商业信用中充当中介物。

17、交引铺:南宋时期办理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买卖交引的场所。

18、称提之术:南宋时期的纸币发行及管理办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管理办法。

①、分届发行,3年一届,到期以新换旧②、设置发行准备,并设置最高发行限额③、稳定会子币值,包括用售金银铜铁钱来回收会子,以及出售盐引等市场通行证券来回笼会子。

19、牙人:宋代时期政府和民间的商业信用比较发达,由此形成了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获取佣金的人。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金融
早期借贷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产生,必然是实 物借贷,如粟、农具、牲畜等生活生产必需品。春 秋时,实物借贷仍较普遍,原因有二:一是小农作为最普遍的 债务人,所要获取的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二是 与农村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交换不发达有直接关系。 公元前544年宋国饥荒:宋平公出粟而贷,使大夫皆贷。——《左传》 货币借贷突破实物借贷的局限,对于借方,货币可用于购 买所需实物,将借贷行为大大向前推进。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
☆“先秦”就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 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以
前的时期。本章讲述的就是这段时
期的货币与信用发展史。
货币的产生 日中为市的市场雏形:简单的物物交换,没有货币; 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交换频繁: 多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 贝是最早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贝的特点:有光泽和花纹,是当时的名贵装饰品;有天 然单位,便于计量;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体小质匀,便于 携带;天然海贝产自境外,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使得在简单的 价值形式中就存在的商品与商品的对立,发展为商品与货币 的对立,货币成为价值的体化物。
商朝人迷信而且重商,古代有“殷人善商,周人善 农”的说法,以至于周灭殷商之后,重农轻商,轻 视殷族人,后者社会地位低,主要从事其擅长的商 业活动。因此,周人将做买卖的殷人贱称为商人。
(二)西周货币(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农业较商代有所发展,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 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成品和原材料的交换,推动了市场 的发展,与货币交换基本分不开。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诗经•菁菁者莪》 ‚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诗经•小宛》 除贝外,西周还有称量货币铜(金属贝)、黄金、粮食、 布帛等货币。其中,称量货币即"重量货币"。在开始以金属为 货币时,犹未依一定形式铸造,亦无一定成份及重量,流通时 必须通过成色鉴定和称衡重量,以定价额,叫做"称量货币"。

中国金融史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金融
(一)高利贷网络形成:宋代高利贷标志
第一放贷人:以“库户、钱民、钱人、钱主”为中心 (总行)
(1)可兑换和不可兑换币值 可兑换纸币——币值决定于兑换情况,可按面额兑换则 不贬值; 不可兑换纸币——如果发行量增加,其所代表的金属货 币量便降低,则贬值。 (2)会子币值变化 南宋前期发行纸币谨慎,会子币值稳定,宋孝宗管理经验: 实行钱会中半制度、控制会子发行数量; 宋光宗后,会子逐渐贬值; 宋宁宗开禧年间,南宋与金、蒙古战争不断,大量发行会 子,导致贬值、通货膨胀。政府试图增加金属货币供给和 减少会子发行来减缓问题,但收效不大。
4.会子信用类型
交子和会子都经历了从可兑换纸币向不可兑换纸币发 展的过程,纸币信用发生根本变化。
民营:东南会子,可兑换纸币; 官营:户部发行,不可兑换纸币,需靠国家信用强制 流通。但国家提供信用不完全,不可用于交纳赋税、 购买茶盐等专卖商品,必须和铜钱搭配使用,采取钱 会中半形式。
5.会子币值
(4)政府设立”行在会子务“主管会子发行, 会子取得法定货币资格; (5)政府订立兑界、界额,将其纳入规范化 轨道发行第一界会子。
最初面额一贯为一会,后增发200文、300文、 500文。
地方性纸币:川引、湖会(通行钱寄托后开出的汇票,产生于北宋末南 宋初,由临安府经营交引铺的富商创立的便钱 会子; (2)后由民营转官营,由临安府统一发行;
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是中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
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 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二)南宋纸币:关子+会子
1.最初发行关子 (1)最初为汇票性质,近似飞钱,南宋 成为流通纸币。 (2)分为下列几种: 现钱关子:专门兑换现钱,不能兑换茶盐 铜钱关子:一贯合现钱770文

金融史考试重点

金融史考试重点

金融史考试重点1、我国古代货币形成于何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2、春秋战国时代的货币有哪些特点?第一,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

第二,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

第三,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3、秦始皇统一货币有什么意义?秦始皇统一货币,不但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而且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货币的统一对于各地物资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有重要的意义。

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4、何谓“称提之术”?它有哪些内容?三年一界的做法,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包括设置发行准备和限制最高发行额。

在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其信用,用金、银、铜铁钱回收会子,以稳定其价格。

所有这一系列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5、试述唐朝的信用形式和信用机构。

唐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信用事业也有空前发展,新的信用业务也信用机构兴起主要有:一、放款业务分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

私人放款分为信用放款和抵押放款。

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质库。

二、存款业务,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柜坊以保管为主兼营商业。

三、汇兑。

经营汇兑的机构有各道的进奏院、还有政府各机关以及各军、使驻京机构。

四、货币兑换。

金银钱间的兑换。

经营兑换业务的是金银铺。

6、试分析明朝通货膨胀的原因。

总观明朝前期的100多年时间,是以钱钞并行以钞为主的币制。

虽有几次禁钱,但不久又开禁。

这种钱钞并行的制度,如果操纵得宜,维持钱钞两者在数量上的合适比例关系,也可以作到货币流通的相对稳定。

无奈明政府钞票发行过多,钱币铸造太少,失去了两者的平衡,自然发生钞轻钱重的现象,造成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4.先秦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发展?5.先秦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二、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三、考点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内生货币。

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

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

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

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

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部分货币职能的白银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

因为秦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一)什么是信用?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

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

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

信用产生的两个条件:私有制与贫富差距分化。

信用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二)信用的形式?按借贷标的物的不同,信用形式分为实物信用和货币信用;按借贷的主体分为私人信用和国家信用;从是否计息分为赊和贷;从利息率高低分为普通借贷和高利贷;从信用方式分为信用借贷和抵押借贷。

傅别即债券,一般用竹木制成,分为两半,债主持右券,债务人持左券。

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政府借贷由泉府办理,赊贷是泉府的信用业务。

质剂是债券的一种,质人是指债务人。

(三)信用的产生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信用或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没有私有产权的观念,就不会有信用这种以不改变财产所有权为条件的财富调剂行为的发生。

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瓦解,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社会出现贫富差距的分化,贫困者出于各种需要向富裕者借贷,信用就产生了。

中国在夏朝以前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了信用产生的条件: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金融一、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秦始皇统一币制;汉武帝改革币制;量名钱;半两钱;五铢钱;子钱;子钱家;五均赊贷二、本章需掌握的主要内容1、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2、西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3、汉代放款活动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三、考点(一)秦始皇币制变革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确立了金钱(铜)复本位制。

秦朝的币制就从战国时期秦国的钱布复本位制演进为金钱复本位制。

规定货币种类分为上币(黄金)和下币(半两钱)两种,规定货币的形制,规定货币的名称及单位。

(@意义:巩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对于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货币制度而言,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而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汉初—继承秦代的金铜复本位制。

王莽—篡位后违反货币流通规律,四度改革币制,变动货币本位和流通货币的种类及其比价,废除五铢钱,改铸新钱,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以铜换金,朝令夕改,以至币制混乱,从金钱复本位制过渡为铜本位制、金属实物多本位制、铜本位制,货币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刘秀—在洛阳重新建立统一的东汉王朝,重新统一了币制。

东汉末期董卓—改革币制,败坏了币制,东汉的币制从事实上的铜本位制向钱帛(谷)平行本位制和实物货币制度倒退。

(二)名词解释:半两钱—铜钱按枚使用,币面注有“半两”二字,表面每枚的重量是半两。

五铢钱—汉武帝改革币制,确立中国的五铢钱体制:汉武帝五铢钱币制改革: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再度进行币制改革,设立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作为中央政府主管钱币的铸造、成色鉴别、运输的机关,铸造三官五株钱。

取缔各郡国的铸币权,提高五铢钱的铸造技术含量,遏制盗铸。

销毁地方铸币,集中各地的铜材,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禁止非三官钱流通。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创造出了五铢钱这种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铸币及其体制。

五铢钱成为汉武帝至唐朝初年700多年间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子钱与子钱家—西汉时期的私人信用中,高利贷占有重要的比重。

西汉初年,长安就已形成一个放款市场,那些资本称为“子钱”,高利贷者称为“子钱家”。

(三)历史纪念西汉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

西汉、新莽、东汉王朝在政治腐败、经济凋敝、财政困难的时候,都铸造不足值的劣币来搜刮物质财富,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动乱。

货币制度的优劣以及币制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经济能否稳定发展。

(四)汉代放款业务兴盛一是多数借款用于非生产经营,需求缺乏弹性;二是借贷市场供不应求。

利率作为货币或货币资本的价格自然较高。

(汉代政府有钱府等机构,信用活动形式为放款、汇兑、保管与存款。

)第三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与信用一、本章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1.典质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实物货币会复兴?二、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受到较大的破坏。

此时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具有时代的特点:货币制度因政治分裂而不统一,各朝铸造的钱币轻重杂行,币制混乱。

谷帛等实物货币、铜铁等贱金属铸币、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同时流通,由于铜铁等铸币不断减重,金银等贵金属减少,所以实物货币盛行,形成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

货币供求失衡,良币不足造成的通货紧缩与劣币泛滥酿成的通货膨胀频繁出现而且交替为害。

(二)实物货币盛行的原因1.布帛被当作价值尺度,官服、民间都以布帛、谷粟来计价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比价。

谷帛也一直是重要的流通手段。

2.谷帛是社会价值一般代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国库与富人的私库都大量贮藏谷帛。

谷帛是支付手段。

3.谷帛成为货币与钱币制度混乱、币值不稳、钱币信誉不佳、钱荒和动乱时期谷帛的价值较大有关。

(三)南北朝时期信用发达并出现创新中国古老的高利贷机构——典当铺的前身是南北朝产生的典质。

典质是中国最早经营财产担保放贷的信用机构,也是最早的专业信用机构。

中国的典质,也与宗教界有关。

信用中介创新:我国最早的专业的民间信用机构——典质(寺库)产生。

意义:1.典质的产生意味着专业化的信用机构出现了。

而专业化的信用机构的出现本身就是信用发展、借贷市场扩大的产物。

2. 典质的业务活动表明,我国古代放贷的形式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信用放贷扩展到了抵押放贷和质押放贷。

放贷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进而也有助于信用的发展。

(四)历史情况钱帛并行的货币体系,蜀吴两国都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以铸币减重作为财政搜刮的一种手段。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一、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唐高祖币制改革;年号钱;寄附铺;柜坊;书帖;飞钱;公廨本钱二、问答题1.唐朝货币制度有何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唐朝有哪些信用形式和信用机构?3.唐代的货币兑换业为什么能够产生并发展起来?三、考点(一) 唐高祖改革钱币制度年号钱以通宝钱体制取代了五铢钱体制,以年号钱取代了量名钱。

废除流通700多年的五铢钱(量名钱)。

仿照五铢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以及5铢的重量铸造“开元通宝”钱(通宝钱或年号钱)。

规定通宝钱的大小、成色以及金属重量。

意义:1.这次币制改革用通宝钱取代名不符实的五铢钱,发展出了延续到清末一千几百年的新钱币体制。

2.总结了此前近千年中国钱币形制的变迁,再次肯定了钱币外圆内方的形制。

3. 结束了以货币金属的重量来命名钱币的历史,开辟了年号钱的新时代。

成为后世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料。

4.这开创了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使用的先河,废除了铢、累等称量货币单位。

5. 开元通宝创立后,唐代基本上没有变动过,成为继汉五铢钱以后中国历史上货币形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阶段。

(二)民间机构寄附铺—唐代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接近也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柜坊—以保管为主,兼营商业。

均有。

书帖—世界上最早的支票,是存户向寄附铺或柜坊发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书。

飞钱—唐朝的汇兑即汇票,又叫便换。

(消除了商人携带现钱的风险,减少了地方政府运钱进京的麻烦。

)公廨本钱—公廨钱是隋朝政府拨付各地府县、用于放贷取利或经营别的盈利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官款。

官营汇兑理论—最早的汇兑理论(三)唐朝有哪些信用形式和机构有供给抵押借款信用的“质库”,有国家经营的贷款放款的“公廨”,有收受存款或供给保管便利的柜坊、寄附铺和各种商店,有从事兑换业务、生金银买卖的金银店,还有办理汇兑业务的商人组织。

(四)唐代的货币兑换业为什么能够产生并发展起来?唐代的币制是钱帛本位,金银也具有货币性,多种货币流通、价值尺度不统一与商人拓展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唐代货币兑换业务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两宋时期的金融一、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交子;便换;称提之术 ;会子;交引;市易务;便换务;交引铺;青苗法;市易法。

二、思考题(一)宋朝的货币制度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1.宋代币材的种类较多。

绢帛等实物丧失货币性并退出流通。

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

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则以铁钱为主,白银的货币地位大为提高。

2. 宋代的货币流通具有区域性。

虽然宋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铁钱币为主,但由于各地的经济情况不同,所铸造的钱币和发行的纸币各不相同,互不流通。

3. 宋代货币制度的第三个特点是货币流通混乱。

宋代的铜铁钱均有大小钱之分,各地区的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的比价既不固定,也不一致,致使货币流通紊乱无序、市场分割。

4.白银的货币化加快,其货币性提高。

5.纸币的产生和推行。

(二)宋朝纸币产生的经济条件是什么?1.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时候,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