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部位压痛点

合集下载

疾病常见反应点

疾病常见反应点

.疾病常见“反应点”1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

或在“耳后三焦区”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

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

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

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

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

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

或在资料Word.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内科病证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

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宣氏(宣蜇人)压痛点推拿

宣氏(宣蜇人)压痛点推拿

宣氏(宣蜇人)压痛点推拿压痛点推拿一、压痛点按摩术压痛点按摩术是把以经络穴位为基础的传统中医按摩和现代疼痛医学新学科—软组织外科学相结合,强调以按摩肌肉等软组织骨骼附着处—病灶压痛点为特点的按摩新技术(类似但又有别于中医的以痛为腧)。

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按摩这一独特的疗法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其独到的医疗和保健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接受甚至青睐。

随着社会、医学的进步,按摩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新学说,新观点和新技术。

“压痛点按摩”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压痛点按摩疗法中的压痛点位置是在肌肉的骨骼附着处-骨膜上。

压痛点在人体上的分布是有一系列规律的,他们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即软组织损害病变区。

压痛点有规律的分布于人体的头、颈、背、肩、腕、手、腰、骶、臀、腿、膝、足等部位。

压痛点推拿按摩治疗疼痛的原理,是建立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基础上的。

这个学说全面阐述了软组织疼痛的发病机制、病理学、征象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针对这些有规律的压痛点进行治疗,可以取得立杆见影的、稳定的、可预见的满意疗效。

压痛点按摩疗法还可以治疗很多因软组织损害引起的内科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紊乱、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呼吸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泌尿生殖或运动系统功能紊乱等。

举例如非气质性病变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痛经、尿频尿急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律的压痛点治疗,可达到90%以上的治愈效果。

压痛点部位的肌肉软组织劳损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三期,初期、中期、后期。

初期:急性损伤期或慢性劳损时间不长,肌肉软组织未变性,处于痉挛期,所占数量少中期:劳损比较重,时间较长,肌肉软组织轻微变性,所占数量大后期:劳损严重,时间长,肌肉软组织变性严重,所占数量少肌肉软组织劳损在初期、中期阶段按摩治疗效果好,后期按摩治疗效果不大。

疼痛在人体分布上压痛点归纳之肩背部压痛点

疼痛在人体分布上压痛点归纳之肩背部压痛点

疼痛在人体分布上压痛点归纳之肩背部压痛点——肩部压痛点1、肩胛骨上角压痛点提肩胛肌下端附着于肩胛骨上角,上端附着于颈1~4横突尖,多会出现枕骨旁痛,并向上前方传导,引出太阳穴痛等。

双侧严重病例,常需用双手托住下颌,支持头部重量以减轻征象。

2、肩胛骨脊柱缘压痛点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均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上,小菱形肌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多会出现上背痛。

3、冈上肌肩胛骨压痛点冈上肌内端附着于冈上窝,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肩胛骨内上方不适或酸痛,严重病例会出现患侧肩臂难忍的下垂沉重感;此肌外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方,当肩关节自主外展90°时,也会加重征象和出现肩外方痛,此肌内端附着处损害性病变会引出颈背交接处沉重不适感或酸痛。

4、斜方肌肩胛冈肩峰-锁骨压痛点——此肌下外端附着处自肩胛冈上缘,由内向外沿肩峰内缘转到锁骨外段上缘。

无菌性炎症病变时,会出现肩胛沉重不适和酸痛以及颈后方痛吊紧感,颈向健侧屈曲动作受限和肩外上方痛加重上举动作受限和携物乏力等征象。

5、冈下肌肩胛骨压痛点此肌附着于冈下窝的内侧大部分骨面,约占整个冈下窝面积的2/3。

上方附着于肩胛冈下缘,内方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的外缘,外方紧靠小圆肌附着处,下外方界于大圆肌附着处,其上外端形成一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后方。

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出现肩胛部不适和酸痛。

常伴有肩胛骨活动发响。

6、小圆肌和大圆肌肩胛骨压痛点小圆肌的内端附着于接近腋缘的肩胛骨外上方的骨面,外端形成一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

——背部压痛点1、胸椎棘突压痛点为斜方肌筋膜(起自枕外隆凸旁和上项线沿项韧带向下直至胸12棘突),小菱形肌(颈7~胸1项韧带和棘突),大菱形肌(胸1~4棘突),上后锯肌(颈2~胸2或3背筋膜中线)、背半棘肌(胸1~5棘突)、多裂肌(颈3~腰5棘突)、旋椎肌(颈2-骶中嵴或椎弓根)等附着处。

2、胸椎后关节压痛点该处为多裂肌和旋椎肌的胸1~~12后关节的附着处。

3、椎板压痛点背部软组织损害时,胸椎各个椎板背面的骨膜受到多裂肌和旋椎肌损害的也会罹患无菌性炎症病变,导致背部拉紧感、发僵和局限痛等包括前胸等传导征象。

常见疾病反应点

常见疾病反应点

常见疾病反应点1头面躯体痛证头痛: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胛内缘区、锁骨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

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病:颈推病患者常在颈、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出现“党参花样”“花斑样变”的反应点。

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1mm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

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应点。

刺激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

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上髁炎: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显的压痛。

当强刺激背痛点后,如局部表皮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腰痛:反应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

或在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膝痛: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1一2个压痛点(患者伤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点,外踝扭伤一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内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 内科病证面肌痉挛: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上多见。

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阴俞穴部位出现质为中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证属阴虚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等。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3页
疼痛种类
局部痛: 痛区局限,此痛为感受器和神经末稍被 刺激,在体表为锐痛,在内脏为钝痛 。
放射痛: 周围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痛 觉传递通路遭到病变刺激时,疼痛可沿受累神 经向末稍传导,以至远离病变部位,如椎间盘 突出时髓核或纤维环组织压迫脊神经根;梨状 肌损伤挤压坐骨神经干,都有向神经末稍方向 传导表现。
二是大量药液作为肌械力量, 对病灶 侵渍、扩张, 破坏压痛点。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33页
三是辅助药品(波尼松或强松龙、维 生素B1.B12)消炎镇痛作用,即使量不 大,但直达病所,优于普通肌注。临床上 也有封闭无效病例,大多与医生对压痛点 认识不足,注射位不准确相关。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34页
推拿镇痛疗效显著, 主要是推拿经过 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 以调整机 体生理、病理情况(如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改变相关系统内能、调整生物信息等)起 到治疗作用。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9页
在恶性循环运动中, 中枢神经系统和 周围神经系统都可引发改变, 损伤组织释 放各种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五羟
色胺、缓激肽可刺激神经末稍使之兴奋性 加强, 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入冲动, 又能引发 中枢兴奋性亢进, 产生痛过敏现象, 疼痛可 成为持久性痛, 产生新痛点。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11页
就把来自内脏信号“了解”为来自皮
肤, 便把内脏信号反射到皮肤上去。假如 在病变内脏传来神经冲动过多情况下, 提 升了躯体感觉接收区神经兴奋性, 因而对 来自躯体轻微刺激也会产生强烈反应, 形 成皮肤上感觉过敏区, 即“海德区”。
压痛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12页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

常见膝关节疼痛的简单判断膝关节疼痛也许是所有关节中最难诊断的病症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关节内的各种病损,也常因各种关节外因素引起,因而确定膝关节疼痛的病因是对关节外科医师的一种挑战。

也正因为半数以上的膝关节疼痛并非由关节内病损所引起,所以对关节镜外科医师来讲,如何通过术前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系统的体格检查,对关节疼痛的病因有初步的甄别,显得尤其重要。

这样既可减少关节镜检查的盲目性,也可提高关节镜手术的疗效。

病史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任何疾病的重要步骤。

膝关节部位产生的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

如疼痛、打软腿、关节交锁等症状,既可以因为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引起,也可以因为髌股关节异常、关节软骨病变引起,甚至可能仅因为异常增生滑膜的嵌顿而引起。

另外,因为膝关节外的病因可引起或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应注意关节外症状的询问,如可能引起膝后痛感的腰部,以及可能引起膝内侧症状的髋部等等。

引起膝关节症状的原因常具有提示性。

外伤性原因往往意味着关节内外稳定结构及其它关节内结构的损伤,劳损性原因常常提示肌肉肌腱止点病,退变性原因的意义则更加明了。

具体的受伤机制在诊断膝关节稳定结构损伤时很有价值。

过屈位损伤常常涉及后交叉韧带,过伸位损伤可能先后造成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内旋内翻常造成外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外旋外翻则易造成内侧韧带复合结构和前交叉韧带的损伤,各种不同方向的撞击伤常意味着相应阻滞结构的破坏。

半月板损伤也常与膝部的旋转活动有关。

发病或受伤时间在膝关节疼痛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半月板损伤在急性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但是在转为陈旧性以后可能仅有打软腿和关节内异物嵌夹的感觉,对诊断造成困难;前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可能仅有关节不稳定的感觉,当产生较为复杂的痛感时,就意味着关节软骨、半月板和辅助的关节稳定结构的进一步损伤;轻度的后交叉韧带损伤在早期由于股四头肌的代偿一般无特殊不适,但当出现膝前痛时常意味着髌股关节的严重退变。

推拿治疗常用手法

推拿治疗常用手法

推拿治疗常用手法手法的概念:用手或肢体其它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推拿手法。

手法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以及肢体其它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进行操作,通过功力的“深透”而产生治疗作用。

因主要以手进行操作,故通称为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推、拿、压、按、擦、捏等动作,这些仅是简单的随意动作,它没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必讲究动作规范,所以不能与推拿手法相提并论。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伤有轻重……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这是推拿前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概括。

持久——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要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

有力——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病人体质、病证、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

均匀——指手法动作的节奏性和用力的平稳性。

动作不能时快时慢,用力不能时轻时重。

柔和——指手法动作的稳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

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是软弱无力,也不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

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四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刚柔相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达到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随手出。

”的境界。

一、扌衮法:扌衮法是滚法推拿学术流派的主要手法,由丁季峰所创。

1、动作要领(1)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屈曲120—140度。

扳机点和压痛点

扳机点和压痛点

在临床进行疼痛诊疗、体检患者时,对于一些因为神经反射或者放射痛的检查会和治疗密切相关,眼光不会囿于局部的痛点,而是寻找病源所在。

但是,很少仔细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阳性体症的痛点(也可以是压痛点)都是扳机点?问题一、二者的定义和关系?问题二、治疗的区别?问题三、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试举例说明。

讨论的问题可能很简单,但是我想还是很实用的,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会对临床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压痛点:只要施加4kg左右的压力(指甲缺血变白时的压力)即可产生疼痛的感觉,这称为压痛阳性(还可根据施压的压力大小和疼痛反应的程度进行分级,通常分四级,用“+”表示),该点称为压痛点。

扳机点(trigger point):只要施加4kg左右的压力即可产生疼痛的感觉,除了局部的疼痛以外,在远离压痛点的部位出现疼痛、麻木或其它感觉异常,有时与神经干受刺激时产生的放射痛极为相似。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压痛点仅仅是触压局部痛,而扳机点在局部压痛的同时有远离局部的牵涉痛。

例如,肩关节前、外方痛,严重时放射到肘部和手指,有时可有手指发麻,病程长者还有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夜间睡觉不能患肩受压。

颈椎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喙突,大小结节,肩峰等处压痛阳性,冈下窝的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附着处压痛并有向肩部和上肢和手的放射痛或麻木。

如有两人,一人先压住肩袖处痛点,引出疼痛,另一人按压冈下窝引发牵涉痛,此时肩袖部的压痛减轻或消失。

治疗方法很多,本质上说,只要是能破坏扳机点的结构的治疗方法都有效,国内目前常用的有普通推拿、强刺激推拿、局部注射、针灸、温热密集银质针针刺、小针刀、手术松解等。

一般来说,只要消灭了冈下窝三肌的扳机点,患者肩部的疼痛不治而愈,功能也会逐渐恢复。

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其实临床中绝大部分的软组织疼痛均和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有关。

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治疗都不挣钱,远不如激光消融、射频毁损、臭氧注射和脊柱融合费用高,因此疼痛“专家”们都不太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部位压痛点,你知道吗?
1.枕大神经出口处压痛点(风池穴处)
该处为头半棘肌、枕大神经的出口处,枕骨粗隆下(近风池穴),颈项酸痛者这两处一般均可见到不同程度之压痛,按压时酸痛胀麻可向上波及整个后脑部。

神经及节段:枕大神经、C2后支。

2.枕后乳突压痛点
该处为胸锁乳突肌乳突处的抵止点,胸锁乳突肌的附着点,长期的颈项部疼痛酸胀者该处往往可找到压痛点,为常见压痛点之一。

神经及节段:副神经及颈丛肌支C2、3。

3.颈椎横突压痛点
以颈椎2、3、4横突的压痛最为多见,差不多90%左右患有颈痛症的患者可以找到压痛点,同时可有颈部头夹肌、颈夹肌的肌肉紧张出现。

另外,颈椎1、2、3、4横突为肩胛提肌上部的附着点,故临床发现许多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内角有压痛者,也常可见到上述颈椎横突出现压痛。

4.颈椎棘突压痛点
颈椎棘突压痛多见于棘上韧带,亦称项韧带,压痛常见于颈椎3、4、5、6的棘突上,一般颈项痛者都有压痛存在。

5.前斜角肌压痛点
前斜角肌起始于颈椎横突上面,抵止于第一肋骨上。

此点出现压痛,可影响颈部前屈及侧屈运动,疼痛可向胸部放射。

前斜角肌锁骨窝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
通过,故此肌肉出现疼痛、肌肉紧张,可引起胸闷、呼吸不畅、上肢疼痛、麻木酸胀、发冷等感觉。

另外,此处还有中后斜角肌经过,有人把这些症状称为胸廓出口
处综合征、锁骨上窝综合征、前斜角肌群综合征。

神经及节段:颈神经前支C3、4。

6.冈上肌、斜方肌上部压痛区
冈上肌起始于冈上窝,抵止于肱骨大结节。

斜方肌上部起始于枕外隆凸及上项线,抵止于锁骨外1/3肩峰及肩胛冈。

此点的疼痛可向颈部放射,影响颈部活动。

患侧颈部疼痛板紧,侧转受限,枕部头痛、头胀,此处轻压而痛为斜方肌,重压而痛为冈上肌,日久在风池穴处可找到明显的压痛,同时可引起耳鸣、偏头痛、目糊、目湿、怕光,有的患者可发现一侧项背出汗或不出汗。

神经及节段:肩胛上神经C5、副神经颈丛肌支C3、4。

7.肩胛提肌压痛点
肩胛提肌起始于上4个颈椎横突,抵止于肩胛骨内侧角。

此肩胛骨内角压痛点按压时可感疼痛放射至同侧颈项、前额,甚至颈部,有的患者向下放射到冈下肌直到手部。

颈项极紧痛,低头时酸胀疼痛加重,有许多病例整个肩胛提肌可以见到肌肉紧张。

肩胛骨内侧角的附着点处可以摸到“沙沙”声之索条状或泥沙状节结感。

神经及节段:肩胛背神经C3-5。

8.肩峰下压痛点
此压痛点在肩峰下缘,亦称为肩峰下滑囊炎压痛点。

该滑囊位于三角肌下缘与冈上肌的上缘,整个滑囊覆盖肱骨结节间沟和短小旋转肌。

滑囊顶部和肩胛骨肩峰、喙突紧密相连,滑囊底部与短小旋转肌在肩峰下滑动,滑囊内壁被盖的滑膜往往因长期摩擦而引起劳损,产生滑囊水肿。

增厚后发生粘连,可使上臂外展和旋转肩关节活动受限。

此症状主要特征是,当三角肌主动收缩(上肢外展)时疼痛增加。

9.冈上肌肌腱压痛点
此压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止点处,按压时疼痛可向肩外侧放射直到手指,疼痛向下还可向斜方肌放射,肩部活动可不受任何方向限制,但唯独在上臂外展至60°~120°时,可瞬时出现剧烈疼痛。

这时正是冈上肌肌腱抵触肩峰时,一旦超越这个幅度,疼痛消失。

但当上臂下放,从极度外展复原下放时,在经过60°~120°可产生尖锐的疼痛,此点在外展动作的中间幅度发生的疼痛现象是诊断冈上肌肌腱炎的特征与主要依据。

此症长期不愈,在X线片中可发现在肱骨大结节上方有一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