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新高考地理九大难点突破

新高考地理九大难点突破一、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二、地球运动速度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 0,南北纬 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 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 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 1°/日。
三、日照图转换过程须注意的两个方面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 (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地理高考重难点突破自然地理

地理高考重难点突破——自然地理一、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结合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1)“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二、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分布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2.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1)空间分布⎩⎪⎨⎪⎧①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 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2)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3.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特殊地方时的确定 (1)光照图上地方时的判断①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②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③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④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
⑤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或24时)。
(2)其他地方时的判断①地方时12时⎩⎪⎨⎪⎧平分白昼的经线正午时刻一天中日影最短②地方时0时(或24时)⎩⎪⎨⎪⎧平分黑夜的经线两个日期的自然分界线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图示法在计算时间时,关键是分清已知和所求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然后绘图计算。
如已知甲地(30°W)地方时为5时,求乙地(75°E)的地方时。
方法步骤如下:3.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 地的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注意:正负选取原则,B在A东侧时取+,B在A西侧时取-(东加西减)。
地理学科总结高三学生常见的知识掌握困难与克服方法

地理学科总结高三学生常见的知识掌握困难与克服方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高三学生来说,常常面临知识掌握困难。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克服地理学科的学习难题,本文将总结高三学生常见的知识掌握困难,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克服方法。
一、地理学科常见的知识掌握困难1.1 地图判断与分析能力不足地理学科中,地图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表达工具。
然而,许多高三学生在地图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上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地图中的符号,难以识别地图上的地形、气候和人文要素等内容。
1.2 地貌和地质现象理解困难地貌和地质现象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
高三学生常常在理解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时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地质力量对地表造成的影响,也无法准确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及其地理意义。
1.3 阅读和理解地理文献困难地理学科的文献阅读是高三学生常常面临的挑战之一。
地理文献通常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叙述,难以理解和掌握。
这使得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地理文献时感到困惑。
二、克服地理学科知识掌握困难的方法2.1 强化地图技能训练为了克服地图判断与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高三学生可以加强地图技能训练。
可以通过阅读地图阐释材料,参加地图解读比赛以及练习解答地图题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地图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软件和在线地图资源进行模拟练习,提高地图使用的熟练度。
2.2 多角度学习地貌和地质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貌和地质现象,高三学生可以采用多种角度进行学习。
可以通过观看地理纪录片、参观地质公园等方式,了解实地情况。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的科学解释和案例分析,培养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3 学习阅读地理文献的技巧为了提高阅读和理解地理文献的能力,高三学生可以学习一些阅读技巧。
可以从文献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入手,获取整个文献的基本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捕捉关键词、查找专业术语的定义以及分析图表等方式,提高对地理文献的理解能力。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高考复习如何解决地理题中的难点与疑惑

高考复习如何解决地理题中的难点与疑惑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被许多学生视作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科。
地理题目中的难点和疑惑也成为备战高考的学生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地理题中的难点与疑惑,并提供一些建议。
1. 理解地理概念的重要性理解地理概念是解决地理题难点的关键。
在复习地理时,学生应注重对地理概念的深入理解。
可以通过查找课本或参考书籍,对于每个重要的地理概念进行详细阅读和研究。
同时,了解地理概念的定义,掌握其特点、属性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在解答题目时准确运用地理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
2. 制定复习计划解决地理难点和疑惑的第一步是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评估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熟悉程度,确定弱点与难点所在,并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合理安排每日的学习时间,保证集中精力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系统、有序的复习,逐渐提高对地理题目的解答能力。
3. 多做地理题在解决地理题难点与疑惑时,多做地理题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大量地做题,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利用历年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资源进行练习。
同时,还可以寻找一些地理竞赛题目进行挑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应对考试的心理素质。
4. 善用地图工具地理题目中常常涉及地图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在复习地理时,应提前准备好地图工具,并充分了解地图的使用方法。
善于利用地图工具进行地理题目的解答,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和理解地图图例、比例尺等内容,提高对地图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能力。
5. 多与他人交流学习与同学、老师或家长进行地理知识的交流也是解决地理题难点与疑惑的一种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可以相互学习和分享解题思路,拓宽视野。
当自己对某个地理问题存在疑惑时,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解答意见。
互相帮助和借鉴,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地理难题。
6. 注意解题技巧与思维方法除了地理知识的掌握外,学生还应关注解题技巧与思维方法。
注意学习和理解地理题目的命题思路和解题要求,善于分析题干、选项,并据此进行判断和选择。
高三地理课程的难点攻关

高三地理课程的难点攻关一、理解地球与地图:突破认知局限在高三地理课程中,理解和掌握地球与地图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学生通常对于如何将一个立体而巨大的地球表现在二维平面上感到困惑。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认知。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比例尺下的世界地图和国际时区分布等信息,加深对真实地球形态以及纬经线等基本概念。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班级或校园内利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来确定自己所处位置的纬度,并将结果绘制在已有世界经纬网上。
这样能够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加深对于纬度和经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借助虚拟技术(如谷歌地球)、沙盘模型等工具,让学生亲身感受海拔、气候变化、板块运动等与地址有联系成因和过程。
通过这些视觉化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动态性。
二、全球气候与天气分析:应对新课标要求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对全球气候和天气的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需要掌握,对于各个自然区带来影响的因素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分析。
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兴趣:引入近年来有关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等热点话题,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
例如,通过看视频报道或讨论科技与环境相关信息,激发他们探索空间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联系以及其背后原因。
2. 多媒体辅助:结合云图、卫星图像以及数字设备上众多软件工具(如模拟/预测软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纵观多时段(如季节、年度周期等)内事物变化规律。
也可结合台风路径图或大城市未来一周温度走势表进行小组分享,培养同学们分析推断的能力。
3. 实地考察:在适当时间安排班级户外天气观测与记录活动,了解各种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与课堂讲授所学理论联系起来。
此外,在城市旅游或农田参观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收集操作该地区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归纳总结。
三、人口与城市:深化对全球人口问题的理解高三地理中,人口与城市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刷题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三地理刷题的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三地理刷题的旅程仿佛是一场复杂的探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需对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在最终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首先,地理学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上。
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比如地形图的阅读、气候带的划分以及各类资源的分布等。
这些知识点通常是考题的核心部分,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通过大量的刷题,考生能够熟悉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应用,避免在考试中因知识点模糊而失分。
然而,难点则往往隐藏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复杂应用中。
例如,地理综合题通常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解题。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单一的知识点,还要能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惑。
因此,刷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些综合题型,通过反复练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另一个常见的难点是地图题的解答。
地图题不仅考察对地理要素的认知,还考查对空间关系的理解。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根据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判断不同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影响。
掌握地图题的解题技巧,能够帮助考生快速准确地完成相关题目,这也是刷题过程中需要重点攻克的难点。
除了重点与难点,刷题的策略也不可忽视。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按照难度分层次进行刷题,能够有效提高备考效率。
对于重点知识的题目,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加深记忆;对于难点题目,则需要在理解题目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样一来,考生不仅能在考试中应对各种题型,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总结来说,高三地理刷题的成功不仅在于对重点知识的准确把握,更在于对难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对。
通过科学的刷题方法和策略,考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从而在最终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更是对解题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帮助考生在地理学科的考试中脱颖而出。
地理高考难点突破

地理高考难点突破: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等知识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各大地理考卷必考的知识点。
该类题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知识应用及迁移能力,图形设计新颖、设问灵活、综合程度高,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光照图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在平时及高三复习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光照图中的线:经纬线、晨昏线、日界线复习——经纬线和经纬度一、纬线和纬度1、纬线: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征:(1)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2)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纬度越高,纬线圈越短,两极为零); (3)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4、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低纬度:30ºN ~30ºS中纬度:30ºN ~60ºN 、30ºS ~60ºS 高纬度:60ºN ~90ºN 、60ºS ~90ºS5、南北回归线——23º26′S 、23º26′N南北极圈——66º34′S 、66º34′N纬度向北递增北半球纬60º30º0º90º30º60º 90南半球南纬度向南递增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约四万千米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赤道——160ºEN西半球东半球20ºW二、经线和经度1、经线(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2、经线的特征:(1)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2)长度都相等;(3)都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1)东西经度:本初子午线——0º经线,180º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ºW 、160º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3. 地形逆温: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②逆温出现在高空,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B.乙C.丙D.丁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20m 40m 60m 80m 100mA 16.3℃16.6℃16.8℃17.0℃17.1℃B 21.0℃21.0℃20.9℃20.9℃21.0℃C 20.9℃20.8℃20.6℃20.2℃20.0℃D 15.2℃14.8℃14.7℃14.9℃15.2℃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2006年·江苏] 上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4~6题。
4.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B. 乙 . 丙 D. 丁 5.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A. ①④B. ③⑥C. ②③D. ⑤⑥ 6.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B. 谷地C. 平原D. 丘陵1781年,西班牙航海者在图示地区创建洛杉矶镇。
这里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在人口不太多时,是宁静、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两座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A .90千米B .150千米C .115千米D .230千米 8.这里经常出现逆温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盆(谷)地地形B .大气层上冷下热C .人为释放的废热多D .大气逆辐射作用强9.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死亡。
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混合物。
下列时间最容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是A .春季早晨B .夏天中午C .秋天傍晚D .冬天晚上 参考下列材料,完成10—12题。
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 物 空气质量 级别 空气质量 状况 7月8日 晴 158 NOX Ⅱ 轻度污染 7月9日晴178NOXⅡ轻度污染2005001000100020035602435121º 120º119º118º 117º34º35º0 50100km材料二:图9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00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10.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A.石油燃烧B.汽车尾气C.煤炭燃烧D.工厂废气11.该城市上空( ) ()A.盛行下沉气流B.气流扩散条件变差C.出现逆温现象D.空气对流显著12.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A.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B.臭氧浓度增加C.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D.氮气浓度增加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问题13.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弱B.大气逆辐射减弱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14.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19∶00~22∶00B.04∶00~07∶00C.07∶00~10∶00D.13∶00~16∶0015.右图(图3)中曲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图4中甲、乙、丙、丁四种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与④处最为接近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图回答16—17题16、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17、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的气温)。
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下图回答18—19题18..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19.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15°C13°C11°C13°C15°CA.① B.② C.③ D.④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0C/100米)时空变化图。
完成20—22题:20.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A.8时-16时30分B.17时-23时C.16时30分-7时D.23时-5时21.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米B.100米C.350米D.150米22.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23.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
下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C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O°C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
读下图24.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A.①处 B.② C.③处 D.④处25.当某地区出现冻雨现象时,该地区()A.处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B.正值春秋季节C.上空有逆温现象存D .地下潜水迅速上升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26.据图提供信息分析,形成这次持续雨雪天气的水汽主要来自()A.印度洋B.太平洋C.大西洋D.北冰洋27.据气象专家分析,本次冻雨是在特定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降水现象,结合图分析下列四幅“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示意图”,其中最容易形成冻雨的是()28.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单位:℃)(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 。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____;气象原因是_____;地形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9.下图甲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 S。
当T 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图乙)”。
回答下列问题。
(1)若T 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30.图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m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 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为250 mm和__________mm左右。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m。
24.张华居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于在清晨的林荫道上跑步,根据以下资料说明他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并说明他应该在什么时间锻炼身体最适宜。
材料一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天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25.读中纬度某地剖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该地区正受_________天气系统的影响。
若P处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为____________。
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天气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包括天气状况)。
(3)图中P处是一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性气体等,这些大气污染物对降水会产生哪些影响?并分析降水对该地空气质量的影响。
(4)若图示天气系统向A方向移走,则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明显改善?为什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A C A A C B A A B题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B C A D D D C C B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答案 D C C B D A C A C28.(1)②②处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2)工厂排放大量煤烟、粉尘,汽车排放的尾气,使凝结核增多,烟雾弥漫②处的气温下部低于上部即存在逆温,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商业区、居民区位于低洼地,气流不易扩散,加重了污染程度29.(1) 10 8 (2) 1030.(1) 4500M (2)北(3)750MM (4)2000M31.(1)不科学(2)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以释放CO2为主,造成清晨林荫道上的空气CO2含量较高(3)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32.(1)锋面降雪(2分)(2)绘图如右图(2分)(3)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
(1分)酸性气体溶于水,产生酸性降水(或酸雨、酸雪)(1分)。
烟尘、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表,使空气变得清新,空气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