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理解句子含义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答题技巧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5题)(一)题型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答题技巧:1. 要素串联法:找出时间(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地点(天空)、人物(无特定人物,主要是作者看到的想象中的事物)、事件(作者看到晚霞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想象)。
2. 概括为:太阳落山后,作者看到晚霞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想象,最后晚霞消失。
(二)题型2。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出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就更迷人了。
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亮,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多么迷人啊!答题技巧:1. 段意合并法:- 第一段:表达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眷恋之情。
- 第二段:写月光下田野的景色,像美丽的水墨画。
- 第三段:描写月光下竹林的景色。
- 第四段:描述柿子园里迷人的景色。
2. 概括为:作者表达了对家乡秋夜的眷恋,描写了月光下田野、竹林和柿子园的迷人景色。
(三)题型3。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蚂蚁经常到离巢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
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
2023-2024学年小学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同步知识点与配套练习21《古诗三首》含答案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理解句子】理解重点句子才能明细课文内容(一)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①龙城飞将②在,不教③胡马④度⑤阴山⑥。
【注解】①但使:只要;②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③教:令,使;④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⑤度:越过;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翻译】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但是离家万里外出征战的将士还没能回来。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骑踏过阴山。
【走进作者】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出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全诗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时间、空间跨度极大,反映了旷日持久的征战劳师动众,边塞将士不堪其苦、有家不得归的社会现实。
第三、四句诗运用典故,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这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匈奴惧怕,有他戍边,匈奴数年不敢来犯。
诗中运用此典故,一方面希望朝廷启用良将,消除边患,让将士返还,百姓能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讽刺戍边将士的骄惰无能,而今朝中良将匮乏的现实。
(二)凉州词①【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②,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③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①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②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③沙场:战场。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全诗赏析】第一句犹如突然间拉开的帷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
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四年级课文乡下人家理解

四年级课文乡下人家理解
《乡下人家》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按照房前院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文章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例如:
1.“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们争相开放的场景,展现出乡下美丽的风光。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春笋生长的场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3.“它们从不吃惊。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鸭子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乡村生活的平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乡下人家》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试卷 体会句意 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体会句意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10分)1. 与“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这怎么会是很伟大的奇观呢?B. 这是很伟大的奇观。
C. 这不可能是很伟大的奇观。
2.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 )A. 左右和上方的山石朝“我”挤压过来。
B. 这里的山石在移动。
C. 孔隙很窄小,而且很昏暗。
二、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0分)1. “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很讨厌鹅的嚣张。
( )2. ①大海上夜色正浓,烟雾弥漫。
②雾越来越浓了。
③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隐约可辨。
以上三个句子都出自《“诺曼底号”遇难记》,其作用是:不仅描绘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自然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三、我能正确理解下面的句子。
(44分)1. [通州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1)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上面的诗句中的两个“风雨”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风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
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

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4题)题1。
阅读短文,概括主要内容。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解析:文章主要写了太阳落山后美丽的晚霞引发了“我”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了龙、仙鹤、太乙真人和哪吒等形象,最后晚霞消失,“我”从幻境回到现实。
题2。
解析: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以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
题3。
阅读下面短文,概括其主要内容。
我们的校园非常美丽,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
春天,校园里的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花朵们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到处充满了生机。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校园封得严严实实的,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
同学们在树下乘凉、读书、做游戏。
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了,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秋天,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地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校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实,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同学们看着这些果实,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校园里的树木披上了银装,地面上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
同学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解析:短文主要描写了校园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绿树成荫与荷花盛开、秋天的树叶飘落和果实累累、冬天的雪花飞舞和同学们的雪上活动。
题4。
解析:文章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包括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等,还描写了翠鸟动作敏捷,捕鱼时的迅速,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阅读专项】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试题)教师版

专题0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典型例题】煮书①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jìng)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②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③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④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⑤“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⑥“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⑦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想一想:这篇短文中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答:煮书: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这里指作诗非常顺利;豁然开朗:形容开阔或通达,这里指“我”一下子明白了“煮书”的道理。
思路导引对于词语的意思,我们根据阅读技巧里提示的方法来理解即可。
如“煮书”一词,我们就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来理解。
“煮书”所在的句子中有个词语“这”,“这就是煮书”,我们只要找到“这”所代表的意思,就能解释“煮书”了。
联系前文讲到的杜甫读书的例子,我们知道,“这”指的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前后结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解释“煮书”: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透。
其余两个词,请你根据前面提示的方法来理解。
答题模板理解词语的含义(1)结合词语的字面意思直接感知词意;(2)联系上下文语句间的关系理解词语;(3)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4)根据上下文所讲述的事件的情节来理解重点词语。
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

四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一、阅读理解题型分类。
1. 字词理解类。
- 解释词语含义。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在阅读文章中遇到“静谧”这个词,可以通过文章中描写安静的环境,如“夜晚的森林里,没有一点声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得出“静谧”就是安静的意思。
- 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词语。
如“寒冷”的近义词是“严寒”,反义词是“炎热”,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
2. 句子理解类。
- 理解句子的含义。
- 抓住关键的字词理解句子。
比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其中“神奇”“望而生畏”是关键的字词,通过分析这些字词,能体会到这株柳树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令人惊叹之处。
-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如果句子是“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要从文章前面提到的他做了什么事,比如帮助了别人,克服了困难等,来理解为什么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3. 文章内容概括类。
- 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
如果段落中有中心句,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这一句就可以作为段落大意,即秋天的雨开启了秋天。
- 合并法。
把段落中的几层意思合并起来。
例如描写动物过冬的段落,先写了小松鼠储存食物,又写了青蛙冬眠,就可以概括为动物们用不同的方式过冬。
-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4. 文章主旨理解类。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从描写中体会。
如果文章中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可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如描写了春天的花朵、嫩绿的小草、欢快的小鸟等,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 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
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一个故事中,主人公总是帮助他人,并且说“帮助别人能让我感到快乐”,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乐于助人这种品质的赞美。
二、阅读技巧。
1. 阅读习惯培养。
- 阅读时做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圈起来,重要的句子可以画横线,这样有助于在读完文章后进行回顾和分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学阅读理解常考题型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2、概括文幸〔段落〕的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4、对文章主要人物的评价以及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考题形式及解题技巧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先答字、词本意,再答出在文中的含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题技巧:结合文章中心,解释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
先分别说出加点字、词和换的字、词的意思,再主要说用加点字、词的好处或换的字、词的不好,所以不能换。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
先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删掉有何效果,所以不能删。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问:将文中的“撮''换成“抓〞好不好为什么答:二、理解句子。
考题形式:1、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答题技巧: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
然后根据文幸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答题技巧: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特性。
例: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③反问:更有力的强调〔把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语气更强烈,史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
例:森林不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库吗④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句子含义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有这样几类:1、含义深刻的句子,深沉储蓄有哲理;
2、言约意丰的句子,读后让人回味不已;
3、表现中心的句子,画龙点睛,揭示本质。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这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内容,并在阅读中找出句子的关键词语。
弄清关键词的本义及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耐心”这两个关键词去理解课文。
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到灵车绝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有些句子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种句子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只有联系上下文,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文的内在联系入手,才可以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例如《草原》一文中有一句话:“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如果从句子本身看,我们会认为这句话是写作者初次看到草原美景时的心情的。
但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这种理解虽然正确,但却很肤浅、笼统。
草原的景色奇异而美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景色的美丽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才感到惊讶,由衷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
“愿久立四望”反映了作者想尽情欣赏的心情,此时作者的感情已由初见草原时的激昂豪放转为细腻深沉,心中充满了遐想,他被这“奇丽”的美景陶醉了,所以“低吟”一首小诗最能表现此时的心境,而不再是“高歌”一曲。
通过贯穿前后,上下联系,就会由浅层次的认识发展到深层次的理解,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以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内外联系”是指在理解句子意思时要围绕句子的关键点,将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必要的思维补充,产生具体感觉,领悟句子含义。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这样一联系更让我们觉得遵守纪律、意志坚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四、通过修辞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些句子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修辞手法的运行进行理解,这些句子一般都要首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面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作者用“黑洞动”形容就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步骤和顺序。
一般来说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分以下四步:1、分析句子的字面意思。
2、分析重点词语,
从句子的内容出发,理解词语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意思和感情色彩,为理解句意打基础。
3、分析句子的层次,领会语言内部的逻辑关系。
有些句子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还需要分层次,弄清前后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
4、分析句子表达的意图,一要联系篇章或段落的整体,二要从结构内容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