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推荐文档)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推荐文档)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对比阅读【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B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C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人物】【事例】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2.(2分)D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八年级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是一则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故事,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有着相似之处。

第一点,坚持不懈。

在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他决心要把这两座山移走,为子孙后代打开一条道路。

尽管有人嘲笑他愚蠢,认为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愚公并没有放弃。

他每天都坚持用锄头铲土,虽然进展缓慢,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不懈。

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努力奋斗有着相似之处。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追求梦想,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点,团结合作。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看到父亲如此努力,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即使任务艰巨,他们仍然相互搀扶,共同努力。

这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团结合作,共同面对困难与挑战。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第三点,坚定信念。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移山成功。

他对此充满了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通过对比阅读愚公移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坚持不懈、
团结合作、坚定信念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具备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愚公移山一:1、解释(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5)达于汉阴..运于渤海之尾 ( ).. ( ) (6)箕畚(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愚公移山》比较阅读6篇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______________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______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2分)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6分)(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

锲而不舍的精神?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宽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油之一Q基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④千又宙孙;子子孙孙无穷匱也,而山不都物会却”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资828181千乙)3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日张爱止差者曰:“园藏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快,事又寝④(节选自《新百喻经》)了注释1①治:修建。

②颠蹶(zhi):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2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杂然相许(2)河曲智叟亡以应(3)无地置土(4)公遂止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3.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和智叟对比,个高尚,一个平庸;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和智叟对比个热心,一个冷漠。

2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鲁公的家人不愿意鲁公修建园子,是因为担心鲁公的身体,怕他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句话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D.鲁公之所以没有“治园”成功,外部原因是家人的不同意,内部原因是他自己的优柔寡断,信念不够坚定。

25.你认为甲乙两文中的愚公、智叟、鲁公谁才是最“愚”的?为什么?(2分)。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卷一、(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愚公移山一:1、解释(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5)达于汉阴.. (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10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一: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惩:(2)汝心之固固: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1、(1)苦于(2)顽固2、略。

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答:参考答案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

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

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

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说明:每一问1分,意思相近均可给分。

比较阅读三:2007年柳州市、北海市8、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亡以应。

同“无”,没有国恒亡。

灭亡B、何苦而不平。

愁,担心苦其心志使……痛苦C、感其诚。

诚实此诚危急实在D、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其业有不精代词,他们的9、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1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1、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参考答案:8、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9、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0、B(河曲智叟用静止的眼光而不是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1、(1)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翻译对“且”、“面”各1分,语意通顺给1分)(2)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翻译对“告之”的“之”、“已”各给1分,语意通顺1分)比较阅读四:2007年兰州市河曲智叟……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⑴毁山之一毛⑵亡以应⑶惧其不已⑷陇断13.翻译:(4分) 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2分)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态度截然不同.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

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4分)参考答案四:12.(2分)(1)草木(2)亡,通“无”(3)停止(4)隔绝13.(4分)(1)你太不聪明了。

(2分)(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14.(2分)(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

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比较阅读五:2007年福建龙岩市6.解释⑴惩山北之塞()⑵吾与汝毕力平险()⑶河曲智叟亡以应()7.翻译:⑴甚矣,汝之不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8.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参考答案五:6.(3分)⑴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⑵险,险峻的大山。

⑶亡,通“无”。

7.(4分)⑴你太不聪明了。

⑵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8.(3分)(答对1个要点2分,答对2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比较阅读六:2008年达州市《愚公移山》16﹒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将近)B.惩山北之塞(苦于)C.汉之阴(〈汉水的〉北岸)D.亡以应(通“无”)17﹒翻译:(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分)(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18﹒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参考答案六:16. C (“阴”指江河的南岸)17. 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18. (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且”、“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19﹒D比较阅读七:2008年广州市10.翻译(4分)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参考答案七:9.(3分)B(商量。

A、苦于/惩罚;C、啊/怎么;D、无/丢失)10.(4分)首先必须是完整的句子,如果只是单独解词,则不给分。

答对得分点,语句通顺则可满分。

10(1)(2分)“且”,可以翻译为“将近”,“接近”,“快要”,“快到”,“快”,“差不多”(1分);“面”可以翻译为“面对”,“面对着”,“面向”,“向着”,“对着”,“朝着”(1分)。

11.共3分,分三个得分点。

(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

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分。

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1分)。

比较阅读八:2009年广西贵港[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4分)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10.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2.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参考答案八: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把/因为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分)比较阅读九:2009山东淄博(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