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9.解释〔4分〕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10.翻译:〔4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11.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2.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译文:〔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译文: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7、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8、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1〕〔2〕9、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答:10、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代词,他们的11、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A、〔1〕〔3〕〔4〕〔5〕B、〔1〕〔2〕〔4〕〔6〕C、〔2〕〔3〕〔5〕〔6〕D、〔2〕〔4〕〔5〕〔6〕12、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B、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C、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13、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汝心之固固:顽固B.惧其不已也已:已经C.寒暑易节易:交换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14、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皆以美于徐公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5、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16、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是古代语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17、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20.翻译下面句子.〔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译文:21.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23.从原文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②面山而居.2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2分〕2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

部编文言文系列《愚公移山》中考题一、(2019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0-24题。

(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秦攻赵,使括代廉颇为将。

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

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

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

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20.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4分)。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愚公移山》(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 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 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_ 。

本文的体裁属于___ _。

(2)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1)《列子·汤问》;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2)嘲讽、怀疑;语言、动作【解析】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的写作特色。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惩山北之塞.()(2)出入之迂.也()(3)寒暑易.节()(4)杂然相许.()(5)且焉.置土石()(6)何苦.而不平()(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答案】(1)苦于阻塞(2)曲折,绕远(3)交换(4)赞同(5)疑问代词,哪里(6)愁(7)草 (8) 明白(9)即使【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虽”古今异义词“易”词类活用3.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4. 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答案】A【解析】考查句式。

“何苦而不平”句式反问句,意思为:还愁这两座大山不能铲平呢。

BDC是倒装句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答案】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凭你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2)于是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装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愚公移山》中考题集锦2004年青海省西宁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 ~ 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答:2005年江苏省扬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2分)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4分)①惩.山北之塞()②杂然相许.()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④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C、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投诸渤海之尾处处志之《桃花源记》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4分)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14.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2分)答:2007年龙岩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6-8题。

(10分)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三)《愚公移山》(节选)(15分)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4分)(1)惩山北之塞惩()(2)吾与汝毕力平险险()(3)指通豫南指()(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_____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15.“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寓言故事具有很强的劝诫意义,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你的认识。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3.(1)苦于(2)险峻的大山(3)直(4)即使14.(1)凭着你的力气,并不能损坏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2)你也太不聪明了!15.“其妻”是出于关心才“献疑”,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16.示例:愚公移山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山”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一个信念,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试题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愚公移山》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一)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8--22题(10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C.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D.杂然相许/人恒过,然后能改19.翻译句子(2分)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答:20.选文中'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答:2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作用是。

(2分)答:22.请从文中找出一组对比,简单说一下这组对比的作用(2分)答:和对比,作用是:答案:三、古诗文阅读(14分)18.C(2分)19.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分)20.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2分)21.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2分)22.开放性试题,答案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对比阅读卷一、(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乙)愚公移山一:1、解释(1)何苦.而不平()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立有间. ( ) (4)臣是以无请..也 ( )(5)达于汉阴.. (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愁(2)通“无”(3)有一会儿(4)不问,不再说话(5)汉水南岸(6)用箕畚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B(两个“而”均表转折关系)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子。

(2分)甲:扁鹊远远地看到蔡桓公就转身跑了4.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5、(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答:(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答:坚持不懈,不怕苦难才能战胜困难。

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1分),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1分)。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分)。

8.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3分)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意思上的相同点,: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置疑。

(2)情感上的不同点,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智叟是轻蔑(挖苦,蔑视,轻视,讽刺,嘲讽,嘲笑,看不起,笑话)二、二:阅读原文2、3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苦于(2)顽固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嘲讽、怀疑语言、动作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1)(2)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6.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7.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四【甲】愚公移山【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1()2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由【乙】文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五、【甲】愚公移山【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3分)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六、【甲】北山愚公者,。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20、解释(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卒去()(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2分)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1、翻译(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C )(2分)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

锲而不舍的精神?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七、【甲】北山愚公者。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4.解释(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3)无地置土置(4)公遂止遂:(1)用箕畚(装土石)(2)没有(或:通“无”)(3)安放(或:放置)(4)于是(或:就)(意思对即可。

)5.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分)(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6.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8.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八、[甲]北山愚公者,。

无陇断焉。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注释]文首:花脑袋.喙(huì):鸟嘴.自詨(jiào):自己称呼自己.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7.解释(1)出入之迂也(2)杂然相许(3)其如土石何? (4)以堙于东海曲折,绕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