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关系时, 上述二个微分方程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 也就是说, 在数学上 , ~
具有相同的关系(静、动态关系),由此可见利用数学模型
研究控制系统的重要性、方便性。另外,用电气系统模拟机械系统进行实验 研究也是工程中的常用方法,就系统理论而言,可以撇开系统的具体属性进 行普遍意义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
2.3 传递函数模型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重点:传递函数的概念 传递函数的性质 传递函数的列写
பைடு நூலகம்
2.3.1 定义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对线性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综合的数学工具。通过传递 函数可以将实数域中的微分、积分运算化为复数域中的代数运算,大大简化了计算工作 量,而且由传递函数导出的频率特性还具有物理意义,运用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和频率 特性有利于对系统研究、分析和综合。
2.3.2 几点说明(性质) (1)传递函数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又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示输入输出 的模型形式。 它表示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它仅能表示输入输出关系,而无法表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传递函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反映系统本身与外界无关的固有特性 和系统同外界之间的联系。 (2)若输入已定,则系统的输出完全取决于其传递函数,因为, Xo(s)=G(s)Xi(s) (或C(s)=G(s)R(s)) 通过拉氏变换,可求得系统在时域的输出: Xo(t)=L-1[Xo(s)]=L-1[G(s)Xi(s)] 或c(t)=L-1[C(s)]=L-1[G(s)R(s)]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 4 如图表示一个汽车悬浮系统的原理图。当汽车沿着道路行驶时,轮胎的垂直位移作 为一个运动激励作用在汽车的悬浮系统上。该系统的运动,由质心的平移运动和围绕质心的 旋转运动组成。建立这个系统的数学模型相当复杂。 (b)图给出了一种大为简化的悬浮系统,设 p 点的运动 为系统的输入,车体的垂直运 动 为系统的输出,只考虑车体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时,求 。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 2 前一节例 1,机械位移系统 直接由得到的微分方程模型 求拉氏变换有: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端 ,整理得该系统得传递函数:
例 3 前一节例 2 RLC 网络 由得到得微分方程模型 求拉氏变换有: ?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端 ,整理得该系统得传递函数:
第二章
G( s)
R( s )

= G( s) 式中:称
KG ( s z1 ) ( s zm ) ( s p1 ) ( s pn )
a0 s n a1s n 1 an 1s an
0
1
m 1
m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为系统的特征根
-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7)由于 可以是零、实数、复数,因此在复平 面上总能找到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平面有一一对应的 关系。这将引出经典控制论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 2:RLC 电路(L-R-C 无源四端网络)如图,建立输入输出间的微分方程关
由基尔霍夫定律,回路的压降为 0,即输入电压由电感、电阻、电容上的电压 平衡。 Ur=UL+UR+UC 电流 与 有 即 的关系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与 在数值上具有一 ~
注意:该系统也是一个二阶系统 与例 1 相比,它们具有相同的模型形式。当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为什么要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由具体的物理问题、工程问题从定性的 认识上升到定量的精确认识的关键!(这一点非常重要,数学的意 义就在于此) 一方面,数学自身的理论是严密精确和较完善的,在工程问题 的分析和设计中总是希望借助于这些成熟的理论。事实上凡是与数 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发展也是快的,因为它有严谨和完整的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数学本身也只有给它提供实际应用的场合,它才具有 生命力。“1”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给它赋予了单位(物理单位 ) 才有意义。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 机理建模 (白箱-系统的各元件及参数已知,结构已知); 实验建模(数据建模,系统辨识) (黑箱-结构全不知道或灰箱-知 道一部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各环节)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代数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举例一些常用典型元部件的传递函数的列写
例 1:齿轮系 一般地在伺服电动机与负载之间,往往通过齿轮系进行运动传递,其目的有 二:对负载提供必要地加速力矩,减速和增大力矩;调节精度。 转速比 传递函数 (>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本章重点:1 掌握控制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 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2.0 概述 主要解决的问题: 1 2 3 什么是数学模型 为什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0 概述 一、数学模型的定义 1、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或环节内部、外部各物理量(或 变量)之间动、静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 式。亦:描述系统性能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字、图像表达式)。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按系统运动特性分为: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静态模型:在稳态时(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 的数学模型。 动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描述系统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关系:静态模型是t时系统的动态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多种形式,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可以不同,不同的模型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分析方法。
说明:一般由于机械系统比较复杂,参数调整不方便,在很多情况下,采用电模拟的 方法,对系统分析,特别是在现在,电气、电子技术的发展,为电模拟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在专用模拟机或通用模拟机上,采用数学模型相似的电网络代替要研究的系统 来进行计算和研究,方便,易行。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同一控制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同一控制系统具有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传动、电磁量运动、热 变形等),而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又分别受不同的物理规律约束,因而 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不同。 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时,一定要搞清输入 量、输出量。 四、数学模型的分类 1、微分方程 时间域 t 单输入 单输出 2、传递函数 复数域 s=σ+iω --3、频率特性 频率域 ω --4、状态方程 时间域 t 多输入 多输出 用一组微分方程描 述系统的状态特性
三、系统微分方程中变量形式的选择
四、 系统元件间的负载效应 对于两个物理元件组成的系统而言,若其中一个元件的存在,使 另一个元件在相同输入下的输出受到影响,则有如前者对后者施加了 负载,因此这一影响称为负载效应,也称耦合。这时,如只是孤立的 分别写出两个元件的动力学方程,则经过消去中间变量而得到的整个 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将是错误的。 例1 复习:1、数学模型的类型 2、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3、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例1:单自由度机械位移系统(如插床、刨床)如图, 建立 ~ 间的微分方程关系式。 分析: 输入: 力 输出: m的位移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
(1)对于 m,由牛顿定律
m的受力分析
,质点所受的合力与惯性力相等。有
(2)弹簧力
-弹簧系数
与位移成正比
第二章
阻尼器力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阻尼系数 与位移的变化量成正比
由上面两式有
整理得
注意: 习惯上将系统(元件)的输出及输出的各阶导数放在等式的 左边,输入及输入的各阶导数放在等式的右边; 由于系统总是存在着储能元件,一般地,等式左边的阶次高于 右边的阶次; 上式中左边输出的最高阶次为二,称该系统为二阶系统。
第二章
系式。
分析方法:根轨迹法。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8)传递函数的反拉氏变换是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该式表明: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系统的脉冲响应有单值对应的关系, 由于传递函数是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能反映系统的静、动态性能, 故系统的脉冲响应也可以反映系统的静、动态性能,即系统的脉冲响 应也可以作为系统的数学模型。 2.3.3 传递函数的列写 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初始条件为0的情况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依据 通过系统本身的物理特性来建立。 如力学三大定律、流体力学定律、电学定律、欧姆定律、克希霍夫定律等 三、数学模型的特点 1、实物→(抽象)数学表达式 2、不同的控制系统可以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 即可用同一个数学模型去描述不同的系统,如,单摆在平衡位置附近 的自由运动 电阻、电容、电感电路中电容的放电过程 都是衰减振荡 。 相似系统:控制系统中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的系统。 应用: 模拟:两相似系统,通过分析一个系统而达到对另外系统分 析研究,称为模拟,这种方法称为功能模拟法。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传递函数中(分子的阶次小于分母的阶次 n≥m)是一切物理系统 所固有的,这是因为任何物理系统均含有惯性。 (4)传递函数可以是有量纲的,也可以是无量纲的。 (5)可减化对系统动态性能分析的过程 R(s)一定时 C(s)完全由G(s)决定,因此: G(s)的特征和形态→分析系统的性能 另:对系统性能的要求→ 对G(s)的要求 ( 6) 记 b s m b s m 1 b sb C ( s)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初始条件为零时,
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三要素:1) 线性定常系统 2) 零初始条件,即在外界输入作用前,输入、输出的初始条件 为 0。 3) 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复域模型)
第二章
形式上记为: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n>m)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C ( s) G( s) R( s ) a0 s n a1s n 1 an 1s an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1 微分方程模型(时间域模型)
一、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分类
线性系统:可由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线性微分方程是指微分方程 是定常和线性的。线性系统可应用叠加原理,将多输入及多输出的 系统转化为单输入和单输出的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最后进行叠加。 另外线性系统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齐次性,即当输入量的数 值成比例增加时,输出量的数值也成比例增加,而且输出量的变化 规律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及输入量的变化规律有关,与输入量数 值的大小是无关的。 非线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分析方法的一个分支学科。 非线性系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确定模型的结构,如果对系统的 运动有足够的知识,则可以按照系统运动规律给出它的数据模型。 一般来说,这样的模型是由非线性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差分方程给出 的,对这类模型的辨别可以采用线性化,展开成特殊函数等方法。 非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非线性现象,它反映出非线性系统运 动本质的一类现象,不能采用线性系统的理论来解释,主要原因是 非线性现象有频率对振幅的依赖性、多值响应和跳跃谐振、分谐波 振荡、自激振荡、频率插足、异步抑制、分岔和混沌等。
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而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根据系统物理机理建立系统微分方程模型的基本步骤: (1)确定系统中各元件的输入、输出物理量; (2)根据物理定律或化学定律(机理),列出元件的原始方程,在条 件允许的情况下忽略次要因素,适当简化; (3)列出原始方程中中间变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4)消去中间变量,按模型要求整理出最后形式。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借助表达系统输入、输出之间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
anxo ( n ) (t ) ... a1 xo (1) (t ) a0 xo(t ) bmxi ( m ) (t ) ... b1 xi (1) (t ) b0 xi (t )
i=0,1…n j=0,1,…m 可对系统进行描述。 1、线性定常系统 ai,bj 都不是xo(t)和xi(t)及它们导数的函数,也不 是时间的函数; 2、线性时变系统 ai,bj 是时间的函数; 3、非线性系统 ai,bj 有一个依赖xo(t)和xi(t)或它们导数,或者在 微分方程中出现时间的其他函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