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公开课《第7课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国学经典教学设计1教学备课备课的目标: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备课中的注意点: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教学目标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教学难点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教学内容《大学》教学要求及课后作业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管理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及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学校国学课教案

学校国学课教案

学校国学课教案前言国学课作为中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学校国学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案不够完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等。

为了提高国学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份有效的国学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国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

首先,学生应该掌握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次,学生应该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辨能力,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最后,学生应该培养对国学思想的认同和尊重,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选材与内容国学课选材应该注重经典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教师可以选择《孙子兵法》、《论语》等经典著作作为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同时,可以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家庭教育、友情、公德心等,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教师可以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交流。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演讲比赛等方式,提供更具体和生动的教学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

同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思想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评价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应该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

在定性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定量方面,可以通过课后测验、月考等方式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

六、学生参与国学课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探讨、分享和表达观点。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中举办国学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等,提高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国学》第四册第七课《十一真》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国学》第四册第七课《十一真》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国学》第四册第七课《十一真》教学设计佛山市禅城区霍藻棉小学袁述坤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与节奏,培养语感。

2.能掌握韵脚的概念,并熟练地在诗词中标出韵脚。

3.引导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韵脚。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学习第五句。

1.引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节气歌》.2.春雨惊春清谷天,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过,美丽的春天也就即将过去了,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3.是啊,春天是个多姿多彩的季节,草绿了,花开了,燕子也呼朋唤友飞回来了。

这种春回大地、燕子呢喃的情景就是:巢燕三春尝唤友,来读一读。

4.和春天相对的是哪个季节啊?(秋天)5.中秋八月,天气渐凉,树叶飘零,居住在塞北的鸿雁南飞了,古人常称鸿雁为来宾。

所以中秋八月成为:塞鸿八月始来宾,来读一读。

6.孩子们,想象着春、秋的美景,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情景引入,通过观看孩子熟悉的春天、秋天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书中对韵句,初步感知韵句语言美。

)二、课文朗读,读通、读顺课文。

1.喜欢这样的句子吗?国学课文中有更多这样的美句,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7课《十一真》,出示课题,齐读。

2.听课文录音,跟着录音读课文。

3.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4.指名分句朗读,齐读。

5.孩子们,这一课的韵是什么?(真韵),快去课文中找一找和这个(en)相同或相近的韵。

6.反馈。

7.找到了韵,按我们平常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就更好听了。

8.老师带读一遍,学生打节奏齐读。

9.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韵有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每句的最后),所以也叫韵脚。

10.我们来看一个关于韵脚的故事。

(播放视频),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

11.中国的古诗是需要押韵的,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韵脚。

(《春晓》)、《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2.,有了韵脚,古诗读起来就更朗朗上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古诗,两首古诗。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对饮食》教案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对饮食》教案

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了解《王蓝田性急》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道理。

3.课外拓展诗经《湛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咱们平时吃饭有什么规矩要遵守的吗?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那么古时候的人在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二、教授新课:1.(出示王蓝田图片)。

2.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解故事《王蓝田性急》3. 如果你是王蓝田,你会怎么做呢?4.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5.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6.我们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

2.学生跟读两遍。

第7课:对饮食(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拣”“揖”“践阈”“箕踞”“髀”等字音。

3. 能初步理解吃饭时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一些词句的意思以及生字。

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古人在这些方面是怎么做的呢?二、认读生字: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6句,遇到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难字:“拣”“揖”“践阈”“箕踞”“髀”,跟读几遍。

三、简单梳理内容。

1.讲解——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1)让一个同学读这一句;(2)分别让几个学生说出它的意思;(3)齐读一遍;(4)30秒学生去记忆;(5)让所有的学生起来背(大家都站起来了)。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学生明白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践行勤德就是要做到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反对懒惰,简朴节约。

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成材的途径,更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论依据是:中国十德包括忠、孝、仁、智、信、礼、仪、勤、勇、廉,“勤”是十德之一,自古以来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就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东汉张衡的《应闲》,意思是说: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如果不积极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为学求知的境界,更是成事之本。

因此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对于勤奋的阐释,以及许多名言警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学业。

二、学生情况分析目前是七年级下班学期,本班学生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教学难度的增大,他们有开始的信心十足变得有点倦怠,慢慢产生了懒得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本节课的讲授,十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已讲解为辅,重在引导。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小组发言、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已发学生思考。

对于教学中能已发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中帮助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加深情感体验。

四、教前准备1、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如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及名言警句,阅读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为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国学名师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国学名师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学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有什么意义?2. 课堂讲授(1)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

(2)分析国学经典中的核心思想,如孝道、仁爱、诚信等。

(3)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智慧。

3.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朗诵国学经典、讲解国学故事等。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四、作业布置1. 阅读国学经典,如《弟子规》、《论语》等,了解其基本内容。

2. 撰写一篇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每周至少背诵一篇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4.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表达能力等。

2. 学习成果: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心得撰写情况等。

3. 情感态度: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热爱传统文化的程度等。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第七课《忠》的教学反思

语文第七课《忠》的教学反思

语文第七课《忠》的教学反思《语文第七课《忠》的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语文第七课《忠》的教学反思1、在读中悟理。

此次教学本人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如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男女分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有关课本知识进行重组,比如“神奇汉字:身”提前到相应知识里,使学生由此深刻领会“身”的含义。

再如,在第二则的讲授中插入补充知识《精忠报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电教手段的利用以及情境表演的展示,将文言文的'理解化难为易。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相关图片,图文结合,加之画龙点睛的讲解,使中年级学生理解了深奥的文言文,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忠的精神”,使学生懂得知行要统一。

在展示“皇甫绩守信求责”情境表演中,使学生懂得要怎样做人。

在紧凑的各个环节教学中,将每则文言文的理解化难为易了。

总之,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学生领会孔子有关忠的含义,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要规劝做错事的同学、朋友,使之不断进步,良好品德不断得以形成。

学生要听从师长的教诲,培养吃苦精神,成就各种本领,将来努力成为报效国家的有用人才。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为了节省时间,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述每则文言文的含义,改为直接读出译文,这样一来,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深刻理解。

2、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4课《秋天》教学反思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秋天的颜色》这篇散文,是比较富有美感的。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优美的意境。

尝试根据诗句的结构仿编诗歌。

在我朗诵了两遍散文以后,幼儿能够很快的进入诗歌的情境。

根据图谱,我带领幼儿认识了秋天的小草,秋天的枫叶,白菊和松树,并且还拿出了白色的菊花,红色的枫叶,强化幼儿的印象。

以便接下来幼儿能够比较容易的学习散文。

国学教案

国学教案

忠肝义胆忠义千秋教学目标: 1、了解像文天祥这样忠义之士的有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借助学习资料,小组内合作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人体身心合一、互相影响的道理,从而重视身心的修养问题。

重难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忠义单元的《忠肝义胆忠义千秋》。

忠者,以大义为先,民为先,社稷为先。

古往今来,无数的忠义志士以国家之耻为耻,以国家之恨为恨,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着民族大义的深刻内涵。

出示图片(苏武、杨家将、文天祥、关羽)。

从西汉守节牧羊的苏武,到宋代满门忠良的杨家将,气节浩然的文天祥,三国时期忠义慨然冲宇宙的关羽。

一个又一个忠义故事被人们竞相传颂,一代又一代大忠大义者被人们奉为楷模,千古流传。

二、新授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气节浩然的文天祥所写的《正气歌》(节选)。

请同学们打开书p45,自读《正气歌》(节选)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出示课件(正音))不会读的字请看屏幕。

生自读《正气歌》师:请一名同学读文章。

(注意读错的地方及时订正)师:全班同学齐读。

生齐读。

师:文天祥坚决抵抗外侵,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折磨,他坚强不屈。

他写的《正气歌》直抒了自己精忠报国的气节和忠义精神。

请同学们借助课后的注释和译文来理解的意思。

同桌之间讨论你最敬佩谁?体会文天祥的精神。

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预设生:在齐太史简:太史:史官。

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抒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写道.“崔抒弑其君。

”崔抒怒,把太史杀了。

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抒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上。

生:在晋董狐笔;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孔子称赞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生:张良椎.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