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绪论and第一章第1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1、世界的物质性 2、社会的实践性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我们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 ?
当我们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抬头仰望星空,并浩叹于 它的神奇、瑰丽、深不可测并试图追究这一切的根源 时,一个巨大、朦胧而又深刻的哲学问题便产生了。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 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 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 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 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列宁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
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
气体状态的物质物质
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 工合成的物质
液体状态的物质
固体状态的物质
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
质和场物质等等
无机物和有机物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1)物质性(客观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客观现实
实践 客体
实践的特点 (2)能动性
愚公移山
实践的特点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实践手段
实践的功能 创造客体价值 优化主体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 首先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 其次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整理

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 提和基础。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2)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3)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大体说 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 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属性。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化分、同化与异化、遗传与 变异等等。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B. 矛盾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界 唯心主义)
的
本
质 的 不
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同
回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总结:(p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020/10/13
4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
2020/10/13
5
宇宙与人
2020/10/13
6
三.人和社会是客观的
1.人和人类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古猿萌芽性生产劳动——人的劳动的转换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力 +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特定的统一体)
3.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0/10/13
2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1.自然界
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
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
世
界
的 构
2.人类社会
成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思想文化结构
3. 人自身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2020/10/13
3
基督教
4.
对 世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
2020/10/13
1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哲学回答) 二.自然界是客观的(科学论证) 三.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科学论证)
要点:从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视角(即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3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 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 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
(1)哲学对象上的革命: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培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6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为某种原初物质,如水、 气、火、风等,它们坚持了物质统一性 的正确立场,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朴 素辩证法的成份,但普遍存在直观性的 缺点并缺乏科学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
义,坚持用原子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把 科学发展与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继承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是世界本原的 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从 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许多细节方面更加清晰准确了。不过它 同样受到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限制, 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 严重缺陷。
2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 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 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 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 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 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表示:“追 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 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 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 作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七个比喻
(1)庙里的神 (2)厮杀的战场 (3)花蕾、花朵和果实 (4)密涅瓦的猫头鹰 (5)消化和生理学 (6)同一句格言 (7)动物听音乐
15
当代哲学观
(1)普遍规律说 (2)认识论说 (3)语言分析说 (4)存在意义说 (5)精神境界说 (6)文化批判说 (7)文化样式说 (8)实践论说
[参考观点8]
按照陈修斋先生的解释,哲学的“无定论”是因为 他所面对的宇宙的“无限性”;并且陈先生把无定 论看作哲学的本性,认为“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 真正的哲学问题,而真正的哲学问题总是无定论 的”;哲学正因其无定论而有价值、有意义,其最 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有助于使人摆脱心灵的桎梏, 解放思想,开拓心胸,提高精神境界···从而获得 ··· 精神的自由”,“认为哲学有定论,正是那种教条 主义、僵化思想的根源,它和生动活泼、充满生命 力、并且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背道而 驰。···哲学要改革,就必须从认识和肯定哲学无 ··· 定论开始”。
12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现实关系密切,却又与现实保持着一
定距离。 哲学之思是超越于传统、经验、常识的思考, 是对于思想本身的思考。
马克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 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13
*什么是哲学
哲学试图在平常的物事中,寻求一些不平常的 甚或反常识的东西, 如古希腊的“飞矢不动”论、中国古代的“白 马非马”论等,并且常常渴求“于无疑处见有 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在普通人点头的时候,哲学家却可能摇头; 在一般人狂欢的时候,哲学家却敲起了警钟; 在普通人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的时候,哲学 家们往往能够有某种不祥的预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02文科不定项—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 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BE
A.意识根源于物质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09年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 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 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贝克莱
George Berkeley 1695~1753 存在即是被感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天——客观精神
绝对精神
(3)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 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 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三章)
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 学范畴。 社会运动
运动,就最一般 生物运动 的意义来说,就它 被理解为存在的方 化学运动 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 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起直到思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恩格斯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真题练习
02年多选—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 饥‛,这是因为(DE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05年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马克思哲学第一章课件1

(3)科学实践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 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 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 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 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 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意识的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 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A
B
C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化学反应
水滴石穿是物理反 应
4Fe+3O2=2Fe2O3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意识是社会的 产物:劳动在其 中起了决定性作 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 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是物质的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 成部分。 第二,在意识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
第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 力是物质性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特殊的物质关系。
《苏菲的世界》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做 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 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 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 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绪论&第一章(第1节)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2.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6.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1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12.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1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 )观点。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
C.庸俗进化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1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5.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6.相对静止是()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多选题
1.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①人的自觉的能动性
②人的有意识的理性活
③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④人们感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思想斗争②生产斗争③认识活动④科学实验⑤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
3.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E、吾心即宇宙
4.下列活动属于人所独具的意识活动的有()
A、三思而后行
B、饥不择食
C、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预见未来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理论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肤浅性
E、不彻底性
7.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说法()
A.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
B.包含一定的合理因素
C.是十分荒谬没有意义的观点
D.具有直观性、简单化的缺陷
E.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运动含义的有()
A.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
D.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辨析题
1.可知论是唯物主义,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
2.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因此是没有意义的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初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案
单选题
BDBAB CCCBD BC
多选题
①②③④/①②④⑤/ABDE/ACDE/ADE/ABE/ABD/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