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一章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1.⽭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盾范畴的含义⽭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统⼀关系的哲学范畴。
⽭盾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但从来都不是⼀种直接的经验事实,不能对⽭盾双⽅做简单的实体化理解。
所谓⽭盾双⽅或⽭盾对⽴⾯,并不是两个实体,⽽是两个相反的倾向、成分或因素。
⾃然界中的作⽤和反作⽤、疏散和凝聚、化合和分解、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进步势⼒和保守势⼒、战争与和平,胜利和失败,强⼤与弱⼩等待等等都是这样的⽭盾关系。
⽭盾双⽅常常要以实体为载体,但⽭盾双⽅本⾝绝不是实体。
对⽭盾双⽅作实体化的理解会导致把⽭盾关系简单化。
(2)⽭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盾双⽅相互关系的两个⽅⾯。
①⽭盾双⽅的同⼀性是指⽭盾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是⽭盾双⽅相互依存,即⽭盾双⽅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个统⼀体中;⼆是⽭盾双⽅相互贯通,即⽭盾双⽅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对⽴⾯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之间的内在的统⼀性。
②⽭盾双⽅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盾⽃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3)⽭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性要受⽃争性的制约,⽭盾双⽅的共存要靠⽃争来维持,⽭盾双⽅的转化要靠⽃争来实现。
另⼀⽅⾯,⽃争性要受同⼀性的制约,同⼀性规定和制约着⽃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盾同⼀性和⽃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法论意义 ①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在分析和解决⽭盾时,必须从对⽴中把握同⼀,同⼀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中把握对⽴,对⽴才有相反性质。
对⽴关系和同⼀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是基于共同本质的。
对⽴是同⼀中的对⽴,同⼀是对⽴的统⼀。
列宁引⽤⿊格尔的思想时指出,就是要"在对⽴⾯的统⼀中把握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盾,把握住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

解
实
与
放
事
时
思
求
俱
想
是
进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 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4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1
与时俱进:就是指一切事物与
现象随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就
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 握规律性,富于创造 性。”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与时 俱进是一切进步的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 内在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7
对第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 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凡是承认存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 而思维即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来依附 于物质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
着的活火
第一章
赫拉克里特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8
凡是认为思维即精神是第一性的, 是本原,而存在即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 是由精神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第一章
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哲基本原理第一章

12、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 A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心主义 E 庸俗唯物主义 13、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4、列宁的物质观及其伟大意义?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16、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世界观 E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 C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D 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E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B 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 人为自然界立法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E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本质的可知性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重要的概念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 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现在使用的哲学一词,从古希腊文“爱” (philein)和“智慧”(sophia)演化而来。 马克思也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哲 学,即是智慧之学。 “哲者,智也”《尔雅》。中国古代的玄学、 道学、义理之学。 “哲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者西周采用,由 黄遵宪引入我国。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 的事物和现象,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有没有 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呢?共同的本质和本原是什 么?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 (⼀)意识的作⽤ 1。
意识能动作⽤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
意识的能动作⽤是⼈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的性。
⼈的意识反映世界是⾃觉的,有⽬的的,表现出计划性和选择性。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的和蓝图⽽进⾏的。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且能够运⽤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具有超越性。
即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对象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形成⼀定的思想、⽬的、计划、⽅法等观念,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对象化,把蓝图变成现实。
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决⼼以⾃⼰的⾏动来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推动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且意味着创造出没有⼈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4)意识对⼈的⽣理活动具有调控性。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的⾏为的作⽤。
意识和⼼理活动能够调节⼈体⽣理活动,影响⼈的健康状况。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在实践中实现。
2。
⼈类意识与⼈⼯智能 (1)⼈⼯智能的涵义 意识作为⼈脑的机能,在本质上是⼀种具有强⼤功能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是概论课。
主要了解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重点:1、哲学基本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征。
本章难点: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讲授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原意是“爱智慧”, 即智慧之学。
1874年,日本学者西周根据“哲,智也”第一次将之译为汉语。
1896年,晚清学者黄遵宪把“哲学”这个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哲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义词,不同的哲学家对之作了不同的解释。
关于“哲学”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没有也不可能达成共识。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与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各种事物发生关系,人们总是要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开始的时候只是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后来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扩大了,不再局限于对个别具体事物的认识而更关注对于各种事物的关系、整个世界的本质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每时每刻都要同客观存在发生联系,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对于客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一系列最一般的看法,即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马哲第一章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一)哲学物质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p38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原子论)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辩证唯主义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2,恩格斯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指明了根本方向对立:各种物质的共性统一:从个性中统一若看不到共性与个性的区别,把共性归结为个性是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反之,只讲区别,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把共性看成是可以离开个性的共性,是唯心主义。
3,列宁的物质主义①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元素放射性化学原子中子电子推翻旧的物质定义。
②内容:其一:物质是哲学范畴,而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哲学范畴的特点是最大的普遍性概括性抽象性。
其二:指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以意识而转移)其三: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③意义:①坚持客观实在性原理,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②。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1,运动的定义: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反对形而上学的上帝)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矛盾,相互作用。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反对唯心主义主体是精神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绝对运动:都在运动,无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
相对静止:暂时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的处于暂时稳定、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①相对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相对特定的物而言:某物质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物质移动;第二,某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质的稳定性,尚未发生质的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意义:首先,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丰富多样性;其次,离开相对静止谈绝对运动我们也就无从判断什么在运动和是什么形式的运动,事物之间也就失去了质的差别,人们也就无法辨认事物,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就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形而上学的绝对不变论(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第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即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一元论
界
本
原
是
什
二元论
么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2)、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观中的贯彻
•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 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存在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文献参阅
• 1.俞吾金: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7年第2期 。 • 2.邓晓芒: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开放时代》2002年第 2期。 • 3.李文阁:我们还可以在什么层面上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
(二)、 物质的客观实 在性
点评:世界观能影响人生
• • • • • • • • 人对世界外物有不同的感悟, 会对人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结论: 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统一。
(1)哲学基本问题的 含义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 的重大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 —— 恩格斯
•
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内容
•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 •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不 同派别: • 第一问题划分了: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第二问题划分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 一以贯之谓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思潮
第五、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固然离不开客观的社会历 史条件和既定的思想文化背景,是时代的必然,但 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特有的主观条件和努 力分不开。马恩不仅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具 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他们敢于追求 真理,勤于探索未知,勇于深入社会实际,善于总 结和概括实践经验和群众智慧,具有不迷信权威、 坚忍不拔、不断开拓的优秀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 实践的结果。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 继承、改造和超越旧哲学的过程,是对当时各种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哲学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也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步发现和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 清理自己思想中旧哲学的影响、创建和论证新世界 观基本原理的过程。 1844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相继完成了由民主主 义和唯心主义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转变之后, 即开始着手创立新世界观的工作。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第三、自然科学前提:三大科学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是 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 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 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 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 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 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 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 和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开始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三次飞跃
二、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 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结合起来,找到了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正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 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在《反对本本主义》 《实践论》《矛盾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等一系列专 门的哲学著作中,他还结合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经验教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深刻 批判了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等“左”或右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 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 证法。
19世纪初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欧的基本完成 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 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工业 革命的全面推进,生产社会化程度极度提高,使以 往隐藏在政治变革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因素日 益凸显,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趋于简单,社会生活 变动的周期、广度和深度都明显加快或增强,社会 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 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 历史前提。
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产生条件: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对苏 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不满和批判,以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 变化、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 和存在的社会基础。②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现代西 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宣传上的僵化、简 单化现象,以及马克思主义早期著作的出版等,都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回到青年马克思和回到 黑格尔、用各种新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通过 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思考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发 展阶段。
3、马克思于1845年
春天撰写的《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在 批评包括费尔巴哈在 内的一切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 被称为是“包含着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 第一个文件”。
4、马克思和恩格斯于 1845年至1846年写成 的《德意志意识形 态》,从正面系统地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表明他们 创立的新世界观已经 成熟,因而成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 形成的标 志.
5、1848年,
鲜明表达新世 界观的纲领性 文件——《共 产党宣言》的 发表,宣告了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 发展的历程来看,马克思 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 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 会主义的形成,是一个相 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完整 过程。 这三者的关系, 依照列宁的论述,科学社 会主义作为“纲领”在马 克思主义中居于中心地 位 ,政治经济学是其 “主要内容”,哲学则是 它的“理论”基础。
第四、理论来源:三大思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是当时欧洲人文社会科 学的发展,特别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是19世 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 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 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 (《列 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 页。)
4、东欧
东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有沿袭原苏联哲学模式的 倾向,也有摆脱苏联哲学模式的尝试。原民主德国哲学家 恩斯特·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波兰哲学家亚当· 沙夫的 “马克思的人的哲学”、原捷克斯洛伐克哲学家卡雷尔· 科 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原南斯拉夫的“实践派”等是其 中的代表。
4、西方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世之后,马克思 和恩格斯一直致力于它同工人运动 的结合和在工人运动阶级当中广泛 传播,以便不断地丰富、补充和完 善自己的理论。他们在总结和概括 社会实践的最新经验以及具体科学 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在同歪 曲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倾 向的坚决斗争中,通过大量艰苦细 致、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著述, 留下了诸如《资本论》《反杜林论》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经典文献。
第一、历史条件
第二、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 矛盾和阶级对抗越来越尖锐起来。从30年代开始在 西欧先后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的宪章运 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标志着无产 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工 人运动的实践表明,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 命,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 学正是适应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类 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光辉结晶。它的诞生, 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 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产 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哲学理论发 展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探索的结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是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中国 革命与建设问题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得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得重大理论成果。
①他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 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他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 心——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不仅要研究矛 盾的普遍性 ,尤其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 的灵魂; ③他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着重阐明了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关于认识源泉、认识发 展过程、认识目的、真理标准的 理论,揭 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 认识 运动的总规律; ④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 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还在群众路线和认 识路线相统一的基础上,论述了“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 法; ⑤他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 概念,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3、斯大林时期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斯 大林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 义建设的经验与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为宣传、普及、捍卫、应用和丰富 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贡献。他于 1938年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一书,对马克思列宁 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简明扼要 的解释和通俗的说明,在普及马克 思主义哲学方面曾起到了一定得积 极作用。但是该书存在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一些基本观点的误解,在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的过程中存 在着简单化的倾向。
恩格斯:“由于这三大发现 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 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 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 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 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 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 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 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是马克思主 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 个马克思主义的核 心,是指导无产阶 级解放斗争的 科学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 论,是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基础
马克思注意哲学史是不断发展着的理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绝不意味着人类哲学思想 发展的借宿,而是在更高的阶段继续向前推进的开 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把自己的哲学自封为终极 的思想体系,而是看作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创造 性的学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表明,每当发生 重要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 新的发展的可能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