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学基础
二建建筑与环境工程基础知识

二建建筑与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建筑与环境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二级建造师考试中的建筑与环境工程基础知识是考察考生对于建筑与环境工程概念、原理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标准以及环境工程等几个方面来介绍二建建筑与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常见的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砖石、钢筋等。
水泥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胶结材料,用于制作混凝土。
砖石是建筑墙体和结构中常见的材料,主要分为粘土砖和混凝土砖。
钢筋是建筑中常用的钢材,主要用于加固混凝土构件。
此外,建筑材料还包括玻璃、木材等材料,它们在建筑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二、建筑构造建筑构造是指建筑工程中结构体系和构件之间的组织、布置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建筑构造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框架结构是以柱、梁和楼板为主要构件,通过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相互连接形成的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是以墙体为主要受力构件,通过墙体的抗剪作用来承受水平荷载。
桁架结构是由构件组成的空间刚架结构,主要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物。
三、建筑物理建筑物理是研究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建筑物理包括建筑热学、建筑采光、建筑声学等方面内容。
建筑热学主要研究建筑热量的传递和室内温度调控。
建筑采光是研究建筑内部光线照明的科学,主要关注室内采光效果和室外光线的防护。
建筑声学则是研究建筑物声音的传播和隔音效果,主要用于提升室内声学环境质量。
四、建筑标准建筑标准是制定和规范建筑工程建设和施工的准则。
常见的建筑标准包括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施工规范、建筑质量验收标准等。
建筑设计规范是指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遵循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建筑施工规范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规程。
建筑质量验收标准是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和验收的依据。
五、环境工程环境工程是指通过科学、系统地调控和管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工程技术。
862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参考书目

862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参考书目“862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参考书目”是一份重要的参考书目,它包含了许多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详细的阐述:第一步:概述何谓“862”?这是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主题。
该主题旨在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核心技术和环保行业的整体实力,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
因此,“862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参考书目”是为这一计划所准备的一份重要参考书目。
第二步:书目结构这份书目总共包含了15个章节,分别是: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数据处理与统计、环境规划与设计、环境工程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设计、环境治理技术、污染控制工程、水处理工程、气体处理工程。
第三步:书目特点该书目的特点是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
它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和技术实践,为学者们提供了全面的科技支撑。
此外,该书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为环保从业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用技术手册。
第四步:书目推荐下面是本人推荐的几本书:1. 《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该书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编写,系统介绍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并着重关注了环境保护的经济性和可行性问题。
它适合广大环保从业者,尤其是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
2. 《环境化学》该书主要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内容丰富、细致,对环境科学理论的研究有重要帮助。
此外,该书还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环境检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综合介绍。
3. 《环境监测与评价》该书涵盖了环境监测的全部内容,包括环境样品采集,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环境监测从业者和环境评价工作者参考。
4. 《水污染控制工程》该书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对处理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书对广大环保从业者和环境科学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环境工程原理是研究环境质量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环境科学、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土壤污染与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系统:包括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
-环境元素:空气、水、土壤等。
-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风等。
-环境质量指标:COD、BOD、PH、悬浮物浓度等。
2.水污染控制与处理:-水污染的类型: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微生物等。
-水污染的处理方法: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深度处理等。
-水污染的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水环境风险评估等。
3.大气污染控制与处理:-大气污染的源: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生物排放等。
-大气污染的类型: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层结、稳定层等。
-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燃烧优化、脱硫、脱氮等。
4.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种类: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土壤污染的评价与监测:土壤抽样、土壤测试分析等。
-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
5.噪声与振动控制:-噪声的特性:频率、声压级、声功率等。
-噪声的控制措施:隔声、减振、降噪等。
-振动的特性与控制:振幅、频率、衰减等。
6.固体废物处理:-固体废物的分类:可回收物、有害废物、垃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焚烧、填埋、回收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环境影响:渗滤液、气体排放等。
-固体废物处理的管理与政策:废物分类、资源化利用等。
7.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风险等。
-环境监测的技术与方法: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等。
-环境监测的指标与标准: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标准等。
-环境监测的运行与管理:监测站点布局、数据管理等。
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书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书
1. 《环境工程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作者是Mackenzie L Davis和David A. Cornwell,这本书是环境工程领域的入门教材,涵盖了水质、水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内容。
2. 《环境工程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作者是James R. Mihelcic和Julie B. Zimmerman,这本书介绍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水、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大气污染控制等内容。
3. 《环境工程实践》(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作者是N. K. Nema,这本书侧重于环境工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监测与调查等方面。
4. 《环境化学与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作者是James G. Speight,这本书结合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化学特性以及相应的治理技术。
环境工程专业学什么

环境工程专业学什么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运用工科技术和技能,通过环境监测、标准制定、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手段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工程学科。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气、土壤污染治理、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
环境工程专业素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基础理论方面,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今后的环境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具体而言,学生需要学习环境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污染物传输转化等知识,了解环境化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环境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等知识,全面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习环境物理学中的大气物理学、环境光学等内容,理解物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习环境法律法规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环保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条文,了解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在实践经验方面,环境工程专业需要深入了解污染的来源、去向和影响,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和污染物风险评估技术,能够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了解环境治理技术,包括水处理、空气治理、土壤修复等技术,掌握各种污染的治理方法和设备;需要了解废弃物处理技术,包括垃圾焚烧、填埋、回收等技术,掌握废弃物的规划、收集、转运和处置;需要学习环境管理理论和实践,掌握环境管理的原理、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
在实践方面,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经常进行实验和现场考察,学习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其中,实验包括各种环境污染实验、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实验;考察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等。
总的来说,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学生需要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建立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主要学什么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有哪些主要学什么环境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学科,主要针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和管理进行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化学、生物、物理、土壤、水等多领域知识,学习重点也较为复杂。
在此,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一、基础课程(一)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主要学习地球化学、环境污染及净化、污染物的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影响规律,实现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
(二)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学生将学习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物种多样性、物质循环过程等内容。
课程重点包括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等。
(三)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和岩石构成、形成和变化等科学,地质学课程贯穿了环境工程中土地和地下水污染的知识,学生将学习地质勘察、地质分层、地下水流动、岩土力学等相关内容。
二、专业课程(一)环境水质学环境水质学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环境水质学知识,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水体环境的基本特性、水质分析方法、水体环境监测等内容。
同时,了解污染物的释放和传输规律;水污染物的毒性和环境效应;环境水污染现状等,为环境工程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中的关键课程,学生将在本课程中学习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治理、控制等环保工程实践的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工程的相关技术,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综合管理环境综合管理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应用课程之一,在本课程中,学生将掌握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环境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本课程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环境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以上是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二、水中的杂质: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四、沉淀的类型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
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
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环境工程学基础》练习题

《环境工程学基础》练习题一、选择题1、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有平流式、辐流式等四种形式。
每种沉淀池均包括()A、缓冲区B、污泥区C、沉淀区D、出水区2、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包括()。
A、水温B、溶解氧C、营养料 D有毒物质3、冷凝是利用污染物与载气二者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
()A、分解温度B、沸点C、溶解度D、极性4、以下属于环境管理的11项管理制度的有()A、保护规划制度B、“三同时”制度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排污收费制度5、一般来说, BOD5/COD比值可作为废水是否适宜生化法处理的一个衡量指标,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化处理。
一般认为BOD5/COD最低要大于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化处理。
()A、0.2B、0.3C、0.5D、36、发生在日本的水俣事件是世界环境史上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经过多年调查证实,此次事件是由于人们食用了被镉污染的鱼类造成的。
()A、汞B、镉C、铬D、铅二、填空题1、氧化沟工艺的基本特征是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型,兼有完全混合式和式的特点。
2、文丘里洗涤器除尘过程可分为、和除雾等三个阶段。
3、总悬浮颗粒(TSP):指空气中粒径小于微米的所有颗粒物。
4、PM10:指空气中粒径小于10 米的颗粒物。
5、造成“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米糠油事件的污染物是。
6、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和。
7、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破坏以及环境污染。
三、名词解释1、污泥体积指数(SVI)2、活性污泥3、水体的自净容量(水环境容量)4、水体污染5、环境影响评价6、污泥龄四、简述题1、简述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2、简述生物除磷原理?3、简述离子交换原理及过程(四个步骤)?4、简述催化转化法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BET(Brunauer, Emmett, Teller)吸附等温式
1)理论推导式,多层分子吸附公式,各层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 温式 2)BET(Brunauer, Emmett, Teller)吸附等温式的数学表达式
第七章
吸
附
7.1.4 吸附等温式(线)
8. 例题:一废水COD为 75mg/l,用活性炭处理,要求排放浓度不超过 15 mg/l。吸附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Freundlich等温式绘制曲线, 并确定平衡时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和活性炭处理此废水的最大吸附 容量,计算常数K和n数值。
吸
附
某炼油厂拟采用活性炭进行炼油废水深度处理,处理水量 Q为600 m3/h,废水COD平均为90 mg/l,出水COD 要求小于30 mg/l,试计算吸附塔的主要尺寸。
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1)接触时间:30 min
2)空塔滤速:10 m3/(m2· h)
3)通水倍数:6.0 m3/kg 4)活性炭填充密度:0.5 t/m3
第七章
7.1.6 吸附剂的再生
1.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1)加热再生法:低温、高温
高温再生5步骤
吸
附
(1)脱水 (2)干燥 (3)炭化 (4)活化 (5)冷却
2)药剂再生法:无机药剂再生法、有机溶剂再生法
3)化学氧化法
(1)湿式氧化法 (2)电解氧化法 (3)臭氧氧化法
4)生物法
第七章
吸
附
7.2 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附
2. 吸附法:利用多孔型的固体物质,使污染物中的一种 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的方法。
3.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性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
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焦炭、木炭、木屑、磺化煤、 活化煤、褐煤、硅藻土、沸石、铝矾土、矿渣、腐 殖质酸、矿化垃圾以及吸附用的树脂等。活性炭最 常用。 4.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环境工程中其它常用化工单元操作
一、 物理处理
1.1 筛滤法
1. 格栅过滤 2. 筛网过滤 3. 颗粒介质过滤 4. 微滤机过滤
1.2 重力法
1. 沉砂池 2. 沉淀池 3. 隔油池 4. 泡沫分离、气浮池
5. 离心法
环境工程中其它常用化工单元操作
二、化学处理
2.1. 酸碱中和法 2.2. 混凝沉淀法 2.3. 化学沉淀法 2.4. 电解法
第七章
7.1 基本原理
7.1.2 吸附原理
吸
附
1. 吸附原理:吸附剂颗粒中,固体界面上的分子受力不 均衡,因而产生表面张力,具有表面能。当它吸附 溶质到其界面后,界面上的分子受力就要均衡些, 导致表面张力的减少,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 能量有自动变小的趋势。
2. 吸附力:分子引力 (Van der Waals力)、化学键力和 静电引力。
第七章
吸
附
7.2 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7.2.3 吸附柱的设计
7.2.3.2 试验法
1. 在实验室进行小试规模的试验,确定:
1)停留时间 2)穿透前处理水量 3)水头损失 4)流出曲线形状 2. 现场进行较大规模的验证试验
第七章
吸
附
7.2 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7.2.3 吸附柱的设计 7.2.3.2. 试验法
第七章
1. 吸附平衡:
吸附过程、解吸过程
吸
附
7.1.4 吸附等温式(线)
吸附平衡: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单位时间内 吸附的数量等于解吸的数量时,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 浓度和吸附剂表面的浓度都不再改变而达到平衡。此 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量:吸附量是指一定工况条件下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 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g/g)
5. Frundlich吸附等温式或费兰德利希吸附等温式
经验公式,一般适用于浓度不高的情况 Frundlich吸附等温式的数学表达式
第七章
7.1.4 吸附等温式(线)
吸
附
6. Langmuir吸附等温式或朗谬尔吸附等温式
1)理论推导式,单分子吸附公式,如下假定
(1)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是均匀分布的。 (2)被吸附的吸附剂表面的溶质分子只有一层,为单分子吸附;当达到 单层饱和时,其吸附量最大。 (3)被吸附的吸附剂表面上的溶质分子不再迁移 (4)吸附能为常数 2)Langmuir吸附等温式的数学表达式
第七章
吸
附
7.1.6 影响吸附的因素
3. pH值
4. 共存物质 5. 温度 6. 接触时间
第七章
7.1.6 吸附剂的再生
吸
附
1. 再生:再生就是吸附剂本身结构不发生或极少发生变
化的情况下,用某种方法将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 的细孔中除去,以达到能够重复使用的目的。
2.吸附剂的再生
活性炭、焦炭、木炭、木屑、磺化煤、活化煤、褐煤、 硅藻土、沸石、铝矾土、矿渣、腐殖质酸、矿化垃 圾以及吸附用的树脂等共存物质
3. 实验室小试规模的试验步骤:
1)选定一种或几种性质较适宜的活性炭 2)作平行实验确定各种炭的处理能力,选出一种最佳炭 (静态吸附实验) 3)通过实验确定吸附参数(动态吸附实验)
4)分析实验数据,建立适当的装置模型
第七章
7.2.3 吸附柱的设计 7.2.3.2. 试验法 4. Bohart-Adams 计算法: 1) Bohart-Adams 方程式
4)交换吸附带的高度: hz
5)形成吸附带所需时间: tf
第七章
7.2 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7.2.3 吸附柱的设计
吸
附
1. 设计方法: 1)经验法, 2)试验法,3)传质单元法 2. 需设计的内容:炭柱形式及炭层厚度、炭柱使用周期、 通水倍数(m3-H2O/kg-C)、最佳空塔速度、 接触时间、炭柱设备容量、用炭量及再生设备 容量、每米炭层的水头损失、反冲洗频率及强 度、设备投资及处理费用。
第七章
1) Bohart-Adams 方程式 因为eKN0X/v» 1,上式可简化为
t
吸
附
N0 C0 v h ln ( 1 ) C0 v KN 0 Ce N0 C 1 h ln ( 0 1) C0 v C0 K Ce
h0
C 1 ln( 0 1) KN 0 Ce
例如:低温时主要是物理吸附,高温时主要是化学吸附。
第七章
7.1 基本原理
7.1.3 活性炭
1. 活性炭的制造
吸
附
活性炭是用含炭为主的物质(如木材、煤)作原料,经高 温炭化和活化而成的疏水性吸附剂,外观成黑色。 炭化:热解;活化:形成多孔结构 药剂活化、气体活化
2. 活性炭的细孔构造和分布
比表面积:每克吸附剂所具有的表面积称为比表面积 3. 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3. 吸附类型: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第七章
7.1 基本原理
7.1.2 吸附原理
吸
附
4.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 力产生的吸附。
物理吸附的特征:
1)吸附热较小 2)选择性较差 3)低温能进行 4)较易解吸 5)单层或多层吸附
第七章
7.1 基本原理
7.1.2 吸附原理
第七章
7.1.6 影响吸附的因素
吸
附
影响吸附的因素:吸附剂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操作条件 1. 吸附剂的性质:
1)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2)吸附剂的种类、表面化学性质(如改性) 3)吸附剂颗粒大小、微孔的构造、分布
2. 吸附质的性质:
1)溶解度 2)表面自由能 3)极性 4)吸附分子的大小和不饱和度 5)吸附质的浓度
吸
附
5.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 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产生的吸附。 化学吸附的特征: 1)吸附热较大 2)选择性较强
3)高温能进行
4)当化学键力大时,吸附不可逆 5)单分子层吸附
第七章
7.1 基本原理
7.1.2 吸附原理
吸
附
6. 离子交换吸附:吸附质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聚集到吸附 剂表面的带电点上,同时吸附剂也放出一个等当量离 子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离子交换吸附的特性: 1)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吸附越强 2)电荷相同的离子,其水化半径越小,越易被吸附 水处理中,大部分的吸附是3种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 可能以某种吸附为主。
第七章
7.2.3 吸附柱的设计 7.2.3.1. 经验法
吸
附
活性炭吸附固定床处理二级处理出水可参考以下数值:
1)接触时间:CODeffl.: 10~20 mg/l, time: 20~30min
CODeffl.: 5~10 mg/l, time: 30~50min 2)空塔滤速:6~15 m3/(m2· h)
3)操作压力:操作压力<23.7 kPa/m-C
4)炭层厚度:一般4~12m,通常4~8m,单柱一般1.2~2.4m , 炭床膨胀率:20%~50%,串联数<4 5)反冲洗:工作周期<12h,反冲洗时间:5~10min, 反冲洗强度:30 m3/(m2· h)
第七章
7.2.3 吸附柱的设计 7.2.3.1. 经验法
吸
附
C0 ln( 1) ln(e KN 0 h / 1) KC0t Ce
式中:t: 工作时间, h v: 线速度,即空塔速度,m/h
h: 炭层高度,m
C0: 进水浓度, kg/m3
K:速率常数,m3/(kg· h)
Ce: 允许出水浓度, kg/m3
N0: 吸附容量,即达到饱和时吸附剂的吸附量, kg/m3 h0: 工作时间为零时,保证出水吸附质浓度不超过允许浓度 Ce 的炭层理论高度称为临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