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

合集下载

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观点和原则

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观点和原则
“上工”。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保健作用的 食物归纳如下:
聪耳(指增强或改善听力)类食物:莲子、山药、 荸荠、蒲菜、芥菜、蜂蜜。
明目(指增强或改善视力)类食物:山药、枸杞 子、蒲菜、猪肝、羊肝、野鸭肉、青鱼、 鲍鱼、螺蛳、蚌。
生发(指促进头发的生长)类食物:白芝麻、韭 菜子、核桃仁。
美容颜(指润肌肤、助颜色等)类食物: 枸杞子、樱桃、荔枝、黑芝麻、山药、松 子、牛奶、荷蕊 轻身(指消肥胖)类食物: 菱角、大枣、榧子、龙眼、荷叶、燕麦、青 粱米。 肥人(指改善瘦人体质,增加肥胖)类食物: 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黑芝 麻、牛肉。
29
食物的归经一览表
五 味 归经
代表食物
主治病症
辛味食物 肺经 甘味食物 脾经
葱、姜、芫荽等
表证、肺气不宣咳嗽症 状
红枣、蜂王浆、山药等 贫血、体弱症状
酸味食物 肝经 乌梅、山楂等
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
苦味食物 心经 苦瓜、绿茶等
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
咸味食物 肾经 甲鱼、昆布、海藻等 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
食调 药理 一阴 体阳 营营 养养 观观
天 人 相 应 整 体 营 养


相 结 合 营 养 观
面 膳 食 与 审 因 用

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 于自然环境之中,作为自然界的一 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 应的关系,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 律。
16
调理阴阳营养观
红枣 薏苡仁
薏苡粥
第二节 饮食禁忌
一、患病期间饮食禁忌 二、服药饮食禁忌 三、孕期和产后饮食禁忌
根据饮食物对胎儿的不同影响,主要有: 1、活血类食物 2、滑利类食物 3、大辛大热类食物 4、酒类饮料 5、其他有关食物

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设计

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设计

中医饮食营养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和实践,掌握中医养生食谱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以及提高对中医饮食保健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内容单元一:中医饮食营养学概述1.中医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2.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概念3.中医饮食养生的核心原理4.中医养生饮食与现代营养学的对比单元二:中医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物分类与功效1.中医饮食营养学中的“五味”理论及其在食物分类中的应用2.中医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物功效与食用注意事项3.中医药膳与养生食谱的制作方法单元三:中医饮食法的实践与经验1.中医食疗与饮食禁忌的介绍2.中医饮食养生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如孕妇、老人、儿童等)3.中医饮食疗法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程辅助材料的观看和讨论等。

结合实际情况,还可参加企业或机构组织的实地考察以及中医养生食谱制作练习。

四、学习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还需完成中医养生食谱设计和制作的练习任务并进行评估。

五、参考资料1.《中医饮食营养学教程》董雅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中医食品疗法》叶轻舟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中华本草》中华医学会本草学会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六、总结中医饮食营养学旨在全面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养生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践,掌握制作中医养生食谱的技能和应用,提高对健康保健的认知和案例应用能力。

中医饮食营养学培训课件

中医饮食营养学培训课件
性病
药膳调理:通 过药膳,改善 慢性病患者的
体质和症状
营养补充:通 过补充营养素, 提高慢性病患 者的免疫力和
抵抗力
食物选择:选择具有美容养颜功效的食物,如红枣、枸杞、黑芝麻等 饮食搭配:合理搭配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类等,以达到营养均衡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糖等 饮食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饮食调理,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添加标题
脂肪:提供能量,保 护内脏,维持体温
添加标题
碳水化合物:提供能 量,维持生命活动
添加标题
维生素:调节生理功 能,维持健康
添加标题
矿物质:构成人体组 织,调节生理功能
添加标题
膳食纤维:促进肠道 蠕动,预防便秘
添加标题
水:维持生命活动, 调节体温,润滑关节
添加标题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 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需要合理搭配,才能 保证身体健康。
食物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进行合理搭配,以达到营养均衡、增强疗效 的目的
食物禁忌: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避免与某些食物同时食用,以防止产生不 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食物相克:某些食物同时食用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柿子与螃蟹、羊肉与西 瓜等
食物相宜:某些食物同时食用可以增强疗效或提高营养价值,如豆腐与菠菜、鸡肉与 蘑菇等
中医饮食营养学实践应用
阳虚体质:宜食温热食物,如羊肉、牛 肉、生姜等
阴虚体质:宜食滋阴食物,如银耳、百 合、枸杞等
气虚体质:宜食补气食物,如黄芪、党 参、红枣等
血虚体质:宜食补血食物,如阿胶、红 枣、枸杞等
痰湿体质:宜食祛湿食物,如薏米、红 豆、冬瓜等
湿热体质:宜食清热利湿食物,如冬瓜、 苦瓜、绿豆等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1.第二章中医饮食营养学发展史概述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应用饮食养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现有资料估计,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历史。

早期食事活动择食《淮南子》中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螺蚌之肉”。

饮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这个过程是很长的),逐渐把一些天然物产区别为食物、药物、毒物。

据《山海经》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里所指的“毒”就是包括食物、药物和毒物的天然品。

因此,药、食均来源于天然产物,即“药食同源”。

火的利用对于火的利用,《周礼》说:“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

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神奇的自然力。

上古时代的人由吃生食(寒食)进步到吃熟食(套食)是食疗由萌芽到形成雏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古史考》中谓:“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胃肠。

于是圣人造作钻燧出火,教民熟食,民人大悦,号曰燧人。

”这些记载,说明了上古时代人类从吃生食进步到吃熟食这一历史过程。

在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利用火以烧煮食物,从而有了烹调技术的发展,这与后来食疗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农业的发展,火的应用,人们开始能吃熟食,提高了食物的利用率,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同时由于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改变了营养状况,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加快了人类的进化。

另外,由于燔生为熟,起到了消毒灭虫,防止胃肠疾病和寄生虫病的作用。

这就大大保证了古代人民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种族的繁衍,开辟了新纪元。

汤液的应用随着火的利用,能被人利用的食物品种的日益增多,烹调技术便受到重视。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 中医常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 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医、武各 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 理论来阐述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 无不应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订各种休逸劳作, 饮食起居措施,对须臾不可离的饮食内容,以及 进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 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 食内容亦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 用膳”。
饮食节制
• 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食的 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 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节制 饮食。《素问· 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饮 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
饮食宜忌
• 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 故不多言,言“忌”较多。中医“食忌” 内容十分丰富,有别于现代营养学内容。 它主张,常人与病人的饮食内容不应该也 不可能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应因人、因地、 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实际是在强调 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则为忌, 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 。
四时养生

阳长阴 消 春夏养 阳 夏至阴 生 防风养肝 春捂秋冻 夜卧早 木 防春困 起,勤晒 被褥 防暑养心 防暑热, 睡眠充 阳 防空调病 足,通风 凉爽 长夏防湿 防湿邪, 避免着 养脾土 保睡眠, 凉 备防暑饮 料 葱姜蒜 韭菜 多室 外活 动 养肝戒 郁怒

清淡 清 清晨 暑健脾 或傍 益气 晚散 步 淡补如 西瓜绿 豆。忌 冷饮 清润甘 太极 酸 百合 八段 锦 进补 御寒
• 春季饮食
– 宜选辛、甘、温、清淡可口之品,忌酸涩、油腻、生 冷之物。

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观点和原则

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观点和原则

饮食治疗
习称“食治”、“食疗”。 是泛指利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
病的活动。 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
现在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近年来,中医食疗成果已有不少被现代科 学所证实,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芹菜
高血压病
燕麦 防 高血脂症
红枣

贫血症
木耳
眼底动脉出血症
阿胶
饮食节制
习称“食节”、“食用”。 是泛指饮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
《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 足则补,有余则泻。”或补或泻,都是 在调整阴阳,都是以平为期。
17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 中医亦注重调和阴阳,使食物无 寒热升降之偏颇。
18
食药一体营养观
1. 食药同源 2. 食药同理
19
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 合营养观
数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表明,中 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从整体来看, 是在素食的基础之上,力求荤素 搭配,全面膳食的。
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
饮食宜忌
习称“食忌”、“食禁”。 “宜”为常,故不多言,言“忌”较多。 中医“食忌”内容十分丰富,主张因人、因地、
因时、因病而有所不同。 品评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是用于食补,还是
用于食疗,都不应从珍、奇、名、贵出发,而 应着眼于其使用是否得当。
第二节
中医饮食营养学 的基本观点
面,除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做
到辨证用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外,还常
注意对肺、脾、肾三脏的调理。
临床实际表明,肺、脾、肾三脏的实质 性亏损,以及其功能的衰退,常导致若干老 年性疾患。
四、饮食的治疗作用
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 古时人们称道能用食物治病的医生为

中医饮食营养学(上篇)

中医饮食营养学(上篇)
它实际是在强调饮食的针对性,得当则为宜,失当 则为忌,在生活和临床中要做到“审因用膳”。
如饮食与季节、与体质、与地域不同在应用方面的 禁忌;食物之间、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饮食调 配制备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等。
不能同吃的“食物冤家”
萝卜:严禁与桔子同食,同食易患甲状腺肿。 小白菜:忌兔肉。 辣椒:忌与羊肝同食。 香菜:不可与补药同食。 南瓜:不可与羊肉同食,否则易发生黄疽和脚气 花生:忌蕨菜。 芒果:不可与大蒜等辛辣物同食。 龟肉:忌酒、果、瓜、猪肉、苋莱。 蒜:一般不与补药同服。 蜂蜜:忌与葱、蒜、韭菜、莴苣同食,易引起腹泻
3.饮食节制
中医饮食节制,习称“食节”、“食用”,是泛指饮 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饮食的合理习俗、饮食卫生制度等。 它包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正确选用饮食,且提倡 全面膳食和节制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食 饮有节,谨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观点。
4.饮食宜忌
中医饮食宜忌,习称“食忌”、“食禁”。宜”为常, 故不多言,言“忌”较多。
2.饮食治疗
中医饮食治疗,习称“食治”、“食疗”,是泛指利 用饮食来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的活动。它的理论和实际应 用方法十分丰富,是为中医天然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早 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书就有“食治篇”, 后又有《食疗本草》等饮食疗法专著相继问世。
食疗的作用和药疗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扶正与祛 邪两方面。 如: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 治高血脂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 脉出血症以及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 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银杏(白果):
1.严禁多吃。婴儿吃10颗左右可致命,三-五岁儿童吃30颗左右 可致命。
2.忌与鱼同吃。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一章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一章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一章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一章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概念“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营养”古代又作“荣养”。

[例如]《晋书·赵至传》云:“至年十三,请师受业……至日,吾小未能荣养,使老父不免勤苦。

”至今,在日本仍沿用“荣养”一词。

营:经营,营造。

荣:荣盛,繁荣。

养:养护,补养。

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其中一门与营养学性质相近的学科(nutrition)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饮食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成体系,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饮食:泛指固态、流态、半流态的食物或食品。

食物:给人提供养分,满足心理要求的自然界的一种物质。

食品:食物进一步的加工品。

天然营养保健品:介于药食之间的天然物质,古称为“饵”。

食品的标准:色、香、味、形、器(器皿)、意(含义、意义)、质(营养成分、中医作用)、效(效果)、量,或营养成分、心理满足、饱腹感。

研究内容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

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

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