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

合集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2

普通植物病理学2

黄瓜立枯病
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 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 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 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 但不折倒。
黄瓜猝倒病
猝倒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 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 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 致幼苗贴伏地面。
腐烂(rot):干腐、软腐
腐烂(干腐)
马铃薯晚疫病块茎染病初生褐色 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 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 周扩大或烂掉
大白菜软腐病
最初发病于接触地面的叶柄和根尖部, 叶柄发病部位呈水渍状,外叶失去水分 而萎蔫,最后整个植株枯死。生长后期 发病时,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叶片 半透明,呈油纸状,最后整株软化、腐 烂,散发出特殊的恶臭。
PART ONE
绪论
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 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 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1 坏死(necrosis)
发生在植物的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斑点、炭疽、疮痂、焦枯、疫病或瘟病、溃疡、立枯和猝倒、腐烂
斑点多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病组织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 按颜色分为褐斑、黑斑和紫斑等; 按形状分为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 和环斑等。
甘蓝黑斑病
灰褐色圆形病斑,病斑 有轮纹但不太明显,湿 度大时病斑上有较致密 的黑色霉状物
花生网斑病
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 的不规则形褐色斑,且病部 可见粟褐色小点,即病菌分 生孢子器不透过叶面
黄瓜炭疽病
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 米,灰褐色至红褐色
马铃薯疮痂病
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 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 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 凹陷或凸起虽疮痂状硬斑块。

普通植物病理学5

普通植物病理学5
PART FIVE
植物病害发生 的基本因素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病因与病害三角
1 病因
非生物因素 02
生物因素 01
03 复合因素
一、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
病因与病害三角 2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
寄主
病害
病原
环境
(一)寄主
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特定 病原物侵染,降低病害程 度的能力称为抗病性。
(三)环境条件
只有当有利于病原 物而不利于寄主植 物的利病环境存在 时,病害才能发生
和发展。
1.抗病性 2.感病性
是寄主植物不能抵抗特定 病原物侵染而发病的特性。
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 粳稻(parasitism)
是寄生物克服寄主植物的组织屏障和生理抵抗,从其体内夺取养分和 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其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专性 寄生菌
寄生能力强 破坏作用小
非专性 寄生菌
腐生能力强 破坏作用大
2 致病性(pathogenicity)
专性寄生菌
非专性寄生菌
3 寄主范围 寄生物对寄主具有选择性,一种寄生物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称为寄主范围。
畸形 外囊菌
只侵染桃树
立枯 丝核菌
可侵染200多种植物
3 寄主范围 被桃缩叶病菌 (Taphrina deformans )感染的桃树叶
(二)病原物
1 寄生性(parasitism) (1)专性寄生物
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非专性寄生物 既可以寄生于活的寄主植物,也可以在死的有机体以及各种营养基质 上生存。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的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病害形态和发病机制。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普通植物病理学。

一、病害形态植物病害形态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感染后,所表现出的外部症状。

不同病害形态的出现,对于病理学家和农民来说,是判断该病的种类以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1. 感染部位植物病害的感染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和果实等。

根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根腐病、根瘤病等;茎部感染主要表现为腐烂、溃疡、瘤状物等;叶部感染主要表现为斑点、枯黄、溃疡等;花和果实的感染则表现为腐烂、凋萎、褪色等。

2. 外部症状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可以分为萎蔫、坏死、脱叶、畸形和颜色变化等几种类型。

其中,萎蔫是由于水分供应受限或导管系统受阻而导致植物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坏死则是植物组织的死亡,通常表现为暗褐色或黑色病斑;脱叶是植物叶片的掉落,通常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畸形是植物组织发育异常,如畸形根、畸形叶等;颜色变化则是植物组织颜色发生异常改变,如叶片黄化、病斑发黑等。

二、发病机制植物的发病机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侵染后,植物体内和外部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了解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1. 直接侵染直接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侵入植物表面伤口或开放器官,直接进入植物组织并引起感染。

这种侵染方式主要由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细菌会通过伤口侵入植物的叶片或茎部,引起病斑形成;真菌则会通过孢子进入植物的叶片或果实,引起霉病或黑斑病;寄生虫则会通过针吸口侵入植物,引起萎蔫或组织变色。

2. 感染侵染感染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气孔、细胞间隙等开放的位置进入植物组织。

感染侵染主要由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

例如,真菌孢子会利用植物的气孔进入叶片内部,造成霉菌病;病毒则通过昆虫叮咬植物,将病毒颗粒带入植物组织。

3. 内生侵染内生侵染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植物的根际环境或根系直接侵入植物体内,引起根部或茎部的感染。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的概念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的概念、分类和危害。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问答法: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植物病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病害的危害。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使学生了解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

真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物的特点。

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进行病原物的观察和识别实验。

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流行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使学生掌握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控制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条件。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传播和流行的案例。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病害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4. 教学时间:45分钟教案四: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监测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使学生了解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监测技术。

病害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病害的诊断方法和监测技术。

实验法:进行病害样本的采集和检测实验。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害诊断和监测的案例。

4. 教学时间:90分钟教案五: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掌握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概述

普通植物病理学概述
部分遗传物质(tDNA)导入寄主细胞,插入植物的染色体中,寄主细 胞就不断分裂而形成癌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植物抗病性和植物与病原物的互 作关系
– 弗洛尔(Flor,H.H., 1946)在研究亚麻锈病时 发现,寄主中每存在一个抗性基因,在病原 菌中就会有一个非毒性的基因存在,即在寄 主和病原物中均存在着相对应的抗性基因和 致病基因。即著名的“基因对基因(Gene for Gene)学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关于病因认识 经历了神道论—病害自生论—环境病因论—微生物
病原学说—多因论 神道论
– 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小麦黑粉病,记为“鬼麦”。外国 人则把锈病看作“锈神作崇所致”。中国有些地方仍可见 “麦娘娘苗”。
自生论
– 认为病害是自然发生的“自生论”。
– 1971年,迪内(Diener,T.O.)在研究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时,提纯并发现了一种 小分子的核酸(RNA),无蛋白质外壳,称作“类病毒”(Viroid)。
– 库柏(Cobb,N.A.)则是第一个对线虫病害和病原线虫的形态、分类作出卓越贡 献的线虫学家。是植物线虫学的奠基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狄巴利研究发现核盘菌引起蔬菜软腐病的原因是病菌产生的酶和毒 素杀死了植物的细胞。
– 田中(1933年)第一次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 20世纪30年代,亚布塔(Yabuta,1939) 证实了赤霉素是引起稻苗徒长
的一种生长调节剂。 – 1977年,契尔通(Chilton,M.D.)证实了冠瘿土壤杆菌能将细菌体内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

教案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一:引言与植物病害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讨论法:探讨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案二: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识别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常见植物病原物的识别方法。

观察和分析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常见植物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植物病害的传播与控制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掌握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植物病害控制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植物病害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机制。

实验法:实际操作植物病害控制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害控制的成功案例。

教案四:植物病毒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植物病毒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植物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植物病毒的形态特征。

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病毒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教案五:植物细菌学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植物细菌的分类和识别方法。

理解植物细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植物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作机制以及怎样控制病害等的学科名称,称为植物病理学。

2.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3.病害三要素(详解):通常情况下只要有一种病原生物侵害了植物,植物发生病害,但也有两种或多种病原生物共同侵染植物而引发病害。

有时仅有病原生物和植物两方面,植物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或侵染植物,也就不能影响和干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还需合适的媒介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予以满足,才能对植物构成威胁。

4.病害三要素: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要素。

5.病因的划分: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有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能在植物间传染,所以又称传染性病害。

另一类是没有病原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这类病害不会在植株间传染,因此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非传染性病害。

6.病状: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

(病毒无病征)病征只有在侵染性病害重才有出现,所有的非侵染性病害中都没有病征出现。

8.病状类型:分为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9.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

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和花腐等。

10.病征类型:真菌(1.霉状物或丝状物2.粉状物或锈状物3.垫状物或点状物4.索状物5.颗粒状物)细菌(菌脓或流胶)11.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中获取营养,寄生力强。

(不能人工培养)12.兼性寄生:可以从活的和死的寄主细胞或死的有机质上获取营养。

(可人工培养)13.整体产果:真菌的整个营养体转变为繁殖结构(子实体)14.分体产果:绝大多数真菌,仅是部分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其余部分仍在进行营养生长。

普通植物病理学7

普通植物病理学7
PART TWO
植物病害循环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场所一源自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 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病株残体 土壤及粪肥 昆虫介体 温室或贮藏室
1 田间病株 田间病株包括:寄主植物 杂草 转主寄主等。
1 田间病株 田间病株包括:寄主植物 杂草 转主寄主等。
2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病原物以休眠体混杂于种子中。
蜜蜂
梨火疫病、螺原体
6 温室或贮藏室 有些病原物能在温室作物或贮藏室的农产品中越冬。
马铃薯干腐病
病原物以休眠体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病原物还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株的残体混入肥料内,病菌的 休眠体也能单独散落在粪肥中。粪肥如未充分腐 熟,其中的病原物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
5 昆虫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灰飞虱、蚜虫 病毒
玉米啮叶甲 细菌性萎蔫病菌越冬
菟丝子
菟丝子的种子
2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以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上
小麦腥黑穗病
2 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病原物可以菌丝的形式侵入而潜伏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内部。
小麦散黑穗病
3 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或者以腐 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4 土壤及粪肥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越夏的主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寄生性
专化寄生物 非专化寄生物
二 致病性
寄生物破坏寄主引致病害的能力叫致病力。对 寄主具有致病性的寄生物叫病原物。
一般来说,寄生物就是病原物,但有些寄生物 不是病原物,如根瘤菌。专性寄生物对寄主的 活细胞破坏不大。致病性弱。非专性寄生物先 分泌毒素杀死寄主细胞,在获取营养,致病性 强。
一 病状类型—坏死
坏死: (1)叶斑: (2)叶枯: (3)叶烧: (4)猝倒: (5)溃疡:
一 病状类型—腐烂
腐烂: (1)干腐: (2)湿腐: (3)软腐: 按腐烂部位分:根部腐烂、基部腐烂、茎部腐烂、果实腐烂和花部
腐烂。
一 病状类型—萎蔫
萎蔫: (1)枯萎: (2)黄萎: (3)青枯:
(二)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熟悉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 念和原理,掌握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流行规律及防治原理。 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门课 又是本专业学生接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课,要吸引学生热爱学科、 热爱专业。
教材及参考书
许志刚主编,1997,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二 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二 植物病害类型
按致病因素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按病原物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 病害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病害等
按病原物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 虫传病害等
按症状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 疫病和癌肿病等
按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杆病害、花部病 害和果实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与真菌学、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分子生物 学等相关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五 如何学好普通植物病理学
理论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比较法——病原物的形态及分类 推理法——病原物的鉴定及证明 演绎法——病害流行原因分析 归纳法——病害防治技术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课堂记好笔记,课后及时整理记忆。
第二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和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相互
关系 (1)非侵染性病害加重后者 如伤口 (2)后者可致使非侵染性病害发生
病害三角与病害四面体
1933年林克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1976年鲁滨逊提出病害四面体学说
一 病状类型—畸形
畸形: (1)增生型: (2)增大型: (3)减生型: (4)变态 2、粉状物: 3、小黑点: 4、菌核: 5、菌脓: *注意: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只有病状,无病症。
三 症状的变化
典型: 综合症: 并生症: 隐症现象:
第四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 和致病性
普通植物病理学 Plant Pathology
普通植物病理学
1、教学对象:植保专业三年级本科 2、规定学时:40学时 3、开课学期:三年级
(一)授课内容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保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 主要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等。讲授的主要内容包 括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其症状类型;病原物侵染过程、病害侵染循环、 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病害流行预测技术以及植物病害防治 原理等基本知识。
于正常,病态相当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
机械创伤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如:茭白 郁金香杂色花 韭黄等
(三)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发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 (2)孟加拉水稻胡麻斑病 (3)美国玉米小斑病 (4)中国红麻炭疽病 (5)中国玉米小斑病 (6)中国小麦赤霉病
病原物致病性和寄生性是种、属的特性,是可 遗传的。
第五节 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1、接触期: 2、侵入期: 3、潜育期: 4、发病期:
一、侵染过程
二 病害的侵染循环
概念: 包括: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3、病原物传播途径
第六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
植物病理学的近代史是从1845年 欧洲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开始的, 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下面通 过主要任务及其贡献来了解植物 病理学历史。
一 植物病原学
1755年,梯来特(Tillet)
1、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 和危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 前者介绍病害的基本概念原理
后者介绍具体病害诊断与防治
自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至今150多年历史。 De Bary是植物病理学奠基人,被称为“植物病理学之 父”。
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2,面向21世纪教材
Agrios, G.N.(陈永萱等译),1995,植物病理 学(第三版,1988),中国农业出版社
陆家云主编,1997,植物病害诊断(第二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方中达主编,1997,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植 物病理学卷,中国农业出版社
环境
人类
寄主
病原物
第三节 植物病害症状 Symptom
症状:植物生病后经过一定的病理 过程所表现的病态。包括外部和内 部特征。
症状由病状和病症两部分组成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不 正常状态。
病症:是生长在植物病部的病原体 特征。
一 病状类型—变色
变色: (1)花叶: (2)褪色: (3)黄化: (4)斑驳: (5)条纹: (6)白化苗: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一 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自然界中受到有害生 物或不良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 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 上发生改变,造成了损伤或损害 叫植物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
植物病害概念的界定可根据以下特点: (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和正常相对而言的,健康相当
按被害植物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 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按病害流行类型分:单年流行病、多年流行病
按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三 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降低产量 降低品质 产生有毒物质 限制农作物栽培 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
四 植物病理学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