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程度分级.docx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因素也可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为: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原劳动部和相关科研所陆续制定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经验,经过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现场检测、毒理实验样本分析研究而制定的,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非常适用的科学方法。

目前,在开展安全评价、OHSMS、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管理工作中,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有一些单位使用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LEC法)是不适合的。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因素在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形式、危险劳动者健康的表现方式,产生的风险都不一样,因此,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

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

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二、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的区别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工作,提供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一种宏观的管理标准,是职业安全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工资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计算★★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计算★★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
GBZ230—2010《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以毒物的急性毒性、扩散性、蓄积性、致癌性、生殖毒性、致敏牲、刺激与腐蚀性、实际危害后果与预后等9项分项指标为基础进行分级。

由职业性接触毒物分项指标(权重数)计算毒物危害指数,按毒物危害指数确定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接触毒物分项指标(权重数)按该标准附表确定,毒物危害指数计算:
k
THI=∑(ki ×Fi)
n=1
式中:THI—毒物危害指数;
K—分项指标权重数;
F—分项指标积分值。

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范围:
按该标准对本评估项目中毒物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的分级如下:
各有毒物质的职业危害程度分级计算确定过程见表(或见附录XX—YY)
苯职业性接触危害程度分级计算表。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

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范文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提高职业危害防控水平,维护企业的生产秩序与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劳动的职工,包括全日制、兼职、劳务派遣等形式的劳动合同关系。

第三条企业应制定和完善职业危害分级及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体系,实现对职工的职业危害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目的。

第二章职业危害分级第四条根据职业危害的性质、程度以及对职工健康的影响,将职业危害分为四个级别:1. 第一级:职业危害程度较低,可通过一般防护措施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较小;2. 第二级:职业危害程度中等,需要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一般;3. 第三级:职业危害程度较高,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较大;4. 第四级:职业危害程度极高,需要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进行控制,对职工健康影响严重。

第五条企业应对各类职业危害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入相应的级别。

第六条企业应划定各个工作岗位所处的职业危害级别,并对相应的职工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章职业危害管理第七条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责任制度,明确职业危害管理的责任主体及其职责。

第八条职业危害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危害防控策略:按照职业危害级别,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确保职工的职业健康;2. 职业危害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监测,及时掌握职业危害程度;3. 职业危害评估:对工作岗位的职业危害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所处级别;4. 职业危害控制:根据职业危害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5. 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开展职业危害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能力;6. 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设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职工在危险事故中得以及时救治和保护;7. 职业危害台账管理:建立职业危害台账,记录职业危害监测、评估、控制等信息,并及时向职工进行公示。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是为了评估和分类不同的职业危险,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防护措施。

这种分级方法可以帮助雇主和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职业危害的程度,从而保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1.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的目的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的目的是确定不同职业危险的风险等级,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对职业危险进行分级可以帮助雇主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以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2. 危险危害程度的分类标准职业危险危害程度的分类标准可以根据许多因素来确定,例如:- 危害类型:危险性可能因职业类型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个制造业工厂中,可能存在物理危害(如重物坠落)和化学危害(如有毒气体释放)。

因此,分类标准应考虑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危害。

- 危害程度:危险的程度也是确定职业危害等级的重要因素。

危险等级可以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来确定。

例如,高度频繁发生且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致命的危险等级可能是最高级别的。

- 预防措施:对于每个危险等级,还应考虑到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提供培训、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等。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二)以下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的示例:级别一:低危险- 危害类型:主要是工作环境中的一些常见危害,如摔倒、滑倒和跌落。

- 危害程度:可能引起轻微的伤害,但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例如轻微的擦伤或扭伤。

- 预防措施:提供适当的防滑鞋、标示出危险区域并提醒工人注意安全等。

级别二:中危险- 危害类型:包括一些潜在的物理和化学危害,例如依然容易引起受伤的危险性工作环境。

- 危害程度: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伤害,可能需要就医治疗,但不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 预防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例如安全帽、手套、防护眼镜等,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级别三:高危险- 危害类型:包括一些高度危险的工作环境,例如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暴露等。

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法

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法

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法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法是定量评价职业危害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对企业、作业环境、劳动条件进行检测,获得相关检测数据,用相关的分级方法对项目的有毒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①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求出的分级指数(C)来评定的。

a.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表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表b.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见表2。

表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表c.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B=Mc/Ms-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3);Ms—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3)。

d.分级指数C计算C=D×L×B依据计算的C值,按下表,确定该有毒作业的危害程度级别。

当有毒作业工作地点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分别进行作业分级,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见表3)。

e.查表法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的《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表4 毒物作业分级表注: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小时,依次分别为一、二、三级;>2小时,依次分别为二、三、四级。

②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对生产车间、作业场所噪声作业的危害程度应用《噪声作业分级》(LD80-95)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评价。

对非生产作业场所的噪声危害则需依据《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规定的标准值进行检测评价。

根据《噪声作业分级》(LD80-95)分级标准,噪声作业人员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大于85dB(A)时,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应用下述方法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a.指数分级法根据噪声作业实测的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的接噪时间及对应的卫生标准,计算噪声危害指数,进行危害程度评价。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报告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报告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报告一、引言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防控职业病风险,我对本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有害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了分级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二、调查与分析本企业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金属制品的生产加工。

通过对现场的调查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我对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噪音、粉尘、化学物质等。

1.噪音噪音是制造业工作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有害因素。

在本企业的车间内,机械设备的运转产生噪音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对职工的听力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粉尘在金属制品生产过程中,机械加工和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金属粉尘,而金属粉尘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镉、铅等,对职工的呼吸系统和皮肤造成危害。

3.化学物质与金属制品生产相关的化学物质主要有溶剂、涂料、油漆等。

这些化学物质中常含有苯、甲苯等有害物质,对职工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评估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我对本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了分级评估。

1.噪音根据噪声暴露水平和职工的暴露时间,本企业的噪音危害风险评级为Ⅱ级,即有中等风险。

虽然噪音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超过了舒适范围,对职工的听力健康肯定有一定的影响。

2.粉尘根据粉尘暴露水平和职工的暴露时间,本企业的粉尘危害风险评级为Ⅲ级,即有较高风险。

由于金属粉尘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对职工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化学物质根据化学物质的暴露水平、毒性特征和职工的暴露时间,本企业的化学物质危害风险评级为Ⅳ级,即有较高风险。

化学物质对职工的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较大的危害。

四、防控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风险评级结果,我针对不同的危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1.噪音应采取隔声措施,如增设隔声墙,使用隔音设备等,降低噪音的暴露水平。

同时,应提供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设备,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听觉健康环境。

最新整理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docx

最新整理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docx

最新整理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1、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各种漆都是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2、水泥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水泥生产中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粉碎、研磨、过筛、配料、出窑、包装等工序都有大量粉尘产生。

通常,生料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约10%,熟料含1.7—9.0%,成品水泥含1.2—2.6%。

长期吸入生料粉尘可引起矽肺,吸入烧成后的熟料或水泥粉尘可引起水泥尘肺。

水泥遇水或汗液,能生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皮炎,进入眼内引起结膜炎、角膜炎。

原料烘干、立窑煅烧(145℃)等作业地带,有高温、热辐射。

此外,各种设备运转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

3、砖瓦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砖瓦的原料主要是粘土,粘土中二氧化硅含量达55.5—71.6%,其次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和少量氧化钙、氧化镁。

砖瓦生产基本过程包括破碎、过筛、搅拌、成型(制坯)、干燥、焙烧(小型砖瓦厂多用圆窑)、出窑。

在破碎、过筛、搅拌直到焙烧出窑的过程中都有较高浓度的含二氧化硅的粉尘产生。

焙烧、干燥工序有一氧化碳产生,并有高温和热辐射存在。

用机械作砖瓦坯成型和切砖,可产生较强噪声。

4、蓄电池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主要职业危害是铅烟、铅尘。

熔铅、烧铅球和栅板有大量铅烟逸散,球磨制粉(特别在出料、装卸和混料时)可有大量铅尘飞扬,涂板、修板和焊接也可产生大量铅尘、铅烟。

极板化成是将干燥后的铅板放入比重1.05—1.15的硫酸化成槽中充电,有硫酸雾产生。

熔铅、浇铸、极板干燥有高温和热辐射。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范本(2篇)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范本(2篇)

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范本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是为了评估职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危害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保护措施。

在职业危险和危害的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暴露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分级。

本文将介绍一种职业危险危害程度分级方法的范本,以供参考。

一、危险源的分类危险源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的物质、条件或行为。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征,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危险源:如噪音、辐射、高温、高压等;2. 化学危险源:如化学物质、毒物、致癌物等;3. 生物危险源:如病毒、细菌、真菌等;4. 人为危险源:如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高空作业等;5. 环境危险源:如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灾害等。

二、危险源的评估针对不同类别的危险源,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的范本:1. 物理危险源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噪音级别、辐射强度、温度、压力等;评估等级:a. 低危险:噪音级别低于85分贝、温度低于50摄氏度、压力低于5兆帕;b. 中危险:噪音级别介于85-90分贝之间、温度介于50-60摄氏度之间、压力介于5-10兆帕之间;c. 高危险:噪音级别高于90分贝、温度高于60摄氏度、压力高于10兆帕;2. 化学危险源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化学品的毒性、浓度、接触方式等;评估等级:a. 低危险:化学品无毒性、浓度低于安全标准、接触方式不直接;b. 中危险:化学品具有轻度毒性、浓度接近安全标准、接触方式间接接触;c. 高危险:化学品具有重度毒性、浓度超过安全标准、接触方式直接接触;3. 生物危险源评估方法:评估指标:病毒或细菌的传播途径、感染能力等;评估等级:a. 低危险:病毒或细菌传播途径较狭窄、感染能力较弱;b. 中危险:病毒或细菌传播途径较广泛、感染能力较强;c. 高危险:病毒或细菌传播途径非常广泛、感染能力极强;4. 人为危险源评估方法:评估指标:设备的安全性、作业人员的技能等;评估等级:a. 低危险:设备安全性高、作业人员技能高、安全措施完善;b. 中危险:设备安全性一般、作业人员技能一般、安全措施不完善;c. 高危险:设备安全性低、作业人员技能低、安全措施不到位;5. 环境危险源评估方法:评估指标:气候条件、地质条件、灾害频率等;评估等级:a. 低危险:气候条件稳定、地质条件安全、灾害频率低;b. 中危险:气候条件较变化、地质条件有一定风险、灾害频率适中;c. 高危险:气候条件极端、地质条件非常危险、灾害频率很高;三、危险程度的判定根据评估得出的等级,可以综合判定危险源的危险程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危害因素也可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为: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由原劳动部和相关科研所陆续制定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 ),《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 )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经验,经过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现场检测、毒理实验样本分析研究而制定的,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非常适用的科学方法。

目前,在开展安全评价、OHSMS 、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管理工作中,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有一些单位使用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LEC 法)是不适合的。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因素在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形式、危险劳动者健康的表现方式,产生的风险都不一样,因此,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 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

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 个等级,即:0 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I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H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皿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W 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二、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的区别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工作,提供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一种宏观的管理标准,是职业安全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工资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卫生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劳动条件标准,是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的。

卫生标准只测定一项指标,即生产现场作业点有害物质浓度,不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现场监察宏观管理。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需要测定三项指标才能确定级别,既考虑了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及有害物质本身的毒性,又考虑了作业强度、劳动时间,因此,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职业危害因素风险评价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

在我们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为生产性粉尘、有毒物质、噪声,下面将分别介绍《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1986 )、《有毒作业分级》 ( GB12331-1990 )、《噪声作业分级》( LD80-1995 )。

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生产性粉尘种类繁多。

不同种类的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危害。

1. 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按粉尘性质分类)(1)无机粉尘。

①无机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粉尘等;②金属性粉尘:如铁、铝、锰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③人工无机性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粉尘等。

(2)有机性粉尘。

①动物性粉尘:如毛、丝、骨质、角质等粉尘;②植物性粉尘:如棉、亚麻、枯草、谷物、茶、木等粉尘;③人工有机粉尘:如农药、有机染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

上述各类粉尘混合存在。

如煤矿开采时,有岩尘与煤尘;金属制品加工研磨时,有金属和磨料粉尘;棉纺厂准备工序,有棉尘和土尘等。

对混合性粉尘,要查明其中所含成分,尤其是矿物性物质所占比例,对进一步确定其对人体危害性有重要意义。

2. 生产性粉尘主要理化性质(1)化学组成。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越大。

如石英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70% 以上,因此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国家卫生标准为1.0 mg/m3~1.5mg/m3 。

煤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一般都在10% 以上下,因此对人体的危害相应小一些,国家卫生标准为6mg/m3 。

(2)粉尘浓度,粉尘浓度一般可分为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空气中粉尘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也越大。

(3 )分散度。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用来表示粉尘粒子大小组成的百分构成,空气中粉尘由较小的微粒组成时,称为分散度高;反之,则分散度低。

粉尘粒子大小一般用直径微米表示。

粉尘被吸入机体的机会及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与分散度有直接关系。

分散度越高的粉尘,沉降速度较慢,被机体吸入的机会也就越多,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4)溶解度。

粉尘溶解度的大小,对人体的危害有一定关系,首先由粉尘的化学性质决定其危害性。

如某些毒物粉尘,随其溶解度的增加,对人体的危害性也增加。

一些矿物粉尘如石英,虽然在体内溶解度较小,但对人体危害性却较严重。

有些粉尘如面粉、糖等,在体内容易溶解、吸收、排出,对人体的危害反而小。

3.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标根据全国尘肺普查统计资料,针对生产性粉尘的主要危害因素,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动物实验研究,确定了粉尘分级标准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作为分级依据,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超标倍数3 项指标。

(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多少是决定粉尘危害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在尘肺病人中,绝大部分是矽肺病人。

可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对矽肺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系指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

按我国的实际情况,标准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划分为4 类,即:含量等于或小于10%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10%~40% 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40%~70% 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70% 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鉴于严重危害机体的是浮游于空气中可吸入性粉尘,而且只有浮游粉尘才有机会被吸入肺内而危害健康。

因此,在分析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样品时,应收集工作地点工人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样品最为合理。

标准确定以采集工人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悬浮尘或沉积尘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应连续收集3 天的粉尘样品,混匀后取平行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均值表示。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分析的方法应按标准要求使用焦磷酸重量法。

我国常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参考值在化工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技术》一书中刊登,可供参考。

(2)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在接触同一种性质的生产性粉尘行业中,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和接尘作业的持续时间差异悬殊,因而其实际吸入到肺内的粉尘量亦不同。

肺部粉尘的蓄积量与尘肺病变的程度成正比。

考虑到我国生产方式的复杂情况,在制定危害分级标准时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作为一项定量指标。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表示1 个工作日内各项实际接尘作业时间分别与其平均肺通气量乘积之总和,也就是表示接尘作业工人1 个工作日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空气的总体积。

可见,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实际上包括2 项内容,即工人接尘时间的调查以及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测定。

为简便风险评价工作,肺勇气量值可用经验值。

(3)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众所周知,工作地点的生产性粉尘浓度越高,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也越大,因此,生产性粉尘浓度可作为一项危害程度的定量指标,鉴于粉尘浓度的实测值差异范围较大,不便于表示,因此,可采用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倍数来表示,计算方法如下:粉尘浓度超标倍数=(粉尘浓度实测值/该种粉尘最高容许浓度)-1粉尘浓度测定数据用检测单位提供的检测报告即可,然后取其粉尘浓度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来表示。

危害级别的评定按上述3 项指示,综合列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

该表的纵坐标有两项,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该表的横坐标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根据现场测定所获得的3 项指标数据,可直接查分级表确定其危害等级。

4. 危害级别评价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级别(GB5817-1986 )共分5 个等级:0级危害(安全作业)、1级危做轻度危害作业)、"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皿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W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四、有毒作业分级标准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各种有毒物质通称为生产性毒物或职业接触毒物。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存在,主要为原材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成品、产品、废弃物、夹杂物等。

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在以固体、液体形态存在时,如果不挥发,又不经皮肤进入、则对人体无危害。

在以气体、蒸气、粉尘、烟、雾形态存在时,则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危害则较大。

1.有毒作业分级指标有毒作业分级主要以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按GB5044-1985 标准确定),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浓度超标倍数3 项指标为分级依据。

对以上3 项指标分别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计算出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3项数值,根据以上3项数值计算出分级指数C=D? L? B。

根据分级指数C确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级别。

见下表:分级级别表(GB 12331-90 )见表2. 危害级别评价有毒作业危害程度级别(GB12331-1990 )共分5 个等级:0 级(安全作业)、一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二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三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四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五、噪声作业分级标准的应用噪声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普遍存在的物理性危害因素。

生产性噪声由于产生的动力和方式不同,一般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根据噪声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可将噪声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

1.噪声危害程度分级要求噪声危害程度分级的测定简单易行,只要依照原劳动部颁标准《噪声作业分级标准》(LD80-1995 )的要求进行测定即可。

但应着重提出的是,对作业现场噪声的测定应使用积分声级计测量等效连续A 声级。

所谓等效连续A 声级指的就是:根据能量平均的原则,把一个工作日内各级时间内不同水平的噪声,经过计算用一个平均的A 声级来表示。

如果在工作日内接触的是一种稳态噪声,测该噪声的等效连续A 声级就是它的A 声级。

2.危害级别评价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级别(LD80-1995 )共分5 个等级:0 级(安全作业)、I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H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皿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W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

市安监局网站声明:网站所转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浏览者参考,并不属本站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