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混频器

合集下载

晶体三极管混频器.ppt

晶体三极管混频器.ppt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10.3.2 混频电路 1.晶体三极管混频器
ic
f0=fI us
uL
Eb
Ec
图10.―510 晶体三极管混频器原理电 路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iC Ic0(t) gm (t)us

1 2 UsUL
cos t[cos(L
c )t

cos(L
c )t]
(10―85)
u1 U1 cos t cos1t
(10―810)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us
uo 带 通滤 波 器
uI
uL (a)
非 线性 器 件 uo 带 通滤 波 器
uI
uL (b)
图10.―53 混频器的组成框图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本振为单一频率信号,其频谱为
FL(ω)=π[δ(ω-ωc)+δ(ω+ωc)] 输入信号为己调波,其频谱为Fs(ω),则
Fo ( )

1
2
Fs ( ) FL ( )

1 2
Fs () [ (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gm
gm(t )

gc


0
0
ube
t
0
Eb



图10.―58 gC~Eb的关系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实验三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三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三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三极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混频器的寄生干扰。

二、实验原理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3.混频器系统原理图4.三极管混频电路原理图如下,晶体管起信号的混频作用,两个输入信号分别为和;电容C in1、C in2、C out为信号输入和输出的耦合电容,起到隔直流的作用,使前后级的直流电位不相互影响,保证各级工作的稳定性;电容C e对高频交流信号相当于短路,消除偏置电阻R e对高频信号的负反馈作用,提高高频信号的增益;电阻元件R b1、R b2、R e决定晶体管的工作点;电路中的电感L和电容C组成的谐振电路起选频作用,在产生的组合频率中选择所需要的中频输出信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三、仿真结果1.仿真原理图如下。

为获得中频频率为475MHZ信号,设置本振信号V2为500mv (10.7MHZ),载波信号V1为100mv(10.245MHZ);L1为10uH,C3为12nF,以达到选频作用;示波器分别接入载波信号和输出信号,观察输出波形。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去掉V1,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测试放大器的静态直流工作点,结果如下: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选取电路节点8作为输出端,对输出信号进行“傅里叶分析”,结果如下图。

5三极管混频

5三极管混频

三极管变频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三极管变频器变频的过程(2)了解本振电压L u 和工作电流e I 对中频输出电压大小的影响二、实验原理混频器的功能是将载波为S f (高频)的已调波信号不失真地变换为另一载频I f (固定中频)的已调波信号,而保持原调制规律不变。

例如在调幅广播接收机中,混频器将中心频率为535~1605KHz 的已调波信号变换为中心频率为465KHz 的中频已调波信号。

此外,混频器还广泛用于需要进行频率变换的电子系统及仪器中,如频率合成器、外差频率计等。

混频器的电路模型如下图所示。

混频器常用的非线性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乘法器。

本振用于产生一个等幅的高频信号L u ,并与输入信号S u 经混频器后所产生的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

混频器电路模型 目前,高质量的通信接收机广泛采用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和由双差分对管平衡调制器构成的混频器,而在一般接收机(例如广播收音机)中,为了简化电路,还是采用简单的三极管混频器。

本实验采用晶体三极管作混频电路实验。

Q l 为变频管,作用是把通过输入调谐电路收到的不同频率的电台信号(高频信号)变换成固定的465KHz 的中频信号。

Q l 、T 2、CC1等元件组成本机振荡电路,它的作用是产生一个比输入信号频率高465KHz 的等幅高频振荡信号。

由于C 9对高频信号相当短路,T 1的次级L 的电感量又很小,为高频信号提供了通路,所以本机振荡电路是共基极电路,振荡频率由T 2、C C1控制,C C1是双连电容器的另一连,调节它可以改变本机振荡频率。

T2是振荡线圈,其初次级绕在同一磁芯上,它们把Q l 的集电极输出的放大了的振荡信号以正反馈的形式耦合到振荡回路,本机振荡的电压由T 2的抽头引出,通过C 10耦合到Q l 的发射极上。

混频电路由Q l 、T 3的初级线圈等组成,是共发射极电路。

其工作过程是:调制信号从J4输入,经选频回路选频,通过T l 的次级线圈送到Q l 的基极,本机振荡信号又通过C 10送到Q l 发射极,调制信号和本振信号在Q l 中进行混频,由于晶体三极管转移伏安特性的非线性特性,产生众多的组合频率S L qf pf ,其中有一种是本机振荡频率和调制信号频率的差等于465KHz 的信号,这就是中频信号。

三极管混频器

三极管混频器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说明书三极管混频器院、部: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专业:班级:完成时间:混频器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是现代通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

混频器通过改变频率来达到应有的目的,即变频。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三级管混频器,电路简单,变频增益高。

输入两个高频信号,通过三极管混频电路和选频回路,最后可以得到一个差频信号。

采用9014三极管,用中周来充当选频回路,本设计结构简单,性能相对较为稳定,成本低,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静态工作点,使其工作在非线性工作区域,是发射极注入、基极输入式变频电路。

关键词:混频器;三极管;选频Application of mixer in modern communication is very wide, into people's lives.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The mix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 by changing frequency, variable frequency.This course is designed with three pipe mixer, simple circuit, high conversion gain. Input two high-frequency signal, pipe mixer circuit and frequency selection circuit through the pole, and then we can get a difference frequency signal. The 9014 triode, used in the weeks to act as a frequency selective circuit, this desig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performance is relatively stable, low cost, the use of a sliding rheostat change the static working point, which works in the nonlinear area, is the emitter injection, base input type frequency conversion circuit.Key word: mixer;transistor;frequency目录第一章三极管混频器的设计内容及要求 (1)设计内容 (1)设计要求 (1)混频器工作原理及系统框图 (1)三极管混频器的设计方案 (3)第二章电路设计及其原理分析 (4)本地振荡电路 (4)混频电路 (6)第三章三极管混频器的仿真和调试 (9)仿真软件介绍 (9)混频器电路的仿真 (9)实物调试 (10)总结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附录 (13)附录 A (13)附录 B (14)附录 C (14)附录 D (15)第一章 三极管混频器的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内容在本次课程设计中采用了Multisim 仿真软件对三极管混频器进行设计及绘制,并模拟仿真。

晶体三极管混频器

晶体三极管混频器
中频 输出 电平 /dB
3dB
3dB 压缩 电 平
输入 电平 /dB
图10.―55 混频器输入、输出电平的关系曲线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5) 选择性
混频器的中频输出应该只有所要接收的有用信号 (反映为中频,即fI=fL-fc),而不应该有其它不需要的干扰 信号。但在混频器的输出中,由于各种原因,总会混杂很 多与中频频率接近的干扰信号。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图10.―102为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其输出电流io为
io 2 g D K ( L t ) u s 2gD ( 4 4 3

cos L t
cos 3 L t )U s c t
(10―100)
经中频滤波后,得输出中频电压 4 u1 g DU D cos( L c ) t U 1 cos 1t
V1 V2 输出 1.2 k
2 00
-12 V
ZL 1 00 H
ZL 100 H 9.5 H 0.001 F L1 9 MHz 输出 R L =50 5~80 pF
6
6.8 k
图10.―105 用模拟乘法器构成混频器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
5 ~ 8 0p F
第10章振幅调制、 解调及混频
15V C1 u L (50 ) 250 MHz 0.5/8 pF C2 u s (50 ) 200 MHz L2 C3 0.5/8 pF Lc 3.9 H 0.001 (a ) C4 0.5/8 pF C5 0.5/8 pF 5/30 pF 0.5/8 pF Lc 3.9 H L3 0.15 H L1 C7 50 MHz (50 ) 0.001

三极管混频电路

三极管混频电路

实验报告册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实验: 三极管混频电路班级: 09电信2班姓名: 林小龙学号: 20090662224 日期: 年月日一、实验目的①通过实验熟悉三极管混频电路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三极管混频电路的混频增益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混频, 又称为变频, 是一种信号频率变换过程, 指将信号的某一个频率或频段变换成我们需要的另一种频率或频段。

能完成这种频率变换过程的电路就叫做变频器, 也称混频器。

三极管混频电路是超外差接收机中广泛应用的电路。

它的主要特点通过混频(变频)实现高频信号的频率变换。

从而将一个较大的频率空间内的接收频率转变成为一个固定的较低的频率。

因而,主放大电路可以按照这个频率进行设计,从而保证整机的增益、通带等性能指标。

实验电路如图1-1所示。

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由高频信号发生器产生)送到混频管的基极。

本机振荡信号(由高频信号发生器产生)送到混频管的发射极。

由于三极管的非线性作用,将产生一个差频信号(中频)由集电极输出并由LC谐振回路选出。

送到中频放大电路。

图1—1 三极管混频电路三、实验电路图1-1所示电路为实验电路,它是本振信号从发射极注入式的晶体管混频电路。

具有较高的混频增益。

本实验电路要求完成的技术指标:输出中频f I=465KHz,通频带2△f0.7=6KHz,增益A>20dB,R L=1 kΩ。

电路主要元件参数:晶体管CS9018,β=60,查手册知在f0=300MHz,I C=2mA,Vcc=9V 条件下测得y参数为g ie=2mS,Cie=12PF,goe=250μs,Coe=4pF,yfc=40mS,yre=350μS。

如果工作条件发生变化,则上述参数值仅作为参考。

要得到晶体管的y参数也可由混合π参数计算出y参数。

中频变压器参数:L=4μH,Q0=100,P1=0.6,P2=0.3。

回路电容C1=10PF,C2=(5~20)PF,在调谐过程中使用微调电容C2,调整中心频率。

实验5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5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5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一、实验准备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混频的概念●晶体三极管混频原理●用模拟乘法器实现混频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晶体三极管混频模块●LC振荡与射随放大模块●高频信号源●双踪示波器二、实验目的1.进一步了解三极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混频器的寄生干扰。

三、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2.用频率计测量混频器输入输出频率;3.用示波器观察输入波形为调幅波时的输出波形。

四、基本原理混频器的功能是将载波为(高频)的已调波信号不失真地变换为另一载频f i(固定中频)的已调波信号,而保持原调制规律不变。

例如在调幅广播接收机中,混频器将中心频率为535-1605KHZ的已调波信号变为中心频率为465KHZ的中频已调波信号。

此外,混频器还广泛用于需要进行频率变换的电子系统及仪器中,如频率合成器,外差频率计等。

混频器的电路模型如图 5-1所示。

混频器常用的非线性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乘法器。

本振用于产生一个等幅的高频信号U L,并与输入信号US经混频器后所产生的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

目前,高质量的通信接收机广泛采用二极管环形混频器和由差分对管平衡调制器构成的混频器,而在一般接收机(例如广播收音机)中,为了简化电路,还是采用简单的三极管混频器,本实验采用晶体三极管作混频电路实验。

图5-2是晶体三极管的混频器电路,本振电压U L频率为(8.8MHZ)从晶体管的发射极e输入,信号电压Us(频率为6.3MHZ)从晶体三极管的基极B输入,混频后的中频(Fi=F L-Fs)信号由晶体三管的集电极C输出。

输出端的带通滤波器必须调谐在中频Fi上,本实验中频为Fi=F L-Fs=8.8MHZ-6.3MHZ=2.5MHZ。

为了实现混频功能,混频器件必须工作在非线性状态,而作用在混频器上的除了输入信号电压Us和本振电压U L外,不可避免地还存在干扰和噪声。

它们之间任意两者都有可能产生组合频率,这些组合频率如果等于或接近中频,将与输入信号一起通过中频放大器、解调器,对输出级产生干扰,影响输入信号的接收。

实验五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五 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

实验五晶体三极管混频实验一、实验内容1、掌握了解三极管混频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混频器的寄生干扰。

二、实验原理1、混频器的工作原理混频器的功能是已调波信号(高频)不失真地变换为另一已调波信号,保持原调制规律不变。

为实现混频功能,混频器件必须工作在非线性状态,混频器常用的非线性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乘法器。

本振用于产生一个等幅高频信号UL,与输入信号US经混频器后所产生的差频信号,经带通滤波器滤出。

除输入信号电压Us和本振电压UL外,还存在干扰和噪声。

它们之间任意两者都有可能产生组合频率,这些组合频率如果等于或接近中频,将与输入信号一起通过中频放大器、解调器,对输出级产生干扰,影响输入信号的接收。

干扰是由于混频不满足线性时变工作条件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频干扰和镜像干扰。

2、实验电路图中,本振电压为11.2MHZ从晶体管的发射极e输入,信号频率为8.2MHZ 从晶体三极管的基极B输入,混频后的中频信号由晶体三管的集电极C输出。

输出端的带通滤波器必须调谐在中频Fi上,本实验中频为3MHZ。

三、实验内容1、用频率计测量混频器的输入输出频率,观察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2、用示波器观察输入波形为调幅波时的输出波形。

四、实验步骤(一)模块上电将LC振荡器模块③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模块④接通电源。

(二)中频频率的观测1、将LC振荡器调整到“串S”、1C09(150P)状态下,其产生的振荡频率为11.9MHZ信号作为本实验的本振信号,接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本振输入2P01,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8.9MHz,VP-P=0.5V信号接晶体三极管混频器本振输入2P02。

用示波器观测2TP03波形,测量其中频值。

顺时针调整2W01,输观察2TP03的波形变化。

2、混频的综合观测。

将调制信号为1KHZ载波频率为8.9MHZ的调幅波,作为本实验的晶体三极管混频器射频输入,用双踪示波器的观察2TP01、2TP02、2TP03各点波形,特别注意观察2TP02和2TP03两点波形的包络是否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三极管混频器任务、功能要求说明及总体方案1.1课题任务设计一个三极管混频器。

要求中心频率为10MHz, 本振频率为16.455MHz 。

1.2 课题总体方案介绍及工作原理1.2.1 总体方案图1.1 结构和原理(1)输出中频调幅波与输入高频调幅波规律完全相同,即载波振幅的包络形状完全相同。

唯一的差别是载波频率不同。

(2)从频谱上看,输出中频信号与输入高频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只不过在频谱上搬移了一个位置。

(3) (称为下混频) 低中频(称为上混频) 高中频一般,用于振幅调制与解调的电路均可用于混频,需要改变的只是输入、输出回路和输出滤波器的参数。

若非线性器件本身仅实现混频,本振信号由单独的本地振荡器提供,称为混频器; 若非线性器件既产生本振信号又实现混频,则称为变频器。

SI L S I LS I S I L S I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1.2.2 工作原理混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图1.2图2中,U s (t)为输入信号,U c (t)为本振信号。

U i (t)输出信号。

分析: 当st sm s cos U (t)U ψ= (1.1) 则:(t)(t)U U (t)U c s p = (1.2)= ct cm st sm cos U cos U ψψ = ct st cos cos Am ψψ其中: cm sm U U Am = (1.3) 对上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变换则有:()t c st 1p cos cos Am t U ψψ=:)t]-(c s)t c [cos( Am 21s c ψψψψos ++从上式可推出,U p (t)含有两个频率分量和为(ψc +ψS ),差为(ψC -ψS )。

若选频网络是理想上边带滤波器则输出为]t Amcos[21(t)U s c i ψψ+= (1.4)若选频网络是理想下边带滤波器则输出:]t -Amcos[21(t)U s c i ψψ= (1.5)工程上对于超外差式接收机而言,如广播电视接收机则有ψc >>ψS .往往混频器的选频网络为下边带滤波器,则输出为差频信号,]t -Amcos[21(t)U s c i ψψ=。

高频电路中的混频器利用电路中的非线性,可以对两个输入信号进行频率加或减,产生和频信号或差频信号。

本实验采用晶体三极管作混频电路,产生茶品信号,将高频信号转化成低频信号。

晶体管混频电路原理图如下图2-2所示。

其中,晶体管起信号的混频作用,两个输入信号分别为和;电容C in1、C in2、C out 为信号输入和输出的耦合电容,起到隔直流的作用,使前后级的直流电位不相互影响,保证各级工作的稳定性;电容C e 对高频交流信号相当于短路,消除偏置电阻R e 对高频信号的负反馈作用,提高高频信号的增益;电阻元件R b1、R b2、R e 决定晶体管的工作点;电路中的电感L 和电容C 组成的谐振电路起选频作用,在产生的组合频率中选择所需要的中频输出信号。

2 三极管混频器的仿真分析2.1 参数选择晶体三极管混频电路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

本电路使用的是共发电路,本振电压UL (FL频率为10.455MHz)从晶体管的发射极e输入,信号电压Us(频率Fs为10.0MHz)从晶体三极管的基极输入,混频后的中频(Fi=FL-Fs)信号由晶体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

输出端的带通滤波器必须调谐在中频Fi上,本实验的中频为Fi=FL-Fs=10.455MHz-10.0MHz=455kHz。

且电路中,即本振电压为大信号,输入信号电压为小信号。

图1.2 仿真电路图要产生455kHz的中频信号,那么两输入信号的频率差就应为455kHz,鉴于实验室比较容易获得10.455MHz的高频信号,那我们不妨就取本振信号为10.455MHz,于是输入信号的频率就应为10.455MHz-455kHz=10.0MHz。

另外为了满足本振信号是大信号,输入信号是小信号的约束条件,我们不妨就取输入信号Ui=100mV;Us=500mV下面来计算谐振回路的LC,谐振回路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选频,即选出频率是455kHz的中频信号,即,从而我们不妨取L1=10uH,C1=12nF,把这些参数值代入仿真电路即可1121C L f ⨯=πKHz 4551012101014.321126≈⨯⨯⨯⨯≈-- (2.1)电容C5是隔直电容,滑动变阻器R2和电阻R3,R4是晶体管基极的直流偏置电阻,用来决定晶体管基极的直流电压,电阻R5是射极直流负反馈电阻,决定了晶体管射极的直流电流Ie 。

晶体管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直流工作点,才能保证混频器电路正常工作,有一定的电压增益。

通常,适当的增加晶体管射极的直流电流Ie 可以提高晶体管的交流放大倍数β,增大混频器电路的变频增益。

但Ie 过大,混频电路的噪声系数会急剧增加。

对于混频器电路,一般控制Ie 在0.2-1mA 之间。

电阻R4是混频器的负载电阻。

电容C3,C4是混频器直流电源的去耦电容。

2.2 仿真结果输入信号的频率为10.0MHz ,本振信号的频率为10.455MHz ,两者的频率差为455kHz ,仿真观察输出信号的波形及频率(波形记录如下)。

图2.2 仿真波形频率计显示的输出信号的频率:图2.3 输出频率将Timebase调小,将图形放大了测量其幅值,变频增益了图2.42.3 仿真调试在仿真过程中增加射极电流Ie的值,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噪声,失真度)表 2.1射极电流Ie(mA)0.606 0.798 1.1745 2.238变频增益(倍) 6.89 8.137 10.67 14.72 规律总结:随着射极电流的增大,电路的变频增益也逐渐增大。

但是随着射极电流的增大,混频电路的噪声系数会急剧增加,受噪声影响输出波形有很多毛刺(如下图)。

图2.3 失真在仿真过程中增加本振信号的幅度,保持输入信号幅度100mV不变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噪声,失真度)表2.2本振信号幅度U(mV)300 500 700 1000变频增益(倍) 6.06 6.89 7.09 7.44 规律总结:变频增益随着本振信号电压幅度的变大而增加。

在仿真过程中保持本振信号的幅度500mV不变,增加输入信号的幅度,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噪声,失真度)表2.3输入信号幅度(mV)20 50 100 200变频增益(倍)10.69 8.11 6.89 4.22 规律总结:变频增益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加而减小。

3 误差分析、结论3.1 误差分析输入信号幅度不变时,逐渐增加本振信号的幅度,刚开始由于本振信号的幅度较小,晶体管的变频跨导较小,此时随着本振信号幅度的增加,晶体管的变频跨导也逐渐增加,混频器的变频增益逐渐增加。

当本振信号幅度达到一定大小时,再增加本振信号的幅度,晶体管工作点的变化更加剧烈,晶体管的变频跨导就会逐渐下降,混频器的变频增益也逐渐下降,并且混频器的噪声系数会大大增加。

3.1.1 静态工作点对混频器增益和输出波形的影响。

逐步增加射极电流Ie的值,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易知由于射极电阻大小不变,所以只要改变射极电压的大小就可以改变Ie,显然改变Ve实质上也就变成改变的大小了,即旋转R1即可)表3.1Ve(V) 3.28 4.24 5.06 5.89输出信号电压(mV)198 207 233 254 规律总结:与仿真结果一致,随着射极电流的增大,电路的变频增益也逐渐增大。

原因解释:有这样的实验公式,三极管混频器的变频跨导。

运用数学的手段分析该式,我们可以得到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随着的增大而增大的,而由前面的推导可知越大越大,所以随着的增大而增大。

当然由于我们用的实验箱限制,所有器件参数都固定好了,达不到大的电流,所以观察不到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随着射极电流的增大,混频电路的噪声系数会急剧增加,受噪声影响输出波形有很多毛刺”的现象。

3.1.2 本振信号幅度对混频器增益和输出波形的影响。

逐步增加本振信号的幅度,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下面是实验记录结果:(输入信号的幅值一直保持111mV)表3.2本振信号幅度(mV)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输出信号幅度(mV) 207 237 251 265 271 275混频增益(倍) 1.86 2.13 2.26 2.39 2.44 2.48 规律总结:与仿真结果类似,随着本振信号幅度增加,电路的变频增益在逐渐大。

原因解释:图 3.1该图很形象地告诉知道,输入本振电压的幅度越大,那么也就越大,根据关系式,可知会随着本振信号幅度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也就解释了如上的规律。

3.1.3 输入信号幅度对混频器增益和输出波形的影响。

逐步增加输入信号的幅度,而保持本振信号不变,观察混频器变频增益的变化,和输出波形的变化。

表3.3输入信号幅度(mV)111 166 220 272 330输出信号幅度(mV)207 224 234 242 248变频增益(倍) 1.86 1.35 1.06 0.89 0.75 规律总结:变频增益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加而减小,甚至减小到无增益反而是衰减的情况。

原因解释:有这样的公式,当输入信号的幅度逐渐增大时,由于其在分母上,而分子基本不变,所以在逐渐变小,即随着输入信号幅度的增加,混频器的变频增益也会逐渐下降。

3.2 结论3.2.1 设计体会本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三极管混频器的设计,通过查找资料,结合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完成了课程设计的内容。

把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我们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懂得了很多,课程设计不光是让我们去“设计”,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通信电子线路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教会我查阅书籍的重要性,通过翻阅书籍我找到了与我课设题目有关的内容,顺利进行了课程设计,我希望通过更多这样有价值的课设来充实自己。

虽然课设中有很多困难,但经过指导老师的帮助和我的努力都一一克服了,增强了自信心。

3.2.2 设计重点、难点及精妙之处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在与晶体管电路的选择,四种晶体管混频电路的优缺点比较如下:晶体管混频器的电路有多种形式,一般按照晶体管组态和本地振荡电压注入点的不同有下图所示的四种基本电路:(a) (b)(c) (d)(c) (d)其中(a)和(b)为共发混频电路,图(a)信号电压由基极输入,本振电压也由基极注入。

图(b)信号电压由基极输入,本振电压由发射极注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