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防病为主、调理身体为辅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二者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转化、生克关系,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五行学说尤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每一种元素与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器官与五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这五种器官与五行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味道、形态、运动方式和音乐,而这些属性也会与人体的五感相联系,这也给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在中医养生学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理五脏五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五行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注意调理和平衡五脏五行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学通过食疗、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调理五脏五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应根据五行学说的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脏五行的平衡,加强养生效果。
治疗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
理解并运用五行学说,可以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在人体中,分别对应着肺、肝、肾、心、脾五脏。
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
同时,五脏又与六腑、五官、五体、五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拿“金”来说,肺属金。
在季节上,肺与秋季相应。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润肺。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梨、百合、银耳等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
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寒邪入侵,因为肺在体合皮,主皮毛,寒邪容易通过皮肤侵袭肺部。
同时,要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适当进行一些深呼吸的锻炼,有助于增强肺的功能。
“木”对应的是肝。
肝在春季比较活跃。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和抑郁,因为怒伤肝。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绿色入肝,有助于养肝。
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此外,避免过度用眼,因为肝开窍于目,长时间用眼会损伤肝血。
“水”代表肾。
冬季是养肾的季节。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因为腰为肾之府。
饮食上,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以免损伤肾气。
养成睡前泡脚的习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温煦肾阳。
“火”对应的是心。
心在夏季较为旺盛。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亢盛,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烦躁。
饮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防助心火。
可以多吃一些苦瓜、莲子心等清心降火的食物。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防止中暑,伤及心神。
“土”对应的是脾。
脾在长夏季节(即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需要特别关注。
长夏时节,气候潮湿,容易困脾。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
例如:金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
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制约关系。
具体来说: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
具体如下: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例如:1. 水火不相容:水火不相容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阳上亢、胃火炽盛等。
2. 五行失调:五行失调是指人体内部五行元素的相对比例出现偏差,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木不生土、肺金不制水等。
3.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别。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生活作息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生活作息调理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世间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通过了解五行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生活作息,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行学说中的“金”,对应着人体的肺和大肠。
在季节上,与秋季相关。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
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生活作息应有所调整。
早睡早起是个好习惯,尽量在晚上10 点左右入睡,早上 6 点左右起床。
睡眠充足可以帮助肺气的恢复和调养。
在饮食方面,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避免呼吸道过于干燥。
“木”对应着肝和胆,与春季相应。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养肝的好时机。
此时,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和愤怒。
因为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作息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宜睡懒觉,以免阻碍阳气的生发。
适当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肝脏的功能。
饮食方面,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有助于养肝明目。
“水”代表肾和膀胱,与冬季呼应。
冬季寒冷,是养肾的季节。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避免受寒。
作息上,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充足时再外出活动。
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生活,以保护肾精。
饮食上,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豆等。
“火”对应的是心和小肠,与夏季关联。
夏季炎热,心火容易旺盛。
此时,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急躁和焦虑。
作息方面,晚睡早起,适当午休,以补充睡眠。
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防止中暑。
饮食上,多吃一些清热泻火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等。
“土”则与脾和胃相关,长夏时节(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养脾胃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和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生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指导。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
当五行在人体中保持平衡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五行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情志等功能;心主血脉,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肺主气,司呼吸,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基于五行的相生关系,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例如,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当肝虚时,可以通过补肾来滋养肝,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而当肝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泻心火来达到泻火的目的,因为木生火,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这种相生关系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对于经常熬夜、肝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精来滋养肝血。
五行的相克关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当某一脏腑功能过亢时,可以通过克制它的脏腑来进行调节。
比如,心火过旺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由于水克火,此时可以通过补肾水来抑制心火,比如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麦冬等。
在情志养生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过激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忧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中医养生五行学说1:藏肾水→肾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肾最弱时间:23:00~1:00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
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唾液滋养。
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藏肾食疗法: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2:养心火→心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心最弱时间:21:00~1:00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中医养生法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养心食疗法: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的作用。
中医养生五行学说3:补脾土→脾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了。
脾最强时间:9:00~11:00 脾最弱时间:19:00~23:00强脾关键词:补。
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医养生法:腹部刮痧。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

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
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五行的归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味——咸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的作用。 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
症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 、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味——苦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 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等作用。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 、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桅子清热泻 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 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 火存阴等。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之 间关系异常的状态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1、五行相生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 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
又称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2、五行相克
• -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 约束的关系。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排毒养血课程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 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 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 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 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肝病的表现及食疗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五五五五五五五五形五 味色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
酸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
苦
赤
暑
南
夏
火
心
小 肠
舌
脉
喜
甘
黄
湿
中
长 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毛
悲
咸
黑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之间关 系正常的状态
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
动变化。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 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 2、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明亮 • 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 4、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 • 5、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味——甘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
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
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 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 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味——辛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 行血的作用。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清三浊健康理疗
清除体内宿便、体内浊水,排出体内浊气 净化血液,排除人体各种毒素的聚集,平衡人体脏腑
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养肝食疗方一
苦瓜炒肉丝 制作方法:瘦猪肉50克,切丝,加黄酒、淀粉拌
匀,入热油锅以旺火滑炒后盛起。锅内留少许底 油,投入切成条的苦瓜300克,加盐并倒进肉丝翻 炒,最后加点白糖、味精稍炒即成。 功能:此菜能清热降火、开胃祛湿、益脾补肾, 尤其适用于春季热病、赤眼(急性结膜炎)和疮 肿患者。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苏叶(紫苏叶):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脾经。 功能:散寒解表,理气宽中。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 胸腹胀满。呕恶腹泻,咽中梗阻。 妊娠恶阻,胎动不安,食鱼蟹中毒, 痈疮蛇毒辣。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天麻:
性味归经:甘可治疗血虚肝风内动的头痛、眩晕, 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破伤风。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疏肝利胆理疗
调养肝胆系统,强化肝脏的储存和解毒的功能 疏肝理气、排解肝郁胸闷、失眠多梦、健忘症
状,改善易怒、心烦意乱、两肋胀痛、目涩酸 胀、嘴里发苦、皮肤晦暗、色素沉着等症状 强化肝胆经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预防乳腺 增生和生殖疾患的产生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柴胡: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 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 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肝气虚:表现为疲劳,头晕,两胁不适。柴胡、薄荷、苏叶 肝气虚重:人参、黄芪 肝阴虚:表现为头晕目花,四肢麻木,筋络不疏,烦躁易怒。当
归、动物肝脏、枸杞、阿胶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春节养肝食疗
春季养肝食为先,饮食调养是防春火于未然的重 要措施,而且操作十分方便。晚春时节,要多吃 性平或微凉、味甘淡的食物,以防春火滋生,同 时要忌大辛、大热及海腥类的发物,不吃过腻、 过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虾、肥肉、
•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
• 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
“我克”者为“所胜”,
•
“克我”者为“所不胜”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行生克次序图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3、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 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 互结合。
相生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事物无法 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
相生相克——五行协调平衡(相对的)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中药的五味及其归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甘:归脾经 辛:归肺经 咸:归肾经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五味——酸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 作用。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 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 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 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 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苦瓜炒肉丝…….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养肝食疗方二
杞菊茶 制作方法:枸杞子5克,菊花3克,绿茶5克,
共入杯内,以沸水冲泡,焖片刻,代茶饮。 功能:以平性的枸杞子配凉性的菊花、
绿茶叶,可滋养肝肾、疏风散热,适用于肝 火上升所致两目昏花、头晕耳鸣、夜视 不清。
中医五行养生学说
杞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