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阅读书目、作者】《真实的幸福》([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著,洪兰译)【书目简介】《真实的幸福》以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变得更幸福。
其实,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塞利格曼博士的建议来试试: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阅读有感】《真实的幸福》是学校“竹研”读书共同体发放的共读书目,阅读之前曾有过很多顾虑:会不会是纯理论的书籍?会不会枯燥无聊?会不会是本心灵鸡汤?会不会吹得天花乱坠但实质空无一物?但仔细读来,书中的积极心理学并不是所谓的“成功学”,甚至也不是当下流行的所谓“正能量”,我宁愿把它理解为一种教会我们处理个人情绪与外界关系的技巧,它是可以学习的,可以通过不断的理解和练习达到更好的状态。
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读这种帮助提升幸福、建立优势的书籍总是很愉快。
本书甚至承认幸福的某些部分无法改变,但只要通过书中的方法积极努力去改变,就能实现。
本书涉及到的幸福范围很广,从事业、家庭、婚姻等多角度多层次教会人们如何更幸福,第一部分1—7章讲述什么是幸福,告诉我们关于幸福的概念,第二部分8—9章讲述幸福在哪里,第三部分10—12章讲述用幸福斟满人生。
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能否幸福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应对不幸的能力。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只能积极面对未来。
书中提到的幸福理论如此定义:生活的品质等于幸福的时光减去不幸福的时光。
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质,就要增加幸福的时光。
常常感受到幸福的人,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幸福和丰富的满足感。
乐观的人更具有幸福的特质,会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具有主控权;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一桩接一桩并且无法操控。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3篇)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精选3篇)《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1幸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
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
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有我们是否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就用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是有些抵触的,以为它会像其他让人反感的自助心理学书籍那样教给我们“要宽容别人的错误”、“要积极地看问题”、“要注重心灵的修养”简单、枯燥的教条。
读完却发觉不是,《真实的幸福》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生活实践中的幸福体验。
塞利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提出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
书的内容不少而且有许多心理测试题,我就简单把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义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而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
他认为,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
在他后来写的另一本书《持续的幸福》中,他又重新对幸福做了更新。
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
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
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
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
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题目:《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1、生活的品质等于幸福的时光减去不幸福的时光。
幸福学不仅仅是一种象牙塔内的理论,许多人就是以这种方式经营自己的生活的。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幻觉,因为所有时光的感觉加起来,跟我们判断某一事件的好坏,譬如一场电影、一次度假、一段婚姻生活甚至整个生命是有很大差别的。
2、我们误以为自己可以通过这些捷径获得幸福、愉悦、舒适、狂喜,但实际上, 这些捷径无法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所以许多人虽然坐拥亿万家财, 但心灵一片空虚。
没有意义的寻欢只会带来更大的空虚、更多的虚伪,使你沮丧,当年老时才意识到自己虚度了一生。
3、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境下才会如此的;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 倒霉事一桩接一桩, 而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4、当我教得很好时,我会感觉良好,这种感觉能鼓舞我、给予我活力,带给我真实的幸福感,因为它来自我最擅长的方面。
相反, 协调、组织、沟通并不是我的专长,不过我有幸接受过良师的教导, 所以当需要时,我可以有效地组织一个委员会,但是当事情结束后, 我会觉得身心疲惫、元气大伤。
我从做委员会主席中获得的满足感远比我从教学中得到的少,从中所获得的幸福也不是那么真实。
5、利用你自己的优势所获得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 就像幸福需要建立在优势和美德之上一样, 优势和美德也必须建立在一个更重大的事物上面; 就像美好的生活会超越愉悦的生活一样, 有意义的生活则会超越美好的生活。
6、我并没有大胆到敢去提出一个关于生活意义的完整理论,但是我知道它包含了更大范围的东西, 而且这个范围对你来说越大, 你的生活越有意义。
许多追求生命目的和意义的人会转向新世纪思潮(New Age Thinking 或宗教组织, 渴望神或神力的帮助。
当代心理学只注重病态行为的研究, 这造成了一个看不见的代价——使得这些心灵空虚的朝圣者陷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
《滋味》读书笔记(优秀5篇)

《滋味》读书笔记(优秀5篇)《滋味》读书笔记篇1《滋味》这部作品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感官与生活之间关系的作品。
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兼厨师,文斯·沃特斯创作,其丰富的视觉和味觉体验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色。
沃特斯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以及这些滋味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记忆和社交互动。
他的文字富有深度,充满热情,仿佛让我置身于厨房,亲手烹饪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读完《滋味》后,我对于食物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食物不再只是一种满足生理需求的物质,它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能够触发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工具。
通过沃特斯的视角,我开始理解到食物的滋味如何在我们品尝、嗅闻、触摸和听觉的过程中产生影响。
《滋味》是一本触动我内心的书,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道美食,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享受食物的同时,如何对待环境和动物。
食物的滋味不仅是我们的味觉体验,也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书中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美食不仅仅在于味道,更在于那个与他人共享食物的瞬间。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我是如何通过食物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我意识到,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它也可以是我们分享生活、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方式。
总的来说,《滋味》是一本启发我思考美食与人性的作品。
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我相信它会让你的味蕾有所触动,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深深的启发。
《滋味》读书笔记篇2《滋味》是一本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写的散文集,通过描述作者与一位名叫“风味”的老人之间的交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风味老人是一个懂得品尝生活滋味的智者,他教会了作者如何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作者通过与老人的交往,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去生活。
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让人读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
作者通过描述老人的言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500字

《真实的幸福》读后感500字: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忘记自我的存在。
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官刺激和享受。
来源于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时带来的狂喜,它是一种忘我的,完全投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仿佛在那一刻时间静止了一样。
心理学的作用就是把人放对位置,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哪几种人生模式?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听了一个笑话觉得很开心,中了世界杯彩票很开心,这是简单的快乐。
第二种是投入的生活,全身心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我们上文谈到的心流。
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你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你看到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产生正面的影响。
学习能力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呢?对于上面3类的情感体验,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快乐的影响:是的,你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变得更快乐。
例如,我学会了如何夸奖他人,看见别人开心自己也是开心的。
对投入的影响:心流的定义就是“高技能高挑战”,拥有一流的学习力意味着你有无数的机会去突破你的技能,从而迎接高挑战。
对意义的影响:意义取决于产生真正有成果有影响的事情,这需要能力,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学习。
所以最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还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有意义的联结。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真实的幸福》指出我们总是感觉不幸福的三大原因,通过案例,剖析了构成幸福的先天基因、生活环境和人力可控因素的作用,提出了“积极看待过去”、“创造心流体验”,和“找到工作的意义”等增强幸福感的方法。
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因为独树一帜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体系,而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他曾以史上最高票当选了美国心理协会主席,2017年,他还获得了美国心理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马丁一生出版了21本积极心理学专著,全球销量高达百万册。
一、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不幸福?1. 物质激励的边际递减效应如果给人反复的同样的刺激,人的满足感和兴奋程度就会逐渐下降,最后趋近于零甚至到负数。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激励手段,比如加薪,升职等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少,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对更好东西的追逐,但是一旦拥有了它们,很快又会厌倦。
一边疲于奔命,一边郁郁寡欢。
2. 愉悦感和幸福感的混淆跟人类感官对应的情绪往往是直觉性的,听觉、触觉、味觉等都会触发情绪,这些本能的感受并不需要经过思考就能带来积极情绪,让人觉得愉悦和轻松。
但是,建立在感官上的愉悦感,往往又是很短暂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感觉就会很快跟着褪去。
感官上的愉悦感来的更轻松,见效也更快,以至于人有时候会忍不住去重复刺激,甚至加大刺激的力度来获得快感,这也是为什么人会对烟、酒甚至毒品上瘾的原因。
3. 基因中对消极情绪的偏好在条件艰苦的远古时代,恐惧、悲伤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能让人时刻保持警惕,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消极情绪更接近于人的本能,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意外,人往往更倾向于用消极的角度来解读它,以便随时唤醒身体里的战斗本能获取力量。
但是,随着生存压力不断减轻,基因中自带的消极情绪已经成为了获取幸福感的阻碍,让人更容易关注那些坏事、意外和未知的危险,而不是去观察生活中的美好。
二、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我们幸福的因素有哪些?1. 幸福的基因人的性格中天生就有来自基因遗传的一部分,无论是健康还是性格,都或多或少的受基因影响。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2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2篇《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篇1 《爱的教育》看完后,认为爱就像温暖的火焰,可以融化一切,把冰冷的`目光融化为温暖的目光,把冰冷的语言融化成温暖的祝福……世界上没有爱那就不叫世界,有爱的世界上就会变得完美!《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篇2 《爱的教育》告诉我,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弱者,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都要给予爱和尊重。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情,每一段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儿童们的纯真与情趣。
《爱的教育》的精彩之处和在于,每一篇小故事都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把每个故事拆出去也并不影响它的完整性,这尤其是照顾了读者,特别是我们学生的阅读心理和特点,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某个道理,使书中的人物更形象,性格特点更易于展现,其中让我印象深刻地是有一篇“可爱的老师”的日记。
作者细心地勾勒出每位老师的形象,“性格柔和”的“修女”老师对孩子们“发大声和动怒是绝对没有的”,但孩子们对老师的训诫还是肃然起敬,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王老师,还有另一位老师,则截然不同,她“用教鞭击桌用拍手来使他们镇静”,但并没有给孩子们带来恐惧,反而让孩子们依附着她的快乐,一幅幅画面,表明了孩子们对老师真挚的感情,更证明了老师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崇高的,无微不至的,这位老师倒像极了我的陈老师,还有一篇“家长”的日记让我印象深刻,它叙述着“学生的.父母”他们是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群特殊的人,他们容貌不同,职业各异,但却都有着一颗“为孩子着想”之心,他们默默地接送孩子,关心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迁移到孩子的同学和伙伴身上,他们因为同为父母,而变成“平等的友人”读着这样的描写,记叙“学生的父母”的日记,我的心也会随温暖起来,会被其中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进一步理解,领会天下父母心,把感动和感恩扛在自己的肩上。
同学们,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我们懂得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知商虽然重要,但品德更重要,这本书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读本,它可以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是我们不应该去做的,如此,我们才能更健康,更完善地体会出素质教育的魅力。
真正的幸福第一章读后感悟

读后感悟于《真正的幸福》之首章
览阅《真正的幸福》之首章,颇有感触,犹如清泉之流,沁人心脾。
书中言辞,妙笔生花,蕴含深远之理。
读之,如饮醇酒,回味悠长。
首章开宗明义,探讨幸福之真谛。
幸福二字,虽简单易书,然其内涵却博大精深。
世人皆追求幸福,然何为真正之幸福?书中言,幸福非外物之丰俭,亦非名利之有无,而在于内心之平和与满足。
此言甚善,如醍醐灌顶,使人豁然开朗。
又云,幸福在于珍惜当下,不执过往,不迷未来。
过往已逝,追之无益;未来未至,忧之何益?唯有珍惜眼前,方能体味真正之幸福。
此言犹如当头棒喝,警醒世人勿为过往与未来所困,而应珍视当下之每一刻。
书中亦提及,幸福在于感恩与知足。
感恩者,心存感激,知恩图报;知足者,不贪不求,随遇而安。
此二者皆为幸福之源泉。
读至此,不禁掩卷沉思,自省吾身。
扪心自问,吾是否常怀感恩之心?是否知足常乐?若能如是,则幸福不在远方,而在咫尺之间。
总之,《真正的幸福》之首章,字字珠玑,句句肺腑。
读之,如沐春风,如逢甘露。
愿世人皆能领悟其中之真谛,寻得真正之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真实的幸福》这本书用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变得更幸福。
基于作者同时教授哈佛大学的幸福学课程,全书通俗易懂的同时也不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全本书共12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7章讲述了什么是幸福;第二部分8—9章讲述了幸福在哪里;第三部分10—12章讲述了用幸福斟满人生。
这本书涉及到的幸福范围很广,从事业、家庭、婚姻等多角度多层次教会人们如何更幸福。
书中将幸福理论定义成这样:生活的品质等于幸福的时光减去不幸福的时光。
如果想要提升生活的品质那么我们就需要增加幸福的时光。
同时,书中还给出了幸福的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操控的因素的计算公式。
并总结了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和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
作者在书中指出:相对于乐观的人来说,他们更具有幸福的特质,乐观的人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具有主控权。
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们的困难是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情一桩接一桩并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乐观的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而悲观的人则常常感到不幸,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对困难的态度。
另外一个特质是优势和美德,常常感受到幸福的人,他们做到了每一天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幸福和丰富的满足感。
而大多数幸福的人都具备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这六种美德,并具备以下二十四项优势: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
纵览全书,关于幸福不免有了几点自己的基本认识:①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
②幸福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
③幸福是主体的一种心性能力。
④幸福是主体达至完善的一种能量。
记得前不久,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问题。
央视记者问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你幸福吗”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幸福”就
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什么压力。
“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么?”莫言说,“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
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这是莫言的问答,他也道出了我们许多百姓的心声。
现如今,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有压力、抑郁的时代。
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已跻身于世界的前列,很多指标更是独领风骚。
来自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让我们变得浮躁、变得冷漠,变得疯狂。
压力的负面效应不仅作用在我们身上,更可怕的我们日常的行为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是我们的下一代变得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追求。
作为教育人,我在困惑这个世界究竟怎么了的同时更在思考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告诉他现实的黑暗还是教育他应该多点阿q的精神。
诚然人是感性的动物,当然也是理性的物种,一种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对待这个复杂的世界所必须的,现实之所以不同于理想,是因为现实不是自我的。
但个人认为一直以来被人摒弃的阿q精神并不意味着他一无是处,至少他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乐活。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曾经问一个和尚说:“和尚修行,还用功否?”和尚回答说:“用功。
”那个人又问道:“如何用功?”和尚回答:“饥则食,困即眠。
”那人非常奇怪地说:“为什么我和你一样就不算用功呢?”和尚笑着回答:“你和我当然不一样了,你该吃饭时不好好吃饭,该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整天千重计较,万般思量,心不宁静,怎么叫做用功?如何算得修行?”
常常傻傻的在想:幸福难吗?人到底还想变成什么呢?小草只做小草,树木只做树木,鸟儿只做鸟儿,所有的生物都在做自己,只有人类不做自己。
想成为什么而不能如愿,便烦恼失望。
原始人大概不会失眠,思想原始嘛!猪也不会忧心,更不会想及好坏,天天问自己:我是只好猪还是坏猪?人类怎么看猪,老虎怎么看猪,猪才不理呢!动物吃饱了肚子便悠然自得,想睡便睡去。
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总是在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实现意义和价值,不断地去朝着目标前进,去完成我们的意义。
自己也曾经不断地想要去修
正自我,用已知去衡量好与不好,实现着塑造的教育成果。
再次想来,过分看中目标的人生必然是苦多乐少,因过程总是比较长。
在这种人生面前,快乐就好像是海市蜃楼一样,引诱人不断地向前奔跑。
只为了能够饱饮一顿甘泉,却在痛苦与压抑中等待一生。
塞利格曼博士说过:我们看待世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接受的,另一种是改变。
如果你是个举棋不定的人,你别无选择,只能时时忍受痛苦的折磨。
你的工作、你的健康因此要付出代价,你的心境永远是阴暗多雨的。
但是如果你学会了因地制宜,视情而定,你就可以随时因需要而选择地改变它。
例如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思考的不再是如何一天天的减少痛苦,而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越变越幸福。
少一点物质的追求,多和自己的内心对对话。
不需要很多规定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自己的心灵必然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合适的,最美的,最有味道的,什么是最正确的答案。
在生活中工作中去找到那个真的我,去找到那个快乐的自己,去找到那个幸福的本身,去找到最自然的状态。
并在不断追求幸福快乐中不断地鼓励自我,发展自我,尽可能发挥自我所长,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和条件,必能获得积极的生命状态。
认同自己接纳自己,必能有新的提升。
乘坐生命列车的每一个人都在参加着一次远行,这次的旅程所有的苦乐得失,都只是关于我们的心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人,经过很多的站点,欣赏到很多的风景,而在这其中我们都有机会遇到快乐的自己。
塞式幸福法则告诉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现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