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州骑楼

合集下载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

广州湾骑楼建筑文化研究广州湾地区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独特的地方文化之一。

在这片地区,有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骑楼建筑。

骑楼建筑是广州湾地区独有的建筑文化,它承载了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这片地区的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广州湾骑楼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一、广州湾骑楼建筑的历史渊源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正值清朝末期,广州湾地区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的商业重镇。

由于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炎热潮湿,为了遮阳避雨,商人们开始兴建起一种独特的建筑——骑楼。

骑楼建筑最初起源于广州,后来逐渐传播到了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骑楼建筑逐渐成为了这些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骑楼建筑最早出现在广州的商业街区,它们以优美的圆弧形建筑线条和独特的外观风格在这片地区崭露头角。

骑楼建筑以木结构和石基座组合而成,大多采用木质楼板、混凝土天棚和砖石结构的外墙。

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设计手法和工艺技法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创新与特色。

二、广州湾骑楼建筑的地方文化地位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了这片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这个地区商业繁荣的象征。

它承载了这片地区的商业历史和经济文化,成为了这片地区的历史名片。

骑楼建筑体现了这片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在广州湾地区,人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在骑楼下进行商业活动、休闲娱乐和社交交往,骑楼成为了这片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里,人们可以偶遇老友,聊天闲逛,感受这个地方独有的城市气息和文化韵味。

目前,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很多传统的骑楼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导致这片地区的骑楼文化逐渐消失。

保护和传承广州湾地区的骑楼建筑文化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小议广州骑楼的多元建筑风格

小议广州骑楼的多元建筑风格

小议广州骑楼的多元建筑风格前言:广州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已久,在19 世纪末期20 世纪初期,随着外国领事馆在沙面的设立,外国文化随常驻在广州的外国人扩大地传入广州。

广州本土文化在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碰撞之下,呈现了丰富的姿态,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开出了多彩的花朵。

广州的骑楼建筑便是这多彩的花朵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多元的建筑风格。

笔者参考前人的文献,根据自己实地考察的结果,把骑楼的建筑风格特征主要划分为以下几种:1、仿古罗马券廊式这种样式遗留下来的不多,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是其中的代表作。

其底层骑楼是券柱廊,立面平整,券拱与柱连接在同一平面上。

简单的构造使建筑气势更加雄伟,而装饰在券心的卷涡以及柱顶的雕花,又增添了和谐细致的美感。

2、简洁哥特式哥特式建筑追求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强调神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整座建筑几乎没有墙壁,窗子又高又大。

广州的建筑师和工匠们就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样式,仍然维持高耸的感觉,只是在窗户的形制上作了修改一一用狭长代替高大,用数量弥补缩小的空间。

位于长堤的爱群酒店是运用新样式的最佳代表作。

对于简洁哥特式的住宅应用,体现在狭长的窗户、简单的几何装饰上,通常使用三角形图形,用以产生向上的效果。

在德政中路、文明路和同福西路有少数例子(图1)。

3、仿文艺复兴式这种样式主要是仿造了文艺复兴式住宅的立面布局方式,大致有四种形式。

第一种与文艺复兴时的较相似,应该是较早的建筑。

这类立面看上去没有柱子,只用平行的瘦长的窗户来区分层次,或者是用叠式壁柱。

一般只有三层,第三层是拱形窗。

顶部有山墙,刻有花叶浅浮雕。

此类数量较少,在大南路、大新路、海珠路及和平路有零星的遗存。

第二种通常是由二或四根的长柱子把楼层连在一起,在柱子之间又有额坊分割层次。

中间两根长柱之间部分,二层以上常使用凸出的流线形露台,配以镂空的铁栏或石栏。

如万福路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其二三层窗户较大,三层有弧形露台,四层两侧窗户有券拱,楼顶有山墙。

广州骑楼文化及其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广州骑楼文化及其对大众审美的影响

文化传播第 4 卷 总第 102 期 7一、广州骑楼概述(一)广州骑楼的概况骑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骑楼名字的由来跟其建筑样式有关,骑楼建筑在商业繁华的地段,为了减少占用商业用地,只能在马路两侧,跨越人行道而建,就像是“骑”在马路上。

广州骑楼一般为二至三层,一楼为商铺,二楼以上为住宅。

骑楼一般由两根柱廊支撑着楼体,确保整个楼体保持平衡,店门与马路还有大概八尺宽的距离,供店家平时休憩和路人行走。

由于柱廊的出现,自然地将机动车和行人分开,不仅节约了城市道路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广州骑楼的来源广州骑楼的来源众说纷纭,其中最被世人接受的就是以下两种:一是“干栏起源”说,“上住下店”与远古时期“上住下畜”的观念类似,这种“干栏”一样具有防潮、通风等特点,适合亚热带气候,但是只是作为农业生产用地,并非用于商业用地;二是“西风东渐”说,广州作为开放口岸城市,是接受西方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因此,广州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如粤语的“士多俾梨”实际上是“草莓”(strawberry)。

广州的圣心大教堂、东山一带的小洋楼等很明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广州骑楼楼身有明显的西方建筑特色。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可信度,骑楼的构成更应该是这两种说法的结合。

(三)广州骑楼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州骑楼面临被淘汰的困境,一方面,骑楼多已老旧,电线老化等安全问题成为隐患;另一方面,骑楼楼层不高,不能满足当前广州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骑楼被拆除,建起高楼大厦。

如今,只剩一德路、文明路、上下九、中山路保留着完整的广州骑楼建筑群,依旧保存着广州骑楼作为商业的价值[1]。

特别是上下九的商业街,依然充满着活力与繁荣。

市政府对骑楼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如加大对剩下的骑楼建筑群的保护,整修恩宁路一带的骑楼建筑群,打造旅游文化名片。

二、广州骑楼的美感(一)中西合璧的美感广州骑楼结合了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合了中西传统建筑的特色,将中西文化的特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漫谈广州骑楼文化

漫谈广州骑楼文化

粤海风2010年第3期76□ 饶展雄漫谈广州骑楼文化何谓骑楼?望文生义就是“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

广州骑楼适应当地气候,南方冬短夏长,夏季太阳辐射能力强,而且多雨。

又由于骑楼具有合适的空间尺度,给行人有安全感的心理功能。

正因为如此,骑楼便产生全天候的商业功能。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被称作“有脚骑楼”;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称为“骑楼”。

骑楼的来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骑楼与越族先民“干栏”建筑有承传关系。

(注:干栏又称高栏、阁栏,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住人之所,下层多无遮拦,多作养牲畜之用。

)根据南方湿热多雨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有人认为,骑楼是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汤国华教授说,广州骑楼主要是从印度等英国殖民地和原葡萄牙殖民地引进过来;有人认为,清代西风东渐,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广州,广州十三行的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形。

杨宏烈教授认为,“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

在我国古代檐廊式建筑可以找到与骑楼某些相似的元素。

早在宋代沿街设廓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续资治通鉴》中有云,“汴河堤岸……房廊,并发隶户部左曹,乃收课利”,“徒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宋吏增市廓以收课。

”房廊和市廓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空间有着相似之处;还有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南洋回来的广东商人建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

以上几种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广州骑楼开始出现于20世纪初,其特点是把门廓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约宽4米的走廊,一边向街道敞开,另一边是利用柱廊空间,敞开铺面,陈列商品,行人可以沿走廊自由观看和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或办公。

广州骑楼的发展和当时政府的主导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骑楼是广州独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老城区特有的景观,也是广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上看,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就是南方的商贸重镇,这使得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骑楼作为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正是广州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宋代之后,随着广州经济的持续发展,骑楼逐渐成为广州城市的一大特色。

在广州的历史发展中,骑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骑楼为广州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

骑楼的建设让商家可以把店面延伸到马路上,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交易。

骑楼也为市民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方便市民在雨天商谈或购物。

骑楼是广州商业活动繁荣的重要保障。

骑楼的建设也为广州老城区的保存提供了便利。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骑楼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这不仅保留了广州老城区特有的历史建筑,也让这些老建筑得以焕发新生,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魅力。

骑楼也成为广州城市风景线的一道亮丽风景。

广州的骑楼错落有致,五彩斑斓,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游客来到广州,常常会被这些古老的建筑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这也为广州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它不仅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广州文化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骑楼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将永远存在于广州的城市风貌中。

希望广州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能够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世人共同见证广州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篇示例:一、骑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骑楼源自欧洲,最初是为了应对城市狭窄的街道和气候多变的天气,为人们提供一个便利的行走和购物空间。

骑楼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于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指在建筑物的二楼或以上,沿街或街角设有一条或多条连续的走廊,用于行人通行或商业经营。

广州骑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广州市区的商业繁荣和建筑密集度高,为了方便行人和商家经营,便开始兴建骑楼。

在广州的旧城区,尤其是荔湾区和越秀区,骑楼建筑密度较高,成为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中西合璧的花园式骑楼、传统的闽南式骑楼和西式建筑风格的骑楼等。

骑楼的墙壁多为红、黄、白、黑等色调,悬挂着红纱灯笼、彩带和花篮等装饰物,显得十分喜庆和热闹。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宽敞、明亮、通风,保证了顾客和商家的舒适度。

广州骑楼的商业氛围浓厚,是广州独特的商业文化之一。

骑楼楼下设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包括餐饮、服装、饰品、娱乐等,其中以传统的餐饮店最为著名。

骑楼里的餐饮店以粤菜、海鲜、早茶等广州特色美食为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

此外,在广州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骑楼会挂满彩灯和花篮,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广州骑楼是广州建筑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广州独特的城市风景之一。

- 1 -。

广州骑楼作文

广州骑楼作文

广州骑楼作文篇一律《广州骑楼之美与我的趣事广州骑楼可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它们就像一群安静的老者,伫立在街边,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骑楼的建筑风格那叫一个独特。

一楼的走廊宽敞得很,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为人们遮风挡雨。

我记得有一次我出门没带伞,突然老天就变了脸,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当时心里就想,完了,要变成落汤鸡了。

可是一跑到骑楼下面,我就踏实了。

那长长的骑楼走廊就像一个避风港,雨水在外面噼里啪啦地下着,我却能安然地在下面踱步,看着外面雨幕中的世界,偶尔有没带伞的人也慌慌张张跑进来。

有个大叔一边跑进骑楼一边还嘟囔着“还好有这些骑楼,不然今天就惨咯”。

骑楼的楼上也很有看头。

那些楼看起来有点古旧,但古旧中透着一种韵味。

窗户、阳台的样式各有不同。

我仔细端详过有的阳台,那雕花的栏杆精致得很,虽然有些已经残缺不全,却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有些墙壁上因为雨水冲刷和岁月侵袭有了斑驳的痕迹,就像一幅幅天然的抽象画。

骑楼街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店。

有卖凉茶的铺子,每次路过都能闻到那浓浓的草药香。

我有一次上火,嗓子疼得厉害,就走进一家骑楼里的凉茶铺。

老板是个很和蔼的大妈,她看了看我的舌头,然后麻利地从一个大罐子里倒出一小碗凉茶递给我。

我喝了一口,那味道,真是苦得直皱眉。

大妈笑着说“苦口良药啊,喝了就好”。

还有卖小饰品的店,里面的小玩意琳琅满目。

在广州的骑楼里走着,就像是走在一个时光的隧道里。

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生活交融在一起。

人们在骑楼里穿梭,老人坐在街边晒太阳聊天,小孩在骑楼下嬉笑玩耍。

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些骑楼不仅仅是建筑,更是广州人的生活舞台。

一整天就在这骑楼之间晃悠,感受着其中的独特魅力,这就是广州骑楼的魅力,永远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篇两式《穿梭广州骑楼间的惊喜发现》广州骑楼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亲切又神秘。

每次走在骑楼带下面,就像进入了一个别样的小世界。

有一回我陪朋友逛广州的老城区,自然也就钻进了骑楼众多的街道。

这里的骑楼连绵不断,就好像是一长溜的守护者。

浅议广州古建筑--骑楼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学学士毕业论文

浅议广州古建筑--骑楼的保护与发展-管理学学士毕业论文

AbstractAncient architectures is a witness of a country and regional’s history and culture,it records the footpr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long time ago, som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arry out its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technical ways,as with many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ector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Veranda Street is the most unique building in the Lingnan region, it also is a group of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 and its function is linked with the climate of Canton and human environment. It has been formed within the city’s main street pattern.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facing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 Veranda Street gradually decline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The study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first it integrated to do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veranda architectures, pointed out that various threats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faced by, refer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Guangzhou veranda stree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ope that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bearing the ancient building can effective and permanent retained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veranda street,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引言由于气候原因,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古建筑在广州已经形成了市内街景的主格局,并在商业区一直唱着主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州骑楼
一、关于广州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二、广州骑楼的特色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

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

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

再次,广州骑楼街区的马路较宽,马路两侧的建筑较高,进深较大,是典型的“竹筒屋”。

最后,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广州的骑楼大多由底层有柱廊的单体建筑联排组合成沿街建筑群体,并围合出底层连续的有顶人行道,从而形成完整的骑楼街道。

骑楼街道由街道两侧骑楼单体联排形成,底层具有连续性柱廊人行空间的商业街道,因其底层有柱廊并有楼层,而区别于传统街道的“檐廊”空间。

三、广州骑楼特色的成因
关于广州骑楼特色形成的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在19世纪中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广州,东南亚(南洋)英属等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传入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被烧毁后,又在广州沙面出现。

这些外廊式建筑是西欧本土建筑特色与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热带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殖民地建筑样式”。

至20世纪初民国成立,为解决城市居民拥挤和实行都市计划,广州市政府同意在人行道上加建骑楼。

当时很明显是参考了外廊式建筑和澳门、香港的骑楼建筑特点和建筑章程。

1912年广州国民政
府公布《取缔建筑章程和试行细则》,规定在自置私地内建骑楼,留出人行道。

从此,广州骑楼大量兴建,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停止,其间关于建设骑楼的法规不断完善和细化。

以上是骑楼传入广州的原因。

如果骑楼不曾传入广州,那它再适合广州也是枉然,所以才说人为因素最重要。

另外,骑楼适合广州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适合了广州商业的发展,这样属于人为因素。

广州骑楼的发展在于,它从一个外国房屋桥廊,变成一个公共设计:桥廊打通连在一条长廊,变成街业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阳避雨以及购物。

广州骑楼受外国影响,但归根结底是结合了本地情况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迹地把外国的东西跟传统结合起来,最后变成自己的。

这种建筑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

最为特别的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融入了西方元素的建筑,让当时的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广州的符号。

骑楼连起来的这条长廊,见证了广州灵活善变的城市精神,也见证了广州近代化进程中与亚洲乃至世界接轨的努力。

在上海、武汉等城市,有骑楼的街道甚至被叫为“广东街”。

在地理因素上,广州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霜日少、日照多、风速小、雷暴频繁。

骑楼能为降水多、日照多的广州提供一个避雨遮阳的好场所。

骑楼的一层通常作为店铺使用,避免了人住在太过潮湿。

四、结束语
目前广州的很多骑楼都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令广大市民感到十分可惜遗憾。

然而骑楼建筑和城市化发展并不矛盾,并且还能完美地融合,在中山四路的玉鸣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政府也在努力地修复和重建骑楼。

所以广州骑楼建筑并不会消失,它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愿那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 袁奇峰,林木子. 广州市第十甫、下九路传统骑楼商业街步行化初探[J ] . 建筑学报,1998 , (3)
[2 ]陈志宏, 王剑平. 当前骑楼建筑发展研究[J ] . 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