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合集下载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各种风格的骑楼有:仿哥特式例子:爱群大厦、北京路新华书店。

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例子: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广州起义路等也有少数剩余。

现代式现代式骑楼大多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骑楼有很大差别,显得简洁明快、趋于实用主义。

类别仿哥特式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

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代表作:文明路186号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代表作:新华大酒店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代表作:万福路114号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

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代表作:泰康路一带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

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

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骑楼这一新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

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社会实践报告骑楼

社会实践报告骑楼

一、引言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我国南方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骑楼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团队于近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骑楼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骑楼起源于我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福建、广西等沿海地区。

它具有通风、采光、防潮、防震等优点,是南方地区适应炎热潮湿气候的智慧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骑楼逐渐成为了我国南方城市的一种标志性建筑。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骑楼面临着拆除和改造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骑楼文化,我们团队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

2. 实践目的(1)了解骑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2)调查骑楼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3)探讨骑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途径。

三、实践过程1. 调研阶段(1)查阅资料:我们团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了大量关于骑楼的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资料,为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2)实地考察:我们先后走访了广州、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骑楼街区,实地观察骑楼的建筑风格、功能布局等,并与当地居民、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2. 分析阶段(1)骑楼的历史渊源:骑楼起源于我国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骑楼的建筑特点:骑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防震等优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3)骑楼的文化内涵:骑楼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社交场所,承载着我国南方地区的民俗风情、商业文化等。

3. 探讨阶段(1)骑楼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骑楼面临着拆除和改造的困境,部分骑楼已消失;(2)骑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团队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 加强政策支持,将骑楼纳入文物保护范围;b. 恢复和修缮骑楼,保留其原有风貌;c. 开展骑楼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骑楼文化的认知;d. 创新骑楼的使用功能,使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广州民居—骑楼的起源、风格和保护


地 区
,
与 风 格 受 西 方 影 响颇 大 气魄最大

在 广 州 骑楼 街 之 中 的 要 数 西 稼
(太 口

方 的 先 进 建筑技 术和 城市布局 及设 施 界 提供
、 ,
长 堤

人 民 南

管理 借鉴

早就 如受
为 当
广

建筑
州 以
平 路)

第十 甫


上 下 九路
中山 中
,

时广
沙 及
,
骑 楼 正 好适应
了 广 州
年广
当 )

市 市政 公所成 立
侨 工 商业 扎根 的 地区 特别 是 开 辟
,
随着 马 路的 开 辟和 商 铺及 住 宅之

,


先在
年火 灾 后 的 永汉 街 拆城 门 修 建

1 3 ?
,
马路 后
大规模 的 城 市建设 需要

商 业繁 荣
间 已 了 首
经 在 层
(原 为
避雨 和 心安 理 得 地 选 购 商
,

步进 食等

常常 在行 人 道
.
上搭
盖上
个柱 廊 檐盖 或 棚架
我 们
_
姑 且 把这形 式 视作 骑 楼的 雏形 随 着 城 镇
,



楼房 式 发 繁 华街

展 爱岁 才好 劣硬 窟 萝左

广 州 商 业和 手
工 业较

道 的 店
,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骑楼是广州独有的建筑形式,是广州老城区特有的景观,也是广州独特的文化符号。

从历史上看,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广州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就是南方的商贸重镇,这使得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

骑楼作为广州特有的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宋代,当时正是广州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宋代之后,随着广州经济的持续发展,骑楼逐渐成为广州城市的一大特色。

在广州的历史发展中,骑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骑楼为广州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

骑楼的建设让商家可以把店面延伸到马路上,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交易。

骑楼也为市民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方便市民在雨天商谈或购物。

骑楼是广州商业活动繁荣的重要保障。

骑楼的建设也为广州老城区的保存提供了便利。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骑楼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修缮。

这不仅保留了广州老城区特有的历史建筑,也让这些老建筑得以焕发新生,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魅力。

骑楼也成为广州城市风景线的一道亮丽风景。

广州的骑楼错落有致,五彩斑斓,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游客来到广州,常常会被这些古老的建筑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这也为广州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骑楼在广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它不仅是广州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广州文化传承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骑楼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将永远存在于广州的城市风貌中。

希望广州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能够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世人共同见证广州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篇示例:一、骑楼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骑楼源自欧洲,最初是为了应对城市狭窄的街道和气候多变的天气,为人们提供一个便利的行走和购物空间。

骑楼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于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浅议广州古建筑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浅议广州古建筑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AbstractAncient architectures is a witness of a country and regional’s history and culture,it records the footpri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long time ago, some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arry out its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by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technical ways,as with many ancient buildings in China,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nd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ector i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Veranda Street is the most unique building in the Lingnan region, it also is a group of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 and its function is linked with the climate of Canton and human environment. It has been formed within the city’s main street pattern.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facing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 Veranda Street gradually decline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The study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first it integrated to do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veranda architectures, pointed out that various threats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faced by, refer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Guangzhou veranda stree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ope that th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ity bearing the ancient building can effective and permanent retained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Key Words: veranda street,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引言由于气候原因,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古建筑在广州已经形成了市内街景的主格局,并在商业区一直唱着主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

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

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

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

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

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

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需要修缮整饰,未能充分发掘出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升华为该区域的标志性景观;骑楼狭小的店面与现代化大型商业经营构成了尖锐矛盾,其界面连续性与传统天际轮廓线被不断插入的大型商厦所打破;狭窄的骑楼街道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被列为道路拓宽改造的对象等等。

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究与解决。

3.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展望
以上所谈到的广州传统骑楼商业街区所面临的矛盾决非偶然,这是广州市内众多骑楼集中地段在可持续发展中共同遇到的难题。

从宏观的城市发展政策到具体的建筑本身形制,都对其更新发展施加着有形无形的影响。

目前以骑楼为亮点的商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对于它的保护来说很可能只是过眼云烟,并不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文化的复兴与社区经济的繁荣应当构成推动骑楼街区可持续发展的两翼,只有善于平衡两者的关系,它才能真正找到重新起飞的基点。

而这一基点,从目前来看,就是促进传统功能转型,借助骑楼文化的保留与延续开发新型的商业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

3.1建立综合系统的更新规划模式
实践证明单一的传统城市规划手段与商业旅游规划等都无法胜任骑楼街区全面更新的复杂任务,只有建立综合系统的规划模式,涵盖从经济开发可行性分析、商业定位与旅游形象策划、传统建筑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到功能转型与土地利用调整等多方面内容,才有可能顺利地转向预定发展方向。

3.2建立新型专门机构,探索市场化运作与多元合作模式
设立由政府牵头的开发指挥机构,由策划公司、开发公司和有关行政部门联合组成,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行政调控,资金和管理事宜则由各经济实体具体负责。

在这样的组合下,可以摆脱过去保护资金长期不足的困扰,又保证了商业开发在公共权力的监督下有序进行,避免重蹈开发失控从而危害历史街区保护的覆辙,这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3.3完善配套政策,改革更新机制
从立法上确立历史建筑及街区的重要地位,明确规定对其保护和再利用所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例如规定承租人和产权人均有义务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并接受有关部门督导等。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尤其是调动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机构(NGO)的积极性,为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献计献策。

3.4改革规划管理方式,明确骑楼保护要求
规划部门应着重调整具体执行的方式,协调现有各规划如道路交通规划、商业旅游规划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之间的矛盾,树立历史文化保护优先的观念,避免“建设性破坏”的再度重演。

4.结语
一种传统建筑形式要在现代社会继续延续其生命力,除了自身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必须与当代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等保持高度的契合。

像广州这样的传统骑楼街区,它的保护与再生就不仅仅是建筑维护修缮的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城市发展、社区复兴、政策环境、经济形态的多层次话题。

在多元化的复杂矛盾面前,如何既保护好骑楼这一富于传统魅力的景观,又有效地推动整个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就促使我们摸索一整套新的规划方式并从更广阔的社会、政策、法律、经济等视野内寻求配合解决的方案。

相信在制度化、程序化以及多管齐下的努力下,广州骑楼的保护必将摆脱困乏的现状而走上正轨,骑楼文化的传承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梁晓丹,胡通.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骑楼街区的再利用[J]. 山西建筑,2008, (2) :
55~ 56.
[2]郭湘闽. 广州市一德路传统骑楼商业街区可持续更新研究[J].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
报,2004,(3):132~137.
[3]谢浩,刘晓凡.风雨廊——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风格建筑,2004.
[4]陈立新. 广州骑楼的起源、发展及骑楼文化的形成[J]. 工业建筑,2010, (2) : 35~
38.
[5]郑静. 广州骑楼街空间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J].规划研究, 1999.
[6]谢璇,骆建云.广州骑楼街区保护与改造现象剖析[J]. 建筑,2001.
[7]方拥,泉州鲤城中山路及其骑楼建筑的调查研究与保护性规划[J].建筑学报,1997,
(8):19一20.
[8]罗小未,常青.海口南洋风格建筑形态及其保护性改造[J].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117~123.
[9]赵文斌.记忆的延伸、隐约的联想[J].新建筑,2000,(2):16~17.
[10]魏如松.真正使骑楼老街活泛起来[J].海南日报,2012.
[11]杨安,杨宏烈.再论广州骑楼文化商业街的文化复兴[J].建筑,2004.
[12]杨宏烈.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建筑文化.
[13]李小静,潘安.广州骑楼文化与城市交通[J].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14] 汤国华.从广州人行道热环境看“骑楼”建筑的去留[J].南方建筑,1995(2):18-20.
[15]孙艳.建设广州中心区“立式骑楼”步行通道系统的构想[J].城市问题,2001(2):23-25.
[16]林冲.广东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J].华中建筑,2001(5):8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