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纾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述略
黄笑芸其人其书

以“父母在,不远游”婉拒。20世纪70年代 末,先生得以平反,境遇改善,受聘于重庆 市文史馆馆员,当选重庆市南岸区政协委 员。20世纪90年代初,经徐无闻教授推荐, 先后为《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汉语大字 典》缩写石鼓文,摹写其中的竹书简书、帛 书等,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先生楷书得力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行书得受唐太宗《温泉铭》及宋人苏、黄影 响较多,篆书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 入手,融《石鼓文》《汉山三阙》《开母庙 石阙》等金石碑版。
图黄 笑 芸
李 白 黄 鹤 楼 送 孟 浩 然 之 广 陵
138cm×68cm 1982
图 黄笑芸 绥统承祖,子孙慈仁, 永葆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
年
2015年7月号 总第170期
50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6—1998),名世铭。 重庆市北碚静观镇人。号抱璞室主人、 清宁洞口扫叶人、后脂砚斋主人。生前 为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重庆市书法家协 会顾问。
文 / 蒲文新
黄笑芸先生少时即从塾师陈少凡老夫子 习经史子集,陈老先生系晚清著名金石家铜 梁王 (王孝禹)之高足,故读书之余尤喜 书法篆刻。20世纪30年代末,从四川大学中 文系毕业返渝,抗战期间参加了由乔大壮、 唐醉石为首发起成立的金石社团“巴社”, 成为巴社最年轻的篆刻家,很快就跻身于全 国一流篆刻家行列。常来参加巴社雅集的章 士钊先生曾亲自为先生印谱题写《抱璞室印 存》;蜀中名宿谢无量先生诗赞先生:“高 韵谁能及,清才世莫知”;沪上潘伯鹰先生 多次评赞先生印艺:“能熔秦铸汉,比肩 老手”,是“蜀中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抗战胜利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潘伯鹰先生 多次力邀先生东移沪上发展,先生留念故土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https://img.taocdn.com/s3/m/62112424360cba1aa911da57.png)
[详解]黄侃生平与学术黃侃生平與學術一、年表:1886年4月3日(夏曆二月廿九日)生於成都金玉街三道會館。
原名喬馨,字梅君,後改名侃,字季剛,號量守居士。
父黃雲鵠,湖北蘄春人,進士,四川鹽道、按察使1888年隨江叔海先生問字,初授《論語》。
1890年隨父還居原籍湖北蘄春。
1897年父卒於瘧疾。
1900年應縣試,進學。
讀王夫之《黃書》,排滿念起。
1902年入武昌湖北文普通學堂肄業。
宋教仁、董必武、查光佛、鄭江灝、黃興。
1905年因譏諷學監李貢三、宣傳排滿思想開除,得張之洞資助留學早稻田。
加入孫中山同盟會。
1907年章太炎東漢戴良“我若仲尼出東魯、大禹長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新方言後序》、《國故論衡序》。
1908年回國侍母疾,母逝,閉門定省,寫定《春秋名字解詁補誼》諸稿。
兩江總督端方逮革命黨人,再走日本。
1911年春為河南布政使江叔海幕客、豫河中學堂國文教員秋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後居滬上,主《民聲日報》。
1913年—1915年宋教仁被刺、章太炎被軟禁任教北大,研索《廣韻》,定古聲十九類,古韻二十八部之目。
拜劉師培為師學習經學,后劉擁袁稱帝,怒斥而去1919年因與胡適等人不諧,轉教武昌高等師範。
1927年應聘北京師範大學,秋後轉教東北大學。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聘,講章有《禮學略說》、《唐七言詩式》諸稿。
先後同事有汪東、胡小石、汪辟疆、陳伯弢、王伯沆、吳梅等。
1933年出版《日知錄校記》。
1935年10月3日於國學研究班講史漢文例、授《貨殖列傳》;4日授《說文》、群經選讀;5日“量守盧寶”印章治畢,喜甚,於榮寶齋購印泥;6日為重陽攜子女甥婿登臨雞鳴寺豁蒙樓,夕飲酒。
夜間病發,胃血管破裂、吐血不止,救治無效,8日病逝。
二、治學精神(殷孟倫):1.首先以关心国家命运作为出发点,并把这一精神贯彻到学术研究上去。
2.笃学而不趋新、征实而不蹈虚。
3.治学先从继承入手。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宋代诗人黄升生平简介及诗词鉴赏

宋代诗人黄昇生平简介及诗词鉴赏生平简介黄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晋江(今属福建)人。
辑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各十卷。
淳祐九年(1249)胡德芳序云:“玉林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
阁学受斋游公(九功)尝称其诗为晴空冰柱。
闽帅秋房楼公闻其与魏菊庄(庆之)为友,并以泉石清士目之”。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末附自作三十八首。
其《木兰花慢。
乙巳病中》词云“念少日书癖,中年酒病,晚岁诗愁。
”乙巳为淳祐五年(1245),据此,其寿当逾六十以外。
《四库总目提要》谓其词“上逼少游,近摹白石,九功赠诗所云‘晴空见冰柱’者,庶几似之”。
冯煦《蒿庵论词》则谓其词“专尚细腻”。
●南乡子·冬夜黄昇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
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
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
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
起看清冰满玉瓶。
黄昇词作鉴赏黄昇是一位著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感。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
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
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
”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
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
“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
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
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
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
“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
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
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
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个人简介

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个人简介黄遵宪是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精选推荐

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近代诗⼈。
字公度,别号⼈境庐主⼈。
⼴东嘉应州(今梅州市)⼈。
出⾝于屡代经营典当的⼤商⼈家庭。
⽗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曾任户部主事、⼴西知府。
⽣平 ⽣平黄遵宪⽣当鸦⽚战争爆发后8年,少年时即遭逢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侵等重⼤历史事件。
当他12岁时,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城。
民族⽭盾、阶级⽭盾的深刻震撼使黄遵宪成为⼀个早熟的年轻⼈。
从16岁起,黄遵宪的⽣活经历约分四个阶段。
①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
黄遵宪⾃述:"吾年⼗六、七,始从事于学,谓宋⼈之义理,汉⼈之考据,均⾮孔门之学。
"(《东海公来简》)新的形势使黄遵宪感到,传统的汉学、宋学已经不能挽救地主阶级所⾯临的严重危机。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都天京被清军攻陷,黄遵宪于兴奋之余,写下了《感怀》诗。
诗中批判复古主义,提出"法弊⽆万全"、"正当补弊偏",表明了17岁的黄遵宪已经有了改⾰思想。
次年,太平军第⼆次攻破嘉应州,黄遵宪于新婚后数⽇即跟着全家逃难;到同治五年(1866),才安定下来。
次年考中秀才,以后曾两次去⼴州参加乡试。
同治⼗三年(1874),以拔贡⽣的资格去北京应廷试,但都没有考中。
其间,黄遵宪到过⾹港、天津等地,使他有机会接触鸦⽚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内忧外患和⾃⾝的经历,促使黄遵宪愈来愈强烈地滋⽣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思想。
光绪⼆年(1876),他在诗中明确地主张改⾰科举。
这年秋天,黄遵宪考中举⼈。
⼗⼆⽉,同乡何如璋出使⽇本,黄遵宪应邀任参赞。
②出使阶段(1877~1894)。
光绪三年(1877)⼗⽉,黄遵宪随何如璋赴⽇本。
当时,正值⽇本明治维新之后,黄遵宪由惊怪、犹疑,逐渐发展为肯定。
他对何如璋说:"中国必变从西法。
其变法也,或如⽇本之⾃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分,则我不敢知,要之必变。
黄药眠

黄药眠(1903.1.14-1987.9.3),原名访荪、黄访、黄恍,笔名有达史、黄吉、番茄等,广东省梅县人。
中国政治活动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美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人物简介早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1921年秋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
后赴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在百侯中学、金山中学任教。
青年时期,追求民主与科学,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27年,在上海加入革命外呢学团体“创造社”,任该社出版部主力编辑,在《创造周社》、《流沙》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诗集《黄花岗上》。
此后,潜心研习马列主义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在上海艺术大学兼课。
是年冬回国,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4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判10年徒刑,押送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1937年由八路军办事处出面保释出狱。
先在延安新华通讯社工作,后到桂林与胡愈之、范长江等组织国际新闻社,任总编辑。
1941年到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
同年12月,香港沦陷,回到梅县,在东山中学任英文教员。
不久赴桂林,后又到成都、昆明,从事创作和理论研究,出版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和发表长篇论文《论约瑟夫外套》。
1944年,在成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参与推动抗日救亡的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香港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6年初,在广州任农工民主党主办的《人民报》主编,是年夏主办民盟机关刊物《民主星期刊》以及《民主与文化》。
同年秋,在香港参与创办达德学院,任文学系主任,并参与民盟的领导工作,主编民盟中央机关主办的《光明报》。
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出版著名长诗《桂林的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1949年5月,黄药眠从香港到北京。
7月,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
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黄遵宪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春天,黄遵宪怀着满腔忧国之情去江宁(今南京)拜见张之洞,但黄遵宪并没有 受到重视。黄遵宪在湖北办理教案期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听说台湾被割让,黄遵宪心情十分 悲痛,然而黄遵宪并没有“被发入空山”,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中。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
1884年(光绪十年),黄遵宪的母亲病故。
1885年(光绪十一年)8月,他从美国请假回国,又重新对《日本国志》进行编写,直到1887年(光绪十 三年)的夏天,这部书终于完成。《日本国志》共40卷,约50万字,编目为国统志、邻交志、天文志、地理志、 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刑法志、学术志、礼俗志、物产志、工艺志12部分。详细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特 别着重介绍了明治维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书成之日,黄遵宪写下了《书成志感》,表达了他的心情。 《吾妻镜》是日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千秋金鉴录》是唐朝张九龄编写的历史书。黄遵宪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 通过维新变法使中国繁荣富强起来。这部书的问世,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国的认识,成为当时中国人了解和 研究日本的必读参考书。
人物生平
பைடு நூலகம்
01
参加科举
02
外交生涯
03
返乡编纂
04
二次外交
06
乡居阶段
05
参加变法
黄遵宪 1863年-1876年之间黄遵宪在家庭的影响和塾师的指导下,黄遵宪的学习不断有长进。
1867年(同治六年)春,黄遵宪参加院试,入州学,成为秀才。
1871年(同治十年)为岁试第一名,补廪膳生。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黄遵宪26岁时,考取了拔贡生。
才兼三绝诗书画 辞具众长词赋歌——一代名士黄孝纾

才兼三绝诗书画 辞具众长词赋歌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0 05.总第期127□ 刘怀荣—一代名士黄孝纾1952年夏天,青岛即墨学者周至元“养疴琴冈,药鼎之间,取旧稿加以修订。
闻黄孝纾先生工古文词,且熟悉崂事,因携书造门就正。
”这是两位先生首次见面。
对周至元耗费30年心血完成的《崂山志》,黄孝纾誉为“此《华阳》《武功》二志之继步”。
周至元则以《呈正〈崂山志〉稿赋感七律二首》,充满深情地记录了这一次会面。
其第一首:荆州拜识幸如何?叔度威仪千顷波。
笔意怪藤缠古石,文思快剑斩奔鼍。
才兼三绝诗书画,辞具众长词赋歌。
莫怪人争山斗仰,眼中耆宿已无多。
诗歌以韩朝宗、黄宪比黄孝纾,表达了自己拜识黄孝纾的无限欣喜和对他的敬仰。
“才兼三绝诗书画,辞具众长词赋歌”两句,尤为典型地概括了黄孝纾博采众长、艺擅多门的艺术修养,堪为黄氏知音。
一、生平与学术生涯黄孝纾(1900年8月—1965年1月)①,字公渚、頵士,号匑厂(庵),别号霜腴、辅唐山民、灌园客、沤社词客、天茶翁等。
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人。
其父黄曾源(1857-1935),字石荪,号槐瘿。
清末进士,光绪六年(1880)授翰林,曾任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谏,受权贵排挤,外放徽州知府,后调至山东,任青州知府,两任济南知府,居官颇有政声。
宣统退位(1912)后,举家迁居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
后为生活所累,将旧宅变卖还债。
黄曾源于1935年病逝于青岛,夫人支氏带领子女迁居观海二路3号,1995年始将故居出售。
黄曾源学识渊博,诗文兼擅,非常注意对子女的教育。
他移居青岛时,就带有《四部丛刊》等古籍万余卷。
其藏书占了一层楼,名“潜志堂”②。
黄孝纾从小在经学、考据、训诂、书画和诗词等方面,均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与弟黄孝平③、黄孝绰(字公孟)著有《左海黄氏三先生俪体文》。
黄孝纾的少年时代在青岛度过,自称“少长山麓(指崂山),日对三标、石门诸峰”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孝纾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述略
作者:刘怀荣, Liu Huairong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刊名:
文史哲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PHILOSOPHY
年,卷(期):2008(4)
1.左鹏军《关于蔡莹和他的《味逸遗稿》》一文的介绍 2001(03)
2.陈乃乾清名家词 1936
3.汤漪青鹤别叙 1932(01)
4.陈漧一本志出世之微旨 1932(01)
5.刘承干的藏书生涯始于1911年,到1924年嘉业堂建成的十几年是他藏书业的兴起阶段
6.黄孝纾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略·纪建筑
7.《崂山集·东海劳歌》"自序" 1962
8.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1990
9.常诚《秋光图》与禹坛的一次雅集 2005
10.郭同文半生执教海大园--三个年代都在文学馆执教的著名文学史家黄公渚 2003
11.李彦英;毋嘉平著名校友丁观海 2004
12.这些学者除朱光潜、游国恩因客观原因未能应聘,老舍应聘后因赴美未能到校外,其余均于1946-1947年先后到校,分别担任各系教授,有的兼任院系负责人
13.王湜华;谢刚《音谷谈往录》第一部分"谢国桢" 2007
14.后四人虽附逆为汉奸,但当时也是朋辈中的佼佼者,见民国学者张慧剑《辰子说林》"饭社"条,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精品电子书
15."潜志堂"与黄曾源的近邻,也是其亲家的刘廷琛的"潜楼",及于式枚的"潜史楼",在当时的青岛并称"三潜"藏书楼本文链接:/Periodical_wsz2008040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