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

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

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一、引言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国际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和变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

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范式,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模式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分析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演进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演进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最初,苏联模式的建立离不开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1917年的十月革命奠定了用工人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但实际上,苏联模式的真正建立是在列宁领导下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开始的。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在斯大林上台后,苏联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斯大林开始推行计划经济制度,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和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一时期,苏联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特征,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和经济的垄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如计划经济过于僵化、领导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等。

苏联的继任领导人赫鲁晓夫试图对苏联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解决出现的问题。

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国家共同体”等理念,试图改善国内外的关系和国内经济建设。

然而,他的改革尝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引发了许多内外因素导致的动荡和失败。

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模式再次经历了变革。

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来实现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重视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

然而,在勃列日涅夫期的苏联,逐渐出现了腐败、官僚主义以及对少数民族的压迫等问题,这使得苏联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最终,苏联模式的演进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改革和经济转型,以及最终的解体。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

浅谈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评价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结合苏联的实际情况,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特殊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特征,评价一、苏联模式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代时代的特点。

”[1]这种对苏联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的而且是符合实际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和评价它。

斯大林是苏联模式的主要创造者,因此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由布尔什维克执政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伊始的三年国内战争,从表面上看是内部的反动势力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然而反动势力中包括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都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1918年3月,协约国以俄国无力保护中立国为名,先后在苏联北方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

同年4月,日本和英国的军队也在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

一战期间,协约国由于要集中军力对付德国,并未抽出大量的军队来攻打苏联,多以支持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手段来镇压革命。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演变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演变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演变前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对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的出现并且发展,无疑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巨大事件。

那么,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演变是如何的呢?社会主义制度最初的实行,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放弃了私有财产,吸纳了农民和下层军官,通过建立央储制度、土地国有化和“工人掌握国家政权”等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然而,1918年的大饥荒、内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的持续,让这一制度面临巨大的考验。

在列宁的指导下,前苏联进行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把经济控制权交给私人和小企业,然后通过它们的盈利,捐补贴国家和政府。

新经济政策改善了经济情况,但是随着斯大林的上台,党的方向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废止,转而推行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体系是前苏联另一次应对经济危机的尝试。

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工厂、农场和工人群众都属于国家,生产和资源分配由国家计划委员会集中组织。

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前苏联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库内的丰厚储备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实施计划经济的政策的手段。

然而,计划经济也遇到了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前苏联的经济增速放缓,物资短缺和质量问题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恶化加剧了经济危机。

鉴于这样的情况,苏联领导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

1987年成立的联合体经济委员会,提出了一些发展国家经济的策略和方法。

1987年12月26日,苏联杂志《压力》刊发了一篇题为《水泥文本》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的困境开始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认知。

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演变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对前苏联经验的总结,认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产生的贪污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体系演进的经验,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设定为国家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和演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施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变革、经济改革和最终解体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初期建立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个初期阶段,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施社会主义改革,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劳动者自组织等。

这些措施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阶段。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经济和集体农庄化的政策。

五年计划经济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

集体农庄化则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一阶段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赫鲁晓夫上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取消大规模镇压政策、提倡和平共处等。

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模式的发展。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始实行农村改革和经济分权,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农业生产下降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困境。

然而,这些改革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

最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1989年至1991年间解体。

解体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困境、政治制度的失效、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成为历史的一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改革


东欧国家的改革也步入歧途。从1989 年6月波兰大选开始, 东欧出现了雪崩式的“多米诺效应”。仅1989年一年,波 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 尼亚的政局都相继发生了剧变。1990年又波及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


2.原因和教训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 线是苏联演变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2)深层次原因。 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层次 原因。 (3)外部因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东欧剧变起了催化和促 进作用。
2. 特征 2.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过分 集权。 经济体制 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 政 治 关系 权力集中 干部政策 法制和监督 所有制结构 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活动 分配体制
经 济

3.苏联模式在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扩展 战后,欧亚社会主义各国基本上照抄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 义,仿照苏联体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越南经济连续10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老挝自1988年后全面展开经济体制革新,在农村推行家庭 承包制,在城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同时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方面的革新,完善干部制度,加强 民主法制建设。

以卡斯特罗为核心的古巴共产党坚定地走有古巴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政策。
朝鲜劳动党坚持走“朝鲜式社会主义”道路,将“主体思 想”作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并把“先军 政治”指朝鲜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面确立的新社会主义 基本政治方式。作为治国兴国的最高理念,尝试进行经济 改革与对外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政策,开展多边外交。 Nhomakorabea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解体苏联模式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的产生条件:首先,国际环境险恶。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的包围,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其次,由苏联自身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所决定。

从历史传统上看,沙皇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高度君主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传统,大俄国沙文主义健儿对外扩张的传统,以及村社占有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宗法经济的传统,都对形成高度集中的模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再次,在实践上缺乏经验。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无前例可循,巴黎公社虽然曾经进行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但毕竟存在时间太短,尚未触及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许多重大原则和政策问题。

最后,从理论影响看,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存在某种教条主义的理解。

总之,苏联模式的建立是当时苏联国内外条件相互作用和党内外各种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斯大林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其历史功绩主要是:第一、它使社会主义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想变成现实,较成功的解决了一个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形势下,如何加速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难题。

第二、它经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它促进了苏联战后的各项建设,使苏联一跃而为世界强国,再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新型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并以立法的形式肯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则;苏联模式第一次尝试对社会大生产进行全面计划管理,并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也提出了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讲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措施 (1)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①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方面的改革 a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 b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c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
②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a改组和整顿国家国家安全局 b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c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a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b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 社会主义改革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起到80年代 中期,是社会主义改革缓慢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 是苏东各国社会主义改革走上歧途的时期。
二、苏南冲突拉开社会主义改革序幕
(4)保加利亚的社会主义革命
1.南斯拉夫“自治制”形成原因 (1)苏联大党大国主义的逼迫 (2)解放区传统的影响和国情的需要 (3)南共领导人认为自治制更符合马列主 义的科学原则
2.南自治制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人自治(1950-1963年) 第二阶段——社会自治(1963-1971年) 第三阶段——联合劳动自治(1971年至蜕变)
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第一,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推行联盟政策,尽可 能多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第二,匈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 民主化。 第三,革新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
3.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罗马尼亚的社会主义改革 “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加强计划管理的科学性。 ②调整国民经济领导结构,减少行政区划的中间 层次。 ③建立工业中心,减少工业管理中的中间环节。 ④取消一长制,建立一套实行集体领导和工人参 加管理的机构。

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六讲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明显是深刻 地打上了斯大林的个人个性印记的。了解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内容特征, 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斯大林这个人。
一、斯大林生平简介
斯大林(1879年-1953年),原名约瑟夫· 维萨 里奥诺维奇· 朱加什维利,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 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的哥里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奥 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是家中的第 三个孩子,两个兄长在婴儿时代就已夭折。起初他的 父亲比较富裕。他的父亲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 儿子。后来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 搬家。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十岁那年,母亲把他 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16岁时,他进入第比利斯 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少年时代,斯大林并没有受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托洛茨 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 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 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强化了自己在军队中 的影响力。这段期间内,斯大林多次违抗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 革命”。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 24日他与娜杰日达· 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 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对红军 中的逃跑者,他严厉的把他们作为叛徒集体处 决。
一、为什么要把本讲的题目定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的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已经相对固定化和模式化了。 所以研究从斯大林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 式的问题。 二是因为这样表达,语言更加简练。
二、何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总之,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从斯大林开 始形成的,所以又称斯大林模式。它的历史发 展,先后经历了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林时期。 本讲要研究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林时期的 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就是要研究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主要分二节:第一节,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形成;第二节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当承认,苏联的权力过于集中,在列宁时期 就已经开始了。但是,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正式确 立,还应算是30年代中期,是斯大林时期。这是因 为: 首先,列宁时期,苏俄经济政治体制处于草创 阶段、不稳定状态,从后来列宁的“政治遗嘱”看, 如果列宁不是过早去世,权力过于集中状况有可能 得到较大的改变的。而到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 体制才最终确立并凝固化了。
第四次是1929年初开始的反对布哈林集团 (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的斗争。 事情起因于1927年末苏联发生谷物短缺,斗 争的焦点是要不要继续维护新经济政策。在此问题 上,斯大林与布哈林发生意见分岐。对于1927年末 苏联发生谷物短缺,斯大林认为是富农囤积的结果, 力求迅速消灭富农阶级,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而布哈林等人则认为谷物收购危机的原因不在于富 农,而在于收购价格不合理和工业品供应不足,支 持继续维护新经济政策。两派展开政治斗争,结果 也是斯大林的胜利而告终。斯大林批评布哈林等人 是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集团,并于1929年利用权力将 布哈林清除出政治局。
第五讲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演变
导言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领导者的角 度看,可以分为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 林时期。本讲主要研究斯大林时期和后斯大林时
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从发展模式上 看,则可以分为初步初步探索时期、形成时期和 发展演变时期,本讲主要研究其形成与演变时期。
第三次是1926年开始的斯大林与布哈林联 手的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季诺维也夫在和加米涅夫组成新反对派失败 后,决定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 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即“托—季联盟”, 共同和斯大林的“右倾”集团斗争,但也以失败 告终。斯大林充分利用中央权力对反对派实施政 治打压,1927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 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 除出党。
第一次是1924年1月开始的,斯大林联手 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反对托洛斯基的斗争。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 《十月的教训》,其中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加米涅 夫、季诺维也夫等人的错误,这促使了两人和斯 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这次斗 争主要围绕着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而展开, 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托洛茨基反 对。斯大林利用手中的组织人事权,争取到中央 多数支持后,于1925年使被孤立的托洛茨基被解 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基本上退出了 权力中心。
1918年,俄国内战爆发。斯大林和托洛茨 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同年 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 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强化了自己在军队中 的影响力。这段期间内,斯大林多次违抗当时 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 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 革命”。1919年初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 24日他与娜杰日达· 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 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对红军 中的逃跑者,他严厉的把他们作为叛徒集体处 决。
列宁去世后,先后通过四次党内斗争,斯 大林确立起了他在苏联的绝对领导地位,并很 快在苏联建立起了一套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 的政治经济体制。之后斯大林统治苏联一直到 他去逝为止。 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享年73岁。 依据官方说法,斯大林是因脑溢血去世的;但 俄《共青团真理报》在进行了深入调查后称, 斯大林是被贝利亚毒死的。他的遗体被保存在 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瞻仰参观。但很快, 他的遗体被赫鲁晓夫从列宁墓中移了出来进行 火化,骨灰埋在了克里姆林宫墙下。
一、为什么要把本讲的题目定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的社会主 义理论与实践,已经相对固定化和模式化了。 所以研究从斯大林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苏联社会主义模 式的问题。 二是因为这样表达,语言更加简练。
二、何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四次党内斗争十分残酷,上纲上线、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列宁去世 后,十三大选举的7名政治局委员,托 、季、加、 布、李可夫、托姆斯基、斯大林,到1929年政治 舞台上只剩下斯大林一个人 。 至此,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 人登上历史舞台。通过四次党内斗争,斯大林确 立起了他在苏联的绝对领导地位,并很快在苏联 建立起了一套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的政治经济 体制。之后斯大林统治苏联一直到他去逝为止。 四次党内斗争,最后都是以斯大林的胜利而 告终。
从读中学起,他开始接触一些革命书籍,并 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898年8月,斯大林加入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9年,由于他无法支付学 校突然上涨的学费,不得不放弃了最终的考试, 被学校开除。随后他在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做 一名职员,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03年党发 生了分裂,他选择加入了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一边。不久后斯大林就成为了高加索地区主要的 革命活动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为了给布 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他还使用抢劫银行、绑 架、敲诈等手段。1906年夏天,斯大林和叶卡捷 琳娜· 斯瓦尼泽结婚,后者不久之后就为他生下了 第一个儿子雅可夫。
第二,列宁时期,虽然总体上看权力也过于导制度的政治家集团。而斯大林时期则是 他个人集权。个人集权是高度集权的极端的形式。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如个人集权、个 人崇拜、终身制,这些都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 第三,列宁的理想是工人民主制,他后来转向 集权,完全是迫于内战的严酷形势。而斯大林时期, 客观形势虽然严峻,但在二战爆发前并未达到列宁 时期那样尖锐的程度,之所以趋向个人集权,这与 其粗暴、专断、多疑的个性以及十月革命前,长期 在国内从事密谋政治的经历等有关。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 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这却 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 的政治把戏促使第一骑兵军的布琼尼和叶戈罗夫 违背中央的命令,拒绝援助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 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 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 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 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 的指责了他,两人最终在日后结仇。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明显是深刻 地打上了斯大林的个人个性印记的。了解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内容特征, 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斯大林这个人。
一、斯大林生平简介
斯大林(1879年-1953年),原名约瑟夫· 维萨 里奥诺维奇· 朱加什维利,于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 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的哥里城。他的父亲是一名奥 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是家中的第 三个孩子,两个兄长在婴儿时代就已夭折。起初他的 父亲比较富裕。他的父亲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 儿子。后来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 搬家。他的母语是格鲁吉亚语,十岁那年,母亲把他 送到哥里的神学学校就读。16岁时,他进入第比利斯 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少年时代,斯大林并没有受到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
二、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二个 阶段:即党内斗争阶段和三大运动阶段。先是通 过几次党内斗争,斯大林完全战胜了党内的反对 派,形成了斯大林个人高度集权制,确立起了高 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随后,斯大林发动了高速工 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 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 济体制的确立,也就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 成。
第二次是1925年开始的斯大林与布哈林联手 的反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的斗争。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曾一度支持斯大林与 托派作斗争。但不久之后,斯大林又和加米涅夫、 季诺维也夫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斯大林支持布 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放宽对农民的约束, 并希望先在一国内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 诺维也夫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 张(这些实际上是托派的观点),他们形成“新反 对派”,1925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他们 和斯大林为首的主流派公开对抗,却以失败告终。
(一)党内斗争阶段(1924—1929年)
1924—1929年,准确地说从1923年3月, 列宁不能完全工作开始到1929年,斯大林把布哈 林完全打倒为止,这段时间是斯大林在党内确立自 己最高领袖地位的时期。通过四次党内斗争,斯大 林完全战胜了党内的三大反对派,形成了斯大林个 人高度集权制,确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从1923年10月至1929年11月,苏共党内 先后发生四次党内斗争,分别是是:
1921年红军入侵格鲁吉亚,建立了格鲁 吉亚苏维埃政权,其中斯大林扮演了重要角 色。由于此时列宁和托洛茨基在一些问题上 存在分歧,于是列宁重用斯大林与其抗衡。 在加米涅夫的帮助下,1922年4月3日俄共第 11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被选为苏共中央总书 记。这时的斯大林既是五人政治局的成员之 一,也是五人组织局的成员,也是五人书记 处的成员之一而且任总书记,已经位居党的 权力中心的位置了 。
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 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 次。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 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 表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并首次 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 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 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相同的意思,有不同的 表述:有的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有的称传统社 会主义模式,有的称斯大林模式,有的称苏联模 式,有的称封建社会主义模式,有的称专制社会 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般称斯大林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应是指由斯大林领 导首先在苏联建立起来的,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 征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