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材化
语文课程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教学化思考与实践

切可 教学因素 , 大到 内容理解 、 感熏 陶 , 到字词 书 情 小
写 、 点使 用 , 都疏而不漏地 传授给学生 。在这里 , 标 全 教 学 内 容 走 向 了泛 化 。
常 态 二 : 我— — 教 教 者 喜 欢 的 内容 。 由 于 现 有 的 唯
试 与思考 . 下面仅 以“ 例文” 的教学为例加 以具体 阐述 。 所谓 的“ 用课文作例 子” 其实就是将选 文限定在一 .
勾 勒 出 了牧 场 傍 晚 的 宁静 ?
生 : 肃 沉默 、 尔、 片寂静 、 都 不 、 没有 、 严 偶 一 谁 也 默
默 无 言 、 弱 的 光 芒 … … 微
意性过大等 。 然而 。 归根结底 , 就笔者 的教学经验 与对同
行 的教 学 观 察 来 看 , 文 课 程 理 论 的 缺 失 , 文 教 材 研 语 语 究 中若 干 术 语 的混 淆 等 都 直 接 狭 隘 了 教 师 的 “ 业 ” 专 视 野 . 得 语 文 教 学 在起 始 处 ( 使 即教 学 内 容 的 选 择 ) 偏 离 便 了方 向。
语 文 课 程 观 指 导 下 的
教 材 内容 教 学 化 思 考 与 实 践
■ 曹 丽 秋
对于 “ 什么是一堂好课 ” 的追问 , 我们通 常是各执 一 词的 。对于小学语文教 学而言 , 以为 目前存在着这 样 我
的 教 学 常态 :
学方法受制于教学 内容 ,怎么教 ’是服 务于 ‘ ‘ 教什么 ’ 的 。 王荣 生教授 强调 , ” 我国的语 文教材 向来 以“ 文选型 ”
保证教学 质量 的底线。 然而 , 回到教 育现场 , 我们看到的
是 教 师视 “ 参 ” 宝 典 , 教 为 阅读 “ 参 ” 至 先 行 于 阅 读 教 教 甚 材 , 视 学 生需 要 , 失 独 到 见 解 , 加 选 择 地 将 “ 参 ” 无 缺 不 教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材内容与其他知识载体相⽐较,更能为教学服务。
因为教材中包含了⼈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化知识精华,其内容反映社会科学、⾃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并且经过教育学的精选⽽加以重构,担负传递经验,使个体尽早完成社会化历程的任务。
所以说教材内容是逐步落实教学⽬标,使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正因为教材的重要性,我们⼀线的教师会不⾃觉地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两种情况:⼀、我的眼⾥只有你——忠实执⾏教材遮住了⽼师的眼睛,⽼师的眼⾥只有教材。
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不考虑为了什么,教什么,⽤什么去教。
反正随着课⽂情节的起始和结束组织教学,从第⼀段教到最后⼀段,明⽩课⽂讲了什么就完事。
⼆、乱花渐欲迷⼈眼——没有选择新课程提出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从“教教材”转向了“⽤教材”,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乱花渐欲迷⼈眼”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呢?⾸先,还是得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王荣⽣教授说: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
⽆论是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能替代教学内容,也不会⾃动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其次,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创新恰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到来,教师正由教科书的被动使⽤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充分释放⾃⾝的创造精神,从⽽升华为与学⽣共建课程的主体。
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个问题:我们的语⽂课程应该给学⽣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否真切的关注过学⽣个体⽣命成长过程的需要和渴望?怎样的才是学⽣所喜欢,所乐意接受并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对语⽂、对学⽣、对⽣活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调制出⼀杯⾊彩斑斓、形态优雅⽽⼜充满“语⽂味”的鸡尾酒。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在倾听中对话
多重文本:作者文本、教材文本、教师文本、 学生文本 理想文本生成在动态的交汇与碰撞之中
教者如何从教育的视角了解学情,基于学情,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教材内容的甄选。
一份学情调查
我所用的班级只是我校初二年级的一个普通班,从来没有学习 过小说,只给了45分钟的时间,要求所有人当堂完成。以下整 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理,力求保持学生的原意,不做修饰, 希望能给各位呈现一个最原始的学情,对我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 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 喜欢《孔乙己》的,有19人,占54.3%。 理由:1.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生动,孔乙己这个人物很有 特点,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2. 描写生动,还想读第二遍。 3. 小说的蕴意很深。 4. 同情孔乙己的遭遇。 5. 文章很有趣,孔乙己说话幽默。 6. 写出了小人物的生活。 7. 写出了旧社会穷人被嘲笑,受压迫,孔乙己是代表。 8.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对孔乙己有一种惋惜,又气他不上进。
最不明白的地方: 1.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话。 2.读不懂孔乙己。 3.母亲为什么不原谅于勒? 4. 孔乙己偷书被打折了腿,却说是跌断的,偷书说成窃 书。 5.文章最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6.为什么10年之久,于勒没有来信,父亲的希望却与日 俱增。 7.孔乙己那么爱读书,却考不中秀才。 8.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真实姓名。 9.叔叔为什么不回家? 10.不懂小说想表达什么?
二、《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1、《背影》不是事实的历史记载,而是叙述的文本, 它是以追忆构筑的文本世界。不是1917年感动,而 是1925年忏悔和歉疚的深情。在与记忆相关的叙述 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回忆是朱自清的一种 自我救赎的方式,作者从回忆中用泪水进行了忏悔, 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获取了某种心灵慰藉。 三、修辞论美学视野中的《背影》 1、重复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人们常常可以通过 分析这种语言手段去认识文本的意义。 2、文中透露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夹击下的矛 盾和痛苦,是一代知识分子内心焦虑的凝缩模式。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辨析

“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辨析作者:盛志春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第07期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请教“该怎么教”,老教师就向后辈传经授道,讲解如何设置课堂导语,如何声色并茂的讲解教材,如何衔接语言,如何注意细节等,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好的方法是个人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方法的好坏是针对不同的人而言的,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都曾经轰动一时、名震南北,然而并非都适用于每个人,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领会得透的。
按照逻辑的顺序,应该是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生成,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这个逻辑线上,处在首位的是教学目标,不过由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参规定好的了,很多教师就为了省心不去过多考虑这个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就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问题了,和上面的思路一样,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也是教参设置好的,甚至他们认为教学内容都在教材上了,有什么好考虑的?其实,在这里,他们把“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弄混了,把“用教材教”等同于“教教材”了,其实,这完全是两码事。
这里有必要辨析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首先看什么是“教学内容”。
简单的讲,教学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课程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所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是对教学形态的一种综合表述和概括。
那么,什么是“课程内容”呢?“教材内容”又作何解释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王荣生教授有如下解释:所谓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的,它是课程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学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包括在课程标准里明文指定要教学的篇目。
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课程内容”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则是“用什么去教(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的,它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的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的材料。
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此时,教师打出一张幻灯片:赏析一幅画面。1、 结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谈谈你感受到的意境。2、 这儿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哦,先前 让学生撒开欢的读,尽情的读,看似粗糙简单,实 际是在让学生先自行扑入文字的怀抱,浸入体验和 感觉,为进一步的玩味赏析做准备呀。于是,学生 默读,小组讨论,师生对话,对话的话题当然是 “你喜欢哪幅画面,有何特点,感受到怎样的意境、 情感?”,老师很从容,也很善于等待,在倾听、 等待中不断追问,一问一答显得有板有眼。
“故都的秋” 在小院破壁腰上的蓝朵里, 在秋槐树下层层的落蕊中,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都市闲人悠长的互答中。 像一枚凄美的黄叶, 从你我的心头飘过…… 我心头一震,浑身的毛孔顿时张开,可惜, 下课了。
•课间休息,我走到走廊,手往口袋摸,想抽烟,糟糕! 香烟落在房间了。旁边一位老师刚点着一支烟,看到我 一幅模样,急忙递给我一根,我们俩便边抽烟边闲聊起 来。他来自重庆的郊区县,他说起这节课给他的启发很 大,特别是老师的“追问”,启发学生不停地说,师生 互动得好。“不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我在想, 更多的学生是在‘听’,不停地‘听’他人讲,会不会 疲惫?要是控制不住自己,‘听’走了神怎么办?”说 完,他盯着我看,我说我赞同他的意见,要是多一点手 段和方式又该多好啊。一袋烟甫毕,会议又开始了,我 重新坐到位子上,拿起听课本,在上面写下四个字:变 式训练。
四、《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 申丹教授独创性地提出了一个“视角越 界”的概念,她认为全知叙述者一般无权采 用或转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而第一人称 一般也无权采用或专用全知全能的零视角, 如违规侵入对方边界,即构成视角越界。由 此我们可以看出,视角越界对叙述技巧的挑 战比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当的话,会摆脱一 种叙述视角所带来的局限,兼容两种视角之 长。
厘清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

厘清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作者:李华平李峥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年第02期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国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
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误将语文教材内容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他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理解与探究文本内容——人、事、景、物、情等信息作为重中之重,而忽视了文本形式,更忽略了具体的学习策略与技巧,对于“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并不清晰。
因此,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一、什么是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化语文课程内容解决的是“教师应该教语文的什么”与“学生应该学语文的什么”两个问题;语文教材内容解决的是“教师用什么教语文”与“学生用什么学语文”两个问题;語文教材内容包括教材的选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如课文及其注释、插图、练习、单元说明等。
语文教学内容是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与教学情境中“学生(教师)实际上需要学(教)什么”与“实际上学生(教师)最好用什么去学(教)”两方面的内容。
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多是显性地呈现于教材内容之中,并与教材内容几乎重合,基本是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文字符号及其所传递出来的“表达了什么”的信息,如数学中的公式、概念,历史中的事件、人物等都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
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内隐性,不能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进而开发出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确定的方向性指南,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与师生教、学的材料,是沟通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桥梁。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受到“三个中心”的影响,即:在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工作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又是以课本教材为中心的。
这种影响牢牢地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使得众多的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
于是,教学大纲、教材、课堂上教师的工作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考试的内容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高度一致性,以至于到今天演变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出现了越教越死,越学越死,只记结论不讲过程的局面。
显然的,这种现象出现,与新课改精神是相背离的。
怎样科学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成为当代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一。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问题: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3、教材内容;4、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
这是课程标准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课程内容”。
是学科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学科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科素养目标,学科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
“教材内容”。
这是学科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学科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教”的建议。
理想的情况,学科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教材设定的世界,构建科学的思考与研究能力。
事实上,这种情况由于受到客观制约,是很难实现的。
“教学内容”。
这是学科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也就是说,学科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策略

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策略作者:朱爱军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3年第8期江苏如皋市石庄小学(226500)朱爱军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
一篇教材,它包含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对教材的解读,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的再加工,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下工夫,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
一、从读者视角,重视作品原生价值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是文选型的文本。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内容可能涉及天文地理、人间百态,它的结构又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合理组合,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可供学习的方方面面。
李海林认为,读者阅读一篇文章,其目的就是获得信息,这就是作品的原生价值。
作为教师,应以一个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教材,发掘文本的原生价值。
而原生价值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
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秋天的图画》一课,对学生而言,需要准确获得文中传播的信息。
梨树挂灯笼、苹果露脸颊、稻海泛金波、高粱举火把等都是典型的秋景,让学生想象也好,教师拓展也好,总是要依赖教材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信息价值较为突出,如“人”字行大雁的出现可能是在秋天,但也可能在春天。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要明确,信息不可错位。
一旦文本信息丢失,教学内容就失去依据。
二、从教者视角,把握教材教学价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围绕语言训练这个中心发掘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庐山的云雾》一文,教学的内容就不能仅仅放在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上,更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庐山的云雾特点的,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这样,从教材的教学价值方面落实教学内容,这才是本文的教学目标。
三、从儿童视角,关注学生知识背景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变形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一种从基本结构方面对原运动进行改造,使其 成为一种新的运动,其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 的特点,这种教材化在处理那些高难度的运动项目或受场 地器材制约很大的运动时有较好效果,如四门足球、网球 式垒球等。
体育教材化的过程
(一)根据体育教育价值观研究运动素材 (二)根据体育教育实际需要整合运动项目 (三)根据各个层次的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进行选择 (四)综合各种客观实际条件进行分析
体育教育内容的特点
实践性
健身性 娱乐性
目标多元化
内容多样化 时空特殊性
人际交流开放性
体育教育内容的分类
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将体育教育内容按照人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如: 走、跑、跳、投、攀、爬、负重、平衡等进行划分,我国2000年颁 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就是按照此类 方法划分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的。在该大纲中将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 教育实践内容分为基本运动、韵律活动和舞蹈、游泳三大类,其中基 本运动包括走、跑、跳跃、投掷、队列和体操队形、徒手体操和轻器 械体操、跳绳、技巧、攀登、爬越、平衡等。 根据运动项目进行分类 这是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它主要依据的是各种运动项目的名称 和内容,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体育舞蹈等。1996年实行 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就将体育教育内容中的限选 内容分为韵律体操和舞蹈、足球、篮球、排球和游泳五类,在目前我 国各阶段的体育教育中这种分类方法也表现得最明显。
5、注意力易于分散,自制力和应激能力差 6、好奇心强,好模仿 7、容易兴奋,持久性差 8、意志力较薄弱
(二)小学体育教育特征与要求:
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坐、立、行、写的正确姿
势,避免长时间激烈的运动,控制好学生跑、跳投的负荷
量和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和生长发育,利于身体机能 的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发展学生能力: 1、 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2、体育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 力、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新兴运动项目
基本性质
1、可以比较随意进行 2、不需要很高技能的运动
3、不用很大的运动场地
4、利于各种人群参加 5、具有休闲意义和富有乐趣的运动 6、富有民族特点和民间性的运动 7、规则简单而且可以进行变化的运动
价 值
1、有利于学生终身化体育的形成 2、利于任何人群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价值和运 动精神
5、教学内容数量多,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很难完成。
6、教学内容统得过死,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设置的改革和要求
1、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 和范围,应视各地、各校具体情况而定。 2、确定了逐步减少运动项目学习的原则,1—6年级学生学习内容较多, 目的主要涉及学生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全面锻炼,且该阶段学生好动、灵 活、活泼,通过多接触体育可培养广泛运动兴趣。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 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注重地方和学 校、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和创新。 4、强调淡化竞技运动教学,并非取消竞技运动教学,避免运动训练式教 学。 5、加大对新兴运动项目的探究、改造、引进,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
根据目标进行分类 在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将体育教育内容按照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目标进行分类,这也 是在当今国际上逐渐趋于主流的体育教育内容划分方式。在新西兰, 体育教育内容被分为健康与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 技能、健康目标和环境四个部分。而在日本则主要分为两大块,体育 学习领域和保健学习领域。再如美国加州,体育教育内容分为了运动 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1、基础运动:基本体操、队列队形、基本运动行为。
2、游戏类:反映儿童在娱乐和竞争中的行为特征。
3、表现运动:反映儿童模仿和表现的行为特征,包括情节 模仿、舞蹈和武术等。
教学内容现状及影响
1、教材中娱乐因素减少,“练”和“炼”的因素增加,学
生喜欢体育锻炼,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2、教材需要的器材越来越正规化和成人化。 3、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脱节,缺乏锻炼性和大众 性。 4、民族性和乡土性教学内容严重不足。
以体育教师平时常用的对话为例,问:“××老师,今天
上什么?”答:“我教跳远”,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是不准
确、不完整的,并没有将运动素材和教育内容进行区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通过教授跳远技术发展学生的综合 运动素质、协调运动能力和运动意志”。其中,跳远仅是 运动素材,而真正的体育教育内容应是学生的综合运动素
根据身体素质进行分类
在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对体育教育实践内容的划分就是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 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的。这种划分方法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培养提 供了保障,有利于学生明确各种运动项目的功能,以及它们与身体发 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学生对运动项目自身的特 性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对身体素质发展的片面追求。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 教育内容设计
陈
洁
体育教育内容的定义
体育教育内容是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结合 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条件,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
使学生在身体、运动技术和技能、心理、情感、道德和社
会适应等方面都获得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形成的各种有关体 育与健康、健身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原理、运动技术、方 法等内容的总称。
根据效果和价值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综合性,每一种类型都包括广
泛的具体内容。它根据体育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作用和效
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的持久性和程度,将体育教育内 容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选择体育教育内容的依据
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目的和目标 体育学科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运动需求 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风格
体育教育环境和条件
体育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
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整体描述
(一)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1、机体各器官功能较不完善 2、对教师的特别信任和依赖 3、运动情感表现直接
4、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行动目的性不强
3、有效缓解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状况
4、扩展学生的运动选择范围和知识面 5、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学生运动知识 6、能缓解传统竞技运动教学偏难、单一、枯燥、繁琐、学 生不敢兴趣等问题
体育教材化
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 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体育教材化是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 程。 2、体育教材化是加工过程,体育教学内容是这个加工过程 的成果。 3、这个过程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 对体育教学条件而进行的。 4、教材化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 和媒体化等工作。
1~3年级: 根据学生特点以多样、非规范性的身体活动内容—— 动作教育进行设计,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动作语言”,发 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好 奇和参与兴趣,进行趣味性较强的身体锻炼。 4~6年级: 应开始比较正规、简单的运动技术学习,将学生兴趣转 向正式的动项目,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基础性的运动技术 动作进行教学,着眼于运动素质的培养。
动原理的理解和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生活化、使用化方向的教材化: 将竞技运动的实用性加以还原和突出,能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和实际需要,既能传授比较实用的运动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直接学 习动机,也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
简化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最常用的教材化方法,也是教材化的重要方法。 它将正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项目从场地、器材、技术、 规则等方面加以简化,使内容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条件、 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也适应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 材更实用、更有乐趣,如跨纸板栏架、低网排球、小篮球、 大门足球等。
体育教育内容必Biblioteka 符合以下条件它以身体运动知识、原理、方法以及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 动技能的形成为主要内容。
它以身体的各肌肉群活动为媒介和方式进行教育和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它以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习惯为 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它必须符合体育教育目的的要求,并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 运动能力、生活需求以及具体的实施环境。
质、协调运动能力和运动意志,跳远技术是实现这些内容
教学所选用的介质,这也体现了跳远这项运动技术对学生 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
体育教材化的方向
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出现在欧美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材化 方法,是将一些竞技体育运动按照人体的运动原理进行归 类,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提出要针对少年的教材设 计,如教育性舞蹈、教育性体操,比较适合于小学中低年 级,有利于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形成。
向游戏化方向的教材化: 多用于改造那些比较枯燥的单一的运动,如跑、跳、 投、体操等运动,将这些单调的运动加入“情节”串联成 游戏,或使用循环练习法,强化协同和竞争要素,有利于 激发学生兴趣。
理性化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原理,最求“懂与会结合”的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