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笔记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1.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

(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同时“学在官府”也体现了教育和政治的密切关系。

2.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王守仁的“训蒙教约”的内容是;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

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

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3.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教学程序如下;(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梗概和主要思想。

(2)苘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

(4)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4.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5.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扰产生了学校的萌芽。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2)“庠”指传说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2.教育科技的应用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四、教育理念与方法1.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2.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3.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五、中外教育差异与启示1.教育体制差异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差异3.教育评价差异4.教育公平与质量差异5.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正文:一、古代教育概述1.中国古代教育特点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强调“立德树人”,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倡导“有教无类”的观念。

教育形式主要有官学、私学和家庭教育。

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2.西方古代教育特点西方古代教育起源于古希腊,以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为代表,强调身心全面发展。

古罗马时期,教育分为文法、修辞、哲学、数学、音乐等科目,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成为主导,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虔诚的信徒和教士。

二、近现代教育发展1.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近现代我国教育改革经历了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推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逐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

2.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标志,强调教育科学化。

随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0世纪末,西方教育逐渐重视学生能力培养,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育方法。

三、当代教育趋势1.全球教育一体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推进,全球教育逐渐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各国间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教育资源共享,国际教育竞争日益激烈。

2.教育科技的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变革。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研究活动中,他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牢牢围绕着
实践中提出的各类问题,深切研究,从不为某些权威的论断所羁绊。在人的培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培育“全面和谐进展的人”。他坚决反对用一把尺子看人。他还以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并世无双的世界。每一个教师只有如此去明白得和熟悉儿童,才能真正了解儿童、教育儿童。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德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儿童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是教育和培育的结果。他提出要把对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情感的基础。他还主张在学生中培育真正的友谊,反对在集体眼前当众揭发或以公布批评的方式帮忙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此只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教师和班集体的对立,破坏同窗之间彼此信任的友谊。在智育方面,他提出要把智力培育放在首位。为了进展学生的智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熟悉的欲望。为了使启蒙时期的儿童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还制造了“思维课”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在美育方面,他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观点。他把美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因素。在美育实践中,他制造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对启蒙时期的儿童进行美育时,将各类艺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与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学会欣赏美。苏霍姆林斯基对体育的观点也甚为独特。他以为关切儿童的健康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他手中就有980个儿童的健康卡片。在劳动教育方面,他继承了苏联的传统观点:以为学生的劳动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从学习开始,从不中断。为了使学生的体力劳动取得教育成效,就必需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高度接近,使体力劳动与制造价值结合起来,并使学生看到这种价值,合理的分派这种价值。在教育治理方面,他强调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领导和治理学校,而治理的重点应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即突出人的培育,其他行政事务工作都应以此为中心,而且效劳于这一中心。他还明确提出:“一个好校长,第一应当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教育者、好教师。”在具体领导体会方面,他坚持做到(1)率领全校教师坚持常常学习教育理论,不断的研究总结自身的体会,完善教育的技术。(2)依托心理学知识,不断的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3)通过对教师的具体帮忙和自身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 1. 1951年学制的要紧内容?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 决定》,内容是: a.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到7周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取得健全的发育。b.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d.高等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高等学校,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高等学校应在全面的普遍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高级的专门教育,为国家培育具有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材。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

上卷: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1、简述成均的内容“成均”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大房子’指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包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人类社会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重进行的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

因此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原始人类在机器艰苦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

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续并传授一代有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4、件数中国学校教育的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为主。

(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做养老、储物之处。

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必要条件。

(2)教育的无阶级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教育手段6、试述原始社会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1人工取火及其教育。

○2生产工具的制造。

○3原始渔猎中得教育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教育。

饮食习惯、穿戴习惯、居住习惯、交通习惯、婚姻家庭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得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和巫术两个方面。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名词解释:1、校:意原为“木囚”,后逐渐演变成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的性质地位性质——是一门史实性、理论性、应用性相结合的教育专业课程地位——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居于专业理论课地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初步了解教育发展史实、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理解教育发展理论情感目标——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的情感、端正工作态度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用教育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教育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注重自学能力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方法——“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课前——提出问题-提供线索-搜集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回答问题-质疑问难-分析讨论-教师总结课后——下一课题—重复课前环节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基本容生产劳动经验社会生活经验(2)教育的基本职能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物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精神)实现人的再生产(社会人)(3)教育的基本特征历史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问题2: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学校产生的条件专门的教师和学生文字的出现基本条件:剩余产品-私有制-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阶级(2)原始形态学校的雏形“成均”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庠”为古代学校萌芽传说之一古书记载“庠”为古代养老与教育之场所(成均、辟雍、庠序、瞽宗、泮宫等)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容,包容多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孔子孔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今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伟大的思想。

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邹城人),汉族,名轲。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字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问题1:孔孟教育思想的主要容?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作用:国家-“庶”、“富”、“教”个人-“性相近、习相远”对象:“有教无类”(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容目的:培养“士”,其标准为“君子”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立志乐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自省自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身体力行(“君子耻其言过其行”)改过迁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5)关于教师的论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容(1)关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和容教育的作用-社会:“得民心”个人:“求放心”教育的目的-A、培养“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培养“才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的容-《诗》、《书》、《礼》、《乐》、《春秋》(2)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由博返约,深造自得。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宋人的“拔苗助长”的故事)(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持志养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养成“浩然之气”)反求诸己。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改过迁善。

(“闻过则喜”,“见善则迁”,“与人为善”)磨炼意志。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董仲舒和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容?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广川人(今),汉族。

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朱熹(生于公元1130—卒于公元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

别号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生于(今属),侨寓建阳(今属)崇安。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董仲舒教育思想的主要容:个人-“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社会-“兴教化、正万民”;“久安”(2)关于教育目的和容的思想目的-“贤士”(“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万民”(懂得“三纲五常”的被统治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

”重义轻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人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4)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略)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容(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目的-“明人伦”、“复德性”作用-“存天理、灭人欲”(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容阶段-小学(8-15岁)-大学(15岁以后)容-小学(“学其事”:教之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明其理”:教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正面引导与规禁防相结合注重学术辩论,强调“知为先”、“行为重”朱熹读书六法:A、循序渐进B、熟读精思C、虚心涵泳D、切己体察E、着紧用力F、居敬持志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1、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学校系统国学:大学(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頖宫)小学乡学(塾、庠、序、校)2、汉代的教育制度汉代学校系统官学:中央(太学、鸿都门学、官邸学)地方(学、校、庠、序)私学(小学阶段、专经阶段)3、唐代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生源和报考办法生源: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二是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

办法: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选拔学生报送尚书省。

(乡试-省试-吏部试)考试的科目和方法常设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主要方法:贴经、墨义、口义、策问、试赋等五种(经省试后还得参加吏部试,包括“书、判、身、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作用:A、集权中央;B、统一思想;C、广罗人才;D、缓解矛盾积极影响:A、促进学校发展,扩大教育对象;B、统一教育容,提高教育质量;C、促使“唐诗”兴盛,改变“重文轻武,重经轻算”倾向消极影响:A、容单一,方法偏重死记硬背;B、目标进仕,不闻社会事态;C、科考舞弊,遗风难除明朝的科考分三步:A、“乡试”(在省会举行)—“举人”;B、“会试”(或省试,在礼部举行);C、“廷试”(也叫殿试)—“进士”;发榜分三甲:一甲只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若干人,均赐进士。

4、宋代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王应麟的《玉海》:白鹿洞书院(庐山)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登封)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之洞(1837—1909),汉族,直隶南皮(今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之洞”。

之洞教育思想: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兴办军事、职业、外语、师等学校,倡导留学教育3、推行新学制,废除科举制1903年“葵卯学制”亦称《奏定学堂章程》(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师教育、实业教育)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康有为(1858—1927),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康有为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作用,倡导建学校育人才“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2、提出实行胎教、幼教,重视女子教育3、主教学容德智体美并重,中西兼学4、主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强调实验和实习梁启超(1873—1929),汉族,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梁启超教育思想1、提出了较为完备科学的国民教育体系幼稚园教育(5岁以下);小学教育(6—13岁);中学、师、实业教育(14—21岁);大学教育(22—25岁)2、提出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具体措施千人以上乡村设一小学,大村镇设若干区,每区设一小学;办学经费由乡镇自筹。

3、高度重视师教育三级师教育体系:寻常师学校、高等师学校、师大学4、主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反对教学上的“扑教”和“灌输”,倡导“导之以理,抚之以术”5、主教育要有正确的目的,做到学以致用(1866.11.12—1925.3.12),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